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郡中学等届高三模拟考试语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湖南省长郡中学等届高三模拟考试语精校解析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长郡中学等届高三模拟考试语精校解析 Word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长郡中学等届高三模拟考试语精校解析Word版
长郡中学、师大附中、长沙市一中、雅礼中学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
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
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也称为未明言知识。
所谓显性知识,即能够用各种明言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
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
波兰尼认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表明了隐性知识的存在。
波兰尼提醒我们不要把隐性知识理解为神秘经验,隐性知识只是难以用语言来充分地表述,而不是说对这类知识绝对地不能言说。
波兰尼绝不只限于承认隐性知识的存在,他更主张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
在波兰尼看来,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
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隐性知识以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为中心,这些意会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則。
隐性知识也包含一些技术因素,包括具体的技能和专门技术以及来源于实践的经验。
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
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如手工匠掌握的特殊技艺)。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波兰尼提出的,野中郁次郎借用了这一概念,但与波兰尼有所不同。
野中郁次郎使用隐性知识一词代表的是难于表达的特殊知识,而波兰尼所指的隐性知识是指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也即一切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
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野中郁次郎与波兰尼的观点也有差异。
有学者说,在野中都次郎看来,二者的关系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在波兰尼看来,則是“同一硬币的两面”。
1.列对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性知识是指那些难以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表述的知识,例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
B.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掌握它的目的在于领会与重组经验。
C.隐性知识并不是什么神秘经验,但要想充分地言说它,也是很不容易的。
D.隐性知识包含个体内在携带的概念、形象、价值体系等,以及帮助个体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则。
2.下列对野中郁次郎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的信仰、特殊的技艺和隐喻、直觉及思维模式,都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
B.隐性知识的内容具有十分特殊的含义,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
C.隐性知识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因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D.野中郁次郎借用了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概念,但没有形成他自己独立的学说。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波兰尼认为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显性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
B.波兰尼强调隐性知识是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而野中郁次郎則强调隐性知识高度个人化和难于表达的一面。
C.依据本文内容提取三个关键词,应为“波兰尼”“野中郁次郎”“隐性知识”。
D.波兰尼和野中郁次郎都认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答案】1.A2.A3.D
【解析】
1.试题分析:
题干“下列对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考生要回到原文中,结合关键词“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找到答题区间,联系选项对照理解。
A项表述错误,由原文可知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不全是隐性知识。
点睛:
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考生要回到原文中,找到答题区间,联系选项对照理解。
答题关键词“野中郁次郎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正确”,选项中A野中郁次郎“没有形成他自己独立的学说”错;B隐性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C强加因果。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本题D在野中郁次郎看来,二者的关系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在波兰尼看来,则是“同一硬币的两面”。
点睛:
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选项曲解文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湍流卷不走的先生
从玉华
进入人生的第99个年头,李佩大脑的“内存越来越小”,记忆力大不如以前了。
她一个月给保姆发了三回工资。
在她狭小的客厅里,那个腿都有些歪的灰色布沙发,60年间,承受过不同年代各色大人物的身体。
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白春礼都曾坐过那个沙发。
有时人来得多了,甭管多大的官儿,都得坐小马扎。
她一生都是时间的敌人。
70多岁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
进入晚年后,她创办了比央视“百家讲坛”还早、规格还高的“中关村大讲坛”。
没人数得清,中科院的老科学家中有多少是她的学生。
郭永怀、李佩夫妇带着女儿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国,是钱学森邀请的。
钱学森在1956年数次致信郭永怀:
“请你到中国科学院的力学研究所来工作,我们已经为你在所里准备好你的‘办公室’,是一间朝南的在二层楼的房间,淡绿色的窗帘,望出去是一排松树。
”“已经把你的大名向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号’,自然是到力学所来,快来,快来!
”
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再次来到青海试验基地,为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从事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12月4日,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后,他在当晚急忙赶到兰州,乘飞机回北京。
5日凌晨6时左右,飞机在西郊机场降落时失事。
在烧焦的尸体中有具紧紧地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把他们分开时,才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一个保密公文包完好无损。
最后确认,这两个人是59岁的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郭永怀曾在大学开设过没几个人听得懂的湍流学课程,而当时失去丈夫的李佩正经历着人生最大的湍流。
据力学所的同事回忆,得知噩耗的李佩极其镇静,几乎没说一句话。
在郭永怀的追悼会上,被怀疑是特务、受到严重政治审查的李佩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长椅上。
郭永怀走后22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
更大的生活湍流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李佩唯一的女儿郭芹也病逝了。
没人看到当时年近八旬的李佩先生流过眼泪。
老人默默收藏着女儿小时候玩的能眨眼睛的布娃娃。
几天后,她像平常一样,又拎着收录机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上英语课去了,只是声音沙哑。
1999年9月18日,李佩坐在人民大会堂,国家授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郭永怀先生是其中唯一的烈士。
该奖章直径8厘米,用99.8%纯金铸造,重515克——大家感慨,“确实沉得吓人”。
4年后,李佩把这枚奖章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钱、年龄对李佩而言,都只是一个数字。
她在北大念书,北平沦陷后,她从天津搭运煤的船到香港,再辗转经过越南,进入云南西南联大。
她在日本人的轰炸中求学。
她曾代表中国,参加在巴黎举办的第一次世界工联大会和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
她和郭永怀放弃了美国的三层小洋楼,回国上船时把汽车送给最后一个给他们送行的人。
“文革”刚刚结束,人才匮乏。
李佩找到那些曾被打成右派甚至进过监狱的英语人才,让他们从事教学工作。
事实证明,她的眼光很准。
她请出山的许孟雄,后来成为邓小平同志1979年1月出访美国时英文文件的把关人。
她还和李政道一起推动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项目,帮助国内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
到1988年该项目结束时,美国76所优秀大学接收了中国915名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
她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系,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
她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大胆地让学生读《双城记》、《傲慢与偏见》等原版英文书。
所有毕业生论文答辩,她都要求学生用全英文陈述。
1987年,李佩退休了,可是她接着给博士生上英语课,一直上到80来岁。
在李佩眼里,没什么是不能舍弃的。
几年前,一个普通的夏日下午,李佩让小她30多岁的忘年交李伟格陪着,一起去银行,把60万元捐出——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30万。
没有任何仪式,就像处理一张水费电费单一样平常。
前年,郭永怀104岁诞辰日,李佩拿出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藏品,捐给力学所:
郭永怀生前使用过的纪念印章、精美计算尺、浪琴怀表,以及1968年郭永怀牺牲时,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用信封包装的郭先生遗物——被火焰熏黑的眼镜片和手表。
在李佩90多岁的时候,她还组织了20多位专家,把钱学森在美国20年做研究用英文发表的论文,翻译成中文,出版了《钱学生文集》中文版。
曾有人把这对夫妇的故事排成舞台剧《爱在天际》,有一次,李佩先生去看剧,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但人们从她的脸上,读不出任何表情,那似乎在演着别人的故事。
“不老”的李佩先生确实老了,曾经在学生眼里“一周穿衣服不重样”、耄耋之年出门也要把头发梳得一丝不乱还别上卡子的爱美的李佩先生,已经顾不上很多了。
那个她曾趴在窗边送别客人的阳台落满了灰尘,钢琴很多年没有响一声了,她已经忘了墙上的画画的是她和郭永怀相恋的康奈尔大学。
记忆正在一点点断裂。
早些年,有人问她什么是美。
她说:
“美是很抽象的概念,数学也很美。
”如今,她直截了当地说:
“能办出事,就是美!
”
很少有人当面对她提及“孤独”两个字,老人说:
“我一点儿也不孤独,脑子里好些事。
”
如今,“内心强大得能容下任何湍流”的李佩先生似乎越来越黏人,有好友来看她,她就像小孩一样,闹着让保姆做好吃的;好友离开时,她总是在窗边看好友一步三回头地走远,一点点变小。
摘下助听器,李佩先生的世界越来越安静。
知道李佩这个名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但每一个踏进李佩先生家的人都会很珍惜拜访的时间,会努力记住这个家的每一处细节,大家都明白,多年后,这个家就是一个博物馆。
(《中国青年报》2016年1月13日,有删节)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狭小的客厅里灰色布沙发承受过不同年代各色大人物的身体,有时人来得多了,甭管多大的官都得坐小马扎,表明李佩平等待人、从不媚上的正直品格。
B.李佩先生热心公益,乐善好施,把丈夫所得515克重的勋章捐给中国科技大学,又给力学所和中科大各捐30万,还给保姆一月发三次工资。
C.李佩晚年的世界越来越安静,好友离开时,她总是在窗边看着好友一步三回头地走远,一点点变小,这一笔写出了她晚景的孤独和内心的悲凉。
D.文章从写李佩99岁起笔,以其高龄引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再追溯其一生坎坷而光辉的人生历程,结尾又回到晚年现实,首尾照应,浑圆一体。
5.老年的李佩对“美”和“孤独”有怎样的理解?
这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6.题目为“湍流卷不走的先生”,你如何理解?
全文表达了她哪些优秀品格?
【答案】4.D5.她认为“能办出事,就是美”,“脑子里有好些事”就不孤独,这两个认识同出于一源,即把事业看作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她把全部精力付诸事业,全部情感寄托于事业,所以能劳动,能创造,就是最美的,快乐而不孤独。
6.李佩所经受的“湍流”:
(1)丈夫为国殉职;
(2)“文革”期间被定为“特务”;(3)唯一的女儿先于她逝世。
李佩的优秀品格:
(1)热爱祖国;
(2)忠于事业;(3)淡泊名利;(4)坚持真理,敢闯禁区;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实用类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
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
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3.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
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中A项,这些材料与“平等待人、从不媚上”无关,是说明她与各色大人物相处融洽、和谐、亲密,表明她地位高、影响大,也说明简朴,没有豪华居室家具。
B项,给学校捐款不属于一般公益活动,给保姆一月发三次工资也非乐善好施,是为了说明李佩“记忆力大不如以前了”。
C项,“晚景凄凉”“内心悲凉”都言之过当,老了,她眷恋朋友情谊,一生都在炽烈地工作生活,现在只能说是很正常地归于平静了。
点睛: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
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步:
整体感知。
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
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
第二步:
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
第三步:
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
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
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
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
5.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老年的李佩对‘美’和‘孤独’有怎样的理解?
这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题目要求概括“‘美’和‘孤独’的理解”答题时,找到相关语段在原文倒数4、5节中,筛选概括组织答案。
点睛:
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
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
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
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
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
瞄准目标。
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
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6.试题分析:
题干“题目为‘湍流卷不走的先生’,你如何理解?
全文表达了她哪些优秀品格?
”这是一道综合探究题,探究的题目有两类,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本题答案包括两部分:
标题含义和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里人
侯发山
周末,我和老孟等几个朋友驱车前往靠山屯的一家农家乐,那儿有土鸡肉、野兔等野味,还有乌龟、鹿肉什么的。
我去的次数多了,跟老板二狗熟悉,他透露说也有一部分是圈养的,其实他不说我也能猜测个八九不离十。
老孟,是个盖房子的,尊称房地产商,这天是他请客。
刚坐下,就对二狗豪气十足地说:
“先来盘鳄鱼肉。
”
二狗看看这个,看看那个,为难地说:
“老板,小店没有这个。
”
老孟眼也不瞄二狗,“啪”地声甩出鼓囊囊的钱包:
“不差钱,上。
”
二狗忙掏出烟来给我们散烟:
“老板,这个真没有。
不信您问侯老板。
”
“行了老孟,有那个意思就行了……来,土鸡一只,野兔一份……”二狗拿我当救星,我不能不出面。
我知道老孟这人,在有些人面前当孙子,来这里尝尝当大爷的滋味,找找平衡。
二狗这儿有个规矩,怕客人喝多后算账掰扯不清,点菜后先交钱再上菜。
点完菜,二狗一算账,四百八。
老孟从钱夹里捻出四张老人头。
二狗死活不愿意,说俺是实诚人,饭菜也是实价格,没法优惠。
老孟又抽了一张五十的。
二狗还是不愿意。
我见识过二狗的较真,劝老孟:
“人家也不容易,你也不差这一星半点的,给了吧。
”
老孟没说话,又掏出一张十元的。
“还差二十。
”二狗伸着手,很执着,“都是有本钱的,俺不能干赔本买卖。
”
我看不过去,刚要掏钱,老孟见状,忙掏出一张五十的摔给二狗:
“不用找了。
”
二狗也不说话,又找回老孟三十元。
“太抠了,以后打死我也不来了。
”老孟黑着脸。
菜一道道上来了。
味道嘛,也确实不错。
气氛在酒精的滋润下活跃起来,老孟的脸色慢慢变得红润了。
这就好,吃饭嘛,要的就是心情。
这当口来了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高声叫道:
“一碗鸽子面。
”二狗笑眯眯地应答着,收下了男孩递过去的一张红色的钱币。
面条还没做成,男孩到门外边耍去了。
我忍不住提醒二狗:
“狗老板,你看清楚了,那可是冥币!
”
“我知道。
”二狗说罢,就把团在手里的冥币撕了。
“难道男孩的父亲是个地头蛇?
”我有点糊涂地看着二狗。
二狗淡淡一笑:
“孩子得过脑膜炎,脑子不大灵醒,常把冥币当钱使。
”
老孟附和道:
“都是有本钱的,咋说也不能干赔本买卖啊。
”听口气,完全是在嘲讽二狗。
“他也只是买碗面,没啥。
”二狗不以为然。
我由衷地说:
“你这么好心,孩子真幸运。
”
二狗说:
“不只是我,村里凡是开店铺的都这样对他。
”
这时,服务员刚好过来端菜,她说:
“这个孩子是村长的。
”
原来如此!
我恍然大悟。
老孟放下酒杯,冷冷一笑,说:
“谁说山里人老实?
也会拍马屁嘛。
”
二狗真是傻蛋,居然没有看出老孟的冷嘲热讽,说:
“别说吃碗面条,吃俺身上的肉俺都舍得。
”
想想也是的,谁让人家的爸爸是村长呢?
许多事要仰仗人家。
这么一想,我也就释然了,忙给老孟碰杯,不让他再嘲弄二狗。
“明白了,村长挂着账……行。
狗老板会做生意。
”老孟一副豁然明白的样子。
“肯定这样。
”在座的一个朋友同意老孟的说法。
难道他们说的是事实?
我眨巴着眼盯着二狗。
如果真是如他们所说,错也不在二狗。
二狗没接话茬,叹口气,说:
“去年秋天一个晚上,大暴雨,村长进山巡视,见屋子裂缝了,忙背出孤寡老人刘大爷,刘大爷说收音机还在屋里。
村长刚返回屋子,轰隆一声,屋子塌了……刘大爷在屋子前跪了整整一天。
”
我们几个人一下子都沉默了。
半个月后,接到老孟的电话,邀我一起去靠山屯。
我说:
“嘴又馋了?
”老孟说:
“那个农家乐还真有点味道。
”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最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写老孟点菜时先点鳄鱼肉,再“甩出鼓囊囊的钱包”,言行看似充满豪气,实际上是老孟在山里人面前显示优越感。
B.“忙掏出烟来给我们散烟”,表现了二狗对顾客的恭敬,其中含有没能满足顾客要求的歉意,也有与顾客拉近情感距离的善意。
C.二狗将团在手里的红色钱币撕掉,说明他知道自己从男孩手中接过来的就是冥币,那一刻他的内心有着深深的无奈和愤怒。
D.服务员的插话交代了孩子的身份,却也招来了老孟对二狗的冷嘲热讽,使“我”也对二狗的做法的正当性产生了怀疑,鄙视二狗。
E.小说插叙了村长为救刘大爷牺牲的内容,解说了男孩免费吃面的原因,也展现了山村淳朴的民风,升华了小说表达的情感。
8.小说结尾老孟说“那个农家乐还真有点味道”,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9.关于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二狗,有人认为是老孟。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CD8.①双关,是说农家乐不仅菜肴味道不错,而且在精神层面(互助、关爱等)更有有吸引人的意味;②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③使老孟的形象变得丰富、有亲近之感;④从对美好人性的赞美到对心灵的自省,深化了小说表达的思想情感;
9.观点一:
主人公是二狗。
①从标题上看,小说标题是“山里人”,小说的写作主体对象是二狗顺理成章;②从情节设置上看,点菜先算账、卖面不要钱等故事的叙述都围绕二狗展开,二狗是核心人物;③从思想内涵上看,小说的主题是在表现二狗等山里人身上的人性之美。
观点二:
主人公是老孟。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老孟贯穿故事始终,故事展现的是老孟的心理状态及其精神的成长;②从艺术表现上看,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来自于老孟形象的丰富性;③从思想内涵上看,小说蕴含的人需要内省和完善的题旨,寄寓在老孟这一人物形象上。
(其他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7.试题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
C项“无奈和愤怒”错误;D项“对二狗的做法的正当性产生了怀疑”错误,“怀疑”的是“事实”,但没有怀疑“做法的正当性”。
鄙视二狗无中生有
点睛:
本题属于综合题。
考查的范围包括:
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
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8.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结尾作用。
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
此题考查尾段在文中作用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及写作意图的基础上,结合着小说中王教授的人物形象,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题、艺术效果等角度探究这种结尾手法所起到的作用。
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
出题格式:
1、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2、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
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
你认为怎样更好?
为什么?
小说结尾分析答题角度,1、情节角度:
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
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
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3、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
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9.试题分析:
题干考查小说的主人公,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
此题考查小说的主人公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及写作意图的基础上,首先表明观点,然后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题、艺术效果等角度探究,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
“主人公”的定义:
“主人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即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
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主人公展开,其他次要人物的出现及其活动,也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并对主人公起一定的映衬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显忠,初名世辅,南归,赐名显忠。
年十七,随父永奇出入行陈。
金人犯鄜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