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2.docx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2
高一语文试题
2018.5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
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
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
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
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
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
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
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
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
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
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
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
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
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
“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移情与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
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
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心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郑板桥《竹石》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
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
此时主题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二、文言文阅读(共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9题。
(25分)
周后稷,名弃。
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
姜原为帝喾元妃。
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
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
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
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
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
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
帝舜曰:
“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
”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
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后稷卒,子不窋立。
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不窋卒,子鞠立。
鞠卒,子公刘立。
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
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
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
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
庆节卒,子皇仆立。
皇仆卒,子差弗立。
差弗卒,子毁隃立。
毁隃卒,子公非立。
公非卒,子高圉立。
高圉卒,子亚圉立。
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
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
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
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
已复攻,欲得地与民。
民皆怒,欲战。
古公曰:
“有民立君,将以利之。
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
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
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
”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
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
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
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
作五官有司。
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
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
古公曰:
“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亡如荆蛮,文身段发,以让季历。
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
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
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
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史记·周本纪第四》
4.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地之宜察看移船相近邀相见互相
B.去稷不务离开连峰去天不盈尺距离
C.复修后稷之业修治又重之以修能美好的
D.文身段发头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散发粮食
5.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姜原为帝喾元妃何以伐为
B.心忻然说河东凶亦然
C.居期而生子或百步而后止
D.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斧斤以时入山林
6.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①以为不祥②其游戏,好种树麻、菽③及为成人④民皆法则之⑤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⑥是社稷之臣也⑦明年秋⑧因为长句⑨整顿衣裳起敛容⑩暮去朝来颜色故⑪老大嫁作商人妇⑫凄凄不似向前声
A.②④⑥⑨B.①②③⑥C.①⑤⑩⑫D.③⑥⑨⑪
7.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B.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C.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D.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周的始祖后稷,小的时候就很出众,有伟人的高远志向。
早在唐尧时代,后稷就担任农师,掌管农业生产。
B.后稷的后代公刘、古公亶父虽然生活在戎狄地区,仍然率领族人继续施行兴农措施,使部族逐渐强大。
C.古公亶父为了躲避戎狄的侵扰,率族离开豳地移居岐下,营建城邑,修治村落,设立官职,广行仁义,建立了周国。
D.周之兴盛一定程度上源于其不同阶段不同首领的厚民爱民,古公亶父就曾因爱护人民而带领家众去豳就岐下,而百姓也都扶老携幼,又跟着古公来到岐下。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
(5分)
(2)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亡如荆蛮,文身段发,以让季历。
(5分)
(二)翻译句子。
(14分)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
无乃尔是过与?
(3分)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4分)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分)
(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分)
三、诗歌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3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①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
①树杪:
树梢。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3.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