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840391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4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docx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docx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单 位:

   作  者:

联系方式: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清思路,概括大意,理解人生的境界是由低级到高级,且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质疑思辨法,采取探究性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明白做事情时应有精神追求,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境界的人。

 设计理念:

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清晰。

根据课标目标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结合单元教学目标,从学情出发,我拟定了本堂课的三维目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理解作者观点。

(2)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设计理念:

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中职语文阶段阅读的一个重要目标。

教学难点:

探究文中蕴含哲理性的语言,如“觉解”、“超道德价值”、“入世与出世”等等。

设计理念:

由于本文是一篇哲学论文,内容比较抽象,且疑点较多,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

学情分析:

有位专家曾经说过:

“我们想引领学生到那里去,必须首先知道学生现在到底在哪里。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要先进行学情分析。

我所授课的对象是中职卫校的学生。

这些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普遍不好,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但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存有较强的好奇心。

由于他们是医学专业,毕业后将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因此,我一直把本文作为卫校学生的重点授课篇目之一。

教学方法:

(一)教法

设计理念:

现代教学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设计以下三种教法。

(1)讲授结合法。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哲学论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要想使得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中的四种境界,就要重视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以“质疑思辨法”为主,结合探究讨论等方法。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

(3)多媒体辅助教学。

设计理念:

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二)学法

(1)掌握质疑思辨法。

(2)抓关键词、句的读书法。

(3)学会融会贯通,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设计理念:

对于中职生来讲,学法的指导以及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自主学习的最根本途径。

叶老也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

因此,在学习指导和能力训练上,我设计了以上三种学法。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4分钟)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

记者问:

“你放羊为的是什么?

”放羊娃答:

“卖钱。

”记者问:

“卖了钱干什么?

”放羊娃答:

“娶媳妇。

”记者问:

“娶了媳妇呢?

”放羊娃答:

“生孩子。

”记者问:

“有了孩子呢?

”放羊娃答:

“放羊。

”这就是一个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你们认为他的人生有意义吗?

(学生自由回答)

这也使我们感到治贫首先要治愚,理念(觉解程度)对于一个人的人生作用是多么重要!

那么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追求?

 决定人生追求的因素是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人生的境界》,看一看哲学家对人生有什么看法。

(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

好的导语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导语的设置应该由浅入深,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设置了如下导语:

以放羊娃与记者的对话让学生产生兴趣,并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追求,如此便自然而然的将学生引入到本堂课的学习当中。

(二)介绍作者(4分钟)

(学生讲述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教师补充。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

1915年入北大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学校任教。

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

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

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

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

 

设计理念:

这一环节我在课前就让学生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课上我再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做出补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积累字词(10分钟)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散读)

(1)觉解:

了解和自觉。

(2)天民:

明乎天理、适乎天性的贤者。

(3)无明:

佛典中指“痴”或“愚昧”,引申为不自觉,没有觉悟。

(4)禅宗: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

以静坐默念为主要修行方法。

(5)超道德价值: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6)出世与入世:

“出”“入”就是离去和进来的意思,而“世”则指凡尘俗世。

设计理念:

朗读的目的首先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是进行阅读理解的关键环节。

2.整体阅读,理清思路。

(7分钟)

(1)第1自然段:

提出主旨。

(2)第2-6自然段:

人生的四种境界。

(3)第7-10自然段:

指出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的特点,以及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设计理念:

这是进行阅读理解最好的方法。

要求学生迅速把握文章的基本理念和大体走向,理清行文思路。

3.师生合作,详细讲解。

(20分钟)

本环节我对人生四境界进行讲解。

采取师生互动,一问一答,引导点拨的方法讲授。

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1)作者提出人生有四个境界,是哪四个?

点拨: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2)这四种境界各有什么特点?

例举生活实例。

 点拨:

①自然境界:

被动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则,懵懂无知,纯人。

 ②功利境界:

主动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事,俗人。

   

道德境界:

主动做多社会有利的事情,事事讲道德,贤人。

  

天地境界:

主动适应宇宙自然的法则,与宇宙同一,圣人。

喝水也能喝出境界来。

你渴了就喝水,冷了就穿衣,这是什么境界?

(自然境界)现在我不但要喝水,还要喝纯净水,矿泉水,因为能治病,起码保健,这是什么境界?

(功利境界)现在我要喝水,保重身体,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就能为国家多做贡献。

这是什么境界?

 (道德境界)我现在接着喝水。

我已经意识到了人是自然,宇宙的一部分,和其光,同其尘,我喝水是因为渴,因为我必须顺其自然,与自然宇宙一体。

这是什么境界?

(天地境界)可见,喝水也能喝出境界来呀。

大家以后要多喝水,有益健康。

设计理念:

此环节我举了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如就“喝水”这一行为设置四种境界。

通过实例融会贯通,既便于学生理解,又能增添兴趣。

(3)区分四种境界的标准是什么?

点拨:

境界

觉解程度

为谁的利益

所做事意义

自然境界

顺着本能或习惯,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顺心而为

没有意义或少有意义

功利境界

意识到自己

为自己的利益

有功利意义

道德境界

了解到是社会的一部分

为社会的利益

有道德意义

天地境界

不仅是社会还是宇宙的一员

为宇宙的利益

有超道德价值

(4)四种境界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点拨:

四种境界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就个人来说更不是一个人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境界。

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人的精神境界,都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就是“我之自觉”的过程。

(5)作者真正的写作理念是否只在于告诉我们人生的四种境界及其关系?

点拨:

本文旨在从人生境界的角度去论述哲学的任务。

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使人觉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设计理念: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是递进式的推进,要求学生紧靠文章,以培养学生沉下心来,走入文本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

4.设问解答,重点研读(25分钟)

(自由讨论,引导点拨)

(1)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点拨:

后面有句话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

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

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2)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本人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点拨:

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

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 才能真正符合严格得到的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

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3)“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

“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请结合自己成长的体验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点拨: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

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

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4)“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是对于他们也就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个人都不完全相同。

”请联系生活实际来解读这句话。

点拨:

(学生发散思维,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乞丐吃饭只要求吃饱,他们追求自然境界;有些人吃饭比较讲究,少吃多餐,多吃蔬菜,注重养生他们追求功利境界;有的人意识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就能为国家多做贡献,他们追求道德境界;有的人已经意识到了人是自然,宇宙的一部分,和其光,同其尘,吃饭是因为饿,因为必须顺其自然,与自然宇宙一体,他们追求天地境界。

(5)如何理解“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

 点拨:

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就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

这与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

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入世而不能超脱人世。

中国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作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现。

(6)冯友兰先生认为,天地境界的人,“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这样说来,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实际上还不是那么一回事,那有什么意义呢?

点拨:

人不但有物质生活的要求,而且有精神生活的要求,人有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生活在天地境界的人,精神上达到了最高境界,人生有了最崇高的意义。

另一方面,人生境界高,他做事,当然比别人做得好,更有利于社会,更有利于宇宙。

设计理念:

这一环节学生自由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这几个问题的设置,学生是有话可说的,要求学生联系实际,举一反三,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文章的认识。

(四)质疑讨论(14分钟)

1.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等是否周全?

而其中的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是否存在交叉情况?

2.天地境界能不能完全达到?

如不能达到,冯先生提出的天地境界不是没有意义了吗?

设计理念:

由于本文是一篇哲学论文,内容比较抽象,且疑点较多,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

因此,这一环节让学生先把自己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教师也设计几个问题供学生参考质疑,教师参与讨论,找出具有共性的问题在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5分钟)

《人生的境界》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这四种境界体现在人生不同阶段,需要我们不断体会、不断领悟,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拿这几种境界来对照自己,思考自己周围的人,思考人们的生活目的、行为动机,这样就不难理解何为自然境界,何为功利境界,何为道德境界,何为天地境界。

自己的人生境界也就得到质的提升。

设计理念: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明白做事情时应有精神追求,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境界的人。

(六)课后作业(1分钟)

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此,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置了这样一项作业:

以《我要成为怎样的人》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设计理念:

重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渗透人文教育。

同时,也加强了中职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七)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1)   天地境界   哲

  人       精神创造  学

 生    道德境界      的

  境       任

界     功利境界    务

            自然产物

      自然境界

(2)

  天地境界(圣人)

                 天地境界(圣人)

     道德境界(贤人)

设计理念:

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文章的结构与内容更加明晰,不仅便于学生理解,更方便教师对本课作总结。

教学反思: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中的“材”一方面是指学生;而对我们语文学科来说,这个“材”还可以用来指课文。

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用统一的方法和要求来教不同的课文。

2.创设“大语文”课堂。

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

教学中应将语文学科与德育、心理学、音乐等学科相结合,创设大语文课堂。

3. 最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语文味儿的。

一直觉得语文不能离开人文涵养,需要理解与感悟。

作为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但正因课堂时间有限,才容易跳过这一环节,课堂上没有了学生感悟的过程,也就缺少了语文的味道。

如果我们每堂课都能充满语文味儿,那将是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