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明镜季羡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80475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年明镜季羡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百年明镜季羡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年明镜季羡老.docx

《百年明镜季羡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年明镜季羡老.docx(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百年明镜季羡老.docx

百年明镜季羡老

百年明镜季羡老

梁衡

岁的季羡林先生离我们而去了。

初识先生是在年代的一次发奖会上。

新闻出版署每两年评选一次全国优秀图书,季老是评委坐第一排,我干一点宣布谁谁讲话之类的“主持”之事。

他大概看我过哪一篇文章,托助手李玉洁女士来对号,我赶忙上前向他致敬。

会后又带上我的几本书到北大他的住处去拜访求教。

他对家中的保姆也指导读书,写点小文章。

先生的住处是在校园北边的一座很旧的老式楼房,他住一层,朗润圆号楼。

那天我穿树林,过小桥找到楼下,一位司机正在擦车,说正是这里,刚才都从还出来看客人来了没有。

房共两层,左边一套是他的会客间,卧室兼书房,不过这个只能叫书房之一,主要是用来写散文随笔的。

我在心里给它一个名字叫“散文书屋”。

著名的《牛棚杂忆》就产生在这里。

一张睡了几十年的铁皮旧床,甚至还铺着粗布草垫,环墙满架是文学方面的书,还有朋友、学生的赠书。

他很认真,凡别人送的书,都让助手仔细登记、编号、上架。

到书多得放不下时,就编号送到学校为他准备的专门图书室去。

他每天四时即起,就在床边的一张不大的书桌上写作。

这是他多年的习惯,学校里都知道,号称“北大一盏灯”。

等到会客室里客人多时,就先把熟一点的朋友让到这间房里。

有一次春节我去看他,碰到教育部长来拜年,一会儿市委副书记又来,他就很耐心地让我到书房等一会儿。

并没有一些大人物乘机借新客来就逐旧客走的手段。

学校考虑到他年高,尽量减少打扰,就在门上贴了不会客之类的小告示,助手也常出面挡驾。

但先生很随和,常主动出来,请客人进屋。

助手李玉洁女士说:

“没办法以,你看我们倒成了恶人。

”这时你可以尽情地仰观满架的藏书,还可低头细读他写了一半的手稿。

他用钢笔,总是那样整齐的略显扁一点的小楷。

这套房子的对面还有一套东屋,我暗叫它“学术书房”。

共两间房,全是季老治学之用的语言、佛教等方面的书,人要在书架夹道中侧身穿行。

向南临窗也有一小书桌,是先生专著学术文章的地方。

我曾带我的搞摄影的孩子,在这里为先生照过一次像。

他就很慷慨地为一个孙辈小儿写了一幅勉励的字,是韩愈的那句:

“业精于勤毁于随”,还要写上“某某小友惠存”。

他每有新书出版,送我时,还要写上“老友或兄指正”之类,弄得我很紧张。

他却总是慈祥地笑一笑问:

“还有一本什么新书送过你没有?

”有许多书我是没有的,但这份情太重,我不敢多受,受之一二本已很满足,就连忙说有了,有了。

先生年事又高,一般我是不带人,或带任务去看他。

只有一次,我住中央党校,党校离北大不远,党校办的《学习时报》大约正逢几周年,要我向季老求字。

我就带了一个年轻记者去采访他。

采访中记者很为他的平易近人和居家生活的简朴所感动,那天助手李玉洁女士讲了一件事。

季老很为目前社会上的奢费之风担忧,特别是水资源的浪费,我知道他是多次呼吁的,但没有办法。

他就从自家做起,在马桶水箱里放了两块砖,这样来减少水箱的排水量。

这位年轻的女记者,当时笑弯了腰,她不可理解,先生生活起居都有国家操心,自己何至于这样认真。

以后过了几年,她每次见到我都提起那事,说季老可亲可爱就像家乡农村的一位老爷爷。

后来他已住进医院,为了整理老先生的谈话我还带过我的一位学生去他处,这位年轻人回来后也说,我总觉得先生就像是隔壁邻居的一位老大爷。

我就是有这两次带外人去见他,不愿加重他的负担,但是后来我又一次住党校时,有一位学员认识他,居然带了同班十多个人去他的病房里谈话、合影。

他们回来向我兴奋地炫耀,我却心里戚戚不安,老人也实在太厚道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