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复习语文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之形类题配套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272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复习语文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之形类题配套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复习语文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之形类题配套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复习语文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之形类题配套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复习语文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之形类题配套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复习语文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之形类题配套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复习语文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之形类题配套练.docx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复习语文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之形类题配套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复习语文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之形类题配套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复习语文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之形类题配套练.docx

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复习语文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之形类题配套练

“诗歌鉴赏之‘形’类题”配套练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43分)

[题组一]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 ①几度:

几次,此处犹言“几年”。

②翻:

反而。

③共传:

一起举杯。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问年龄。

“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写举杯劝饮,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

“更”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

“惜”表现出珍惜彼此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不觉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E.本诗运用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再写忽见之喜,再抒又将别之情,不胜黯然,情感起伏,波澜曲折,富有情致。

解析:

选BE B项,“诧异、自责的神态”错,应该是“欣喜、惊奇的神态”。

E项,“运用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错,应是由上次的别离说起,接着写此次相会,然后写叙谈,最后写惜别。

(2)颈联中的“寒”“暗”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6分)

答: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炼字技巧,需从“寒”“暗”二字在诗中的含义、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

“寒”“暗”二字出现在颈联,诗的颈联和尾联写深夜在馆中与友人叙谈的情景。

相逢已难,又要离别,其间千言万语,不是片时所能说完的,所以诗人避实就虚,只以景象渲染映衬,以景寓情。

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火映照着蒙蒙的夜雨,竹林深处,似飘浮着片片烟云。

孤灯、寒雨、浮烟、湿竹,景象十分凄凉。

诗人写此景正是借以渲染伤别的气氛。

其中的“寒”“暗”二字,不仅渲染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

参考答案:

①“寒”“暗”二字客观地描写了朋友深夜叙谈的环境特征,孤灯照雨雨愈寒,湿竹环绕,浮烟显得更浓、更暗;②“寒”“暗”二字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刚重逢又要伤别,心境倍感凄暗;③“寒”“暗”二字使情景交融,营造了一幅寒冷、湿暗、凄清的老友话别图,既渲染了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

(每点2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雪夜感旧①

陆 游

江月亭前桦烛香②,龙门阁上驮声长③。

乱山古驿经三折④,小市孤城宿两当⑤。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

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注] ①本诗作于1197年,陆游73岁,闲居山阴。

②江月亭:

在今四川省广元市。

桦烛:

用桦树皮做成的蜡烛。

③龙门阁:

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

④三折:

即三折铺,在今重庆市奉节县至四川道中。

⑤两当:

今甘肃省两当县。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描绘了诗人雪夜于亭前阁上所见之景,桦烛的香气和悠扬的驮声交织回荡,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

B.颔联中“经”“宿”两个动词,凝练地再现了诗人紧张奔波的岁月,刻画了他为筹划抗金而不辞辛劳的形象。

C.前四句一句一个场景,以时空的变换串联起一幅幅画面,映现了诗人的生活情形,为下文抒情蓄势。

D.尾联写到绿沉枪和锁子甲,意在比喻诗人的从军生涯,如今只能委身尘埃,诗人借此表达对朝廷不图北伐的不满。

E.后四句与上文相对照,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特别是末句,写诗人灯下独坐,老泪纵横,既点诗题,又呼应首句。

解析:

选AD A项,首联描写的不是雪夜所见之景,而是陆游回忆当年路途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D项,“比喻”错,“绿沉”指绿沉枪,“金锁”指锁子甲,“绿沉金锁俱尘委”借兵器被尘埃埋没无用武之地,寄寓了诗人的无奈之情,属借物抒情法;“对朝廷不图北伐的不满”一说较为片面。

(2)有人认为颈联中“那信”二字尤佳,请结合全诗对“那信”一词进行赏析。

(6分)

答:

解析:

回答此题,首先将该词放入原句解释句意。

“那信”意思为“怎能相信”,年轻时不相信的“老耕桑”,如今成为事实,“那信”二字凸显了事与愿违。

因为年轻时不信自己会“老耕桑”,可见诗人年轻时的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也反衬如今的理想成空,执着一生却空余悲愤。

参考答案:

“那信”表示怎能相信。

这句诗的意思是当时怎能相信有一天竟会在田园终老。

然而事与愿违,当年“那信”之事已成事实。

(2分)更能凸显出诗人年轻时的意气与北伐必胜的信心,也反衬出今日的失望之情。

(2分)既表达了昔日的豪情,也表现出诗人的悲愤与对理想的执着。

(2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西江月①

苏 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 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

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障泥:

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表现了词人被贬黄州后抑郁不得志而借酒浇愁的惆怅之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宇一声春晓”以动衬静写出空山春晨的寂静与空灵。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E.词人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表现了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

解析:

选AB A项,感情分析不当,该句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B项,是比喻(借喻),不是借代。

(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很精妙,请简要赏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

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

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

“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

④对仗。

“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句式整齐,富于音韵之美。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省试①湘灵②鼓瑟

钱 起

善鼓云和瑟③,常闻帝子④灵。

冯夷⑤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⑥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 ①省试:

唐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的礼部主试,通称省试。

②湘灵:

传说中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舜死后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湘水女神。

③云和瑟:

云和,古山名。

《周礼·春官大司乐》:

“云和之琴瑟。

”④帝子:

屈原《九歌》:

“帝子降兮北渚。

”注者多认为帝子是尧女,即舜妻。

⑤冯(píng)夷:

传说中的河神。

⑥苍梧:

山名,今湖南宁远县境内,又称九嶷,传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

此代指舜帝之灵。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开头两句照应诗题,点出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她轻抚云和瑟,弹奏起哀伤的乐曲。

B.第三句诗人想象动人的瑟声引来水神冯夷,他理解湘水女神的哀怨,伴着音乐起舞。

C.第四句诗人想象那些被贬谪经过湘水的“楚客”,听不懂哀怨的乐曲。

D.五至八句从侧面渲染瑟声的感染力,它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使白芷为之吐露芬芳。

E.九、十两句诗人想象瑟声顺着流水,化成悲风吹过洞庭,使无形的乐声得到有形的表现。

解析:

选BC B项,“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水女神的哀怨;C项,“不堪听”意为不忍心听,表明楚客能理解乐曲里的哀怨之情。

(2)本诗结尾两句历来被赞为“神来之笔”,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6分)

答:

参考答案:

(1)以景结情,令人回味无穷:

诗的前半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着力描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宕开一笔,描写曲终人散之后只有一川江水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

(2)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全诗以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首尾圆合的有机整体。

(3)动静虚实突转,出人意料:

乐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诗境从虚幻世界突然回到现实世界,出人意料。

(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概括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

(1)~

(2)题。

(11分)

雨余小步

王夫之

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

竹箨①冠轻容雪鬓,桃枝杖滑困春泥。

垂虹疑饮双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

不拟孤山闲放鹤,鹁鸠②恰恰向人啼。

[注] ①箨(tuò):

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②鹁鸠:

即斑鸠。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句点明“小步”的地点,并描写出雨后莲塘的美丽景象,两个“莲”字连用,具有音韵之美,也暗示出对美景的喜爱。

B.第二句点明“小步”的时间,并通过风轻雨疏、夕阳西斜的景象,渲染出春雨初霁之时明丽、清新的氛围。

C.颔联描写作者扶杖出行被困春泥的情状,并通过描写一路所见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D.尾联写诗人为鹁鸠动听的啼叫打动,而不打算过孤山放鹤的隐逸生活,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当下生活的喜爱之情。

E.诗歌紧扣“雨余”着笔,选取了“斜照”“垂虹”“砌草”等常见而富有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细腻生动,情景交融。

解析:

选CD C项,“竹箨冠轻容雪鬓”写的是竹笋的样子,并没有写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

D项,“直抒胸臆”不恰当,尾联写诗人听到斑鸠啼鸣催耕而想到要珍惜光阴,自强不息,表意含蓄。

(2)本诗风格清新,其“清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答:

解析:

本题难度中等,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清新”指清爽而新鲜,可从语言、形象、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

语言方面,本诗遣词造句不事雕琢,符合“清新”的含义;形象方面,本诗选取的“莲”“柳”“竹笋”“砌草”等意象清新自然;思想内容方面,诗人写自己在雨后美景中散步时的所见所闻,情感轻松愉悦。

参考答案:

①语言清爽。

用语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如“莲花莲叶”“疏雨疏风”“垂虹疑饮双溪水”等。

②景物清新。

柳塘莲叶、彩虹饮水等描绘出雨后风景的清新自然。

③情感欢愉。

雨余散步,见美好春景,落寞中暂得轻松愉悦。

(每点2分)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鹭 鸶

杜 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 鸶

郑 谷

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

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两首诗都对鹭鸶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杜诗以雪、青玉为喻,突出了鹭鸶的惊艳形貌;郑诗以“闲”“静”来刻画鹭鸶的安静情态。

B.两首诗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营造意境,杜诗以静衬动,以碧山衬托鹭鸶的动;郑诗以动衬静,以鹭鸶的动衬托环境的静。

C.两首诗都以鹭鸶为描写对象,但形象大不相同。

杜诗中的鹭鸶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