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术期刊非纸化走向探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843176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学术期刊非纸化走向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国学术期刊非纸化走向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国学术期刊非纸化走向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国学术期刊非纸化走向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国学术期刊非纸化走向探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学术期刊非纸化走向探析.docx

《我国学术期刊非纸化走向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学术期刊非纸化走向探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学术期刊非纸化走向探析.docx

我国学术期刊非纸化走向探析

我国学术期刊非纸化走向探析

  摘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期刊的形式已不再仅限于纸质版。

非纸型学术期刊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改变了传统学术交流的方式与期刊出版的流程,使期刊逐步脱离了纸质介质,以数字版、多媒体、移动终端等形式存在,获得了新的生命。

面对期刊非纸型转化潮流,传统学术期刊应当准确把握自身的定位和受众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尝试着推行非纸化。

同时善于“借舟出海”,实现自身、网络媒介平台以及读者三方之间的多赢。

  关键词:

学术期刊;互联网;信息技术;非纸型期刊;数字化媒介平台

  中图分类号:

G237.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在我们以往的印象当中,所谓学术期刊,同其他期刊杂志一样,一般都是用纸张作为承载文字内容的载体、沿用固定的名称、按照一定的期限连续印发的出版物,本文暂且称其为纸质型期刊。

如今,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类信息的产生、传递、应用与服务过程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日益广泛,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这对于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交往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非纸型期刊就是这种影响的产物。

[1]33在非纸化时代,任何期刊杂志都不一定非要以纸质版的面目出现,数字化、网络版的期刊杂志(包括本身就是以电子版编发的杂志和以电子化形式传播的杂志)将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期刊非纸化不仅可以使编辑业务流程更加简便、快捷,而且可以通过网络使期刊的信息在最短时间内传递给读者和作者,大大缩短了期刊传播的时间,进而有助于提升期刊影响力。

对于学术期刊来说,除了以电子形式呈现、借由网络传递等传递介质方面的变化以外,非纸化办刊的重大效能还在于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方式。

  一、非纸型学术期刊的兴起及其特点

  在当今的网络化时代,传统的纸质版学术期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长期以来,纸质版学术期刊一直采用固定的发行模式、管理方式、编辑方式,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流程,但现在这种固定的办刊模式已经渐渐地被信息化作业所改变。

加之原有的期刊发行方式比较单一;期刊传播、保存的形式也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因而学术期刊的非纸化已经成为原有办刊形式的重要补充。

  学术期刊非纸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纸质版期刊进行数字化和其他电子化的再加工,使期刊编发、传输形式和阅读方式都发生变化,在期刊文本生成之外,同时获得数字衍生品,以便实现网络化发行。

它包括非纸化写作、非纸化编辑、非纸化发行和非纸化阅读等方面。

目前在内容层面,各类学术期刊仍然是以纸质型版本的编发为基础;但是在载体形态和传播方式上,正在逐步迈向数字化等非纸化形式。

将来的非纸型学术期刊不仅能直接在网络上对出版内容进行编辑加工,更包括将传统纸质版的内容全部转为非纸化。

作为一种新型的编辑出版发行模式,非纸化学术期刊使期刊逐步脱离纸质材料介质,以数字版、多媒体、移动终端等形式存在,从而获得新的生命。

或许纸质版期刊也将会长期存在,但至少未来的期刊传播、发行将会具有更加多样化的形式。

就总体而言,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期刊杂志的编印发行将会更加便捷。

[2]

  与纸质期刊相比,非纸型的学术期刊表现出以下特点:

其一,由采用的介质载体来看,非纸型期刊依赖的是数字化信息,存储量大,而占用的空间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便于复制、移动、储存、传播。

其二,由资料的查询检索方式来看,无论是从全面性和准确度来说,都大大地优于纸质版,尤其是在查询的快捷性方面,纸质版更是难以望其项背。

其三,由出版时效来看,只要稿件编发完毕,马上就能够传输给读者,或者直接出版纯网络文本,这样非纸型期刊的出版时效绝不会滞后于纸质版期刊。

其四,从交换共享的角度来看,非纸型期刊易于共享和传递,可以供多个用户共享使用,并能很方便地下载和发送传递,体现出明显的边际效用递增趋向,彻底背离了传统经济学中实物使用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第五,从浏览方式来看,与纸质版期刊相比,非纸型期刊更便于大量快速的浏览。

  再从期刊编发工作的角度看,非纸型的学术期刊也具有其独到之处,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出刊更快捷。

新排出的当期稿件编发完毕后,随即就能转换成一定格式的电子文档上传,发送给读者阅读。

完全免除了纸质期刊那些印刷装订、包装邮寄等耗时耗力的步骤,大大缩短了出版周期。

第二,投稿更方便。

文章作者能够直接进入刊物编辑部的网上收稿系统投稿,简单注册就可以上传稿件,省却了纸质版投稿的麻烦,也不用担心邮寄丢失的问题。

作者可以随时查询审稿进度,编辑部也便于及时与读者联系。

第三,更利于节约环保。

期刊以非纸型形式面世,也就减少了材料、人工等方面的费用,有利于降低刊物成本,同时减少了造纸、印刷等相关行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从长远来看,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学术期刊以非纸型形式问世将是大势所趋。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习惯于从网络上获取所需的资料和信息,因为它信息量大,传递迅速,获取方便,便于查询,正在吸引愈来愈多的读者。

非纸型期刊的兴起与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期刊出版模式。

对于学术期刊,读者同样希望它运用起来更方便。

可以预见,将来非纸型学术期刊将会进一步朝着以下“四化”方向发展,即:

文本数字化,流通网络化,交换电子化,信息共享化。

[3]42

  二、纸质版与非纸型学术期刊功用的比较分析

  面对期刊非纸化潮流,学术期刊应当对自身的优势、劣势、资源、对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自身特点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分析把握,从而明确自身的定位和受众特点。

应当看到,目前绝大多数非纸型期刊的电子版都是在纸质版的基础上制作的,二者同时存在。

非纸型版为纸质版带来的新的思路、新的办刊方式;纸质版则在内容和办刊经验上为新生的非纸型版提供借鉴。

非纸型版与纸质版各有优势,又各有不足,二者应当相互推动,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共存共荣。

[4]155  非纸型期刊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

在互联网、数字化时代,传统纸质版期刊的受众群必然会分化重组。

新的非纸化阅读模式,可以使读者以直观、生动、多样的形式来理解刊物内容,有利于满足快节奏生活下人们对于信息获取多元化、动态性和时效性的要求。

可以形象地说,纸质版期刊是家“百年老店”,而非纸型期刊则是一个新生的婴儿,前者规范成熟,后者活跃有潜力。

但无论怎样讲,非纸化期刊都会对纸质版期刊形成一定的冲击,这是不言而喻的。

  在信息技术不断普及的今天,纸质版期刊的局限性日趋明显,唯有顺应发展潮流,将纸质版期刊与非纸型期刊的优势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学术期刊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无论是旧瓶装新酒还是脱胎换骨、凤凰涅?

?

,都应当看到,非纸化学术期刊的价值链与纸质版期刊的价值链构成其实大致相似。

因为刊物的实质功能乃是传播信息,纸质版或者电子版都只是信息传播的不同形式而已。

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仍然在于其所刊载的内容。

经验表明,在各种媒体中,纸质版期刊明显地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同时,正由于它的延时性和把关严格,内容表达也往往比较理性。

纸质版期刊的严谨性与非纸型期刊的轻骑兵属性二者并举,可谓是珠联璧合。

  尽管如此,相对于非纸型期刊这轮冉冉升起的旭日,纸质版期刊毕竟属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期刊非纸化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不仅如此,期刊非纸化的核心竞争力更在于它对于数据库的运用、检测手段的运用和复制、传播、储存的方便。

电子数据库为期刊的评价数据统计研究提供了便利,数据库实际上为各类期刊,都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哪家刊物的浏览量大、文章下载次数多,其结果一目了然,这就避免了主观评价刊物等级的失当之处。

再从文章检测机制看,期刊编辑在论文初审环节,就会利用这些检测系统对论文进行查重检测,复制比过高的稿件将会被淘汰,这将有利于杜绝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

然而从目前技术水平来看,只能对电子版稿件进行检测,纸质版稿件必须经过扫描转化成电子版。

无怪乎故而非纸型期刊日益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专业人士的青睐。

目前虽然还有少数学术期刊坚持投稿必须提供纸质版,但也要求同时要提供稿件的电子版,所以说非纸化学术期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相对于传统的纸质版期刊而言,非纸化期刊已经成为未来期刊业发展的方向。

将来很可能形成一种纸质版与非纸型期刊并存的“双轨制”格局,可以将纸质版期刊转换成非纸型,期刊刻成光盘,或者制作成压缩文件,就可以将一年、多年甚至自创刊以来的过刊销售给读者,使本刊的品牌得到延伸。

而且成本极其低廉,无需增加更多的投入,便能够带来可观的盈利。

[5]244

  像普通期刊一样,对于学术期刊而言,也是好处众多:

第一,学术期刊非纸化为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大大促进了编读之间的交流。

第二,学术期刊非纸化为刊物编辑发掘新选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只要不涉及保密问题,有关研究方向和研究动态在网上公布,可以说网上遍布着各个学科的前沿信息,有经验的学术期刊编辑通过浏览相关学科的科研进展情况,便可以从学科发展的公开信息中了解掌握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

第三,学术期刊非纸化促进了编辑部与外界之间的信息反馈。

现在网络是编辑部与社会各界联络的最为方便快捷的方式,便于期刊社及时征集反馈意见,实时了解反映;还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扩大筛选面;不仅可以“按图索骥”,为各种来稿找到合适的审稿人,还可以凭此组织起一支实力雄厚的审稿人队伍。

在此过程中,经常需要提供稿件文本,很显然应用于网络的只能是非纸化文本而不是纸质版文本。

再者,早年间编辑与读者、作者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书来信往,这无论在传输速率方面还是在成本方面与网络传输都是无法相比的,而在非纸化办刊条件下,网上投稿率大大增加,还节约了邮资经费,降低了刊物运行成本。

第四,学术期刊非纸化有利于提高编校质量。

可以了解来稿创新程度,从而便于决定取舍。

通过非纸化排版、校对,通过电子文档对论文来稿直接进行编排。

第五,学术期刊非纸化有利于加快刊物出版发行周期,拓宽发行渠道,提升盈利能力。

若按以前传统的出版模式运作,需要经过从投稿、送审、修改、校对到印刷、装订、发行、投寄等一系列环节,时效性很差。

学术期刊与一些时尚类流行杂志相比,更要慢上半拍。

[6]

  从投递发行方面看,传统纸质版期刊无论是采用邮发还是自办发行,都需要将纸质版杂志通过邮局或者物流公司来送达读者,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方面的问题。

首先,会形成较高的传递成本,而传递成本又会抬高期刊定价,对于读者的购买意愿构成一定的障碍。

其次,在发送和接受两端形成的时滞,会延迟刊物的时效性,这在当今信息时代是一处明显的短板,对一些时效性要求高的内容影响更大。

再者,限于网点设置条件,大多数自办发行的期刊杂志通常都是将一二线大城市作为重点市场,发行区域过于狭窄,对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读者则难以顾及,这既不利于提高销量和扩大利润,也有悖于社会公平。

而这些问题随着期刊非纸化的实施,将可以迎刃而解。

非纸化期刊及其衍生物全部都以网络和无线通讯为传播发行平台,将物流转变为信息流,超越了时空局限,拓宽了期刊的发行渠道。

虽然从本质上看,非纸化期刊所依赖的主要盈利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依然不外乎是杂志销售和广告两个层面,但是非纸化使期刊表现形式、传播载体和发行方式都更加多元化,特别是一般情况下非纸化衍生物的价格都要低于纸质版,对提高销量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而销量提高以后,无论对发行营业额还是广告营业额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样非纸化期刊便能以多样化的形式达到提升盈利能力的目的。

  三、目前学术期刊非纸化发展的现状

  目前学术期刊的非纸化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术期刊非纸化程度较低,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还不够熟练;大部分学术期刊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程度,但真正有条件全面实现非纸化学术期刊还不是太多;可喜的是,已有大批学术期刊正在向非纸化办刊方向大步迈进。

但从总体上看,学术期刊要想全面实现非纸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虽然目前诸多学术期刊都顺势推出了数字化期刊,各个大型数据库也都在与学术期刊展开合作,但是纯粹的数字化文本期刊和在线出版期刊还不是太多,大多数学术期刊没有一定的实力来维持一个网络平台的运营,我们应当认清,学术期刊在非纸化办刊道路上现今所达到的水平还不是太高。

  学术期刊通常发行量小、受众面窄、定位过细,往往容易导致刊物编发周期较长,稿件内容时效性较差,这与其他新媒体相比,自然是相形见绌。

虽然学术期刊在时效性方面不占优势,但其知识含量却是最吸引广大读者尤其是专业研究人员的地方。

当前学术期刊向非纸化发展的趋势明显,从发展前景来看,期刊非纸化已经体现出这样一些势头:

第一,学术期刊出版正逐步脱离纸质介质。

第二,移动终端其便携性、移动性具有传统阅读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正在成为不可忽视的阅读终端,故此应用于移动终端的出版物将会成为期刊园地里的一枝新秀。

第三,学术期刊的期、卷等概念日趋淡化,个性化与即时出版、在线交流等形式将使出版周期极尽压缩。

第四,阅读终端带来愈加绚丽的感受。

技术推动终端产品不断走向智能化,阅读将不必再正襟危坐地进行。

[7]142

  传播的形式改变,对文稿内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譬如过去一些内容质量较差的文章,在纸质版时代,由于期刊的传播影响力有限,容易被人忽视。

在网络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共享网络上的学术期刊资源发现问题并进行质疑,这也对学术期刊的编辑质量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这些都是学术期刊在实现非纸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因此说,学术期刊的非纸化出版,比起纸质版办刊方式来说,具有了更高的要求。

[8]

  四、今后学术期刊向非纸化方向转型的路径探讨

  目前学术期刊非纸化出版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加入大型学术期刊数据库,加入行业期刊联盟数字出版平台,或者与国际著名的大型出版集团合作,借船出海,利用现有的大型网络数据库或成熟的商业网站平台,将纸质版期刊以数字化形式发布,这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形式,其主要特点是能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期刊网络化发展。

二是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单独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凭借靠主办单位现有网站实现上网,同时自行开发或购买使用在线稿件处理系统。

还有不少期刊已经在自主网站实现开放存取(OA),其主要特点是可以及时与读者实现互动。

三是创办纯无纸化期刊。

此类期刊的特点是,从收稿,到编辑加工,再到出版发行,全程均系无纸化、纯网络化的出版发行模式。

期刊的非纸化出版运作其涉及到的主要操作层面大致包括:

改变传统期刊运行模式,使之适应网络运行环境;投稿渠道更多地利用网络;建立完善支持多种文件排版格式的期刊论文编辑、存储、查询、阅读系统;建立网上编审工作有机协调环境,实现编辑、审稿专家、主编之间的动态信息传递;增加非纸化发行渠道,改变传统发行模式,发行多种介质的期刊载体;等等。

[9]当然,一家成功的非纸化期刊,除了在技术方面加以完善,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办出本身的特色,内容的改进才是吸引读者的最主要因素。

  从现实发展过程来看,目前学术期刊非纸化的程序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逐步递进的步骤。

第一步,重视期刊网站搭建,打造权威品牌。

可以有选择性地摘编纸质版的文章,而非照搬其全部;可选择较高质量的文章,登载在网站上,提高期刊在读者心目中的权威性;还可以增加一些与读者及时互动的板块,或者刊登纸质版限于篇幅而没有收录的内容。

应当设置专职的网站编辑,注重培养具有网站编辑技能的专业人才,力争对纸质版内容进行再次的选择、加工、优化、升华。

第二步,期刊更应该重视品牌的打造。

这既要靠内容优质,又要靠营销手段多样化。

应当深度挖掘每期内容的深度,进行系列编发,形成声势;要盯紧理论前沿,营造期刊的前瞻性、专业性和权威性;还要善于与新兴传播渠道进行对接,加强与各界的沟通交流,如建立期刊的官方微博,定期举办线上活动等。

第三步,实现纸质版与非纸版的双赢,真正实现纸质版与非纸版在内容上互补,在效益上挂钩。

  从眼前来看,学术期刊在实行非纸化过程中可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由一些过渡性措施入手。

首先,可以在编辑环节逐步全面推行期刊的非纸化办公,起初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先实行一些过渡性措施。

目前很多期刊出版前期的约稿、投稿、编辑与作者沟通,以及后期的排版、印刷、销售等环节都已经是通过电脑和网络进行的,很少再利用纸质文本。

可以通过现有资源的整合,为完全的非纸化办刊创造条件。

其次,利用数据库搞好在线服务。

数据库在线服务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非纸化科研辅助形式,在此期刊和论文资源被以终端数据库的形式提供给读者,为其提供服务,如“中国知网”(CNKI)数字出版平台。

许多高校和科研单位,通过对数据库这一平台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本单位的科研与管理效率。

再者,设立期刊的在线阅读服务网点,并重视强化维护和管理。

[10]

  从长远观点来看,要想顺利实现学术期刊的非纸化转型,还应当重视以下方面的一些问题:

第一,建立和完善国际化的学术期刊技术标准,妥善解决版权问题。

第二,积极探索非纸化期刊与科技手段的进一步融合。

升级数字出版流程,优化学术资源的聚合、存储和服务,提升读者阅读体验,提高网络传输速度,为非纸化期刊内容的深度开发与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第三,重视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服务。

推送信息的获得主要参照三个方面,一是邮件订阅,二是基本资料分析,三是读者历次消费记录。

通过综合以上三类信息,了解用户文献需求取向,推送贴近其真实需求的文献,加强推送的适用性。

譬如,针对采编系统中已在册的作者库、读者库、专家库成员,每月定期推送学术期刊新刊发的相关内容;还可以根据作者订制的关键词进行推送,一旦新发表一期的文章中关键词与作者订制的关键词一致,则自动推送该篇新文章给作者;针对已刊发文章的作者,可以提供其发表文章的点击下载数据报表,提高作者对期刊的信任度和使用率;还可以适时保存被检索文献及保存近期的查询记录,建立个性网盘对文章进行分类标签等,便利使用者查询。

第四,通过开放访问(OA)机制来吸引读者,扩大期刊的影响力。

OA机制的普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方便用户对于信息的获取,特别是对在校学生,他们不必因担心费用约束而无法获取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开放访问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也有利于打造期刊的品牌。

[11]不仅便于研究者的科研工作,进而有利于提高其学术论文的质量,也有利于全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学术期刊本身提高刊物质量也会起到积极的倒推作用。

[12]  五、结语

  纸质版学术期刊的存在源远流长,作为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一直是学术期刊的主流形式。

但信息技术的革命给期刊出版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推广,非纸化期刊的普及将会不可避免。

为此,应当未雨绸缪,建立多渠道、多功能、互动性强的以用户为主体的新型非纸化期刊传播、阅读模式,力争使学术期刊在保障学术水平的前提下和以内容取胜的基础上,逐步将自身打造成集个性化出版、按需出版、即时出版、远程出版等方式为一体的复合型出版物。

  参考文献:

  [1]向飒.期刊数字化发展及品牌延伸[M].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2]刘寒辉.学报的现实、制约与突破[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1999

(2).

  [3]郝振省,魏玉山,张立.2013-201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北京:

中国书籍

  出版社,2014.

  [4]曾建勋.数字化期刊手册[M].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5]师曾志.现代出版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李仲先.2006-2010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理论研究综述[J].科技与出版,2013(3).

  [7]杨桦.中国期刊数字化发展状况分析[C].第四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

  络化研讨会论文集,2007.

  [8]许春牌.期刊数字化出版现状与发展趋势[J].编辑学刊,2009(6).

  [9]孙梦姝.数字卅版产业链整合加速[N]新华书目报,20ll-03-l7(4).

  [10]刘芳.《读者》电纸书在深圳面市[N].中国青年报,2010-05-18(8).

  [11]NeedlemanM.Standardsupdate:

theopenarchivesinitiative[J].SerialsReview,

  2002,28

(2).

  [12]SoxHC,HelfandM,GrirnshawJ,eta1.Comparativeeffectivenessresearch:

cha

  llengesformedicaljournals[J].AmJManagCare,20l0,5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