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会计基础概念授课教案讲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80358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会计基础概念授课教案讲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二章会计基础概念授课教案讲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二章会计基础概念授课教案讲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二章会计基础概念授课教案讲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二章会计基础概念授课教案讲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会计基础概念授课教案讲诉.docx

《第二章会计基础概念授课教案讲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会计基础概念授课教案讲诉.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会计基础概念授课教案讲诉.docx

第二章会计基础概念授课教案讲诉

第二章会计基础概念

本章全面阐述了会计要素的内容、会计理论中运用的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费用收入认定原则等。

本章学习内容:

第一节会计要素

第二节会计假设

第三节会计原则

第四节费用、收入认定原则

本章学习目的:

(1)掌握会计六项要素的具体内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即会计等式;

(2)了解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组成内容,掌握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基本内容;

(3)了解费用、收入认定原则内容,掌握费用、收入认定方法;

本章内容对没有会计工作经历的同学较为抽象,在学习上有难度。

学习中需要背的内容多,这些内容需要在后续章节学习中融会理解。

因此,该背的内容必须背,否则后续章节的学习掌握会出现问题。

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

会计要素六个方面内容及相互关系;会计假设;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下收入、费用的认定。

本章教学课时安排:

12学时

授课提纲:

第一节会计要素

会计是通过提供信息把会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表达出来,以便单位内外有关决策机构根据有用信息来作出决策的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进行的程序一般是:

1、用货币记录会计单位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

2、将这些记录事项总结成有用的会计信息;

3、利用所总结的信息,编制反映经济活动情况的会计报表及经济活动的分析、预测报告。

以货币单位来记录经济业务,这是会计区别于其他管理活动的显著特点。

在会计单位中,用货币单位将财产物资等表现出来,其结果在会计上统称为称资金。

会计单位的资金都具有一定的分布和具体存在形态,也有相应的取得渠道和途径。

在会计上我们将资金的分布和具体存在形态称之为资产,资金的取得渠道和途径称之为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同时,会计单位的资金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由于经营活动的进行会不断的变化,如原材料经过加工转化为产成品,产成品通过销售实现它的价值等,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企业会产生费用、取得收入和获取利润。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是会计最基本的概念,亦称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会计核算和监督对象的基本分类。

是设定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依据,也是进行确认和计量的依据。

对会计要素加以严格的定义,能为会计核算奠定扎实的基础。

会计要素主要包括: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个方面。

一、资产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资源,或者说物质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必要的物质条件表现为货币资金、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

这些物质条件统称为资产,它们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

除此之外,资产还包括不具有物质形态、但有助于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和对其他单位的投资、债权等。

具体来说,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资产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即预期会直接或者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

2、资产是为企业所拥有的,或者即使不为企业所拥有,也是被企业所控制的。

3、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

资产是现实的资产,而不是预期的资产,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

符合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二个方面条件时,才确认为资产。

一是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资产是会计单位资金存在的各种具体形态和分布状况,它表明资金的运用方向,即资金向何处去。

资产按流动性不同,可以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等类别。

在会计分类上,除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统称为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及各种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在一年内变现的投资。

包括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性房地产。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

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

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

递延资产,是指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而应在若干年内分期摊销的费用。

包括企业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等长期待摊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资产。

其他资产,是指除以上各项资产以外的其他资产。

主要指特准储备物资、涉及诉讼中的资产等。

二、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它具有以下二个基本特征:

1、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2、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是现实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符合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二个方面条件时,确认为负债。

一是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二是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负债是企业资金借入渠道来源的反映,必须用资产或提供劳务来偿还。

负债按其偿还期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内的债务。

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帐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等。

非流动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上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

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即企业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的余额。

它具有以下特征:

1、除非发生减资、清算,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2、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返还所有者。

3、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利润的分配。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投资者实际投入企业的各种财产物资。

投入资本(即企业的实收资本)按其投资主体可分为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和外商资本金。

会计上称之为实收资本或股本。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如溢(折)价发行股票、财产重估增(减)值、以及接受捐赠资产等原因增加或减少的所有者权益金额。

会计将此上称之为资本公积。

留存收益,是指企业按国家规定从税后利润(交纳所得税后的净利润)中留存于企业的利润,主要包括提取的盈余公积金、企业留待以后年度分配的未分配利润。

四、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收入具有以下特征:

1、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

所谓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而从事的所有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活动。

如,工业企业的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流通企业的商品销售活动、金融企业的存贷款活动等。

企业所进行的有些活动并不是经常发生,如工业企业的材料销售活动、固定资产的出租活动,这些活动虽然不是经常发生,但因与日常活动有关,也属于收入。

但是有些交易或事项虽然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如出售固定资产的净收益,由于不属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故其流入的经济利益不属于收入。

2、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或二者兼而有之。

3、收入能引起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

但收入在与相关的成本费用相配比后,可能增加所有者权益,也可能减少所有者权益。

4、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按照企业所从事日常活动的性质,收入有三种来源,一是销售产品,取得货币资金或应收帐款;二是提供劳务,取得货币资金或应收帐款;三是让渡资产使用权,取得货币资金或应收帐款。

按照日常活动在企业所处的地位,收入可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两大类。

其中,主营业务收入是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而从事的日常活动中的主要项目而取得的收入,如销售产(商)品、提供劳务而取得的收入等;其他业务收入是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日常活动形成的收入,如原材料销售、技术转让、固定资产出租等形成的收入。

五、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费用具有以下特征:

1、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

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中、流通企业在商品销售活动中、金融企业在存贷款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属于费用。

有些交易或事项虽然也能使企业发生经济利益流出,由于不属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故其流出的经济利益不属于费用,如出售固定资产的净损失。

2、费用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或二者兼而有之。

3、费用将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企业的费用旨在得到补偿并带来更多收入,因此它是收入形成和实现的必要条件。

企业要实现收入必须耗用企业的各种资产,即要发生费用,例如,要取得一定的产品销售收入,企业必须生产一定的产品并经过销售后才能实现。

生产产品就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这些投入就构成产品的生产费用。

由于必须支出一定的费用才能使企业得到收入,所以从会计的观点看,耗费所形成的费用和取得的收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费用的发生总是为了索取一定的收入,收入的实现必须有以费用发生为前提条件。

故一定的收入和相应的费用支出要进行配比,这是会计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计算确定企业收益的一个重要原则,会计上称之为配比原则。

按照费用与收入的关系,费用可以分为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

营业成本是指所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成本。

营业成本按照其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在企业日常活动中所处地位可以分为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营业成本与营业收入进行配比。

期间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以及为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是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财务费用是企业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销售费用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发生的除营业成本以外的各项费用以及专设销售机构的各项经费。

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与当期实现的总收益进行配比。

六、利润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也就是收入与费用相抵后的“净收益”(如果收入小于费用,则表示亏损)。

利润根据指标计算口径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营业利润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诞生的利润,为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加上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等后的余额。

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余额。

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无关的各项收入,如固定资产盘盈、处理固定资产收益;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无关的各项支出,如固定资产盘亏、处理固定资产损失、捐赠支出等。

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金额。

经济业务的发生,必然会表现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化,也必然表现为费用的发生、收入的取得和利润的获取。

因此,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经济业务)的分类具体化,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的具体归类。

七、会计要素相互关系

(一)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关系

1、从静态上分析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关系

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是从某一时点去观察企业资金具体存在形态和取得来源渠道而得出的结果。

是资金在该时点上两个不同方面的反映。

资产是资金总额在该时点上的具体存在形态的表现状况,反映资金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具体形态;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则是说明在该时点上资金总额的形成渠道,反映资金所体现的经济关系。

从数量关系上看,任何时候资产总额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额永远相等。

这种平衡关系,会计上称之为会计恒等式。

用方程式表示即为:

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

资产总额反映从各种不同来源所取得的全部资金,已经分别投放运用到了那些方面,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额则是反映全部占用资金的各种不同的取得来源。

故从实质上讲,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只不过是从资金运用和资金来源两个相反的、但又相互关系的不同方面,反映同一资金总额,两者之间总额必然相等。

2、从动态上分析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关系

以上是从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自身的经济含意上剖析而得出的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关系。

由于资金在企业中无时不在增减变化,因此,有必要在资金运动状态下剖析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关系。

凡是引起资金增减变动的事项,在会计上称之为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

任何一笔经济业务都将引起资金的变动,而变动的类型有四种:

(1)经济业务发生引起资产内部组成项目间发生相同数额的一增一减。

如资产间的相互转化,例如,银行存款转化为原材料、库存现金转化为银行存款等。

(2)经济业务发生引起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内部组成项目间发生相同数额的一增一减。

如负债间的相互转化、所有者权益间的相互转化、负债转化为所有者权益或所有者权益转化为负债,例如,实现利润分配后形成的应付股利。

(3)经济业务发生引起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间发生相同数额的增加。

例如投资者投入资本、从金融机构借入资金。

(4)经济业务发生引起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间发生相同数额的减少。

例如归还金融机构的借入款项、支付投资者分配的利润。

例:

某企业发生以下四笔经济业务。

①购入原材料10,000元,以银行存款付清货款。

②从银行取得短期借款11,000元,当即偿还前欠供货单位货款。

③向供货单位购入原材料85,000元,材料款未付。

④以银行存款5,000元,支付前欠供货单位的欠款。

以上四笔经济业务①号业务属第一种类型的变化方式,是资产的“原材料”增加10,000元,“银行存款”减少10,000元。

②号业务属第二种类型的变化方式,是负债的“银行借款”增加11,000元,“应付帐款”减少11,000元。

③号业务属第三种类型的变化方式,是资产的“原材料”增加85,000元,负债的“应付帐款”增加85,000元。

④号业务属第四种类型的变化方式,是资产的“银行存款”减少5,000元,负债的“应付帐款”减少5,000元。

将四笔经济业务引起的资金变化的结果列表分析如图表2-1所示。

通过分析表可以明确,四种变动类型中1、2两种变动类型不会引起资金总额变动,他们只是在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内部项目之间发生相同数额的一增一减变动,不会破坏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相等的恒等关系;只有3、4两种变动类型会引起资金总额发生相同数额的增加或减少,但这种变动同样不会破坏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相等的恒等关系。

故任何一笔经济业务的发生,只会引起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组成内容结构发生等额的一增一减变化或只会引起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额同时发生等额的增加或减少变化,而不会影响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恒等关系。

所述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分析表明,资金在企业和行政、事业等单位中有各种来源渠道反映(即负债及及所有者权益),同时也有其分布存在形态(即各项资产)。

任何资产的占用必有相应的资金来源渠道,任何渠道来源的资金亦必有相应的资产存在形态,这是对资金这一事物同时从两个方面观察的必然结果。

就其资金总额来看,资金的占用形态的资产总额与资金来源渠道的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总额在任何状态下都是永恒相等。

资金这种平衡关系是我们建立复式记帐法和制定会计核算方法的理论基础。

(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关系

企业经营资金的运动是一个整体,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之间也就存在密切的联系。

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实际上是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会计等式所包含的经济内容为基础,不断地取得各项收入、支出各项费用和获取利润的过程。

收入的取得、费用的发生和利润形成必然要引起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数额上发生增减变动。

收入的取得会使企业的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费用的支出会使企业的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收入与费用相抵后的余额即为利润。

收入、费用与利润三项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如下:

收入-费用=利润

企业实现的利润按三个方面进行分配:

一是按国家税收政策计算缴纳所得税;二是分配给投资者;三是留作盈余公积和留待以后年度分配。

在尚未实际缴纳所得税时在企业中会形成应交税金这项负债;在尚未向投资者支付利润时在企业中会形成应付股利这项负债;留作盈余公积和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在企业中会增加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二项所有者权益。

可见,利润的形成会增加企业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要素与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的关系用公式表示如下: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这个等式表达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项要素之间的关系。

利润转化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后,上述公式又回到原来的会计恒等式,即: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可见,取得收入、支付费用和利润的形成及分配,尽管引起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数额上发生增减变动,但不会破坏会计恒等式。

综上所述,六项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一般表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会计等式,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不会破坏这个等式。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关系式是企业经营资金运动的起点,又是企业经营资金运动的终点;

(2)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要素各具特定含义,但又相互关联;

(3)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收入、费用和利润最终会影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第二节会计假设

会计作为提供信息的工作,其提供的信息和报告是以特定会计假设为基础。

会计假设是进行会计实务的基础,是对会计面对的某些不确定因素所作的合理推断。

会计面对的是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环境,这种环境决定着会计工作中必然存在一些难以确定的因素。

如一个企业究竟能存续多久、币值是否稳定等。

如何推断这些难以确定的因素,对于建立会计原则、设计和运用会计方法以及保证会计工作得以存在并正常进行,都会带来重大影响。

因此,对此应当加以合乎情理的推断。

会计假设亦称会计基本前提,它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等四项。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单位、会计实体或会计个体,是指进行会计工作所服务的一个特定的单位或者组织,它规范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凡具有经济业务的任何特定的单独实体,都需要也可以用会计为它服务,成为一个特定的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特定的企业,也可以是一个企业的某一组成部分(如分公司、部门等),也可以是一个具有经济业务的特定的非营利组织。

会计主体这一假设认为,一个会计主体不仅和其他主体相对立,而且独立于其他主体之外。

换句话说,会计反映的是一个特定主体的经济业务,而不是其他主体的业务活动。

成为会计主体的单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独立的资金

会计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活动,这种资金可以是国家拨给、企业内部积累、向外筹集等,其资金单位有权分配使用。

2、实行独立的核算并独立编制会计报表

一个会计主体必须设有独立的会计机构,配备有专职或兼职会计人员,在当地银行开户进行往来结算,对经济业务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综合的核算,计算盈亏或自负盈亏,定期进行结算和年度决算并编制会计报表。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会计核算应当以单位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单位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会计主体假设为会计人员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对各项交易或事项作出正确判断、对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处理程序作出正确选择提供了依据。

首先,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单位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和计量,那些不影响单位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不能加以确认和计量。

会计核算工作中通常所讲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收入的取得,费用的发生,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

其次,明确会计主体,才能把握会计处理立场。

单位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对外销售商品时,形成一笔收入,同时增加一笔资产(应收帐款或银行存款)或者减少一笔负债(预收帐款),而不是相反;采购材料时,导致货币资金(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减少、存货(原材料)增加,或者债务(应付帐款)增加、存货(原材料)增加,而不是相反。

第三,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

例如,由自然人创办的合伙企业,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在法律上视为合伙人的资产和负债,但在会计核算上必须将企业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以便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

这主要是因为,无论是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还是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都最终影响所有者的经济利益。

为了正确地计算企业的盈亏,公平地处理各合伙人的权益,必然要求把企业的收支活动与各业主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会计核算工作只涉及会计主体范围内的经济活动,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

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主体范围内进行。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在可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产,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持续经营假设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因而它所拥有的一切财产物资,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让,而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清偿。

持续经营假设解决了财产计价和收益确定问题,如固定资产价值的转移方法、待摊预提费用的出现、资产减值准备金的计提就是以它为前提。

也正是这一假设,会计程序才得以稳定,才得以在持续的基础上恰当地记载和陈报企业经济活动,从而提供会计信息数据。

由于企业不能持续经营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为此,需要企业定期对其持续经营假设进行分析和判断。

如果可以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并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作出相应披露。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假设,是指把企业持续经营过程分割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会计期间,据以分期结算帐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从而及时提供反映企业在该期间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情况的信息。

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是对会计核算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企业经济活动在时间上是持续不断的,一个企业的经营成果只有等到经营活动最终结束后,通过清算才能准确地计算出来。

但是,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及时掌握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结果,这就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必须把持续经营过程人为划分为一定的会计期间,呈报该期间内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结果。

会计期间通常为一年,称会计年度。

会计年度可以与日历年度相一致。

即以1月1日为始点,以12月31日为终点。

每一会计年度下还要具体划分为季度和月份,按月、按季、按年结帐并编制会计报表。

在我国,会计年度采用日历年度。

也有国家以营业年度为会计年度,即以每年经济活动的最低时点作为会计年度终了期。

不论以日历年度或是以营业年度作为会计年度,会计年度时间段必须是相等的。

划分会计期间进行会计工作,必然会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