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基础论文.docx
《石油地质基础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地质基础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油地质基础论文
石油地质基础论文
[摘要]课程建设,是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核心部分。
本文围绕石油地质学精品
课建设目标,从师资队伍、教学基本条件、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四个方面
进行了深入探讨,论述了建设理念、建设方法和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精品课石油地质学课程建设质量工程
石油和天然气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在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
十分重要的作用。
石油地质学,是阐述石油及天然气在地壳中的形成过程、产出
状态及分布规律的学科,是指导石油勘探和开发的理论基础,是油气勘探开发领
域专业的“龙头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3年,国家教育部启动“质量工程”,着手开展精品课建设,石油地质学
随即先后被确定为我校和黑龙江省首批精品课,课程组从国家石油工业人才的
需求和专业目标调整要求出发,以学生为本,根据及时把握石油地质理论发展脉
搏和学科前沿,创新课程和知识体系,优化教学模式,拓宽教学思路,在课程建设
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
一、建设目标
作为石油勘探开发行业的“龙头课”、“骨干课”,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培
养一流适应新世纪石油工业发展的创新性人才,造就一流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打造一流实践教学基地,探索一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培养一流的人才提
供强有力的保证。
二、建设实践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建设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组利用多种方式,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其一,发挥背靠大庆油田的优势,实行校企合作,建设“双师
型”教学队伍。
每年选派部分老师到油田学习,提高实践教学技能;同时也请部
分油田专家请到学校开展学术交流,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教学团队理论和实践结
合能力。
其二,利用与石油地质课程相关的1个博士后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
工程)、2个博士点(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田地质工程)和4个硕士点(矿产普
查与勘探、油气田地质工程、矿场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的学科优势,
通过重点学科建设促进课程建设,科研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中,以科研促进教学,
而教学和理论水平和的提高又促进了科研,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其三,采用
“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进行师资队伍的充实和提高。
5年来,先后从中科院
等校外引进博士2人,同时选选2名青年骨干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高教师的学
历层次。
目前已建成囊括国内知名学者、油田科技专家、国家模范教师、省级
教学名师、校十佳青年教师等在内的优秀教学队伍,在2007年首次省级教学团
队评选中成功晋级。
2.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建设立体式教学体系
教材是学习的载体,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
针对各个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
提出“因才选材”的方针,针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注重地质勘探的需要选用了
张厚福教授主编的《石油地质学》国优教材,而针对石油工程专业注重地质开发
的需要,课程组刘吉余教授编写了《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国家“十一五”规划
教材,得到国内兄弟高校的认可和采用,目前这一模式已经在国内石油高校中普
遍采用。
为适应新世纪现代化教学和和网络教学迅猛发展的需要,课程组针对不同
的专业、不同的教学时期制作了多套用于教学的PPT多媒体课件,开发了用于自
学的“石油地质学CAI课件”,建设了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网站和石油地质学Web
CT教学平台,开设了石油地质学学习论坛和网络聊天室,开通石油地质学QQ群,
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了有效地促进作用。
3.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应用实际解决实际地质问题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课程组
根据我校科研仪器设备的配置情况,优选出在实际科研中运用比较广泛的石油
地质学方面的19个实验提供给学生选作。
学生在完成理论教学之后,根据兴趣
自主选择要做的实验,教师提供真实的科研资料并加以必要的指导。
因为这些实
验对学生知识要求比较高,一方面,实验的素材都来自于真实课题,所以很好地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使科研更好
地服务于本科教学,提高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素质。
为实现面向企业、服务企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思路,课程组根据石油工
业人才需求,积极探索油田生产教学模式,在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第八、
第九采油厂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稳定的油田实习基地,在大庆铁人纪念馆、大
庆采油三厂职工培训基地、大庆油田科技博物馆建立了3个特色鲜明的实习教
学点。
通过聘请现场工程师进行讲解和操作、油田高级科技人员作学术报告、
学生顶岗实习等多种模式,使学生对石油生产的全过程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
识,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加强教学改革研究,优化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为适应石油工业发展变化和高等教育持续变革的需要,课程组每两年组织
一次论证,修订教学大纲,优化课程体系,调整、充实和完善课程内容。
为了提高
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课程组根据高等教学的发展规律和石油工业人才需求,
在重视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广泛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授课效率,改
革和创新实验、课程设计、油田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思路和模式,重视网络、
论坛等平台教育,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深化理论学习效果,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在课堂上,任课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对一些容易理解的内容安排自学,然
后由学生总结讨论。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
将某些热点问题,如石油战略安全问题,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听课
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作为未来石油科技人员的使命感。
在课下,充分发挥地处大庆油田的优势,组织学生参观油田现场,增加学生
的感性认识;邀请知名勘探专家和校友讲授目前油田地质研究和勘探形势,提高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的热爱,增强了事业心和使命感。
在教学手段上,视
具体授课内容的特点不同,充分、恰当使用实物、板书、多媒体等,通过传统和
现代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实施,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
学效果。
三、建设效果和声誉
石油地质学省级精品课在校、院、系三级部门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经过精
心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得到广大学生和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
2005年,该
课程成为我省首批网络共享课;2007年,课程组所在教学团队成为省级教学团队,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石油地质学课程
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果,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
油气成藏期次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从油气成藏研究的发展阶段入手讨论了油气成藏期研究方法的演变,提出了在油气分
异特征、包裹体分析、储层沥青分析和成岩矿物年代学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盆地构造演化
史、沉积埋藏史、烃源岩热演化史以及各种成藏条件的有效匹配综合分析油气成藏期次、
过程的方法。
关键词成藏期次包裹体储层沥青成岩矿物测年
我国许多含油气盆地特别是叠合含油气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层、多个烃源区、多期油气
生成、多个油气系统或子系统控油、多期油气充注聚集,同时又遭受多期破坏特点。
因此准
确分析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复杂含油气盆地的油气运聚期次、认识油气成藏过程深化油
气分布规律、提高油气勘探效益的重要研究内容。
不同时期人们研究油气成藏充注的手段不
同传统的成藏期分析主要从生、储、盖运、聚、保各项参数有效配置根据构造演化史、
圈闭形成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作出推断1,随着地球化学分析手段的深入,20世纪90年
代以来成藏期分析是在构造发展史、埋藏史、热演化史、沉积成岩史等地质历史分析的基础
上寻求油气成藏的直接地球化学证据。
1油气成藏期“正演”分析方法
“正演”分析方法建立在盆地演化史、构造演化史、沉积埋藏史和热史研究的基础之上,从而
将油气充注与地质时间有关的圈闭发育和源岩生排烃结合起来判断油气成藏期。
1.1根据圈闭发育史确定成藏期
油气藏是烃类流体在圈闭中聚集的结果,所以成藏期只能与圈闭的形成期相当或晚于圈闭的
形成期。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叠合含油气盆地盆地的不同演化阶段均有圈闭的形成或者
说盆地的不同演化阶段预示着圈闭的不同发育阶段,而油气注入的滞后性决定了圈闭的形成
期只可能是油气注入的最早时间。
圈闭发育史准确确定的基础是沉积埋藏史和构造发育史。
1.2根据烃源岩主要生烃期确定成藏期
油气藏的形成是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结果因此源岩中油气生成并排出的主要时期则是
油气藏形成的上限。
烃源岩在地温梯度高的快速沉降盆地烃源岩达到主要生排烃期的时间
早如前陆盆地地区相反在地温梯度低的缓慢沉降盆地,烃源岩达到主要生排烃期的时间
晚。
生烃期分析的准确性取决于烃源岩层位、古地温梯度和埋藏史的准确确定。
其中热史恢复的
基本方法包括随机反演法、古地温梯度法和古热流法,烃源岩的生烃史分析方法则包括TTI、
EasyRo和化学动力学等方法。
1.3根据油藏饱和压力确定成藏期
油藏在饱和压力情况下其地层压力与饱和压力相等。
如果油气藏形成之后饱和压力没有
发生变化则据油气藏饱和压力推断油藏形成时的埋深根据埋藏史进一步确定其成藏时的地
质时间。
但是由于原生气体的混入、油藏形成后频繁的构造运动以及静水压力与饱和压力
换算过程中的误差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
2油气成藏期“反演”分析方法
油气运移成藏的成岩记录是从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反演成藏过程的基础,其理论基础是烃
类流体—水—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烃类流体注入储层,一方面由于浮力、重力、与矿物间
的吸附力等作用下或不同期油气混合作用下造成分异另一方面储层中胶结物及其中流体包
裹体记录了当时的成藏条件(温度、压力、流体成分和相态)同时随着含油气饱和度增加,
孔隙水流体与矿物之间的反应受抑制(如储层中石英次生加大等)或中止(自生伊利石、钾长
石的钠长石化等)。
但是储集层中石油的注入如何影响了成岩作用速率目前仍缺乏明确的认
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