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北京启航重点分析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80071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7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7北京启航重点分析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07北京启航重点分析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07北京启航重点分析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07北京启航重点分析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07北京启航重点分析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7北京启航重点分析题.docx

《07北京启航重点分析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北京启航重点分析题.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7北京启航重点分析题.docx

07北京启航重点分析题

一、重点分析题

   1.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孩子正在激烈争辩,觉得有趣,便问:

“你们两个争个啥呀?

”一小儿说:

“我以为太阳早晚离地近,中午离地最远,可是他不同意。

”另一小儿不服气:

“明明是早晚离地远,中午离地近。

”孔子觉得这个问题比较深奥,似乎不是孩子能发表意见的,于是颇感兴趣地说:

“你们都说说自己的理由,我来给你们作个裁判。

”一小儿说:

”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顶盖一样,中午只有碗口大,黄昏时又大了起来,同样一个太阳,当然是离我们越远看着越小,离我们越近看着越大,所以太阳应该是早晚离地近,中午离地最远了。

”孔子恍然:

这小孩真聪明,能用这么简单的方法解释如此复杂的问题。

另一小儿不服气:

“不对不对,太阳才出来的时候并不太热,到中午就热得厉害,到黄昏又恢复了清凉,所以,太阳就象是一个火炉,离地越近就越热,离地越远就越凉,当然是早晚离地远,中午离地近啰。

”孔子觉得也有道理,但两个人不可能都是正确的。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两小儿的观点。

   2.在十七世纪,牛顿曾坚信光是由很小的微粒组成的,这一学说得到了几何光学实验的证明。

后来到了惠更斯菲涅耳时代,光的波动学说被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以及后来的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所证实,从而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

二十世纪初,量子力学以其优美的数学形式和极其精确的实验再一次否定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组成的,但这种微粒是具有波动性的,称之为光量子。

显然量子力学所说的光量子是具有波动性的微粒,它与牛顿所假设的微粒有本质的区别。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辨析这段文字。

   3.以下是一则漫画:

   请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分析这则漫画。

   4.阅读下列反映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几则故事:

材料1

   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头母牛。

这家主人因事要请客,准备挤些牛奶下来,供招待客人之用。

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离请客还有一个月,如果预先把牛奶挤下来,积存多了,牛奶容易变质发酸,也不便于保藏,不如就利用牛肚皮暂时储藏一下,临到请客时一次挤出,到时牛奶既多又鲜,岂不妙哉?

于是,主人就把母牛和那头小牛隔离开来,停止了挤奶。

转眼间,请客的日子到了,客人们纷纷光临。

主人把母牛从牛棚里牵出来派用场,却什么也挤不出来。

材料2

   鲁人有公孙辍者,告热闹曰:

“我能起死人。

”人问其故,对曰:

“我固能治偏枯(半身不遂),今吾倍所以为偏枯之药,则可以起死人矣。

”物固有可以为小,不可以为大;可以为半,不可以为全者也。

材料3

   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

“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此任物,亦必悖矣。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

他想迁到越国去。

友人对他说:

“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

”“为什么?

”“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作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

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材料4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

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

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

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

田猎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材料5

   姓石的匠人到齐国去,经过曲辕这个地方,看到一棵可造数以十计的船的树。

但匠人却不看,竟然不停地赶路。

他的学生很奇怪,问:

“我随先生学艺以来,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木材,而先生却看也不看,为什么?

”匠人说:

“这是一棵疏脆无用的树,用来造船就会沉,用来造棺材就腐朽得快,用来造器具就会很快被虫蛀,这是一株不能用作木料的树,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才会这么长寿。

请回答:

   

(1)从哲学的角度说明材料1中主人最后为什么挤不出牛奶来?

   

(2)材料2中的鲁人认为自己“可以起死人”的理由与哪些哲学原理相悖?

鲁人所犯错误给我们什么启示?

   (3)阅读材料3,过江者“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和鲁国人想迁到越国去卖草鞋违背了哪些哲学原理?

   (4)材料4中的齐人由“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到“田猎之获常过人”的转变中蕴涵了哪些哲学原理?

这些哲学原理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5)材料5的哲学寓意是什么?

   5.阅读下列有关认识和实践关系的一组材料:

材料1

   观念有三类:

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

这是按照不同来源而做出的区分,虚构的观念是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天赋的和外来的观念都是由思想以外的原因所造成的。

因此上述观念可合并为两种:

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和由外部原因造成的。

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观念不是真实的,而在外部原因所造成的观念中,有一些是真实的,有一些不是真实的。

前者指上帝造成的观念,后者指可感事物造成的观念。

   ——摘自《西方哲学简史》

材料2

   心灵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记号。

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才有了观念。

因此,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

经验分为感觉和反省两类:

感觉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它是通过外物地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反省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心灵不但消极的接受外物的刺激,它本身就是内部感官,有对刺激进行反作用的主动性。

心灵通过感觉而对取得的观念进行反思,从而得到新观念;它还会对自身的活动进行反思得到另外一些观念,这些观念多与感情有关。

感觉和反省不是相互独立的活动,它们可以共同起作用,因此,有些观念同时有两个来源。

   ——摘自《西方哲学简史》

材料3

   “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

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

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

——摘自《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3卷

材料4

   恩格斯说:

“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它的工业生产,需要有探索自然物体的物理特征和自然力的活动方式的科学”“近代工业不仅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制造成为可能”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问题:

   

(1)材料1认为观念是从哪里来的?

如何理解“有些观念同时有两个来源”?

材料1和材料2所反映观点有什么区别?

(2)如何理解“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

说明材料3在认识论上的基本观点。

   (3)根据材料3和材料4说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6.阅读下列有关历史观的一组材料:

材料1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

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

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在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的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同这些变化相适应了。

同时这还说明,用来消除已经发现的弊病的手段,也必然以或多或少发展了的形式存在于已经发生变化的生产关系本身中。

——摘自《反杜林论》

材料2

   马克思说: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基本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3

   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

某一历史运动,只有在它深入人心的时候,才是根深蒂固的。

心不是宗教的形式,因而宗教也不应当存在于心中;心是宗教的本质。

——摘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请回答:

   

(1)材料1、2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请说明二者的共同之处。

   

(2)怎样理解材料3中“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

”这句话?

这句话的观点与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区别?

   7.阅读以下有关科技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组材料:

材料1

   由于人们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对物质控制能力的提高,纳米科技发展的进程正在逐步加快。

2000年10月,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将新材料和纳米科学的进展作为“十五”规划中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任务,这为中国21世纪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近年来,中国的纳米材料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使中国的基础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应用开发研究也出现了新局面。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定会为纳米科技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纳米科学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推动物理、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数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发展。

——摘自:

《科学》

材料2

   生态方面:

人类的繁衍,使地球不堪重负,破坏性的开采使地球有限的资源几近枯竭。

由于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在2001年被迫全民移居新西兰。

人类的种种行为,已经违背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已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摘自金鑫:

《世界问题报告》材料3

   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

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摘自: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材料4

   克里要做美国“环保总统”。

克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张同布什大相径庭。

去年10月20日,克里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发表演讲时公开宣称:

“今天我郑重承诺,我将成为一名'真正的保护环境的总统'。

我们将恢复美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贫困和疾病传播方面的领导作用。

地球是一个小小的星球,这里的风和水、污染和公害都没有边界。

——摘自:

中国环保网

材料5

   只有实行高技术产业化,才能节省资源、能源,才能开发新资源、能源,才能以新资源和能源,以及开发出的新的可再生资源和能源代替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

只有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提高劳动人口素质问题,才能解决在经济管理的效率问题。

——摘自:

可持续发展小词

请回答:

   

(1)阅读材料1,分析为什么“纳米科学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

   

(2)结合材料2和材料3,请判断“环境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这个观点。

   (3)综合以上材料,阐述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环境问题?

   8.阅读以下有关意识形态的一组材料:

材料1

   西汉中期,董仲舒提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受到武帝的称许。

元朔五年(前124),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擢居相位。

同年,武帝又批准为五经博士官置弟子员50人,根据成绩高下补郎中文学掌故,吏有通一艺者则选拔担任重要职务。

此后,公卿、大夫、士吏都为文学之士,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做官食禄的主要条件。

汉武帝还采用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思想作为自己的统治思想。

儒学由此得到了独尊地位,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

——刘欣尚《独尊儒术》

材料2

   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证明,民谣反映了一定时代的民心、民意,代表着广泛的社会舆论,在很多时候,民谣甚至预示了政治变迁的趋势。

我们可以想像,远在《诗经》时代,采诗官们所采录到的民间歌谣远不止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作品,采诗官们肯定删削了不少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现状的民间歌谣,而使民谣失去了其自身应有的舆论价值,而只剩下文学价值了,实际上,在社会生活中,反映社会舆论的民谣应该发挥了更强大的政治舆论与斗争功能。

在当时有一首童谣唱道:

“月将升,日将没,木弧箕服,几亡周国。

”歌谣在街头巷尾的黄口小儿中广泛传唱,不久,周宣王即被刺,周王朝由此陷入政治危机。

秦朝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民谣,民间以歌谣的形式预示了秦王暴政必将覆亡的命运。

西汉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揭露了刘邦成就霸业之后的独夫心态与行为。

东汉民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直刺宦官专权的腐败朝政,“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则以藏字的方式,暗含了对董卓弄权的抨击。

“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若要富,跟着皇帝卖酒醋”,揭露了宋朝乱世的政治没落景象。

——刘晓春《当下民谣的意识形态》

材料3

   1960年春天,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来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成问题。

但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下定决心:

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

在困难面前,王进喜带领全队靠人拉肩扛,把钻井设备运到工地,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

在随后的10个月里,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和1202钻井队,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双双达到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

   在那些日子里,王进喜身患重病也顾不得到医院去看;钻井砸伤了脚,他拄着双拐指挥;油井发生井喷,他奋不顾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重晶石粉,被人们誉为“铁人”。

   在大庆油田工作的10年中,王进喜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是一种忘我的共产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

——新华社1990年8月27日电

材料4

   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

我们党的教育事业历来有这样的优良传统。

革命战争年代,儿童团员、共青团员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全国解放以后,我们的教育工作,我们的青年团、少先队的工作,发扬光大了过去的优良传统。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广大青少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英勇机智地同敌人、坏分子作斗争,树立了一代新风。

——邓小平: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8年4月22日)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5-106页

请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回答:

   

(1)如何理解儒学和古代民谣的能动性?

   

(2)“铁人”精神是否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阐述其理由?

   (3)“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为什么“要从小开始培养”?

   9.阅读下列有关必然和自由的一组材料:

材料1

   斯宾诺莎认为一切事件都发生在因果系列之中,自然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一切事物都受到事物的本性的必然性的决定。

当人们说一件东西是偶然的,那只不过是由于我们的知识有缺陷。

人类社会和个人的一切也是严格地被决定的,既然如此,人何以能够自由和幸福呢?

   他对自由的理解是:

仅仅由自身本性所决定,则不自由。

他说:

我把永恒理解为存在自身……这样的存在也可以被设想为永恒真理。

按照这种理解,人自觉地按自然的本性而存在,就是自由和永恒。

自由和必然并不矛盾,认识并自觉顺应必然是自由。

斯宾诺莎根据他的哲学,提出并论证了“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的著名命题。

——摘自《西方哲学简史》

材料2

   休谟拿“信念”的一个定义支持他的理论,他认为信念就是“与当前的印象有关系或者相联合的鲜明的观念”。

如果甲和乙在过去的经验一向经常相连,由于联合,甲的印象就产生乙的这种鲜明观念,构成对乙的信念。

这说明为什么我们相信甲和乙有关联:

甲的知觉表象和乙的观念就是关联著,因此我们便认为甲和乙关联著,虽然这个意见实在是没有根据的。

“各对象间并没有发现得到的一体关联;我们所以能够从一个对象的出现推论另一个对象会被经验到,除根据作用在想象力上的习惯而外,也没根据其他任何原理。

”在我们看来的各对象间的必然关联,其实只是那些对象的诸观念之间的关联,休谟多次反复了这个主张;心是由习惯决定的,“予我以必然性观念的,正是这种印象,也即是这种决定。

”使我们产生“因为甲,结果乙”这个信念的各事例的反复,并没赋予该对象什么新东西,但是在心中造成观念的联合;因而“必然性不是存在于对象中而是存在于心中的东西。

——摘自深圳新闻网

材料3

   恩格斯说:

黑格尔第一个正确地叙述了自由和必然之间的关系。

在他看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必然只是在它没有被了解的时候才是盲目的。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这无论对外部自然的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的。

这两类规律,我们最多只能在观念中而不能在现实中把它们互相分开。

因此,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做出决定的能力。

因此,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而犹豫不决是以不知为基础的,它看来好像是在许多不同的和相互矛盾的可能的决定中任意进行选择,但恰好由此证明它的不自由,证明它被正好应该由它支配的对象所支配。

因此,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摘自《反杜林论》

请回答:

   

(1)材料1,分析斯宾诺莎是如何看待必然和自由的。

他的观点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何在?

   

(2)依据材料3中恩格斯的观点,分析休谟的观点。

二、答案要点

1.【答案要点】

   

(1)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现象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而本质和规律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对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但不能代替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两个小儿都只是看到了太阳的一种现象,即一个小儿看到了早上太阳大而中午太阳小这种现象,另一个小儿则是感觉到早上刚出来的太阳不太热而中午太阳热这种现象,于是两人在关于太阳离地远近这个本质的问题上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

事实上他们都仅仅是看到了事物本质的一个方面,故而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为科学证明无论早上还是晚上,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不变的。

因此不能以两个小儿所知道的某一种现象来代替这个本质的规律。

2.【答案要点】

   

(1)辨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这种辨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首先是惠更斯菲涅耳时代由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验证的光波动学说否定牛顿的光是由微粒构成的学说,最后被肯定光是由具有波动性的微粒构成的量子力学所否定,经过两次否定后,虽然量子力学中提到的微粒与牛顿提到的微粒有了本质的区别,但这却标志着人们已经对光有了本质的认识,体现了认识事物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3.【答案要点】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随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始终是决定性因素;生产关系是否需要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

   (3)生产关系也会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很明显,漫画所蕴含的就是:

生产关系没有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必然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靠这种扬着马鞭开着拖拉机是无法进入现代化的,正确的做法应去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改变思维观念,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这样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4)不顾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固守已经过时的生产关系,必定要受到惩罚,漫画中的驾驶者的做法必定会延缓进入现代化的步伐,最终影响整个国家发展的进程。

4.【答案要点】

   

(1)材料1中奶牛需要定期挤奶,这是它的生理要求,到了适当的时候不挤牛奶,牛奶就会挤不出来了,主人想把奶积攒起来是忽视了奶牛产奶的这种规律性,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然会使实践归于失败。

   

(2)①材料2中鲁人认为使用二倍的治疗半身不遂的“偏枯之药”的剂量就能使死人起死回生,这种简单类推的做法违背的哲学原理是:

从量变到质变不是一个简单的量的叠加过程,而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②鲁人的错误给我们的启示是:

事物变化有质与量的差别,我们不能混淆两者的界限。

每一种事物的用途有大有小,我们要恰如其分地使用它,决不能无限度地乱用,更不能机械地只从量的大小上类推。

   (3)材料3过江者和鲁人都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理。

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不能千篇一律,不能靠主观愿望做事,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不同情况的特点,这样做事情才会成功。

   (4)①齐人由于猎狗本领不强,所以打猎不成,后来他就回家耕田,耕田就赚到钱,有了钱就买了好的猎狗,有了好猎狗就捕到了很多猎物。

这一环套一环的关系中猎狗是最关键的,得到猎狗才能到猎物,所以主要是买到好的猎狗,为了买猎狗,他去耕田,赚了钱就可以买到,买到之后打了猎物他会赚更多的钱,这体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也体现了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的重要性。

②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不要一味蛮干,要考虑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关键所在,再想方设法加以解决。

关键问题解决了,事情就可以办好。

如果只是孤立地看问题,不考虑问题的症结,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情也就无法办好。

   (5)材料5中匠人认为那棵表面上看起来很有用处的树实际上什么也做不了,这表明:

看事物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摸清事物的本质,通过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去指导我们的实践。

5.【答案要点】

   

(1)材料1认为,观念是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否认了观念是物质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材料2认为观念的来源是经验,他认为认识的来源在于经验,在于有外物的刺激,但是来源有感觉和反省两种,就是说观念的来源既有客观事物引起的,也有心灵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到的。

材料1和材料2的区别在于:

二者在认识来源的问题上观点不同,材料1认为是天赋观念,是唯心主义认识论。

材料2否认认识的来源是天赋观念,但是却认为认识来源有感觉和心灵自发两种,是认识问题上的二元论。

   

(2)“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是在人类改变自然界的实践中形成的,单独的自然界并不能在人的头脑中形成认识。

材料3承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当资产阶级工业发展需要科学时,就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近代工业提供了观察材料,丰富了人们的认识,这表明实践为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