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复习资料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850829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复习资料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药理学复习资料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药理学复习资料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药理学复习资料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药理学复习资料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理学复习资料总结.docx

《药理学复习资料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复习资料总结.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理学复习资料总结.docx

药理学复习资料总结

药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前言

药物():

是指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临床前药理试验:

药效学研究、一般药理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新药毒理学研究

临床药理试验:

Ⅰ期临床试验Ⅱ期临床试验、Ⅲ期临床试验、Ⅳ期临床试验

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药物作用:

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

药物效应:

是指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1.治疗作用:

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2.不良反应:

副作用毒性反应

变态反应

继发性反应:

二重感染

后遗效应

致畸作用

副作用:

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根据受体调节的效果将受体调节分为:

向下调节:

在激动剂浓度过高或长期激动受体时,会导致受体数目减少。

向下调节与耐受性有关

向上调节:

激动剂浓度低于正常时,受体数目增加。

向上调节与长期应用拮抗剂后敏感性增加有关

1.激动剂(完全激动剂):

有很大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产生最大效应

2.部分激动剂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低,与受体结合后只能产生较弱的效应

拮抗剂与激动剂相互竞争相同的受体成为竞争性拮抗剂,拮抗作用是可逆的

特异性药物:

作用于受体、酶等蛋白靶点,作用机制与药物化学结构有关

对受体的激动或拮抗、影响递质释放或激素分泌、影响酶的功能、影响体内活性物质

量效关系有关概念:

量效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与血药浓度成正比,也与药效的强弱有关,这种剂量与效应的关系称为量效关系.

最小有效量(阈剂量):

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

最小中毒量:

刚引起轻度中毒的量

致死量:

引起死亡的剂量

极量:

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发生中毒的剂量

效价强度:

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要的剂量

效能:

药物的最大效应

量反应:

药理效应强度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分级表示,这种反应类型称量反应

质反应:

观察的药理效应是用阳性或阴性表示,结果以反应的阳性率或阴性率作为统计量这种反应类型称质反应

治疗指数50:

50=50/50,比值越大安全性越大,反之越小

第三章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药物的跨膜转运

㈠被动转运:

单扩散(脂溶扩散)

滤过(水溶扩散)

易化扩散(载体转运)

㈡主动转运(逆流转运)特点:

特异性载体蛋白,消耗

㈢膜动转运

首关效应:

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有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从而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药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与血浆蛋白结合、局部器官血流量、组织的亲合力、体液值和药物理化性质

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

由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星形胶质细胞构成,是血液、脑组织之间的屏障。

有利于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胎盘屏障:

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

药物代谢:

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结构变化。

特点:

大多数药物主要在肝脏进行药物代谢,部分药物也可能在其他组织,被有关酶而催化。

结果:

活性改变,极性改变。

肝药酶:

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又称单加氧酶系,主要的氧化酶系是细胞色素450

特点:

特异性不强、个体差异大、易受药物影响

曲线下面积():

反映在一段时间内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药物的相对量

生物利用度:

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程度和速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

以静脉制剂作为参比制剂(通常认为静脉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为100%)获得的药物活性成分吸收进入体内循环的相对量

作用:

评价同一种药物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程度

相对生物利用度:

以其它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作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活性成分吸收进入体内循环的相对量

作用:

评价同一制剂不同制药厂或同一制剂同一药厂不同批号的吸收情况

同一种药物不同制剂之间比较吸收程度与速度而得的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用途:

确定合适的给药途径、给药方案(剂量、间隔时间等)

表观分布容积(或V):

当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

指体内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溶解时所需要的体液总容量

消除半衰期:

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t½=0.693

常见的药物都遵循一级动力学。

房室模型:

一室开放型模型,二室开放型模型。

稳态血浆浓度():

当用药量与消除量达到动态平衡时,血药浓度在某一浓度范围内波动,此即稳态血浆浓度

第五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乙酰胆碱()消失:

主要方式:

突触间隙胆碱酯酶水解失活

次要方式:

再摄取

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和作用于胆碱酯酶药

毛果芸香碱属于M受体激动药(生物碱类)。

滴眼后产生以下三种作用:

缩瞳:

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

降低眼内压:

虹膜拉向中央,虹膜根部变薄,前房间隙扩大,房水流通。

睫状肌收缩(调节痉挛):

视近物清晰,视远物模糊。

临床应用:

青光眼

易逆性胆碱酯酶抑制药新斯的明产生M及N样效应,有相对选择性对骨骼肌兴奋作用最强。

临床应用:

重症肌无力

不良反应中的M样作用可用阿托品对抗。

有机磷酸酯类慢性中毒:

与临床症状不平行.药物一般无效

急性中毒:

经皮肤、呼吸、消化吸收

中毒治疗:

1.一般处理:

应切断毒源,终止吸收

2.拮抗M样症状:

及早、足量、反复注射阿托品

3.胆碱酯酶复活药合用治疗中度或重度中毒

胆碱酯酶复活剂碘解磷定

临床应用:

肌注、静注用于中度和重度急性中毒治疗,对慢性中毒病例无效

用药原则:

早期、足量及反复给药

第七章胆碱受体阻断药

阿托品()

药理作用:

作用于眼睛:

扩瞳、眼内压升高、调节麻痹、视远物清晰,视近物模糊。

:

临床应用:

1.解除平滑肌痉挛

2.抑制腺体分泌:

全麻前给药

副作用:

口干、便秘、视力模糊、心率加快,皮肤干燥、发热、皮肤潮红、和心悸等

第八章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按受体选择性分类:

α受体激动药:

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

β受体激动药:

异丙肾上腺素

α和β受体激动药:

肾上腺素多巴胺麻黄碱

α受体激动药:

去甲肾上腺素()

临床应用:

1.休克

2.上消化道出血

a、β受体激动药:

肾上腺素()口服无效,一般以皮下注射。

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时:

心力↑心肌耗氧↑

兴奋β1心率↑心输出量↑↑

传导↑心律失常

自律性↑

临床应用:

是心脏停搏和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

β1、β2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是支气管哮喘的首选药。

第九章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内在拟交感活性:

有些药与β受体结合,尚有微弱激动β作用,称为内在拟交感活性。

激动作用常被β阻断作用掩盖

膜稳定作用:

β受体阻断药能降低细胞膜对、等阳离子的通透性,但治疗作用与膜稳定作用无关

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心得安):

药理作用:

较强的β受体阻断作用,用药后心率减慢,心收缩力和输出量减低,冠脉流量下降,心肌耗氧量明显减少,肾素释放减少,支气管阻力有一定程度提高。

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第十二章镇静催眠药

苯二氮卓类长效类:

安定(地西泮)

药理作用:

1抗焦虑首选药(毒性小,安全范围大,小于镇静的剂量)

2镇静催眠

3抗惊厥、抗癫痫(静注是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

4.中枢性肌松(了解)

不良反应:

1.常见副作用:

嗜睡、乏力等。

2.大剂量偶见共济失调、手震颤。

3.中毒可见运动失调、肌无力、甚至昏迷和呼吸抑制(了解)。

4.长期服用有耐受性、依赖性、成瘾性,但成瘾性轻且发生率较低,成瘾者停药后出现戒断症状。

5.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因本类药可通过胎盘屏障,并随乳汁分泌.

耐受性:

镇静催眠药连服1-2周后机体反应性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产生满意疗效.

第十七章

镇痛药:

作用于,选择性抑制或消除痛觉,减轻由疼痛引起的紧张、焦虑等情绪,不影响意识。

镇痛作用强大,反复用易成瘾.

代表药:

吗啡

镇痛药物的选择:

脏器平滑肌绞痛:

抗胆碱药

血管痉挛引起的心绞痛:

扩张血管药

炎症发烧慢性钝痛:

非甾体类抗炎药

剧痛,锐痛:

强镇痛药,麻醉性镇痛药

三叉神经痛:

抗癫痫药(卡马西平)

阿片受体激动药:

吗啡

【药动学】

Ø口服易吸收,首关效应显著,临床上常用注射给药

1/3与血浆蛋白结合,少量进入中枢

Ø肝脏代谢,部分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失活,另一部分为吗啡-6-葡萄糖苷酸,活性强于吗啡

Ø代谢产物从肾脏和乳汁排出并透过胎盘

【药理作用】

Ø镇痛、镇静:

镇痛范围广、作用强,对各种疼痛均有效(慢性持续性钝痛>急性间断性锐痛),有明显的欣快感

Ø抑制呼吸:

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中的2张力的敏感性,抑制脑桥呼吸中枢

Ø镇咳:

抑制咳嗽中枢,作用于延脑孤束核阿片受体

Ø催吐:

初次使用时可出现恶心、呕吐、反复使用可减轻

Ø缩瞳:

针尖样瞳孔为中毒特征

2.平滑肌

Ø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作用强持久,引起痉挛,最终可导致便秘

Ø胆道平滑肌痉挛:

胆绞痛

Ø输尿管平滑肌收缩:

肾绞痛

Ø膀胱括约肌舒张:

尿潴留

3心血管作用:

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4.其他:

免疫抑制

临床应用

1.镇痛

其它镇痛药无效的急性锐痛

心梗引起的心绞痛

内脏绞痛+解痉药

2.心源性哮喘

不良反应

1.头晕,恶心,呕吐,便秘,胆绞痛,呼吸抑制

2. 耐受性,成瘾.一旦停药,有戒断症状.如兴奋,失眠,震颤,流泪,流涕,腹泻,虚脱,肌肉疼痛

禁用于分娩止痛,哺乳期妇女止痛,禁用支气管哮喘,肺心病,颅外伤

第十八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一、概念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较强抗炎和抗风湿作用的药物,此类药物也称为非甾体抗炎药()

二、分类

Ø水杨酸类:

乙酰水杨酸

Ø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

Ø吡唑酮类:

保泰松

Ø其它有机酸类:

吲哚美辛

解热镇痛抗炎药作用机制:

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

基本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

特点:

降低发热病人的体温,对正常人的体温无影响(了解)

解热作用机制:

内生致热源在下丘脑引起的合成和释放增加,作为中枢性发热介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定点升高,引起发热,仅对被热源所致的发热有效,说明其解热作用机制是抑制了下丘脑的合成,是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节定点恢复正常。

(P174)

2.镇痛作用:

主要是组织损伤或炎症引起的疼痛,中等程度镇痛,对慢性钝痛有效,对创伤性剧痛、内脏绞痛无效镇痛不产生欣快感,无成瘾性。

镇痛作用机制:

抑制外周局部组织合成,减轻致痛作用,且降低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致痛作用的敏感性

3.抗炎:

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缓解症状,减轻炎症时的红肿热痛(了解)苯胺类药物几乎不具抗炎作用。

解热镇痛抗炎药临床药理学重要特点:

其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1/3

Ø起效快、缓解疼痛,减轻炎症,改善功能等

Ø不能根治原发病,不是病因性治疗药

二、代表药物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水杨酸类代表药物是不可逆的抑制药,小剂量时防止血栓形成。

长期病规律性服用,能降低结肠癌风险。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解热、镇痛作用:

疗效明显,可用于感冒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等

2.抗炎、抗风湿作用:

作用较强,控制风湿热症状迅速有效.用量较大,成人每天3-4g,分4次于饭后服(大剂量)

3.防止血栓的形成:

小剂量:

可完全抑制血栓素A2

(2)的合成,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但是不抑制血管壁内皮细胞2的合成,产生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大剂量:

血小板2和血管壁内皮细胞2的合成均被抑制,故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减弱,有促进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了解)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可选用肠溶阿司匹林

大剂量可诱发和加重溃疡及无痛性出血(抑制2合成),故溃疡病患者应禁用,

2.凝血障碍:

一般剂量抑制血小板的形成,长期实用可抑制凝血酶原的形成,从而导致出血时间延长,易引起出血;

3.水杨酸反应:

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降低.这是水杨酸中毒的表现.严重时酸碱平衡失调,精神错乱。

治疗:

碱化尿液,加快水杨酸排出。

4.变态反应:

以荨麻疹和哮喘最常见,禁用于哮喘,鼻息肉

5.瑞夷综合征(了解)

6.阿司匹林哮喘原因:

药物抑制了,使合成受阻,导致脂氧酶途径生成的白三烯增加,引起支气管痉挛,诱发哮喘。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是小儿退热的首选药。

应用治疗量且疗程较短时,很少产生不良反应。

【作用特点】

1.解热镇痛强度相当于阿斯匹林,但缓慢而持久,临床上主要用于阿斯匹林不能耐受者的解热、镇痛,是小儿退热的首选药

2.抗炎作用很弱,无实际疗效.

吡唑酮类:

保泰松不良反应:

较多,毒性较大,一般不做解热镇痛之用,可出现胃溃疡,肝、肾功能损害,再障等.现不用于治疗类风湿

【作用特点】

1.解热、镇痛作用较弱,一般不用,但对某些顽固性发热有效.

2.抗风湿作用很强,常用于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强直性脊椎炎等.

消炎痛(吲哚美辛)是最强的一类合成酶抑制剂。

具有显著抗炎抗风湿和解热镇痛作用。

仅用于对其他药不能耐受或疗效不显著的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第二十章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一、概念

慢性心功能不全()是由多病因所致的心脏泵血功能降低,以致在安静或轻微的活动下,不能够有效的将静脉回流的血液充分排出,以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及临床综合征。

慢性心功能不全常伴有显著的静脉系统充血状态,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

(一)病因

前负荷(容量负荷):

舒张期负荷即心室舒张时所承受的容量负荷增加。

前负荷过重:

心室舒张回流的血量过多,舒张时所承受的容量负荷增加(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

后负荷(压力负荷):

收缩期负荷即心室收缩时所需克服的排血阻抗增加(心脏负荷过度)心脏收缩,血由动脉流出,心输出量。

心脏舒张,血由静脉流进心脏,回心血量。

(二)、诱因

1.感染:

可直接损害心肌,发热也可使心率增快加重心脏负荷

2.过重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

3.心律失常

临床表现:

左心衰竭:

呼吸困难

右心衰竭:

静脉淤血、水肿

肝功能异常、肝肿大压痛

二、强心甙药理作用:

1、正性肌力负性频率作用:

心收缩力加强,收缩速度加快,心收缩期缩短,心舒张期延长,静脉回心血量增加,最终可导致增加衰竭心脏心输量。

【作用机制】

强心苷增强心肌收缩性的机制与增加心肌细胞内2+有关,抑制心肌细胞膜上酶,使交换减弱、2+交换增加,促进2+内流,使胞浆内2+增多、收缩力增强。

【作用特点】

Ø直接增强心肌收缩性

Ø对正常及心脏均有作用

Ø增强心输出量,不增强正常心输出量

2、减慢心率作用

心功能不全时,心收缩性减弱,心搏出量减少,通过压力感受器反射性提高交感神经压力,引起心率加快,,这是一种代偿性的反应,但心率加快到一定的限度后,则舒张期过短,回心血量减少,限制了心输出量的增加。

强心苷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压力感受器减弱或消失,迷走神经张力增强,心率减慢。

强心苷减慢心率是其治疗心功能不全的另一功效,有利于提高心输出量

3、负性频率意义:

Ø心动周期延长,舒张期延长,心室充盈好,利于提高心输出量

Ø心肌自身供血增多,心肌获充分休息,心功能改善

4、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在治疗量下,强心苷增强心肌收缩力作用,可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促进外流,抑制2+内流。

Ø↓窦房结自律性

Ø↓房室传导

Ø↓心房

Ø↑浦肯野纤维自律性,↓

5、对神经系统作用:

治疗量:

直接/反射性抑制交感神经活性

中毒量:

增强交感活性(通过中枢和外周作用),导致心律失常发生。

6、肾脏作用:

↑→肾血流↑→间接利尿;

抑制肾小管细胞酶,减少对再吸收→直接利尿。

【临床应用】解除静脉系统淤血症状

1、继发于高血压、瓣膜病、先心病:

疗效良好

2、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伴有房颤及心室率快:

疗效最好

3、继发于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炎风湿活动期:

疗效较差

4、伴有机械性阻塞:

(缩窄性心包炎,高度二尖瓣狭窄,心包积液)几乎无效

【毒性反应及其防治】

1.安全范围小、治疗量与中毒量较接近2.个体差异大

【强心苷中毒治疗】

1、诱发因素:

低血钾、高血钙、低血镁、心肌缺氧

2、快速型心律失常:

补钾、苯妥英钠、利多卡因

3、中毒治疗:

停强心苷和排钾利尿药,低血钾,加重毒性,快速型心率失常,应及时补钾,能与强心苷竞争心肌细胞膜的酶,减少强心苷与酶的结合,从而减轻或组织中毒的发展,应用苯妥英钠。

利多卡因可用来做治疗强性感引起的严重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

【强心甙分类、体内过程、适应症】

1、慢效类

洋地黄毒甙:

脂溶性高,口服吸收率90-100%,血浆蛋白结合率达90-97%,作用慢、持久,有蓄积性,易慢性中毒。

存在肝肠循环。

主要在肝脏代谢。

适用于慢性心力衰竭。

2、中效类:

地高辛:

口服吸收率50-90%,吸收率的个体差异大。

口服1小时起效,亦可静注排泄快,蓄积性较小,适用于急、慢性心力衰竭

3、速效类:

(1)毒毛旋花子甙K():

口服吸收率低,宜静注,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蓄积性更小、起效快,常用于危急病人

(2)去乙酰毛花甙丙(西地兰):

宜静注用于危急患者。

待控制病情后改用其它强心甙维持

【减负荷药】(治疗高血压常用药物)

1.利尿药:

减少血容量,降低前负荷,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常规辅助药,主要用于轻度或中度心功能不全患者,尤其适用于前负荷升高且易发生强心苷中毒患者。

2.血管扩张药:

扩张静脉静脉的硝酸酯类,可减少静脉回心血量,降低前负荷。

特点:

(1)易产生耐受性,作用短,长期疗效不佳

(2)不良反应多:

反射性心率加快,体位性低血压,水钠潴留等;

(3)主要用于对正性肌力药物,利尿药无效的顽固性心衰病人。

【抗机制】

1扩张V(静脉)→静脉回心血量↓→心脏前负荷↓

2扩张小A(动脉)→动脉外周阻力↓→后负荷↓→↑→A供血↑→心输出量↑

硝酸甘油:

主要扩V(静脉)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前负荷

肼屈嗪:

主要扩A(动脉)扩张小动脉明显降低外周阻力,减轻后负荷,增加新输出量

对于肺静脉压和外周阻力均升高者,心输出量明显降低的,宜选用对动静脉均衡扩张的药物

硝普钠:

扩A、V

哌唑嗪:

扩A、V

3.β受体阻断药

Ø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Ⅰ抑制药

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作用机制】

Øβ受体上调,增加对正性肌力药物的敏感性

Ø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减轻钠水潴留

Ø减慢心率,改善心肌供氧

第二十一章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一、概念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发生了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导致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

心绞痛:

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和缺氧的临床综合症

二、发病机制

1.内皮细胞受损

2.脂质沉积:

胆固醇、胆固醇酯

3.平滑肌增生,单核细胞、血小板粘附、聚集

4.管内膜增厚、变硬、管腔狭窄

病变: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管壁增厚,管腔变形变窄(+),粥肿基底可见钙盐沉积

(2)

三、调血脂药

(一)主要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的药物

和是引发冠心病的的重要危险因素,是甘油三酯

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药

【作用机制】

是干细胞合成胆固醇过程中的限速酶,竞争性抑制还原酶活性可减少

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

(他汀类,)药物:

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

氟伐他汀()

洛伐他汀()

【药理作用】

1.调血脂作用:

Ø↓还原酶→↓

Ø肝脏受体表达↑,代谢排出↑,血、↓

2.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作用: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和减少胶原纤维合成。

胆汁酸螯合剂

代表药物:

考来烯胺(,消胆胺)考来替泊(,降胆宁)

胆汁酸是胆固醇的代谢产物,胆固醇在肝中不断转化为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腔,参与脂肪

的消化吸收,胆汁螯合剂能与胆汁螯合并阻断胆汁酸的肝肠循环,使胆固醇不断的转化为胆

汁酸致使↓、

【药理作用】

为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肠内胆酸,阻断胆酸肝肠循环,↑肝中胆固醇分解为胆酸,

血液中、↓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和升高为主的高胆固醇血症

不良反应较多:

1.胃肠道反应:

恶心、腹胀、便秘等,一般在用药2周后自行消失

2.大剂量可引起脂肪痢

3.长期应用可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叶酸及其他一些药物的吸收,导致体内脂肪代谢紊乱

烟酸()为维生素B族之一

【药理作用】

1.↓肝脏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肪细胞释出(游离脂肪酸)

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Ⅰ

3.↓2、↑2(前列腺素合酶)合成

【临床应用】广谱,除Ⅰ型外的高脂血症均有效

【不良反应】面部潮红、瘙痒等;胃肠刺激;大剂量见血糖、血尿酸升高。

第二十一章抗心绞痛药

一、概念

心绞痛定义:

是心肌急剧、暂时性缺血和缺氧所引起的心前区剧痛症候群,是冠心病的常见症状

心绞痛机理:

心肌缺血缺氧继而无氧代谢产物乳酸、丙酮酸、组胺、等聚积,刺激神经末梢而发生心绞痛。

临床分型:

1.劳累性心绞痛:

劳累,情绪激动或其它增加心肌需氧量的因素诱发

2.自发性心绞痛:

与心肌需氧量增加无明显关系,疼痛时间长而重

3.混合性心绞痛:

劳累与自发性混合出现

二、常用抗心绞痛药作用原理

Ø增加供血:

舒张冠脉

•解除冠脉痉挛

•促进侧支循环

Ø降低心肌需氧量:

•减弱心室壁肌张力:

舒张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则前负荷降低

•降低心肌收缩强度:

舒张动脉,外周阻力降低,血压降低,后负荷降低

•减慢心率:

心率减少,每分射血时间减少及心肌收缩力降低

三、治疗药物

硝酸甘油(三酰甘油):

肝脏首关效应明显,应舌下含服。

【药理作用】

1松弛血管平滑肌,尤其对毛细血管后静脉(容量血管)作用明显

2改变心肌血流分布,增加缺血区血流灌注

3.大剂量由于降压而反射性引起心率增加,因交感神经兴奋,心肌收缩增强,心率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反而加重心绞痛

【舒张平滑肌的机制】硝酸酯类能进入平滑肌或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激活鸟苷酸环化酶→细胞内含量增加→激活依赖于的蛋白激酶→抑制2+的内流,和细胞内2+的释放→2+的减少促使肌球蛋白去磷酸化而松弛平滑肌,不依赖于内皮细胞,因此对于病变的血管仍可发挥作用。

【临床应用】

v各型心绞痛:

稳定型(首选),发作频繁,静滴;

v急性心肌梗塞:

早期应用,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缺血区供血

v:

急性(静脉给药),慢性(长效制剂+强心药)

β受体阻断药

代表药物:

普萘洛尔(β1受体阻断药)

【药理作用】

Ø阻断心脏β1受体,使心率减慢、心收缩力减弱、血压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从而缓解心绞痛的发作

Ø可使心脏血流重新分布,增加缺血区供血

【临床应用】

1、稳定型心绞痛:

可用对兼有高血压,心律失常的患者尤为适用。

2、变异型心绞痛:

不易应用

【联合用药】普萘洛尔和硝酸酯类合用治疗心绞痛可获得较好的协同疗效

β受体阻断药可减慢由硝酸酯类引起的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硝酸酯类可缩小由β受体阻断药扩大的心室容积。

故二者联合用药时,可取长补短、增强疗效

硝苯地平:

变异型心绞痛最有效

3.钙通道阻断药

【药理作用】

Ø抑制心肌细胞钙内流,使心率减慢、心收缩力减弱,降低心肌耗氧量

Ø扩张外周阻力血管降低血压,减轻心脏后负荷

Ø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

【临床应用】

Ø变异型心绞痛最有效

Ø稳定型心绞痛也有效

Ø急性心梗,能促进侧支循环,缩小梗死范围

Ø与β受体阻断剂合用有协同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