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作业题doc11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303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继续教育作业题doc1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继续教育作业题doc1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继续教育作业题doc1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继续教育作业题doc1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继续教育作业题doc1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继续教育作业题doc111.docx

《继续教育作业题doc1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继续教育作业题doc11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继续教育作业题doc111.docx

继续教育作业题doc111

2011年继续教育作业题

2011年继续教育:

《中国国情与科学发展观》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北京育知咨政公共管理研究所联众编写;

主编:

陈劲松

一、简要说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科学的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

科学的发展观是唯物史的发展观;

科学的发展观就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

(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社会形态理论、社会结构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

二、我国人口素质的现状如何?

如何提高国民素质?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的人口不仅规模大,而且结构不尽合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的发展中国家。

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

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与人口问题分不开,人口问题成了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首要问题。

能否解决好人口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改善、全民素质提高和中华民族兴衰,关系到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政府按照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要求,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制定并实施子符合国情的人口政策,为稳定本国和世界人口,促进人类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适当摘抄)

 1、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立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国家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并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

对少数民族,国家也实行计划生育。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具体政策规定。

 2、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口与发展问题,将人口与发展问题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议事日程,始终强调人口增长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央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关于人口与发展问题的座谈会,研究分析重大问题,制定重大决策和措施。

国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共同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方案,将计划生育与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普及文化教育、发展卫生事业、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妇女地位等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人口与发展问题。

  3、经过近30年的努力,中国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逐步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口调控体系和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体制,人口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显著改善。

——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由1970年的33.43‰和25.83‰下降到1999年的15.23‰和8.77‰,总和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进入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中国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走完的路。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累计少出生3亿多人,为国家和社会节约了大量的抚养成本,缓解了人口过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实现了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到1999年底,中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经从70年代末的2.5亿以上减少到3400万,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从33%下降为3%左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成绩显著。

到2000年底,全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平均每万人中大学生人数由1978年的8.9人增加到1999年的32.8人。

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

孕产妇死亡率从1990年的94.7/10万下降到1998年的56.2/10万,住院分娩率1999年达到66.8%以上。

1999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1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妇女地位明显提高,儿童权利得到保障,老年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全国机关干部、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中女干部占1/3以上。

1999年,女性从业人员占社会总从业人员的46.5%,高于世界34.5%的水平,当年妇女收入为男子收入的80.4%。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998年为42‰,比1991年下降了31.8%。

1999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4.4%。

1999年全国1岁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卡介苗为97.8%,脊髓灰质炎为97.4%,百白破为97.8%,麻疹疫苗为97.5%。

1999年,全国有近3000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国家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达1000多个,集体举办的敬老院近4万个。

——全社会对人口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

人们对人口问题已形成以下共识:

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应节制生育,不应放任自流;解决人口问题不仅应关注数量,还应强调提高素质和生殖健康水平、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福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口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只有通过经济、社会、文化等全面发展,才能最终获得解决。

同时,人们的婚育、养老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传统的早婚早育、多子多福和重男轻女等观念逐渐被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都一样等科学、文明、进步的观念所取代,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育龄妇女平均初婚年龄从1970年的20.8岁提高到1998年的23.57岁,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达到83%。

平均家庭规模从1971年的4.84人减少到1998年的3.63人。

——人口与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

中国充分认识解决本国人口与发展问题对稳定全球人口问题、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意义,并结合本国实际贯彻历次国际人口会议确定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实施《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行动纲领》。

近年来,中国和联合国人口基金、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等国际机构以及有关国家的政府和民间组织在生殖保健、青少年教育、紧急避孕、男性参与计划生育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方案的成功实施,为其他许多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并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认同。

4、未来几十年,中国人口与发展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中国人口将由低增长逐步过渡到零增长,人口总量达到峰值后开始缓慢下降。

抓住出生人口减少、社会总抚养比下降、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扩大社会投入,提高积累水平,将为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将为解决人口与发展问题提供较雄厚的物质基础。

5、中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人口与发展的矛盾依然尖锐,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人口数量将在较长时期内继续增长,预计未来十几年每年平均净增1000万人以上,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人口总体素质较低的状况在短时期内难以根本改观,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增加,就业压力居高不下;在经济尚不发达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给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了难度;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现象将长期存在,消除贫困的任务依然艰巨;流动人口增加、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以及人口在不同地域间的重新分布,对传统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及相关人口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显现,人口与发展问题面临的复杂性依然存在。

如何提高国民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

积极提倡优生;

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技术事业;教育和科学事业是开发智力资源的伟大事业,是提高人口科学技术素质的基本途径。

当务之急就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基础教育,实现由

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扩大集体福利,保障妇幼健康。

三、简述我国21世纪全球资源战略的内涵及其实施。

制定全球资源战略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1、从中国国情出发,立足于国内经济发展,结合外部国际环境,借鉴国际经验,并以此作为制定中国21世纪资源战略的重要依据。

2、充分合理利用国内资源,积极有效利用国外资源。

保证国民经济建设对资源不断增长的需要。

3、优化配置。

改善资源结构与经济结构,提高整体效益。

4、持续利用,实现资源、环境、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我国21世纪全球资源战略的目标:

1、保证资源安全供应。

2、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3、有利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4、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我国全球战略对策与措施

1、立足国内,增强利用国际资源能力,实行国内资源转换战略

2、走出国门与有关国家合作开发国际资源

3、加强对国际资源的研究

4、广开国际资源进口渠道,建立资源储备制度,保证资源稳定供应。

5、建立国家资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对短、中、长期资源安全威胁采取不同对策,保障国家资源安全。

四、我国如何建立小康社会?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多方位综合型的,它包括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指标,也包括文化目标。

建立在人类数千年文明基础之上的当代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已经成为一个高度交融的整体,文化则是熔铸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聚集点。

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文化目标中的方向性层面。

十六大报告指出:

“在当代中国,各种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它的核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根据十六大报告的先进文化内涵,走在时代前面,汲取世界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强烈的前瞻性,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

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文化目标中的精神层面。

在中华民族5000余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当代世界文化呈现出交流频繁化和多渠道化的趋势,但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仍然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在这种民族精神的支撑下,锻铸出了辉煌的文明,为世界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结合时代的要求,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之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使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和现代化建设中,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文化目标中的行为规范层面。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相互支撑,不仅会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修养,而且还会提高法律意识和执法水平。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宝库中,蕴涵着许多为当代世界人民所折服的传统美德,建设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相协调,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文化目标中的基础层面。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事业在直接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而且还能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氛围,优秀的人才与优秀的科技成果将会在良好的科学氛围中不断涌现。

坚持文化事业和产业的社会效益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