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440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考试标准

考试内容

考核要求

考情播报

考查频度

必考

加试

1.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2)唐朝三省六部制

(3)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

(4)元朝行省制度

(5)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6)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7)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

b

b

b

b

d

 

 

c

d

(2015·10月,33题第二问)考查科举制的评价

4次1考

2.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

(2)清朝军机处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4)清朝的边疆政策

b

c

c

 

c

(2015·10月,31题第一问)考查内阁制的确立过程和作用

(2016·4月,33题第一问)清朝的边疆政策

4次1考

4次1考

考点一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梳理·基础知识]

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b)

1.设置:

西汉汉武帝时期,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

2.职责: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b)

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在政事堂共议军国大政。

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分散相权。

【知识拓展】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认识:

①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②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皇权;③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其形成标志着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

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b)

行政权

军事权

财政权

机构

中书门下

枢密院

三司

长官

同平章事(宰相)

枢密使

三司使

参知政事(副相)

宋代二府三司制

四、元朝行省制度(b)

1.设置:

元朝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四级。

2.与中央的关系

(1)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

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事务呈报枢密院;行省长官不得随意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2)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3)监察机构监督行省长官,同时采用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意义: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为明清沿用,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易错易误】

元朝的地方并不是完全由行省来管理,河北、山西、山东就归中书省(中央机构)来直接管理,西藏、青海一带是宣政院辖地。

五、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

中央政治制度演变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史实

(1)秦朝:

三公九卿制

(2)汉朝:

①频繁更换宰相;②设中朝(内朝)

(3)唐朝:

三省六部制

(4)宋朝:

二府三司制

(5)元朝:

中书省和枢密院

(6)明朝:

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②明成祖设内阁制

(7)清朝:

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秦朝:

郡县制

(2)汉朝:

①郡国并行制;②刺史制度;③汉末郡之上设州

(3)唐朝:

道、州、县

(4)宋朝:

路、州、县

(5)元朝:

行省制

史论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丞相制度废除

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六、(加试)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c+)

1.演变

(1)秦朝:

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2)西汉:

中央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监察百官;地方实行刺史制度,设刺史监察地方。

(3)汉代以后:

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等。

宋朝的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元朝人命重案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

2.评价

(1)积极: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

(2)局限:

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制度效能有限;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七、(加试)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d+)

1.世官制:

中国早期选官时,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

2.察举制:

汉魏时期的最主要选官制度。

(1)含义: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实施:

汉武帝曾下诏策试贤良;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官。

(3)评价:

从考选方式和程序上,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3.科举制:

隋唐以后主要的选官制度。

(1)含义:

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授官的制度。

(2)实施:

隋唐以后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时期演化为八股取士。

(3)实质:

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并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4)评价

①进步性: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

②局限性:

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儒学经义,压抑了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史论要点]图表记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趋势是:

选官基础群体日益扩大;选拔标准日趋公平;选官途径日益多样化。

[突破·核心要点]

要点一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

史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新唐书·百官》

[读史用史]史料一“共议国政”指三省长官都行使宰相职权,结合图示说明该制度有怎样的特点及作用?

提示:

特点:

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

作用:

皇权得以加强。

史料二 西周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

[识图解史]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示中古代主要地方行政制度各有何特点?

提示:

①分封制以土地和义务为纽带,服从周天子;诸侯具有一定独立性,可世袭。

②郡县制下郡守、县令皇帝直接任免,绝对服从中央;只有管理权。

③行省制下行省是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管理辖区内军政事务;不可世袭。

要点二 (加试)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及认识

史料一 钱穆《国史新论》载: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读史用史]

(1)史料一反映了科举制的什么特点?

提示:

科举考试不论贫富贵贱,均可参加。

(2)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科举制实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观点?

提示: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权力基本在地方,而科举制公开考试,选官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史料二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读史用史]阅读史料二,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

提示:

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精练·选考题组]

【例1】史料考查中国古代各阶段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特点

(2017·嘉兴3月测试)有学者在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朝代政制时写道:

宰相机构简化为一省制,虽与最高军事、监察机构三足鼎立,实际上仍居主导地位;地方大行政区形成,出现了比路更大的行政机构,政令贯彻迅速,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这一朝代是(  )

A.唐B.宋C.元D.明

解析 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故A项错误;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故B项错误;元代中央实行一省制,地方设行中书省,政令贯通,故C项正确;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皇帝直接管理六部,故D项错误。

答案 C

练1史料考查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2017·台州高三期末质检)黄宗羲在《原法》中说:

“用一人焉疑其自私,而又用二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下列制度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有(  )

①秦朝的郡县制 ②汉代中外朝制 ③宋朝的二府三司制 ④元朝的行省制

A.①②④B.①④

C.①②③D.②③

解析 史料体现封建社会皇帝惯用的分化事权的手段,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故选D项。

答案 D

练2情景考查宋代分割相权的措施

(2017·宁波3月模拟)北宋乾德二年,宋太祖“欲为赵普(时任宰相)置副而难其名称”,翰林学士承旨(官名)陶毅的建议最后被采纳。

下列选项中他推荐的“名称”最有可能是(  )

A.刺史B.三司使

C.枢密使D.参知政事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为分割宰相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由材料“为赵普置副”可知D符合史实。

答案 D

【例2】(加试)对比考查选官制度的易错点

(2017·金华十校期末调研)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

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

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

下列评析,较为合理的是(  )

①两种制度都有利于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 ②察举制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 ③两种制度都采用自上而下方式选拔人才 ④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体现一定的公平性

A.①③B.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 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往往易固化认识为察举制只是推荐“举孝廉”,科举制才有考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和科举制都能选拔下层人士为官,故①正确;察举制相对于世官制是一大进步,故②正确;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官员的制度,故③错误;两种选官制度都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体现一定的公平性,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练3(加试)考查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辨析

(2017·衢州质检)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后期的选官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寒人的要求,从而孕育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对这种新制度的评述,恰当的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D.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解析 根据“这种变化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寒人的要求”可知该制度为寒门提供了可能,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不能反映这种要求,故A项错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则是为寒门上升提供了可能,故B项正确;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使下层社会丧失了上升的机会,故C项错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则反映了察举制无法选拔真实人才的现状,故D项错误。

答案 B

考点二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梳理·基础知识]

一、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b)

1.背景:

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政务繁多。

2.设立: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3.职权:

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始终没有法定地位,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受到司礼监太监的牵制。

4.影响:

加强了皇权,但后来宦官参政,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

二、清朝军机处(c)

1.设立:

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设立,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

2.职能:

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3.特点

(1)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

(3)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

(4)政治决策封闭性的特征明显。

4.影响:

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民族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