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特点类解题方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820005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特点类解题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历史特点类解题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历史特点类解题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历史特点类解题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历史特点类解题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特点类解题方法.docx

《历史特点类解题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特点类解题方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特点类解题方法.docx

历史特点类解题方法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指导-历史特点类解题方法

设问呈现:

历史特点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

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

角度一,针对某一历史知识设问,如根据材料总结法家思想的特点。

角度二,针对某一历史知识的某一方面设问,如田纳西水利工程的兴建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

角度三,针对两项或两项以上历史知识设问,如与欧盟相比东盟有哪些特点。

答题模版:

回答历史特点类问题时,首先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赋分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思考并总结特点。

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作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

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

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比,具有爆发时间早、经历时间长的特点。

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

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

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力量对比)、是顺利、最突出的地方、其中的重大事件等。

如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与英国、美国政治制度的确立相比,就具有艰难曲折的特点(从1789年到1875年,共和势力与封建势力经历了近百年的斗争)。

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

如《资政新篇》的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

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

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以往的危机相比,就具有范围广(波及地域广、涉及的经济部门多)的特点。

性质——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双重性质、性质发生变化等。

如西班牙内战开始时属政府与叛乱势力的内战,后由于德国干涉而发展为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

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

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会议的影响直至今天,并将继续影响中国,因此该会议具有影响深远的特点。

范例运用:

[例] 材料1:

在整个工业革命期间,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状态……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

材料2:

19世纪30年代英国制定了新的《济贫法》,并推行了以“救济大量贫民、失业者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措施。

但在当时,英国国民充斥着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意识形态,认为……国家不负担救济和帮助贫穷者的责任和义务。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形式也以自愿为主……在1908年之前,英国始终没有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公共养老金计划。

材料3:

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最早宣布建立福利国家,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

婴儿出生时,产妇的医疗费用由国家负担,还可以得到一定补贴。

16岁以前的公民每周有补助,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

职工患病可以免费得到治疗,失业后有救济金,退休后有养老金,死亡后其家属还能得到抚恤金。

(1)依据材料2,分析英国政府为解决材料1中存在的社会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这一措施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3,概括二战后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

[解析] 第一步,审清设问。

(1)问要求回答的是“措施”及其“特点”,问题主体是“解决材料1中存在的社会问题”,有两个限制性条件,即回答依据(材料2)、采取措施的力量(英国政府)。

(2)问要求回答的是“特点”,问题主体是发达国家福利制度,限制性条件是回答依据(材料3)、时间(二战后)。

第二步,套用“答题模板”。

材料2、3都重点介绍了英国政府的社会保障措施,第

(1)问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答题模板,从做法上总结(自愿原则);第

(2)问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答题模板,主要从依据、涉及面方面总结。

第三步,提取材料中的信息“以自愿为主”“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

[答案] 

(1)措施:

推行社会保障措施。

特点:

以自愿为主。

(2)特点:

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保障的种类繁多,覆盖面广。

尝试运用:

1.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论语》曰:

“学而优则仕。

”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

《易》《诗》《书》《礼》《乐》《春秋》)。

据《明史》记载,明代科举制“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

材料2: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

读经

讲经

中国

文学

几何

代数

植物

动物

法制

理财

5

45

19

36

11

11

20

8

8

4

3

10

180

(1)依据材料1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

(2)与材料1相比,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有哪些特点?

你怎样评价?

解析:

第一步,审清设问。

(1)问要求据材料1回答“核心内容”和“特点”;第

(2)问要求在比较材料1、2的基础上,总结材料2中课程内容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价”。

第二步,套用“答题模板”。

根据材料,结合答题模板,第

(1)问的“特点”应从目的、内容两方面思考,第

(2)问的“特点”根据课程内容总结。

第三步,提取材料中的信息。

(1)问由材料1中的“学而优则仕”和“男儿欲遂平生志”可知读书人的“平生志”是做官;由“六经勤向窗前读”可知所读之书主要为“六经”(儒家经典)。

(2)问中材料2与材料1的对比主要是课程内容上的比较,材料1中课程内容为“六经”,而材料2中,除经学外,还有多门社会与自然方面的课程,可见课程内容有同有异。

答案:

(1)儒家学说(四书五经)。

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2)添设西学课程,科目设置全面,经学仍占据重要地位。

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其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

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2:

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3: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1)简析材料1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的含义。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2中的观点。

(3)概述材料3的主要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化的

角度阐述三次战争对中华民族的不同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特点。

解析:

(1)问要求回答的是“含义”,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作答。

(2)问要求回答的是对观点的“论证”,可从两个方面(1840年前、1840年后)回答。

第(3)问要求回答的是“主要观点”“不同影响”,

“主要观点”据材料3分析概括,“不同影响”据所学知识阐述。

第(4)问要求回答的是“主要特点”,回答依据是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知识主体是“中国近代化”,中国近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根据答题模板,主要从相关准备、领导力量、是否顺利等方面总结特点。

从三则材料中可以得出西方侵略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这一特点,其余的特点要根据所学知识总结。

答案: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指“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自认为是天朝大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外国人,视外国为夷”。

“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指“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发动对华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等”。

(3)观点:

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促使中华民族深刻反思、抗争、探索,最终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并建立了一个新中国。

鸦片战争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企业产生;部分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掀起洋务运动,中国经济、军事、教育逐渐走向近代化。

经济、军事近代化虽以失败告终,但促进了中国教育体制、政治思想的近代化。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被提上议事日程——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

(4)主要特点:

在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的过程中起步;地主阶级最初担负着近代化的重任;缺乏资本积累;过程艰难曲折。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和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文件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1689年英国议会制定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被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标心;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的《独立宣言》,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根据,被视为最早的“人权宣言”;1787年美国制定的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的一整套国家体制,被视为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发表的《人权宣言》,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1875年法国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材料2:

目前我国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历史形成的和人民革命胜利的成果。

改变这种政党制度实质上就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政治制度的性质。

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制度与西方的民主政治的最大区别就是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制度。

(1)依据材料1及所学知识,指出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确立的特点。

(2)依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政治民主化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解析:

(1)问要求回答的是“特点”,问题主体是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确立,答案来源是材料1和所学知识。

由“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和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文件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可以得出西方民主政治确立的条件和方式;由“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的《独立宣言》,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根据”“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发表的《人权宣言》,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可知启蒙思想是理论根据。

(2)问要求回答的是“探索”,问题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治,答案来源是材料2和所学知识,时间限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答案:

(1)①通过革命走上民主政治之路;②以启蒙思想为建立民主政治的理论依据;③通过立法来确立民主政治。

(2)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下表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表(%)。

国别

年份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意大利

日本

1937年

41.4

12.5

9

6

3

4.8

1948年

56.4

11.7

4.3

4.1

2.1

1.5

 

材料2:

在美国的策动下,1944年夏,美、英、中等44个战时同盟国的代表,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有利于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协定”,大大提升了美元的地位,并有利于美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英国极为不满,拒绝批准这个协定,但美国突然宣布“租借法案”停止执行,英国立即发生财政金融危机。

1945年12月,英国被迫批准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材料3:

下表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日本、西德、法国、英国在工业产值、出口贸易和黄金外汇储备方面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所占比重表(%)。

国别

项目

美国

日本

西德

法国

英国

工业产值

37.8

9.45

10.1

6.5

6.5

出口贸易

15.2

6.9

12.2

6.4

6.8

黄金外汇储备

15.5

5.2

14.6

6.3

4.7

(1)根据材料1,指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突出特点。

(2)结合材料1、2和所学知识,指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这一体系的影响。

(3)根据材料3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力量对比和经济格局呈现出什么特点。

这种特点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1)问要求回答的是“突出特点”,问题主体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时间限制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答案依据是“材料1”。

从表中可以发现美国工业产值所占比重超过其他五国之和,说明美国经济实力和地位首屈一指。

(2)问要求回答的是“原因”“影响”两项内容,问题主体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回答依据是“材料1、2和所学知识”。

第(3)问要求回答的是“特点”“原因”,问题主体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力量对比和经济格局”,时间限制是“20世纪70年代”,答案源自材料3和所学知识。

答案:

(1)美国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或

“美国在资本主义各国中拥有绝对的经济优势”)。

(2)原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的经济地位持续上升,英法等国的经济地位日益下降,占绝对优势的经济实力使美国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志建立世界经济秩序。

影响:

有利于美国的对外经济扩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稳定战后初期的世界经济秩序。

(3)特点:

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

原因:

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经济发展;日本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美国的经济优势相对减弱。

 

生物质燃烧机bbb:

//aaagsjenergyaaabuifBMT3mt75

 

友情提示:

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

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