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19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艺作品是文化最鲜活生动的栽体,它们以语言、形象、色彩、韵律等手段,记录和表现文化中的思想、审美、精神、气度。
作为“高峰”的文艺作品往往具备一个共同特征:
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底蕴,充盈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浓缩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同时又可以唤醒欣赏者的文化自觉、建立起文化自信,甚至包含推动社会思想文化变革的因子。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文艺创作要发挥推动文化发展的强大力量,更加需要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基石来攀登文艺“高峰”。
纵观当下文艺创作存在的系列问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缺失是个根源。
因历史虚无主义而否定历史,就会创作出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或英雄人物的作品。
否定传统文化所尊崇的“真善美”,就会创作出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的作品。
这是由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缺少坚守和深刻认知,造成价值混乱和精神缺失。
当下,不少文艺工作者陶醉在追名逐利的潮流中,没有把自己当成文化的记录者、传承者,甚至缺乏应有的职业操守。
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够敬重,对自身的文化使命缺少自觉,是文艺界“浮躁”风气的重要根源。
对文化发展缺乏主动承担的责任意识,就会造成利益至上。
创新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特征,这一点在文艺创作领域表现突出。
中国曾经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的变革经历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创新实践。
到了近代,中国引入西方现代诗,形式和内容都脱离了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轨道,诗歌的力量渐渐式微。
解决这一状况的方法是“走中国诗歌创新之路”。
而这种创新,既要吸收古典诗歌的思想和审美价值,也要接纳现代西方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冲突和张力的阐释,来找到自己的中国方法、本体立场、东方身份。
概而言之,要再创诗歌的“高峰”,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这样才会避免因对以创新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缺少继承,而造成有影响力的原创匮乏。
近代中国曾经借西方文艺理论和创作思潮来推进中国文艺创作的转型,这种影响今天依然存在。
过度倚重西方,导致中国传统文艺价值在当代的失语。
增加对本土文化价值标准足够的自信,避免崇洋媚外,是建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文艺“高峰”都具有理论自觉和自信,作品往往折射出理性的光辉,自觉或不自觉地扛起独特的民族美学旗帜,践行、发展甚至自创一套美学理论,成就真正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摘编自章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筑就“高峰”的基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作品作为文化的载休,其表现的内容是文化中的思想、审美、精神、气度,其外在表现手段是语言、形象、色彩、韵律等。
B.当代文艺作品一定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底蕴,具有当今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又是当今时代的文化精神的高度浓缩。
C.当下文艺创作存在缺失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抱着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而否定历史,否定传统文化。
D.不把自己当成文化的传承者,缺乏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责任意识,是部分文艺工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够敬重的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从概念入手,围绕着文艺作品阐述其内涵、特征、作用,并引出下文。
B.文章论证当下文艺创作系列问题根源时,先摆出一些现象,再揭示其中原因。
C.文章中间的论证部分采用逐层论述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论证。
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并对文章主旨有提升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作品之所以能成文艺“高峰”,关键不在于它能唤醒欣赏者的文化自觉、建立起文化自信,并包含推动社会思想文化变革的因子。
B.“走中国诗歌创新之路”并不是要排斥我国古典诗歌的思想和审美价值,而是要融合中西诗歌文化,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与身份。
C.对以创新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缺少继承,造成有影响力的原创匮乏,既是缺失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也是缺失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
D.当代文艺作品缺失了中国传统文艺价值,是由于当代文化界崇洋媚外,从而受西方文艺理论的冲击,失去对本土文化价值标准的坚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警察小谭
侯发山
大年三十。
小谭刚进家门,还没来得及同父亲说话,电话就急促地响起来——有人在青龙山非法猎捕藏羚羊,要他尽快赶去!
小谭挂断电话,只好抱歉地对父亲说:
“爸爸,有任务了,看来这个春节又不能陪您了。
”
父亲坦然一笑,摆了摆手:
“孩子,去吧……”他是一名老警察了,知道哪轻哪重。
小谭检查了一下枪支,掖进腰里,刚要走,父亲对他说:
“孩子,这可是个好机会,要把握住!
”
小谭说:
“爸爸,我明白了。
”
小谭参加工作十年了,还是一名普通的干警。
遇到几次提拔的机会都给错过了,重要的原因就是小谭没有特殊表现,没有立过功。
小谭倒没觉得有什么,父亲感到很没面子,因为他退休之前就是局里的副局长。
小谭出门了。
父亲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二十年前。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除夕。
父亲刚进家门,就接到新的任务:
有人在青龙山非法猎捕藏羚羊。
他二话没说,撇下妻儿老小,冒着鹅毛大雪上路了。
当他一步一趔地赶到现场时,一个猎人正在瞄准动物,等待时机扣动扳机。
他知道,这些猎人没有持枪证和狩猎证,是非法的。
常言说,捉贼捉赃。
如果现在出面制止,等于拿不到真凭实据,没法制裁狩猎者。
只听“砰”地一声,藏羚羊倒在地上,四肢挣扎了几下就不动了。
父亲举起相机拍照了两下,然后掏出手枪走了过去。
没想到,等到父亲走到跟前,猎人掏出身上带的匕首,朝他的胸口狠狠戳了一刀……若不是同事及时赶到把父亲送到医院,怕是他的生命就有危险。
因为这次事件,父亲得到了2000元的奖励,从基层一名干警破格提拔为副局长……
今天看到小谭接到任务,跟他当年一样又无反顾,父亲感到很欣慰。
同时,他又感到一丝担心,因为大部分偷猎者都是一些亡命徒。
他们会不会对小谭下毒手?
凭着小谭过硬的素质,对付两三个毛贼还是不在话下的。
再说,局里可能也还安排其他同志配合的。
想到这里,父亲心里略略轻松了点。
小谭赶到时,一个偷猎者已经瞄准一只藏羚羊准备扣动扳机,小谭没有丝毫的犹豫,上前用身体挡住了枪眼。
偷猎者一下子愣住了。
小谭和颜悦色地说:
“大叔,不能杀害野生动物。
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是违法的。
”
偷猎者扑通一下跪在了小谭面前:
“警察同志,我求求你了,如果我今天找不到猎物,这个年我都没法过了,我上有爹娘,下有上学的孩子,我的老婆还有病。
”
闻听此话,小谭愣住了。
偷猎者说:
“我说的都是真的。
你要不信,就跟我回家看看,我家就在山下。
”
小谭盯住偷猎者的眼睛,发现了他眼眶里的泪珠在打转,感觉到他没有说谎,便掏出身上的钱,说:
“大叔,我相信你,我身上就这两千块钱了,你拿去办点年货吧,不要再干这违法的事了。
”
偷猎者眼睛一亮,继而犹豫不决。
小谭说:
“大叔,回家过年吧,你的家人正等着你呢。
”
偷猎者给小谭磕了两个头,然后接过钱,千恩万谢地走了。
小谭拿出手机打算给局里汇报一下,就说线索有误。
这时,那位偷猎者回来了,他对小谭说:
“孩子,今天是大年三十,天又这么冷,你若不嫌弃,就跟我回家吃碗素饺子暖暖身子吧?
”
小谭想了想,就跟大叔去了。
他想趁机再给大叔做做工作,同时了解一下当地偷猎的信息,也算是不虚此行吧。
等到接应的同事赶到,小谭正在那位大叔家里吃饺子呢。
事后,小谭把事情经过原原本本告诉了父亲。
他便给父亲解释说,如果当时让偷猎者得逞,那就是“两败俱伤”——藏羚羊受到伤害,偷猎者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且有可能毁掉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
父亲叹了口气,什么也没说。
当年对他下毒手的那个歹徒被判了无期徒刑,这个歹徒住进监狱后,他的母亲给气死了,妻子改嫁了,他的孩子跟着爷爷生活,长大后也干起了偷猎的勾当,后来也被抓进了监狱……
小谭看着一语不发的父亲,说:
“爸爸,难道我做错了吗?
”
“孩子,你长大了!
”父亲阴沉着的脸渐渐变得阳光起来。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谭执行任务“刚要走”时,父亲对他说“这可是个好机会”,意思是这是个立功提干的好时机。
B.对小谭参加工作十年还是一名普通干警这件事,父亲感到很没面子,说明父亲是自私自利的人。
C.“等到接应的同事赶到”这句话照应了前文的父亲“局里可能也还安排其他同志配合的”的猜想。
D.最后一段“父亲阴沉着的脸渐渐变得阳光起来”一句,含蓄地表明父亲最终理解了儿子的做法。
5.小说中的小谭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6.小说中的两处插叙文字是小谭父亲对往事的回忆,请分别概括这两处文字的内容,并说明这样写的用意。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2分)
材料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8月4日在京发布了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
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
《报告》指出,2017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增长趋于稳定,互联网行业持续稳健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CNNIC发布第1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材料二:
中国网民年龄结构
中国网民学历结构
互联网络接入设备使用情况
(资料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材料三:
互联网正在重塑传统产业,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全面融合。
“互联网+”正以信息通信业为基点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形成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同时又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如工业互联网正在从消费品工业向装备制造和能源、新材料等工业领域渗透,这会全面推动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互联网也在从电子商务等网络销售环节向生产领域渗透,为农业带来新的机遇,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创新是互联网发展的生命线。
阿里巴巴、XX、小米等一批平台型的互联网企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生态系统,基于这些平台又创造出了新业态,如O2O(线上与线下结合)、移动支付、可穿戴设备等。
各平台将用户资源和技术资源开放给合作伙伴,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个性化营销,降低了中小微企业与创业者进入市场的门槛,提高了创业成功率,形成了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
“互联网+”通过打破信息不对称、减少中间环节,从而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将公共服务辐射到更多有需求的群体中去,提供跨区域的创新服务,为实现教育和医疗等公共稀缺资源均等化提供全新平台。
如互联网教育打破了国内地域限制,并连接了全球的优质教育资源,为三、四线城市及偏远农村的学生提供了新的选择。
(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