红楼梦及聊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52954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楼梦及聊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红楼梦及聊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红楼梦及聊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红楼梦及聊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红楼梦及聊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楼梦及聊斋.docx

《红楼梦及聊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楼梦及聊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红楼梦及聊斋.docx

红楼梦及聊斋

《红楼梦》

第一节《红楼梦》的作者和版本

一、曹雪芹的身世: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

1、曹雪芹的身世:

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官宦之家,祖先本汉人,但很早加入旗籍。

曾祖曹玺开始,得到皇帝的信任,一家三代四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的官职达六十年之久,康熙六次南巡,四次住在江宁织造府,曹玺妻曾做过康熙的保姆,曹寅(祖父)小时曾做过康熙的伴读。

曹寅有很好的文学修养,藏书极富,曾奉旨参加《全唐诗》《佩文韵府》的编纂和刊刻。

雍正五年(1722),曹雪芹父曹頫在江宁织造任上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以及“亏空”等罪名,被革职抄家。

第二年,曹家从南京迁回北京,从此,曹家由盛及衰,当时曹雪芹大约十三四岁,在他二十多岁后,曹家彻底败落,曹雪芹也沦落到穷困潦倒的境地。

2、身世经历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

•1)少年时代的豪华生活,使曹雪芹对贵族阶级的腐朽没落与黑暗罪恶有深切体验,成为其创作的重要的生活基础。

•2)“诗礼之家”的家庭文化环境,使之从小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和艺术熏陶,也影响到其《红楼梦》的创作。

•3)由盛及衰的家庭变故,使之深切地感受到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深刻地体察到复杂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黑暗丑恶的世道人心,加深了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并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4)还有其傲岸不屈的性格、满腔的不平之气以及多方面的艺术天才,都在《红楼梦》中有所体现。

•总之,“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身世经历,使之深切地体验着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也使之摆脱了原属阶级的庸俗与褊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同时也带来了幻灭感伤情绪。

他的悲剧体验,他的诗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创新意识,全部熔铸到这部呕心沥血的旷世奇书——《红楼梦》中。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府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全方位、多侧面地揭露并批判了黑暗腐败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讴歌了贵族阶级中贾宝玉、林黛玉这一对叛逆者的反抗精神和民主思想,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二、《红楼梦》的版本和后四十回问题:

•1、《红楼梦》的版本有两大系统:

80回本和120回本。

•1)八十回本:

《红楼梦》最初是以八十回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本名《石头记》,这些传抄本大多有署名脂砚斋、畸笏叟的评语,因此习惯上称之为“脂评本”或“脂本”。

迄今为止,这种抄本已发现十多种。

•其中较重要的有甲戌本、乙卯本、庚辰本、戚本等十余种。

•2)一百二十回本:

乾隆五十六年(1791)萃文书屋第一次以木活字排印出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前有程伟元和高鹗的序,人们称之为“程甲本”。

•第二年(1792),程高二人又在此本的基础上,“详加校阅”“补遗订讹”,由萃文书屋用木活字重新排印,通称之为“程乙本”。

“程乙本”的印行结束了《红楼梦》的传抄时代,使之得到广泛传播。

•合称“程高本”。

2、关于后四十回问题:

•一般认为是高鹗所补。

•评价:

有功有过,功大于过:

•1)由于有了后40回而使《红楼梦》成为一部结构完整、首尾齐全、浑然一体的文学作品。

•2)它写出了全书中心事件、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如黛玉之死、贾家之败、宝玉出家等,从而保持原有矛盾的发展,基本上符合前80回的倾向。

•3)有的情节描写生动精彩,如潇湘惊梦、黛玉迷性、焚诗稿、魂归离恨天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4)缺点是安排了贾府“兰桂齐方,家道复初”的“大团圆”结局,违背了原作“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宣判,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度;艺术描写上也较前80回逊色。

第二节《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一、爱情和婚姻悲剧:

宝、黛爱情及宝、钗婚姻悲剧,是《红》的主线和灵魂。

所谓“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黛重“情”,钗守“礼”,宝玉“重情不重礼”: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木石前盟“有爱无婚”;金玉良缘“有婚无爱”。

黛玉“魂归离恨天”,宝玉“到底意难平”,宝钗“婚后守活寡”。

•1、宝玉与黛玉:

木石前盟,以神话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象征宝黛在太虚幻境就有着刻骨铭心的感情。

在大观园的特殊环境里,宝黛又因为志趣相同,经过微妙的爱情试探,经过“三天恼了,两天好了”的感情折磨,终使得宝玉选择黛玉。

•宝玉是贾府的继承人,是贾家兴旺的希望,他应该走一条科举荣身之路,也应该找一个¡°德言工貌¡±俱全的女子为妻。

可是,他力图挣脱家庭强加于他的名缰利锁,不愿走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将¡°读书上进¡±者称为¡°禄蠹¡±,将¡°八股文¡±看作¡°饵名钓禄之阶¡±,将¡°仕途经济¡±之言称作¡°混账话¡±。

在婚姻的问题上他既不考虑家族的利益,门当户对;也不按照传统道德的要求,去选择封建淑女。

他追求的是心灵契合的爱情。

•黛玉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少女,父母双亡而寄住在外祖母家,在那人际关系冷漠的封建大家庭里,只有宝玉成为她唯一的知己,于是就把希望和生命都交付于对宝玉的爱情中。

但她并没有为争取婚姻的成功而屈服于环境,也没有适应家长的需要去劝宝玉走仕途经济道路。

•她我行我素,以尖刻的话语揭露着丑恶的现实,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泥沟。

”为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纯洁的爱情而付出生命。

•显然,宝黛身上都具有叛逆性。

从贾府家族利益的角度看,黛玉不适合作宝玉之妻,这也就决定他们的爱情悲剧。

•2、宝玉与宝钗:

金玉良缘,象征着富与贵的结合,以贵护富和以富补贵。

宝钗的家庭背景符合贾家的利益。

而且,宝钗又是一个貌美而性格温顺的少女,她城府很深,喜怒不形于色,顺从环境,迎上抚下,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

在她的身上,有着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对金钏的投井、尤三姐与柳湘莲的悲剧,都采取冷漠的态度,是一个符合封建标准的淑女形象,却与宝玉性格完全相对立。

•所以,在爱情婚姻问题上,贾宝玉选择林黛玉还是薛宝钗,不是选择妹妹还是姐姐的问题,而是选择什么样人生道路的问题;是做为封建家族立身扬名、光宗耀祖的孝子忠臣,还是走追求自由平等人生道路、做封建统治的逆子贰臣的问题,是两条根本对立的人生道路的决择。

•曹雪芹正是从贾府这个贵族大家庭的盛衰兴亡命运着眼,来描写他们的爱情婚姻关系,将他们爱情的悲剧性结局同这个大家庭的衰败没落过程紧密结合一起来写。

•心心相应的叛逆思想是宝黛爱情的基础;宝黛爱情的成熟使他们在叛逆道路上愈走愈远;叛逆思想的发展必然加速这个家庭的衰败和崩溃。

三方面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

•对贾府来说,为了贵族家庭的前途就必须使宝玉走封建“正道”;要使宝玉走“正道”就必须选择薛宝钗做其妻子。

在这关系家族兴衰存亡的问题上,贾府统治者是一致的而且是不会让步的。

而驱使他们作这种选择的正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所以,宝黛钗爱情婚姻的悲剧结局是必然的,不可改变的。

•这不仅是他们仨的悲剧,而旦是与封建家族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富有深刻历史内容的社会悲剧。

他们的结局,标志贵族之家的统治者对后代管教、择偶各方面的努力和种种阴谋的破产;它与贾府政治上经济上由盛转衰的没落紧密结合,正是标志着以贾府为典型、以封建家长制为代表的封建制度的必然崩溃。

(一)宝黛钗恋爱婚姻的悲剧意义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全书的中心情节,曹雪芹将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与贾府由盛而衰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描写,通过这一悲剧写出了一部贵族之家的罪恶史、兴亡史,同时也深刻揭示了悲剧产生的原因和社会意义,从而也使这一婚恋悲剧有别于一般男女情爱的婚恋悲剧。

原因:

这荣宁二府“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

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多,运筹谋划者无一。

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尽上来了。

这还是小事,更有件大事:

谁知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第二回)

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红楼梦》作者对全书作了匠心独运的安排,本名《石头记》,是无才补天的顽石在红尘间的传记。

这块顽石幻化为贾宝玉,他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儿的悲剧人生,体验了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了独特的感悟。

•前五回,以宝玉的来历为中心扼要地介绍了天上的太虚幻境和尘世的荣宁二府。

《好了歌》、“护官符”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提示着宝玉所经历的三重悲剧,作家的寓意和人物的命运都巧妙地隐伏其中。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护身符”: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宝玉于太虚幻境的“薄命司”看到“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后来又听了《红楼梦》十二支曲,两者互补,寓含着十二女子的命运。

•如迎春之册中画着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

其书云: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暗示迎春嫁了忘恩负义的丈夫,致折磨而死。

“子”“系”合为“孙”,指其夫孙绍祖。

后面曲为[喜冤家]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

一味的骄奢淫荡贪还构。

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

叹芳混艳魄,一载荡悠悠。

•十二支曲的结尾一曲[收尾·飞鸟各投林]暗示全书的结局: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十二支曲》于“引子”之后的第一支曲[终身误],即暗示宝黛钗爱情婚姻的结局: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紧接着又是一曲[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老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六到夏!

”写宝黛爱情遇变故而破灭,黛玉泪尽而死的悲惨命运。

二、人生悲剧:

宝玉“无材可去补苍天”。

第3回《西江月》词称他“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还称他“于国于家无望”。

庚辰本第21回脂评宝玉有“三大病”:

“恶劝”;“重情不重礼”;“有情极之毒”。

三、女性的悲剧:

“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黛玉葬花:

诸艳悲剧序曲。

大观园遭抄检:

“悲凉之雾,遍披华林”。

婢女悲剧:

晴雯冤屈而死;袭人青春耗尽;司棋自撞身亡;芳官等十二女伶“斩情归水月”;香菱被拐卖……

小姐悲剧:

黛玉为情死;宝钗守活寡;四艳(元、迎、探、惜)原应叹息;凤姐“家亡人散各奔腾”;李纨年轻守寡……

四、家庭和社会的悲剧

贾府衰败原因:

1、安富尊荣者多,运筹谋划者少。

主子们养尊处优,无所用心;下人们得过且过,离心离德;风姐中饱私囊。

2、奢侈浮华,出多入少。

修建大观园奢华糜费;秦可卿之死盛大排场;贾母的螃蟹宴等。

3、“儿孙一代不如一代’’,后继无人。

宁荣二公创贾府基业;“人”字辈(代善、代化)尚可守成;“文”字辈退化为昏聩无能(贾敬烧丹炼汞,贾赦贪婪荒淫,贾政庸碌古板);“玉”字辈(贾珍、贾琏、贾环)、“草’’字辈(贾蓉等)聚赌嫖娼、淫纵放荡。

五、贵族之家的罪恶史和衰亡史:

•多侧面地揭示贵族之家的腐朽没落和必然衰亡的原因:

•1、揭露贾家依靠显赫的权势无恶不作,对下层人民进行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开脱薛蟠的人命官司;贾赦谋夺石呆子古扇,致使其家破人亡;王熙凤操可随意纵官府,肆无忌惮等。

•2、对贾府穷奢极欲享乐生活的描写。

秦可卿丧事、元妃省亲等。

•3、贾府末世弟子的荒淫无耻、腐化堕落。

贾赦、贾琏的勾当,焦大、柳湘莲之言。

•4、被压迫奴隶的觉醒和反抗。

鸳鸯的抗婚,金钏、尤三姐等。

•5、主子之间的矛盾斗争。

探春之言:

“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全书的三组矛盾:

•A、以宝黛为代表的叛逆者与正统派、统治者之间;B、统治者(主子)与被统治者(奴才)之间;C、统治者内部矛盾。

第三节《红楼梦》的主要形象

1、贾宝玉:

两个神话原型:

石头下凡,神瑛侍者

小说主人公,爱情、婚姻悲剧的中心人物,封建贵族阶级叛逆公子典型,其性格主要表现在:

•恣情任性,鄙视功名富贵,讨厌仕途经济,背弃封建主义的人生道路。

•无视封建的伦常和秩序,具有朴素的平等意识和民主思想。

•尊崇女子,贬低男子。

以“意淫”为主体特征的贵族叛逆者、爱情追求者。

不满“金玉良缘”,向往“木石前盟”,追求全新的爱情观念和恋爱方式。

•贾宝玉的痛苦孤独与回归之路。

•贾宝玉在家族中的地位和作用------存亡继绝的唯一希望。

•贾府对宝玉的要求和希望:

读书应举,入仕为官;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贾宝玉的叛逆:

不愿走读书应举的人生道路;

对现存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强烈不满;

厌恶贵族生活,以生于贵族之家为憾;

为摆脱精神上的压迫束缚,还时时想在思想上寻找到一条出路。

•他的叛逆思想和叛逆行为使他在贾府成为一个孤独的反抗者,他需要一个有共同理想志趣愿走共同道路的人生伴侣。

林黛玉:

封建贵族阶级女性叛逆者的典型。

其性格特征是:

多愁善感,多疑任性,孤高乖僻,幼稚天真。

悲剧命运。

她才华出众,自尊心极强,孤高自许。

她无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道德规范,喜读书写诗;

她也鄙视封建文人的迂腐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道路;

她追求自由平等和个人尊严。

思想上的一致,对人生道路的共同认识和选择,是林黛玉与贾宝玉爱情产生和发展的共同基础。

这种共同基础才使他们的爱情带上了强烈的叛逆性质,与封建社会一般才子佳人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以夫贵妻荣为目标的爱情,产生了质的区别。

3、薛宝钗:

作者设计的一个与林黛玉相对立的人物。

恪守封建礼教而终成牺牲品的典型,其形象特征为:

她出身皇商家庭,受封建礼教影响极深;虔信、恪守封建道德观念,为躬行礼教而压抑才情,丧失自我。

她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教,宣扬妇德;

有城府,“会做人”,喜怒不形于色;乖觉圆滑,善于处世,精通关系学。

她热衷“仕途经济”,劝宝玉走科举功名道路;

“任是无情也动人”。

“无情”集中体现为冷情寡欲,冷漠处世,对奴婢、奴隶冷漠无情等;“动人”:

体现为美貌、学识、善良天性。

她是大观园中唯一符合贾府要求、能帮贾宝玉改邪归正、走“仕途经济”道路的贵族小姐,也曾一度对宝玉有过吸引力。

悲剧命运。

4、王熙凤:

贵族家庭中钱财欲、权势欲极强的当权者、悍妒妇女形象。

其性格特征是:

嘴甜心苦,笑里藏刀;唯利是图,贪得无厌;历练老成,才干超人;聪明机灵,巧于趋奉。

对上趋奉,八面玲珑。

讨好贾母和王夫人等。

对下刻毒,滥施淫威。

居心阴狠,贪婪干练。

“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弄小巧借剑杀人”、“瞒消息凤姐设奇谋”等。

第四节《红楼梦》的艺术创造

一、得自然之气的天然图画:

《红楼梦》是古典小说中保存生活的原生态保存得最好的一部,同时也是对生活进行匠心独运的艺术加工而又不露斧凿痕迹的作品。

其艺术描写可用“自然”、“精深”四字来概括。

突出地表现在小说艺术地反映生活整体上,是在生活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上写宝黛爱情悲剧的,不仅写出了一个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爱情悲剧,还写出了一个处于新旧交替过程的时代。

•二、人物描写:

“摹一人,一人必到纸上活现。

•1、塑造了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

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以宝黛为代表的又是一批

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和民族传统精神的人物。

2.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示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

《红楼梦》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彻底摆脱了单一化、类型化的倾向,展开了自由宽广的性格描写,使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从而使典型形象的创造,具有了惊彩绝艳的独创性,千恣百态的丰富性,和曲尽人情的复杂性。

以贾母为例:

•她是一位慈祥的老祖母;

•又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长者;

•更是贾府中唯我独尊的老祖宗;

•也是一个恢谐风趣能和小辈融洽相处的老人;

•是没落贵族中一个善于享乐的贵夫人;

•她能怂恿儿孙荒淫堕落、对自由爱情却深恶痛绝。

3.超越前人的多种人物刻画手法。

(1)外貌描写重在传神。

 宝玉眼中的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黛玉眼中的宝玉: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

虽怒时而似笑即嗔视而有情。

”“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风情悉堆眼角。

(2)心理描写更加缜密。

宝玉心内想的是:

“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

你不能为我烦恼,反来以这话奚落堵我.可见我心里一时一刻白有你, 你竟心里没我。

那林黛玉心里想着:

“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 不重我的.我便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方见得是待我重,而毫无此心了.如何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可知你心里时时有`金玉’,见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着急,安心哄我。

” 

那宝玉心中又想着:

“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情愿.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可见你方和我近,不和我远。

那林黛玉心里又想着:

“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何必为我而自失.殊不知你失我自失.可见是你不叫我近你,有意叫我远你了. ”(第二十九回)

(3)细节描写更加真实生动。

宝玉走到凤姐儿院门前,只见凤姐蹬着门槛子拿耳挖子剔牙,看着十来个小厮们挪花盆呢.(第二十八回)

说毕半日,凤姐见无话,便转身出来。

刚至廊檐上,只见有几个执事的媳妇子正等他回事呢,……凤姐把袖子挽了几挽,跐着那角门的门槛子,笑道:

“这里过门风倒凉快,吹一吹再走.”(第三十六回)

再如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过程中贾政三次流泪的细节描写。

(4)利用诗情画意刻画人物形象。

•将诗词作为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包括从旁观者角度揭示人物性格命运和归宿的诗词,如《金陵十二钗判词》;和书中人物出面题咏吟诵的诗词,如林黛玉《葬花词》等。

•把人物形象放到诗情画境中来刻画。

如第五十五回:

宝钗去后,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

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

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

其词曰:

秋花惨淡秋草黄, 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 那堪风雨助凄凉!

……

•将前人的诗意画境融入作品烘托刻画人物。

如第五十八回:

宝玉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

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

宝玉因想道:

“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

不觉倒‘绿叶成荫子满枝’了!

”因此仰望杏子不舍。

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是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

不过两年,便也要“绿叶成荫子满枝”了。

•3、细节描写:

于精微处见精神。

•《红楼梦》的细节描写精雕细刻却不显人工斧凿痕迹;同时含义丰富、深刻,能于小中见大,细中见深。

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而且善于从看似琐细的日常生活描写中寄寓丰富的思想意义和社会内容。

第五节《红楼梦》的结构艺术

(一)总体特点

1、多线交叉,网状平展。

2、“注此写彼,手挥目送”,一事多义,转换自然。

3、小矛盾凝聚大矛盾,小事件积累大事件,波澜起伏,连环勾牵。

4、全书情节以甄世隐、贾雨村起结,首尾圆通;贾府兴衰以刘姥姥三进府串联,匠心独运。

(二)具体布局

序幕(1—5回)相当于全书结构的骨架和蓝图。

第一部分(6—34回),始于刘姥姥一进荣府,终于黛玉题帕定情。

这是宝黛爱情和贾府生活美好而欢乐的浓春。

第二部分(34—55回)这是宝黛爱情的发展成熟期,也是贾府安富尊容的享受期。

大观园女儿们结社吟诗、贾母等女眷们宴饮游乐、繁华背后也矛盾重重。

这是宝黛爱情和贾府生活火红而烦躁的盛夏。

第三部分(56—104回)贾府势力由盛而衰,黛死钗嫁悲剧相继,是飘零而多事的肃秋。

第四部分(105—120回)宝玉出家,宝钗守寡;贾母寿终,贾府败亡。

“树倒猢狲散”,“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是衰败而凄冷的严冬。

第六节《红楼梦》的语言特色

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古典书面语精粹,经高度提炼加工而成。

生动形象、准确精炼、自然流畅、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

叙述语言:

是接近口语、通俗浅显的北方官话。

用词准确生动、新鲜传神、富有立体感。

人物语言:

能准确显示其身份地位,能形神兼备地表现其个性特征。

如第三回写黛玉初进贾府的描写;人物语言完全是性格化的,王熙凤的性格很多地方是以其语言表现出来的。

同是小姐语言,黛玉机敏、尖利,宝钗圆融、平稳,湘云爽快、坦诚。

同为少妇语言,秦可卿温柔和婉,李纨平淡无味,凤姐机智诙谐。

《聊斋志异》

•产生于魏晋的志怪小说,唐宋时演变为传奇小说继续发展;

•宋元中话本兴盛,传奇志怪小说衰落;

•明代传奇小说(如《剪灯新话》《顾氏文房小说》)和话本小说(如《三言》《二拍》)雅俗并行;

•在此背景上产生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以志怪传奇为特征的文言小说中最富创造性、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

是唐传奇之后,文言短篇小说的另一个高峰。

纪昀认为《聊斋》是“才子之笔,非著书之笔”。

一、蒲松龄生平创作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出生于山东淄川(今淄博)一书香门第。

祖上科名不显,父亲已被迫弃儒经商,但学问渊博。

蒲松龄自幼聪慧好学,热中科名,并在十九岁时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振一时。

其后便累试不第,因家道贫寒,为塾师坐馆谋生数十年。

自谓:

“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

闻则命笔,遂以成编。

”(《聊斋·自志》)

蒲松龄的著作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作有《文集》四卷、《诗集》六卷、杂剧五种、戏三出、通俗俚曲十四种。

路大荒编有《蒲松龄集》,盛伟编的《蒲松龄全集》等。

•二、蒲松龄的生活和《聊斋志异》的创作基础:

•其人生经历大致如下: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