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学习方法.docx
《建筑学学习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学学习方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学学习方法
《如何学好清华建筑》(网上找的,这篇日志的读者好像很少)
来源:
葛肇奇的日志
多年以来,建筑学院的新同学们普遍地要经历一个困惑的阶段,对建筑学(尤其是建筑设计)如何去学习、为何去学习感到困惑。
而困惑之后,或者因无奈而颓废,或者放弃思考,或者转向其他,当然也有的能够在挣扎之后豁然开朗。
可惜据我所知,最后一类结果,在本科的阶段能达到的实属少数。
解除困惑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去广泛的获得知识。
这也是本文主旨。
一、心态上的准备
各位新来到清华建筑学院的同学们,过去都曾是自己学习领域的佼佼者;但是在开始学习建筑学这样一门新鲜的学科之前,还有必要在认识上做一些准备。
1、.应试教育的缺陷和因此产生的障碍
首先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
诸位从前擅长的十八般武艺,诸位赖以获得多年荣耀和挤进清华的利器,多数都要失效了。
诸位曾经如鱼得水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知识对象多数也将失效,甚至将会成为下一步前进的障碍。
因为我国的中学教育,是非常狭小和机械的。
虽然具体的知识并不错,但是局限于小圈子的思维将难以适应更大更复杂的新形势。
所以当你对新的课程、学习工作方式感到不适应、困难、迷茫的时候,不要先急于用自己过去的经验去评判和指导自己,甚至希望退回到过去简单愉快的思维中去。
因为多数的同学仅仅受过这样一些教育:
科学上是简单的18世纪牛顿时代的数理逻辑的训练;哲学上是简单化的辩证法;艺术上完全无知或者仅受过一点机械的技能训练;宗教上不但无知而且有错误认识;方法上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并且在少量固定的知识内容里兜圈子;对于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问题也所知极少。
这样的相当局限的思想基础对于建筑学这样的综合学科当然是相当不利的,但这也是目前我系教学无法逃避的实际问题。
所以明智的对策是不要固执己见或者轻下断言,而是先尽快广泛的了解各方面的知识,等到自己大概齐对各种问题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再开始慢慢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大概1~2年的时间。
当然在此过程中,新生过去的训练也不是没有用。
其实有两样关键的东西是需要继续发扬的:
一是积极向上的态度,二是坚忍不拔的意志。
这也是残酷的应试教育带给大家仅有的两样好的东西。
当然,各位的中文修养,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和勤于思考、严谨认真的作风,如果有的话,也是应该继续保持的。
平时的各种文体爱好,丰富的人生经验,对于建筑学也是很有好处的。
2.、建筑专业的学习方法
如果说建筑学和各位以前的中学学习有所不同的话,最主要的应该是在建筑的人文内容上。
作为工程的建筑,各位可以很轻松的以工科的思维去把握;但是作为人文的建筑却需要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模式。
而建筑的人文属性,却恰恰是建筑最核心的、我们的教育中又最缺乏的品质。
具体的说来,方法上主要的是整体思维和经验积累。
整体思维是个比较大的话题,下面再说。
经验积累的方法是个基本的方法。
因为建筑学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之道,也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律法则,关键靠见多识广(基本上,人生主要是见多识广)。
所有建筑的问题,都要依靠大量的阅读和实地调查去获得经验。
在大量的实例学习中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将会逐渐提高,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以5年计。
(个人以为实际上学习任何一门知识和技能,这都不算长,只不过中学的教学实在太简单化了,以至于大家对新知识的正常学习周期产生了误解。
)
3.耐心的态度
由于建筑学作为工科招生,社会上对于建筑学专业也了解颇少,所以大一新生往往是对建筑学一无所知。
没关系,实践表明,新生此方面的不足,包括绘画和艺术素养的缺失,都不会成为太大的问题。
而心态才是第一重要。
关于这方面,读一些传记大有好处。
《建筑师梁思成》是首选的好书。
另外一些著名的大师传记也都值得一看。
了解一下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艰辛历程以及可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对你是否决定这么一条路走到黑大有好处。
比如如果你一心希望40岁挣够了钱退休或者18岁成为万众瞩目的超级xx,又或者希望成为与世无争的科学家,那还是尽快改行的好。
4.长远的人生规划。
一代。
本系的教学因为种种原因,基本上集中在建筑设计上。
然而真正到毕业的时候继续设计下去的其实相当有限。
没办法,现在简直是干什么都比干设计轻松和来钱。
与中学最不同的,大学里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以及以后如何工作和生活,需要你自己拿主意了。
不幸的是,为自己安排计划拿主意这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中学偏偏没有教过。
这个恐怖的缺陷将会在4年后推研定专业和5年后研究生选题的时候集中体现。
建筑历史、城市规划、景观园林其实都有各自很专门的基础知识和很不同的就业出路,相关的房地产行业也是就业热门。
早一点搜集相关信息并不费力气,而且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一个全面的建筑从业人员也都是有用的。
不要等到4年后匆匆拍脑袋,选错方向/选错导师的人简直如过江之鲫。
即使选对了路线,早点开始阅读和适应非设计类的专业,也很有帮助。
比如相对于本系薄弱的规划教学,如果你以后从事遍地黄金的规划行业,你会发现那些本科就接受规划训练并且师资力量庞大的同济对手相当可怕(且不和国外比)。
而早点开始看研究资料会使你研究生选题轻松不少。
三、基础知识
由于考入本系的,一般都是人文素质相当欠缺的理科学生,所以恶补人文知识是逃不掉的。
人文知识并不直接帮助你学好建筑学。
其实,只是能帮助你达到一个基本健全的普通大学生的水平。
它们是底线,不是目标。
不过不必担心,这些知识只要达到普及的水平就可以。
这个其实《建筑十书》里就说过。
而且大家知道,初次接触到一个新的学科时,因为是全新的内容,对于开拓视野和增长知识都是非常高效率的,兴趣也特别大,学习起来往往事半功倍。
这里关键是要在设计课之前抢先学习,越早越好。
这些本不是建筑学专门研究的,但是因为中小学教育的残缺,需要通过补习达到一个基本健全的水平,否则这些方面的缺陷会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学生后来的发展。
具体的讨论有兴趣的可以看《读书》2006.4月号的大学人文教育的专题。
看完也令人绝望:
即便是mit这样的理工大学,其人文社科大要求也是恐怖的。
文中说美国大学的通识课程相当于我国大学生前两年的主课,而不是仅仅相当于我们目前的通选课。
--没办法,不管发达但人文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原因还是结果,你不能真的以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仅有百年历史并饱经战祸困扰的大学能这么快国际一流,这个目标太遥远了……
1.哲学和宗教
人文学科的研究者不可能躲开哲学。
而中国教育最残缺的一面,也是哲学。
但要命的是人不能没有哲学思想--不学哲学就意味着你有的是一团糟或者很原始的哲学思想:
方法论,认识论,世界观,伦理道德观念。
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局限,对于仅仅做一个思维健全的起码的人都只是杯水车薪,更何况对于综合复杂的建筑学的学习。
比如最基本的时间、空间的概念,什么是逻辑,什么是形式,什么是科学,还有系统思维和整体思考的方法论,基本美学概念,绝大多数学生这些都不知道,更不用提什么混沌、天人合一这些东西方理论了。
这样的哲学基础应该说进行基本的大学学习都成问题。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从学科的历史学起。
如果是前两年,我会首先推荐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不但是好书,而且好看,几乎必读。
不过现在有了新出的斯特龙伯格的《西方现代思想史》,要更简单更好看,可以放在罗素之前先看。
中国方面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也是必读。
另外特别值得推荐的是,再有一定基础之后读一读罗森堡的《科学哲学》,对做研究写论文有着基础的基础的作用。
宗教是中国教育根本没有的项目,却是西方文明的基础(其实对东方也是)。
中国宗教的一般性的知识看过《中国哲学史》就大概齐了,佛教史可以看南怀瑾的《中国佛教发展史略》,比较轻松。
基督教最基本的书目就是《圣经》和《基督教史》,鉴于我们的学习对象主要是西方文明,西方建筑发展又和基督教密不可分,只好啃了它(不过《圣经》在清华图书馆仅有两本,哎哟….)。
2.社会学以及政治法律经济学等。
社会学是个很关键的学科,尤其是要走规划路子的话。
对于理解建筑深层问题也很有好处。
我看过的书里《江村经济.生育制度》是最好看的一本,《消费社会》也还不错。
基本是用到什么看什么,总能有很丰富的收获。
可能也是因为国内这方面的知识特别欠缺的缘故。
象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或者《经济与社会》就比较艰苦了。
社会学是个急迫的领域但是又过于庞杂。
一般的,新生看过《西方现代思想史》就差不多了,对于普选民主、社会契约这些可以慢慢的了解起来。
对于理解中国社会以及乱七八糟的建筑现象也大有好处。
法律、政治还有经济学这些,需要选择性的看一些,否则常识上会有缺陷。
我都是零星的看着学着,倒也不必着急。
3.艺术
虽然入学要求美术加试,但是实际无关紧要。
事实证明入学前是否学过美术不是关键问题,入学以后一样可以学好。
而且最重要的不是绘画技能,而是艺术家的思维方法。
学好美术对于把握建筑中最难把握
的感性因素非常重要。
艺术关键是亲历亲为。
不拘那一类,至少学一门。
因为艺术集中代表了感性思维方式的作用,和整个科学的理性思维互补共鸣。
尤其是整体思维和综合感知。
艺术其实起步的时候并不难,难在下决心入手。
绘画、古典音乐是基础,比较容易入门。
直接上摄影、电影这样的综合艺术可能进展反而比较慢。
学艺术最好有活人当老师,光自己琢磨恐怕比较难,这也是学艺术的重要难点之一。
好在现在媒体发达,要好一些。
不必犹豫,谁知道你不是一个艺术天才呢。
我个人认为我系的美术教学还是相当成功的。
但是对于确实美术上存在困难的同学应该认真对待,坚决补上。
书目当然还是《西方美术史》和《中国绘画史》,不同的版本问题不大。
自从美院来了以后有很多很好的画册看了,这比我们以前强多了。
不看美术史,以后去了国外美术馆是要抓瞎的。
4.历史
特别的,历史本身是值得认真读点书的,否则看史的时候会晕。
历史在中国是巨无霸学科,恨不得5000年都在搞这个。
像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或者布罗代尔的《文明史纲》这样的大砖头可能比较难看(不过也物有所值)。
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那几本就很轻松愉快了,还有吴思的《潜规则》和《血酬定律》是必看的。
具体历史的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可看性很强。
四、专业路线:
按照秦佑国教授的说法,现在的建筑教育的问题是建筑学/建筑术不分,以致于教育相当的混乱。
不管系里教改如何运行,各位自己弄清楚自己以后可以学什么,学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效果,从而考虑自己应该学什么,大有必要。
基本上,以后从事实践工作的,不惧怕下工地与民工面对面和能耐心于无比繁琐永远改不完的施工图的,偏重建筑术;搞理论研究或者教学工作的,甘于枯燥艰深的理论探讨和诲人不倦的教育工作的,偏重建筑学。
当然即使目标明确,也不能过于偏废。
能全面发展最好。
还是那句话,见多识广是建筑学习的关键。
1.建筑设计技能为主的路线.
打算毕业出去打拼挣钱养家糊口的,务必重视建筑术.也就是进行建筑设计的实际技能.
基本上,包括:
1、全面理解建筑设计任务的社会流程。
建筑设计不是一个问题--答题的简单过程。
它更多包含服务行业和创造的内容。
理解设计任务的关键是对设计任务前因后果的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从而整体把握建筑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
从策划立项到了解业主的意图,理解并能自行编订合理的任务书,了解建筑设计从接任务到提交方案以致于工地监督直到交篇二:
建筑学学习方法经典
建筑学学习方法
1、建筑学、城规本科是五年,比别的专业多一年,似乎会轻松一点,但实际上,把每年安排好后你会发现五年真的不够:
一年级要完成基础美术练习及“三大构成”的知识,安排自己每天画5张速写2幅水彩(至少坚持一年),并必须看完《建筑空间组合论》和《图解思考》;
第二年要考四级六级(英语是个敲门砖,必须学好),就不强求了,但必须学好构造;
第三年熟练掌握autocad、天正、3dsmax、photoshop、skechup等设计软件(注意,是“熟练掌握”)...
第四年熟练掌握设计快题,安排自己一星期练一个快题,并开始背建筑设计的基本规范,如《民用建筑设计规范》《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等,练习施工图;
第五年复习考研、实习、找工作和总结性的毕业设计。
每年须按部就班地完成,不要造成前松后紧,到后面拼命补课的局面。
2、从一年级开始,带速写本到资料室,看完最近三年的《世界建筑》、《建筑学报》、《新建筑》、《时代建筑》、《城市规划》,其他的,《建筑创作》、《建筑师》和国外美日的建筑杂志也可以。
要求是:
不要复印也不要自己订杂志,用速写形式大量地记载书上的建筑,主要记录书上的总图形体、构思分析、细部处理、建筑理论等内容,分门别类地记录,也要看文字,看看作者是怎么解释他的设计的,想想如果我来做会怎么做?
没必要速写建筑透视图和具体的平立剖。
我们估计一下,5年至少要看这些杂志200本,即每年40本,或每月4本。
希望大家都把它看完,并做好几大本甚至十几大本速写记录?
这是你大学真正的财富。
3、大设计课程作业周期如果是8周,不论多累都要做到:
第1周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参考国内外的类似建筑并写出读书笔记;第2周拿出3-5个初步方案,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不同风格来处理,然后和老师讨论各个方案的利弊;第3周再拿出修改过的3-5个设计方案,再和老师讨论哪一个方案最有发展前途,最终敲定一个,再修改;第4周用手工模型从各个角度推敲形体(建议手工模型,最好不用skechup),不断修改,敲定方案;第5、6周画详细的平立剖,尤其是反复推敲各个细部的处理;第7、8周正式上板。
4、大学期间,建议多参加国内外的设计竞赛(不见得老盯着那几个人人皆知的竞赛),国外很多学生竞赛,知名度不算高,获奖面也不小,可以和任课老师商量一下,就拿竞赛题目做课程作业,一举两得,我想很多老师会赞成的;其次多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建筑研讨会各种建筑会议各种设计展览,自己要多留意,这些活动可以开拓眼界,结交朋友,同时往往对学生打折很多,费用也挺划得来的;还有,每次设计结束后写一篇论文,写论文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会逼着你研究类似的文章可能几十篇,写一次会让你对这类型的设计理解深很多,尝试着去发表(不过现在的杂志发表都要钱)?
大学五年希望能够留下一些成果:
如参加竞赛、参加建筑研讨会、发表了论文?
,这些不管是对你读研,或联系出国,或找工作都极为有利。
5、建筑设计,根本的在于自身素养的提高。
成为一个好的建筑师,要了解历史文化、哲学艺术、结构构造、水暖电、城市规划、交通设备等相关学科,要有广泛的涉猎以及开拓的视野,一句话:
功夫在课外。
建筑学存在一个现象,就是大城市来的、家庭有建筑学背景的、有美术基础的、有特长的、会交流的学生,相对来说设计好的多些,反而死读书的成绩拔尖的还不见得设计就好。
应该培养自己对美学艺术的兴趣,如文学、诗歌、美术、音乐的喜爱,艺术是相通的;同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多出去走走,开拓自己的眼界和视野。
要做到以上几点,显然要花费大量时间。
这没什么,多熬点夜,少玩游戏少打牌少谈点恋爱少偷点菜就行了,关键是持之以恒。
建筑是门可爱又可恨的学科,可爱的是它充满了乐趣,充分调动着你的每一分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可恨的是它就像个无底洞,不停地透支你太多的精力和时间?
?
学建筑,最重要的是要有享受建筑设计的过程,要热爱建筑,不是单纯地把做建筑当作是任务,不要让喧嚣的城市让自己变的很浮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建筑梦”,而大学,是这个梦开始的地方...有梦有希望的人生是最美好的。
篇三:
如何学习建筑?
(清华建筑系流传的经典文章)
如何学习建筑?
(清华建筑系流传的经典文章)
多年以来,建筑学院的新同学们普遍地要经历一个困惑的阶段,对建筑学(尤其是建筑设计)如何去学习、为何去学习感到困惑。
而困惑之后,或者因无奈而颓废,或者放弃思考,或者转向其他,当然也有的能够在挣扎之后豁然开朗。
可惜据我所知,最后一类结果,在本科的阶段能达到的实属少数。
解除困惑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去广泛的获得知识。
这也是本文主旨。
一、心态上的准备
各位新来到清华建筑学院的同学们,过去都曾是自己学习领域的佼佼者;但是在开始学习建筑学这样一门新鲜的学科之前,还有必要在认识上做一些准备。
1、.应试教育的缺陷和因此产生的障碍
首先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
诸位从前擅长的十八般武艺,诸位赖以获得多年荣耀和挤进清华的利器,多数都要失效了。
诸位曾经如鱼得水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知识对象多数也将失效,甚至将会成为下一步前进的障碍。
因为我国的中学教育,是非常狭小和机械的。
虽然具体的知识并不错,但是局限于小圈子的思维将难以适应更大更复杂的新形势。
所以当你对新的课程、学习工作方式感到不适应、困难、迷茫的时候,不要先急于用自己过去的经验去评判和指导自己,甚至希望退回到过去简单愉快的思维中去。
因为多数的同学仅仅受过这样
一些教育:
科学上是简单的18世纪牛顿时代的数理逻辑的训练;哲学上是简单化的辩证法;艺术上完全无知或者仅受过一点机械的技能训练;宗教上不但无知而且有错误认识;方法上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并且在少量固定的知识内容里兜圈子;对于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问题也所知极少。
这样的相当局限的思想基础对于建筑学这样的综合学科当然是相当不利的,但这也是目前我系教学无法逃避的实际问题。
所以明智的对策是不要固执己见或者轻下断言,而是先尽快广泛的了解各方面的知识,等到自己大概齐对各种问题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再开始慢慢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大概1~2年的时间。
当然在此过程中,新生过去的训练也不是没有用。
其实有两样关键的东西是需要继续发扬的:
一是积极向上的态度,二是坚忍不拔的意志。
这也是残酷的应试教育带给大家仅有的两样好的东西。
当然,各位的中文修养,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和勤于思考、严谨认真的作风,如果有的话,也是应该继续保持的。
平时的各种文体爱好,丰富的人生经验,对于建筑学也是很有好处的。
2.、建筑专业的学习方法
如果说建筑学和各位以前的中学学习有所不同的话,最主要的应该是在建筑的人文内容上。
作为工程的建筑,各位可以很轻松的以工科的思维去把握;但是作为人文的建筑却需要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模式。
而建筑的人文属性,却恰恰是建筑最核心的、我们的教育中又最缺乏的品质。
具体的说来,方法上主要的是整体思维和经验积累。
整体思维是个比较大的话题,下面再说。
经验积累的方法是个基本的方法。
因为建筑学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之道,也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律法则,关键靠见多识广(基本上,人生主要是见多识广)。
所有建筑的问题,都要依靠大量的阅读和实地调查去获得经验。
在大量的实例学习中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将会逐渐提高,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以5年计。
(个人以为实际上学习任何一门知识和技能,这都不算长,只不过中学的教学实在太简单化了,以至于大家对新知识的正常学习周期产生了误解。
)
3.耐心的态度
由于建筑学作为工科招生,社会上对于建筑学专业也了解颇少,所以大一新生往往是对建筑学一无所知。
没关系,实践表明,新生此方面的不足,包括绘画和艺术素养的缺失,都不会成为太大的问题。
而心态才是第一重要。
学期的就能排出个一二三来。
当然,虽不必悬梁刺股三天两头突击熬夜x天,但是踏踏实实的努力,而且是持续的不间断的努力,长达十年以至五十年的不停止,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尤其是在极度浮躁的当代中国,有几人不希望能如超女般一夜成名呢?
不过等到你对本系的老教授有所了解的话,你会发现数十年如一日勤奋工作的绝对不少。
不像发达国家有健全的社会条件、成熟的明星机制,能在中国做出成就的老同志们,其惊人的耐心和超长的寿命,有时会令后来者绝望--不过考虑到社会发展的加速度以及他们被历史耽误的二十年,各位新人还是大有机会的。
关于这方面,读一些传记大有好处。
《建筑师梁思成》是首选的好书。
另外一些著名的大师传记也都值得一看。
了解一下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艰辛历程以及可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对你是否决定这么一条路走到黑大有好处。
比如如果你一心希望40岁挣够了钱退休或者18岁成为万众瞩目的超级xx,又或者希望成为与世无争的科学家,那还是尽快改行的好。
4.长远的人生规划。
的其实相当有限。
没办法,现在简直是干什么都比干设计轻松和来钱。
与中学最不同的,大学里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以及以后如何工作和生活,需要你自己拿主意了。
不幸的是,为自己安排计划拿主意这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中学偏偏没有教过。
这个恐怖的缺陷将会在4年后推研定专业和5年后研究生选题的时候集中体现。
建筑历史、城市规划、景观园林其实都有各自很专门的基础知识和很不同的就业出路,相关的房地产行业也是就业热门。
早一点搜集相关信息并不费力气,而且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一个全面的建筑从业人员也都是有用的。
不要等到4年后匆匆拍脑袋,选错方向/选错导师的人简直如过江之鲫。
即使选对了路线,早点开始阅读和适应非设计类的专业,也很有帮助。
比如相对于本系薄弱的规划教学,如果你以后从事遍地黄金的规划行业,你会发现那些本科就接受规划训练并且师资力量庞大的同济对手相当可怕(且不和国外比)。
而早点开始看研究资料会使你研究生选题轻松不少。
三、基础知识
由于考入本系的,一般都是人文素质相当欠缺的理科学生,所以恶补人文知识是逃不掉的。
人文知识并不直接帮助你学好建筑学。
其实,只是能帮助你达到一个基本健全的普通大学生的水平。
它们是底线,不是目标。
不过不必担心,这些知识只要达到普及的水平就可以。
这个其实《建筑十书》里就说过。
而且大家知道,初次接触到一个新的学科时,因为是全新的内容,对于开拓视野和增长知识都是非常高效率的,兴趣篇四:
如何学好建筑学
如何学习建筑?
(清华经典)2011年03月13日16:
48:
10
多年以来,建筑学院的新同学们普遍地要经历一个困惑的阶段,对建筑学(尤其是建筑设计)如何去学习、为何去学习感到困惑。
而困惑之后,或者因无奈而颓废,或者放弃思考,或者转向其他,当然也有的能够在挣扎之后豁然开朗。
可惜据我所知,最后一类结果,在本科的阶段能达到的实属少数。
解除困惑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去广泛的获得知识。
这也是本文主旨。
一、心态上的准备
各位新来到清华建筑学院的同学们,过去都曾是自己学习领域的佼佼者;但是在开始学习建筑学这样一门新鲜的学科之前,还有必要在认识上做一些准备。
1、.应试教育的缺陷和因此产生的障碍
首先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
诸位从前擅长的十八般武艺,诸位赖以获得多年荣耀和挤进清华的利器,多数都要失效了。
诸位曾经如鱼得水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知识对象多数也将失效,甚至将会成为下一步前进的障碍。
因为我国的中学教育,是非常狭小和机械的。
虽然具体的知识并不错,但是局限于小圈子的思维将难以适应更大更复杂的新形势。
所以当你对新的课程、学习工作方式感到不适应、困难、迷茫的时候,不要先急于用自己过去的经验去评判和指导自己,甚至希望退回到过去简单愉快的思维中去。
因为多数的同学仅仅受过这样一些教育:
科学上是简单的18世纪牛顿时代的数理逻辑的训练;哲学上是简单化的辩证法;艺术上完全无知或者仅受过一点机械的技能训练;宗教上不但无知而且有错误认识;方法上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并且在少量固定的知识内容里兜圈子;对于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问题也所知极少。
这样的相当局限的思想基础对于建筑学这样的综合学科当然是相当不利的,但这也是目前我系教学无法逃避的实际问题。
所以明智的对策是不要固执己见或者轻下断言,而是先尽快广泛的了解各方面的知识,等到自己大概齐对各种问
题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再开始慢慢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大概1~2年的时间。
当然在此过程中,新生过去的训练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