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颅脑损伤.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8001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颅脑损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第四单元颅脑损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四单元颅脑损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四单元颅脑损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四单元颅脑损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颅脑损伤.docx

《第四单元颅脑损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颅脑损伤.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单元颅脑损伤.docx

第四单元颅脑损伤

第四单元颅脑损伤

■由外界暴力传递到头颅引起的损伤。

  ■发生率仅次于四肢损伤,约占全身损伤的15-20%,死亡率为20-30%,居首位。

  ■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与脑损伤,对预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脑损伤的程度及其处理效果。

  

  

  

第一节头皮损伤

  

(一)头皮擦伤或挫伤

  

(二)头皮裂伤

  1.锐性或钝性撞击,出血量大

  2.急救时应立即包扎止血,尽早清创缝合,严格外科手术操作

  3.采用分层缝合为好,头皮缺损应予修补

  4.清创时限放宽至24小时

  (三)头皮血肿

  1.皮下血肿

  2.帽状腱膜下血肿,最常扪及头皮下波动,穿刺抽血+加压包扎

  3.骨膜下血肿

  (四)头皮撕脱伤

  1.大块头皮自帽状腱膜下层或连同颅骨骨膜被撕脱

  2.应在压迫止血、防治休克、抗感染的前提下,彻底清创

  3.显微外科技术行小血管吻合、头皮原位缝合;中厚皮片植皮术;对骨膜已撕脱者,在颅骨外板上多处钻孔至板障,然后植皮

 

  

第二节颅骨骨折

  按部位:

  颅盖骨骨折

  颅底骨折

  按形状:

  线形骨折

  凹陷性骨折

  粉碎性骨折

  按是否与外界交通:

  闭合性

  开放性

  

  

  一、颅盖骨骨折

  

(一)线样骨折

  ■颅盖部的线形骨折发生率最高,靠颅骨X线摄片或CT检查确诊。

  ■单纯线形骨折本身不需特殊处理。

  ■在骨折跨越脑膜中动脉沟、静脉窦压迹和板障静脉槽处,可能撕裂血管、造成出血,需严密观察。

骨折线通过气窦者可导致颅内积气,注意预防感染。

  

  

(二)凹陷性骨折

  ■局部颅骨粉碎合并向内的错位,小儿乒乓球样骨折,见于颅盖骨折,好发于额及顶骨。

压迫局部脑组织或刺破硬脑膜,伤及脑皮质,甚至形成血肿,产生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

可压迫静脉窦引起颅内压增高。

可刺破静脉窦,导致大出血。

  ■CT骨窗位可确诊。

  (三)手术适应证:

  1.因骨折片压迫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或局灶性癫痫者

  2.凹陷骨折深度超过0.8-1.0cm者

  3.大面积的骨折片陷入颅腔,导致颅内压增高

  4.骨折片刺破硬脑膜,合并脑组织挫裂伤、CSF漏或脑内血肿者

  5.骨折位于前额,严重影响美容者

  手术:

撬掀整复、骨瓣取下整复、骨折片的切除

  

  

  二、颅底骨折

  

(一)临床表现

  

皮肤於斑

  

脑脊液(血)漏

颅内积气

颅神经损伤

脑血管损伤

脑损伤

  

前颅底骨折

眼眶部

“熊猫眼征”

鼻漏

  

Ⅰ,Ⅱ

  

额底

  

中颅底骨折

  

颞部,耳后

  

鼻漏,

耳漏

Ⅶ,Ⅷ,Ⅲ,Ⅳ,Ⅴ,Ⅵ海绵窦,颈内动脉

颞底,垂体

  

后颅底骨折

  

“Battle征”枕下部,咽后壁

枕颈部脑脊液积液

Ⅸ,Ⅹ,Ⅺ,Ⅻ

  

脑干

  

  

  后颅窝底骨折累及颞骨岩部后外侧时,在伤后1-2日出现乳突部皮下瘀血斑。

“Battle征”

  

(二)诊断:

主要依靠上述临床表现来确定,CSF漏。

CT可了解有无脑损伤。

  (三)治疗:

  ·颅底骨折本身无需特别治疗。

着重于脑损伤、脑脊液漏、颅神经损伤等合并症。

  ·合并脑脊液漏时,须预防颅内感染,禁忌填塞。

绝大多数漏口会在伤后1-2周内自行愈合。

如超过1个月仍未停止漏液,可考虑行手术修补硬脑膜,以封闭瘘口。

  ·对伤后视力减退,疑为碎骨片挫伤或血肿压迫视神经者,应争取在12小时内行视神经探查减压术。

 

  

第三节闭合性脑损伤和颅内血肿

  一、闭合性颅脑损伤:

未造成硬膜囊对外界开放的头部创伤统称为闭合性颅脑损伤。

  ■病因

  1.直接暴力:

加速性损伤、减速性损伤、挤压性损伤

  2.间接暴力:

挥鞭样损伤、传导性损伤、胸廓挤压伤

  ■发病机制:

  1.冲击点伤:

暴力作用的瞬间,颅骨变形或骨折错位引起的脑组织损伤,位于打击点附近。

  2.对冲伤:

头部在运动中,脑组织大块移位与颅骨或硬脑膜褶皱碰撞造成的损伤,位置远离外力作用颅腔的对应部位,常见于额、颞部。

  3.扭转伤、暴发伤

  ■闭合性脑损伤分型

  国际分型(GCS)

  1.GCS13-15、昏迷时间20分钟为轻型

  2.GCS9-12、昏迷时间20分钟-6小时为中型

  3.GCS3-8分、昏迷时间大于6小时为重型

  4.也有将GCS3-5分为特重型

睁眼

  

语言

  

肢体运动

  

反应

记分

反应

记分

反应

记分

自动睁眼

4

回答切题

5

遵嘱活动

6

呼唤睁眼

3

答非所问

4

刺痛定位

5

刺痛睁眼

2

语无伦次

3

躲避刺痛

4

不能睁眼

1

只能发声

2

刺痛屈肢

3

  

  

不能发声

1

刺痛伸肢

2

  

  

  

  

不能活动

1

  ■闭合性脑损伤分类

  原发性脑损伤:

暴力作用的瞬间致伤,症状和体征于伤后立即出现

  1.脑震荡

  2.脑挫裂伤

  3.脑干损伤

  4.下丘脑损伤

  5.弥漫性轴索损伤

  继发性脑损伤

  1.外伤性颅內血肿

  2.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3.脑水肿及脑肿胀

  4.缺血

  

(一)脑震荡

  脑震荡是原发性脑损伤中最轻的一种,表现为受伤后出现一过性的脑功能障碍,经过短暂的时间后可自行恢复,无肉眼可见的神经病理改变

  1、临床表现

  1.头部外伤史,伤后即刻发生意识障碍,程度一般不严重,持续时间不超过30分钟,昏迷期间可有生命体征不稳定

  2.往往有逆行性遗忘

  3.几乎所有病人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4.查体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

  5.腰穿及头颅CT未见异常

  2、诊断

  1.根据头外伤史及临床症状,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腰椎穿刺ICP正常、CSF化验正常,头颅CT检查无阳性发现

  2.鉴别有无颅骨骨折、脑挫伤等。

X线平片、CT等检查有助于鉴别

  3、治疗

  1.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密切观察

  2.卧床休息5-7天,避免重脑力劳动,酌用镇静药物

  3.对症处理

  4.心理护理

  

(二)脑挫裂伤

  ■指主要发生于大脑皮层的损伤。

挫伤、裂伤常同时并存,故常合称为脑挫裂伤。

好发于额极、颞极及其底面。

伴有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性脑水肿和血肿。

伤灶日后可形成瘢痕、囊肿或与硬脑膜粘连,外伤性癫痫,成外伤性脑积水,外伤性脑萎缩

  ■临床表现

  1.头部外伤史

  2.意识障碍:

程度和持续时间

  3.头痛与恶心呕吐

  4.局灶症状与体征

  5.颅内压增高与脑疝

  

  ■治疗

  预防及治疗出血和继发脑水肿

  (三)原发性脑干损伤

  ■概述

  1.为原发性脑损伤最严重的类型,常与弥散性脑损伤并存

  2.占重型颅脑损伤7%。

死亡率高30-70%,致残率高,预后差

  3.脑干神经组织结构紊乱、轴突裂断、挫伤或软化等

  ■临床表现:

  1.受伤当时立即昏迷,昏迷程度较深,持续时间较长

  2.可出现病理反射、肌张力增高、中枢性瘫痪等锥体束征以及去大脑强直等

  3.瞳孔不等、极度缩小或大小多变,对光反应无常。

眼球位置不正或同向凝视

  4.交叉性瘫痪

  5.体温调节功能障碍,血压波动或下降,呼吸不规则或次数减少,甚至需要辅助呼吸等

  6.其它:

肺水肿、上消化道出血。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CT、MRI

  ■治疗:

  1.早期在排除继发性脑损伤的基础上,抗脑水肿、抑制痉挛性抽搐

  2.应用促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

  3.预防合并症

  

  (四)下丘脑损伤

  常与弥散性脑损伤并存

  1.临床表现

  受伤早期的意识或睡眠障碍

  高热或低温

  尿崩症、水与电解质紊乱

  消化道出血或穿孔

  急性肺水肿等

  这些表现如出现在伤后晚期,则为继发性脑损伤所致

  2.诊断CT三脑室周围可见出血,MRI较CT敏感

  3.治疗:

  亚冬眠低温

  气管切开,呼吸辅助呼吸

  保持水电平衡

  治疗消化道出血

  (五)弥散性轴索损伤

  1.概述

  加速性旋转暴力致白质纤维轴索断裂

  病变可分布于大脑半球、胼胝体、小脑或脑干。

显微镜下所见为轴突断裂的结构改变

  可与脑挫裂伤合并存在或继发脑水肿,使病情加重

  2.临床表现

  创伤后持续昏迷大于6小时

  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或同向凝视等

  颅内压正常但临床状况差

  无颅脑明确结构异常的创伤后持续植物状态

  3.诊断:

CT扫描可见大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胼胝体、脑干、内囊区域或三脑室周围有多个点状或小片状出血灶;MRI能提高小出血灶的检出率。

  4.治疗:

同原发脑干损伤

  

  

  二、继发性颅內血肿

  按血肿的来源和部位可分

  硬膜外

  硬膜下

  脑内

  脑室内

  后颅窝

  多发性血肿

  根据伤后出现脑受压症状的时期

  特急性(6小时)

  急性(6~72小时)

  亚急性(72小时至3周)

  慢性(3周以上)血肿

  迟发性血肿,常见于外伤24小时内

  

  

(一)硬脑膜外血肿

  1.概述:

占颅内血肿55%~89%。

急性86.2%,亚急性10.3%,慢性3.5%。

多合并颅骨骨折,额颞、颞顶部多见

  2.原因:

  硬脑膜中动脉撕裂,85%

  静脉窦撕裂

  板障静脉出血

  脑膜中静脉、后动脉

  

  3.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

①昏迷-清醒-昏迷,“中间清醒期”。

②无中间清醒期,可有“意识好转期”,也可为持续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

③早期无意识障碍,血肿致意识障碍。

  头痛、恶心、呕吐等

  局灶体征:

锥体束征

  脑疝体征

  生命体征

  CT检查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有双凸镜形或弓形密度增高影

  4.治疗;急性首选开颅手术,清除血肿的同时止血。

亚急性或慢性血肿可选择开颅或钻孔清除的方法。

  5.预后与治疗:

是否及时相关,5%~28%死亡率

  

(二)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约占颅内血肿50%

  1.出血来源

  复杂型硬膜下血肿:

多见,脑挫裂伤皮层动脉或静脉破裂,由脑内血肿穿破皮层流到硬脑膜下腔。

此类血肿大多由对冲性脑挫裂伤所致,好发于额极、颞极及其底面

  单纯型硬膜下血肿:

少见,桥静脉撕裂,出血多数积聚于大脑半球凸面,也可能主要流向纵裂

  2.临床表现:

  意识水平逐渐下降,或原发昏迷程度逐渐加深,也有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表现

  头痛逐渐加剧伴频繁呕吐、血压上升、脉搏减慢。

  逐渐出现新的局灶体征,或原有的局灶体征逐渐加重。

  脑疝体征

  3.CT检查:

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出现高密度、等密度或混合密度的新月形或半月形影

  4.手术治疗术式:

包括开颅清除血肿,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多采用钻孔引流

  

  (三)慢性硬膜下血肿

  1.概述

  好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能为相对独立于颅脑损伤之外的疾病

  可无外伤史,好发于额顶部,与老年性脑萎缩的颅内空间相对增大有关

  常见出血血管是桥静脉,多不伴颅骨骨折

  早期包膜较薄,如及时作血肿引流,受压脑叶易于复位而痊愈;久后,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