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模语文试题汇编4古诗鉴赏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814604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模语文试题汇编4古诗鉴赏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二模语文试题汇编4古诗鉴赏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二模语文试题汇编4古诗鉴赏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二模语文试题汇编4古诗鉴赏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二模语文试题汇编4古诗鉴赏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模语文试题汇编4古诗鉴赏解析.docx

《二模语文试题汇编4古诗鉴赏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模语文试题汇编4古诗鉴赏解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模语文试题汇编4古诗鉴赏解析.docx

二模语文试题汇编4古诗鉴赏解析

2015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古诗鉴赏

奉贤区

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①

苏轼

今年春浅腊侵年②。

冰雪破春妍。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朝来初日半含山。

楼阁淡疏烟。

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

衰病少悰③,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注释:

①这首词作于苏轼久病初愈之时。

②春浅腊侵月:

春浅,尤言春迟。

腊侵年,因上年闰月,现年的立春日出现在上年的腊月中。

③衰病少悰:

衰病,病刚刚好,身体衰弱。

少悰,少乐趣。

14、“冰雪破春妍”句有两种对立的理解,一是;

二是。

(2分)

1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年春浅腊侵年”句,着一“侵”字,以比拟手法道尽春寒之久,起笔便呈新奇。

B、“露微意、柳际花边”一句,既表现了今年初春的异常,也流露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小桃杏、应已争先”一句,是词人的想象,属于虚笔,写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D、“朝来”与“楼阁”两句实写,景象虽不阔大,但色调明丽,充满生机,清新可喜。

16、评析词中画线句的抒情特点。

(3分)

14、“冰雪破春妍”句有两种对立的理解,一是冰破雪消,已经有了春天的气象;二是天气寒冷,冰雪破坏了春天姹紫嫣红的美景。

(2分)

1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今年春浅腊侵年”句,着一“侵”字,以比拟手法道尽春寒之久,起笔便呈新奇。

B、“露微意、柳际花边”一句,既表现了今年初春的异常,也流露了词人内心的哀愁。

C、“小桃杏、应已争先”一句,是词人的想象,属于虚笔,写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D、“朝来”与“楼阁”两句实写,景象虽不阔大,但色调明丽,充满生机,清新可喜。

16、评析词中画线句的抒情特点。

(3分)

“寒夜”三句,细腻地刻画自己的感受,含蓄的传递出词人久病初愈的喜悦心情:

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已是大地春回,“孤衾易暖”了,就连那报时钟鼓,也觉得其韵“清圆”悦耳,入耳堪听了。

至此作者把初春乍觉而兴奋之情,极有层次、极细腻地刻画了出来,而这种情景正是病起的词人才会有的独特心理感受。

虹口区

定风波

【宋】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①,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②。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南追两谢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释】①此词为作者被贬黔中(即黔州,今四川彭水)时所作。

②鬼门关:

即石门关,今重庆奉节县东,因地势险恶而得名。

③两谢:

指晋诗人谢瞻、谢灵运,二人曾在戏马台前赋诗为乐。

14.黄庭坚是宋代著名词人,字,号山谷道人。

(1分)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起调低沉,用“万里”“乘船”二词,暗含去国怀乡之感;

B.“一漏天”“似乘船”,生动形象地写出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

C.“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有久雨得晴、喜出望外的感觉;

D.“鬼门关”是用地势险峻来烘托作者重阳纵饮,举杯消愁之态。

16.结合内容,赏析本词中“老翁”的形象。

(4分)

14.黄庭坚是宋代著名词人,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1分)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反衬作者重阳纵饮,忘怀得失的胸襟。

))。

(3分)

A.首句起调低沉,用“万里”“乘船”二词,暗含去国怀乡之感;

B.“一漏天”“似乘船”,生动形象地写出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

C.“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有久雨得晴、喜出望外的感觉;

D.“鬼门关”是用地势险峻来烘托作者重阳纵饮,举杯消愁之态。

16.结合内容,赏析本词中“老翁”的形象。

(4分)

比喻、夸张,用典、设问,等手法,身处险境不向命运屈服;此句巧用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为乐的典故(1分),言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风流人物(1分)。

抒发了作者老当益壮、穷且弥坚的乐观奋发精神(1分)。

此处典故的运用收到了言简意丰、余韵盎然的效果(1分)。

【简析】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

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不好外出活动。

不说苦雨,而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

“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

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

联系“万里”二字,又有去国怀乡之感。

下三句是一转,写重阳放晴,登高痛饮。

说重阳天霁,用“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斡旋,有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

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真是喜上加喜。

遂逼出“催醉”二字。

“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

“鬼门关”这里是用其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颇有几分傲兀之气。

  过片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

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

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

“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负口吻。

这比前写纵饮就更进一层,词情再扬。

最后三句是高潮。

  此三句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

此处巧用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

  末句中的“拍肩”一词出于郭璞《游仙诗》“右拍洪崖肩”,即追踪的意思。

下片从“莫笑老翁犹气岸”到“风流犹拍古人肩”彼此呼应,一气呵成,将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词为作者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

写出他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主要通过重阳即事,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

铸词造句新警生动,用典自然贴切,其豪迈之气动人心魄。

黄浦区

秋日众哲馆对竹

许浑

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

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

卷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

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

14、本诗对仗联有几联?

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分)

A、1B、2C、3D、4

15、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叠词“萧萧”,生动地突显竹子“凌霜”的神韵美。

B、“异”字,写众哲馆竹色彩不同于三湘竹的变化美。

C、首联写竹傲寒而立,翠绿凌霜,描摹竹林的静态美。

D、颔联写风动起寒声,竹影爬墙,描绘竹林的动态美。

16、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颈联和尾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5分)

14、本诗对仗联有几联?

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

(1分)

A、1B、2C、3D、4

15、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

A、叠词“萧萧”,生动地突显竹子“凌霜”的神韵美。

B、“异”字,写众哲馆竹色彩不同于三湘竹的变化美。

C、首联写竹傲寒而立,翠绿凌霜,描摹竹林的静态美。

D、颔联写风动起寒声,竹影爬墙,描绘竹林的动态美。

16、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颈联和尾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5分)

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卷帘”时移、“高枕”愁思,表现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失落,暗含失意的惆怅;(1分)同时寓情于景,“秋更早”和“夜偏长”,表现凄凉孤寂的心情。

(1分)尾联展开丰富的想象,“秦溪”路上万竿翠竹摇曳,清凉多姿,内心得到慰藉。

(1分)两联意蕴相辅相成,借凌霜翠竹,表明自己傲视困境的品格,(1分)在写景中寄托了作者坚守清正卓异的情思,含蓄隽永。

(1分)

静安、青浦、宝山

卜算子谢逸

烟雨幂

横塘,绀色

涵清浅。

谁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江半。

隐几

乌巾,细葛含风软。

不见柴桑避俗翁,心共孤云远。

【注】

幂:

覆盖。

绀色:

青色。

隐几:

靠着几案。

岸:

露出额头的戴头巾法。

14.从诗歌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1分)

A、古体诗B、格律诗C、长短句D、元曲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烟雨幂横塘,绀色涵清浅”写出了烟雨空濛、水光潋滟的美丽景色。

B、以并州剪刀剪来吴江水,突出眼前水色之美,比喻新颖,想象奇特。

C、乌巾、细葛的穿着,伏于几案的动作,刻画了清贫自得的农夫形象。

D、陶渊明是柴桑人,这里以不见陶渊明,寄托了孤独之感、向往之情。

16.“心共孤云远”句中的“远”字用得好,请对此作赏析。

(4分)

14.从诗歌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C)(1分)

A、古体诗B、格律诗C、长短句D、元曲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3分)

A、“烟雨幂横塘,绀色涵清浅”写出了烟雨空濛、水光潋滟的美丽景色。

B、以并州剪刀剪来吴江水,突出眼前水色之美,比喻新颖,想象奇特。

C、乌巾、细葛的穿着,伏于几案的动作,刻画了清贫自得的农夫形象。

D、陶渊明是柴桑人,这里以不见陶渊明,寄托了孤独之感、向往之情。

16.“心共孤云远”句中的“远”字用得好,请对此作赏析。

(4分)

“心共孤云远”,我的心和孤独的云朵一起飘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或一个遥远高洁的精神世界,物我一体,颇有陶渊明隐逸和高洁之姿。

表达了词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高远的志向,以及对高洁精神世界的追求。

浦东区

【中吕】阳春曲·春景

胡祗遹

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

一春能得几晴明?

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

绿窗春睡觉来迟。

谁唤起?

窗外晓莺啼。

一帘红雨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

洛阳花酒一时别。

春去也,闲煞旧蜂蝶。

14.“中吕”是这首曲的。

(1分)

15.对这首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春能得几晴明”起过渡作用,流露悲哀之情。

B.“窗外晓莺啼”写春声盈耳,营造了和美的氛围。

C.“红雨”句运用比喻,生动描绘出桃花纷落之状。

D.这组“阳春曲”,语言自然流畅,不见雕琢痕迹。

16.结合全诗,赏析“闲煞旧蜂蝶”一句中的“闲煞”。

(4分)

14.“中吕”是这首曲的宫调名。

(1分)

15.对这首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一春能得几晴明”起过渡作用,流露悲哀之情。

B.“窗外晓莺啼”写春声盈耳,营造了和美的氛围。

C.“红雨”句运用比喻,生动描绘出桃花纷落之状。

D.这组“阳春曲”,语言自然流畅,不见雕琢痕迹。

16.结合全诗,赏析“闲煞旧蜂蝶”一句中的“闲煞”。

(4分)

“闲煞”一词,口语化,自然贴切(1分);通过比拟的手法,写出了百花零落之后,蜂蝶无所事事的状态(1分);展现了春归之后的萧条景象(1分),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之情(1分)。

【或展现了春归之后别一种生机(1分),虽有惜春之情,却无伤感之意(1分)。

作品鉴赏:

以“阳春曲”曲牌写春景,可谓名副其实。

这组“阳春曲”包括三支小令,渲染出一派风和日丽、蝶逐蜂嚷、百花争艳的烂漫春色。

虽是一组曲,但三首又各有侧重。

第一首可名之为“春晴”。

首两句写景。

首句写墙头杏花。

这里的杏花不仅有数支,而且像堆琼砌玉的红雪般,这就突出了花的繁茂。

这里的杏花是是晴天的景物。

次句写青山。

由于青山在屋后较远的地方,所以看上去像一架屏风。

“一春能得几晴明?

”强调这晴的难得,这一问句流露出了作者满意的心情。

“三月景,宜醉不宜醒”,是在赞美令人陶醉的阳春三月,显示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态。

第二首可名之为“春睡”。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

”花虽然残了,蜂儿却还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从残蕊中采蜜。

这样的残花依然是美好的,不给人以零落凄凉之感。

春雨往往令赏春者扫兴,可是燕子却还在雨中穿梭忙碌,衔泥筑窠,纷纷的细雨不但没有妨碍它们,反而帮助它调和泥土。

燕子这是非常感激这细雨。

燕子无情,人是有情的,这是诗人在赞美春雨。

这两句体现了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入微,从小小的虫鸟活动中看出了春意。

作者以喜悦的心情写了残花、细雨,写了春的另一种旖旎。

“绿窗春睡觉来迟”写窗内人的浓睡,似与窗外的燕、蜂无关,但一个“春”字点出了前后的内在联系,又加一个“绿”字对“春”做了补充,窗内窗外联成一片了。

睡意之酣畅,正因为春天气候之宜人。

“觉来迟”,毕竟还是醒了。

是因为“窗外晓莺啼”惊醒的,这是对莺声的欣悦。

这里写浓睡,是写了春天;写醒叫觉,也是写春天;都写了春天的美好。

第三首可名之曰“春归”。

首两句写春归的景色。

上句写近景,下句写远景。

“一帘红雨桃花谢”是房前景象。

“十里清阴柳影斜”是放眼远望的景象。

初春之柳,是淡黄疏影;绿柳成荫已是春深了。

两句构成残春景象,却仍然是美的:

红花绿柳,相映成趣,色彩鲜丽,令人赏心悦目。

下一句写人对春去的依依不舍。

名花之城洛阳的人们赏春的人比平时多起来,是因为春已无多,也有为春饯别之意。

最后两句,作者感叹:

“春去也,闲煞旧蜂蝶。

”没有了花,蜂蝶自然无所事事了。

虽是感叹惋惜,却并不感伤。

总之,这组曲子将春意写得十分浓丽,使人得到暖融融、醉醺醺的感受,并在细小的物像中显出大自然复苏后的生机。

三首曲子除了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外,在写法上也注意了变化。

第一首论述,第二首问答,第三首感叹。

三首比照,浑然一体而又多姿多彩。

普陀区

菩萨蛮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注】

玉柱指的是筝上端固定和调节弦的柱,筝柱斜向排列,如一排飞雁。

15.从字数看,这首词属于词中的□□。

(1分)

16.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起句将筝称之为“哀筝”,为整首词奠定了哀婉动人的基调。

B、“湘波绿”中的一个“绿”字描绘出湘水碧波荡漾的景色。

C、“当筵秋水慢”一句形容筵席前弹筝女子眼神专注的样子。

D、这首词通过多角度的描写折射出弹筝女子的凄凉人生境遇。

17.这首词将乐声中的“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请对此作简要的赏析。

(5分)

15.从字数看,这首词属于词中的□□。

(1分)小令

16.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起句将筝称之为“哀筝”,为整首词奠定了哀婉动人的基调。

B、“湘波绿”中的一个“绿”字描绘出湘水碧波荡漾的景色。

C、“当筵秋水慢”一句形容筵席前弹筝女子眼神专注的样子。

D、这首词通过多角度的描写折射出弹筝女子的凄凉人生境遇。

17.这首词将乐声中的“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请对此作简要的赏析。

(5分)

答案示例:

作品描写乐声中的哀情,主要从演奏者的角度入手。

“幽恨”一词,既是听众的感受,也是演奏者对乐曲情感的理解。

而后作者又抓住演奏者的神态:

“秋水慢”、“眉黛低”,以外在之神态传内在之深情,意态凄婉,从侧面表现出乐声的哀婉以及对演奏者、听众的感染。

此外,从听琴而联想到湘江传说的悲剧,琴柱如“斜飞雁”所表现的萧瑟意象,都将乐声中的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角度至少两个:

人物形象(神态、动作);意象;典故;幽恨——直接抒情(人物必写)

徐汇、松江、金山

浔阳春·春去

一从泽畔为迁客,两度江头送暮春。

白发更添今日鬓,青衫不改去年身。

百川未有回流水,一老终无却少人。

四十六时三月尽,送春争得不殷勤。

14.诗中的“迁客”即本诗作者。

(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地点、时间上照应标题并奠定基调。

B.颔联的副词强化了作者的形象与身份特征。

C.颈联运用对比,突出人老不同于自然规律。

D.本首七言律诗除尾联外,前三联均为对仗。

16.本诗用语“词浅而意深”,从这一角度赏析尾联。

(4分)

14.诗中的“迁客”即本诗作者白居易。

(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首联从地点、时间上照应标题并奠定基调。

B.颔联的副词强化了作者的形象与身份特征。

C.颈联运用对比,突出人老不同于自然规律。

D.本首七言律诗除尾联外,前三联均为对仗。

16.本诗用语“词浅而意深”,从这一角度赏析尾联。

(4分)

诗人用数字强调年华及春天已逝,怎能不以“殷勤”之恳切姿态送走被贬之地的春天,用词浅易却意蕴丰富,抒发了升迁无望的苦闷和年华空老的伤感,委婉地表明“送春后或将迎来人生又一春”的期望。

(评分说明:

用词分析2分“深”赏析2分。

附录:

浔阳春三首·春生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浔阳春三首·春来

春来触地故乡情,忽见风光忆两京。

金谷踏花香骑入,曲江碾草钿车行。

谁家绿酒欢连夜,何处红楼睡失明。

独有不眠不醉客,经春冷坐古湓城。

杨浦区

长安秋望

赵嘏(唐)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①,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释:

①“鲈鱼正美”:

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②“南冠”、“楚囚”:

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4.从体裁来看,本诗属于七言(1分)

15.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颔联中的“残”、“雁”呼应了首联“凄清”一词。

B.颈联中“菊”取意于“采菊东篱下”,示有归隐之念。

C.“红衣落尽渚莲愁”一句诗人采用了移情的手法。

D.“鲈鱼”用了典故,同时也是诗人回乡的动因。

16.杜牧称赞赵嘏为“赵倚楼”。

请对此加以赏析。

(4分)

14.从体裁来看,本诗属于七言律诗(1分)

15.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颔联中的“残”、“雁”呼应了首联“凄清”一词。

B.颈联中“菊”取意于“采菊东篱下”,示有归隐之念。

C.“红衣落尽渚莲愁”一句诗人采用了移情的手法。

D.“鲈鱼”用了典故,同时也是诗人回乡的动因。

16.杜牧称赞赵嘏为“赵倚楼”。

请对此加以赏析。

(4分)

“长笛一声人倚楼”作为传世之句从听觉、视觉来展现情景,富有画面感,人与景融合,意境动人,且点出了诗题“秋望”之意,抒发了诗人秋日寂寥之情和欲归而不得的心情。

(4分)

(要点:

“倚楼”所看到的景物(从听觉、视觉来展现情景)(2分),特征:

寂寥、凄凉、凄清等(1分),抒发了诗人思归、思乡之情(1分))

闸北区

(唐)杜甫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

注:

杜甫晚年滞留夔州(现四川奉节)西阁,此诗就是在那里写的。

14.本诗句句写“月”。

颔联写了、。

(2分)

15.对诗句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中“吐”字生动地写出月亮初升景象,赋予“山”动态的美。

B.“疑鹤发”、“恋貂裘”,既是诗人的推想,又描绘了月之白与月之寒。

C.尾联,明写嫦娥孤寂,实则推己及人,表达诗人自况自伤之情。

D.深秋月夜,诗人通过所见所感,抒发自己衰老孤寒、凄凉寂寞的境遇。

16.“残夜水明楼”被后世称为“古今绝唱”,试加以赏析。

(4分)

14.本诗句句写“月”。

颔联写了月色(光)月形(2分)

15.对诗句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2分)

A.首联中“吐”字生动地写出月亮初升景象,赋予“山”动态的美。

B.“疑鹤发”、“恋貂裘”,既是诗人的推想,又描绘了月之白与月之寒。

C.尾联,明写嫦娥孤寂,实则推己及人,表达诗人自况自伤之情。

D.深秋月夜,诗人通过所见所感,抒发自己衰老孤寒、凄凉寂寞的境遇。

16.“残夜水明楼”被后世称为“古今绝唱”,试加以赏析。

(4分)

“明”字本是形容词,此处兼动词的作用,描绘了楼台在月光水波反射之下,熠熠生辉。

(2分)“残夜”本有孤寂萧条之意,和明月水波形成反差,以此烘托月华之美。

(2分)

长宁、嘉定区

小车行

陈子龙①

小车班班②黄尘晚,

夫为推,妇为挽。

出门茫茫何所之?

青青者榆③疗吾饥。

愿得乐土共哺糜④。

风吹黄篙,望见墙宇,

中有主人当饲汝。

扣门无人室无釜⑤,

踯躅空巷泪如雨。

【注释】①陈子龙(1608-1647):

明末诗人,松江华亭人。

②班班:

车轮滚动的声音。

③榆:

树名,其嫩叶及果实榆荚可以充饥。

④糜:

稀粥。

⑤釜:

做饭用的锅。

14、本诗紧紧围绕一个“”字写人叙事(用原诗中的字回答)。

(2分)

15、对这首诗所写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出征B、逃荒C、访友D、咏物

16、本诗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极为成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4分)

14、本诗紧紧围绕一个“饥”字写人叙事(用原诗中的字回答)。

(2分)

15、对这首诗所写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出征B、逃荒C、访友D、咏物

16、本诗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极为成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4分)

诗歌一开始就把一对逃荒夫妇置于黄尘与天晚的场景中,突出了他们不知路在何方的茫然,进而写出了他们饥饿中想得到事物的急切心情(2分)。

最后四句,先写出“望见垣堵”盼望有主人提供食物的希望(1分)接着就是发现室内无人无釜的悲伤绝望(1分)

崇明县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方。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①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自东汉末年文人之手。

14.本诗前两句采用了《诗经》中的手法。

(1分)

15.下列各项对诗歌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两句中“采芙蓉”、“兰泽”以及“芳草”以乐景衬托哀情。

B.第三、四句作者以自问自答方式很自然地体现诗歌的情感转变。

C.第四、五句之间空间转换,采用对面着笔手法,一倍增其情感。

D.最后两句中“离居”点明“同心者”处境,含蓄写出离居之因。

16.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

(4分)

14.本诗前两句采用了《诗经》中起兴的手法。

(1分)

15.下列各项对诗歌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开篇两句中“采芙蓉”、“兰泽”以及“芳草”以乐景衬托哀情。

B.第三、四句作者以自问自答方式很自然地体现诗歌的情感转变。

C.第四、五句之间空间转换,采用对面着笔手法,一倍增其情感。

D.最后两句中“离居”点明“同心者”处境,含蓄写出离居之因。

16.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

(4分)

诗歌写思妇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游子望旧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失意之人(1分),“同心”形容的是夫妻生活的和谐美好,“离居”展现的是现实的凄苦处境(1分),两句话表现了诗人对同心人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1分),同时也表现了他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1分)。

赏析: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

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