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城市概论要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79832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试城市概论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考试城市概论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考试城市概论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考试城市概论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考试城市概论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试城市概论要点.docx

《考试城市概论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试城市概论要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试城市概论要点.docx

考试城市概论要点

聚落概念:

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不仅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城市起源:

灌溉农业发达地区;农业技术得以创新;出现劳动分工,集市开始出现;集市逐渐演变为城市

最早的城市:

印度河畔的摩亨佐达罗、哈拉帕

城市概念:

有着商业交换和防御职能的居民点。

“城”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场所

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

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品生产的出现;原始聚居的居民点形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城市。

城市职能:

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商品交易的场所;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

城市选址:

(1)防御的需要(保卫劳动成果,抵御入侵);

(2)交通方便(与乡村、其他城市的联系);(3)环境容量(用地、人口);(4)良好的生存环境(水、食物、能源等)

风水的实质:

良好的生存环境

城市的实质:

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一定区域的中心;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一种社会的活动方式

城市的特征:

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职能;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剩余产品与私有制、交换

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宗教、文化艺术;阶级社会、统治、防御

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以城市广场为中心;轴线对称放射形;市民民主文化中国:

中心轴线对称布局;“天人合一”思想;严格有序的等级观念

伦敦改建:

克里斯托弗·雷恩。

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后建设商业城市的新内容,街道网的设计采用了古典主义的形式,根据功能把城市各主要部分联系起来。

这个规划的意义在于:

表明社会的主人是资产阶级而不是国王和教会。

城市的布局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

巴黎改建:

目的是解决城市的迅速发展与城市现状之间的矛盾,同时美化巴黎市容,改善上层阶级的居住环境,拓宽街道,疏导城市交通

华盛顿的朗方规划——近代西方第一个专门作为首都而建的城市

现代城市:

卫星城和新城;摩天大楼;城市群的发展

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问题原因:

资本对利润的片面追求;资本家对劳动者生活的忽视;城市对急剧膨胀的准备不足,缺乏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具体表现:

城市环境极端恶劣,工业区、生活区混杂;城市用地性质、规模不合理;劳动者生活环境极端恶劣;道路狭窄曲折,交通堵塞

现代城市问题原因:

(1)交通量急剧增加,车速提高,交通堵塞

(2)能量大量消耗,城市环境恶化(3)信息技术大幅度改进,信息量大量增加(4)大众消费社会形成,生产与生活产生矛盾(5)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基础设施不敷使用具体表现:

城市环境污染;居住环境不好;交通状况堪忧;城市灾害严重;社会问题很多特点:

城市问题的综合性;城市问题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

规划概念:

规划是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预先安排行动步骤并不断付诸实践的过程

规划的特征最基本的特征是未来导向性;2.规划目标:

目标是规划评价的最基本准则与依据;3.未来不确定性:

未来研究是规划研究的基础

城市规划概念《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美国国家资源委员会:

“城市规划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政策活动,它设计并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与经济的需要”。

《城市规划编著办法》:

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城市规划核心内容:

土地使用的配置、城市空间的组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城市政策的设计实施

城市规划的内涵理想主义、实践思想、理性思维、系统思想、生态思想、权威主义思想

城市规划的法律内涵:

1从立法角度讲,城乡规划是公权力对私有财产权力的干预和制约2)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是城市规划公权力使用的前提条件3)私权保护、私权平等是作为城市规划公权力使用的重要约束条件4)必须建立健全城市规划中公权使用的约束机制

城市规划作用: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作为城市未来空间发展的架构

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1.古希腊:

广场和公共建筑(神庙、市场厅、露天剧场和市场)取代宫殿,市民集会场所形成了城市的核心,体现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2.古罗马:

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3.中世纪的欧洲城市:

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庞大体量和高耸尖塔成为城市空间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使城市景观具有独特的魅力4.文艺复兴:

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街道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1.空想社会主义:

莫尔的“乌托邦”,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欧文(“协和村”方案)和傅里叶(“法郎吉”单位);2.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3.巴黎改建:

豪斯曼1853对巴黎进行全面改建4.城市美化:

“英国公园运动”将农村风景引入城市之中;美国奥姆斯特设计纽约中央公园;以1893年在芝加哥举行的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的城市美化运动,综合了对城市空间和建筑进行美化的各方面的思想和实践。

空想社会主义城市——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历史背景

(1)莫尔的乌托邦

(2)罗伯特欧文新协和村(3)傅里叶的公社(法兰斯泰尔)

意义:

(1)当时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2)把城市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一种社会现象;(3)提出将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相结合;(4)提出解决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1898《明日的田园城市》

霍华德提出城乡结合的模式,以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卫生等问题。

卫星城镇理论理论基础: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反磁力理论

盖迪斯的城市进化理论1915《进化中的城市》:

研究城市与所在地区的关系,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

索里亚的“带形城市”理论19世纪末打破传统城市“块状”形态的固有模式,沿着一条高速、高运量的轴线无限延伸,取代传统的由核心向外展延的城市形态。

城市集中论勒·柯布西耶1922《明日的城市》,1933《阳光城》主张用高层低密度的办法来解决城市中心区的拥挤问题,采用高架立体式的道路交通系统

城市规划观:

技术功能、高密度、不同建筑形式、高效交通

※“田园城市”与“城市集中论”

田园:

提出了一个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即把城市的高效率、高度活跃的城市生活和乡村环境清新、美丽如画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以解决当时城市的疑难结症意义:

(1)城市发展空间极限的概念;

(2)生态平衡的原则:

强调了城市和乡村之间、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经济生态之间的协调,保持广阔的绿地,使城市到乡村景观方面有一个自然的衔接和过渡,使城市和乡村在更大范围的生物环境中取得平衡,城市内部各种功能相互平衡;(3)城市管理的观点:

必须建立一个公共的统一机构、一个代表制的公共权力机构,对城市的发展和运转进行管理,消除城市的混乱和无序。

集中论:

中心思想是提高市中心的密度(建筑和人口),改善城市交通,提供充足绿地、空间和阳光,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全新的现代化城市概念,解决城市拥挤、环境问题。

强调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评价:

(1)与回避大城市直接改造并呼吁离开大城市的霍华德相比,柯布西耶看到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巨大潜力,坚信用高度发达的技术武装其阿里的现代人完全能够战胜自发形态的旧城市。

(2)城市集中论对战后欧美国家和其他国家的城市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充分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发展、改造、保持城市的活力符合社会发展和社会心理趋势;(3)时至今日他的思想仍散发青春,无愧于”现代建筑师中认真探索现代大城市规划和设计问题的第一人”

“田园城市”提供了一条城市分散发展的思路,“城市集中论”提供了一条城市集中发展的思路,标志着现代城市发展理论——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的分野,同时为城市生态规划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论。

城市集中论对一些土地资源紧张、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的国家和地区来看具有较高参考借鉴价值

广亩城市理论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赖特提出“广亩城市”设想,主张采用较低的居住密度来安排居住用地。

城市美化运动

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经济:

暴发户和中产阶级的出现,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物质环境:

急速的城市化和新移民使城市环境恶化;文化:

欧洲的再发现,世博会的巨大形象冲击;社会:

从无政府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欧洲独裁者的城市美化经济:

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的经济控制;物质环境:

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环境恶化;文化:

优等民族理论的宣扬;社会:

民族主义的兴起,新秩序的孕育中国的城市美化经济:

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实力有所增强;物质环境:

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环境恶化;文化:

重新发现美欧城市;社会:

转型时期

共同的表现:

强调气派、规整、几何、装饰的形式美。

包括:

1、轴线式的笔直大道;2、大型礼仪和纪念广场;3、纪念性、符号性建筑;4、附庸风雅的华丽雕琢;5、大型展示性公园的建设;6、水系整治机械化和形式美化;7、各种临时性的、以礼仪和装饰为目的的街道和公共场所的美化工程。

本质问题:

权利欲的展示、挥霍欲的表现、唯美的追求、空间与社会结构的破坏、地方精神的湮灭、虚势与浮躁的反映、生态与环境乌有、人性丧失、不可持续。

有机疏散理论。

提出:

1934年,伊利尔.沙里宁观点:

以生物体的发展类比城市的发展

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及其批判时期:

1960-1970,西方规划界。

代表:

刘易斯.凯博。

观点:

强调系统、理性和控制论。

批判:

在方法上,数理模型对城市发展的世纪意义模糊;再次规划中多限于物质形态,缺乏对城市中社会问题的关注。

城市设计研究。

时期:

1960-1970,西方规划界。

代表: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吉伯特(《市镇设计》)。

重点:

集中在城市空间景观的形态构成要素方面。

认为城市空间景观中界面、路径、节点、场地、地标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并且有基本规律可以把握。

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

精明增长理论。

内涵:

理念核心是在区域生态公平的前提下倡导科学和公平的城市发展观。

特征:

1、保护开敞、绿色公共空间,包括对农田的保护;2、鼓励对中心城区、近郊区等已开发地方的投资;3、提出以公共交通为向导的高密度、紧凑发展的开发模式;4、通过居住环境的改善,就业岗位的创作来增强中心城区的吸引力;5、提倡土地混合开发,反对用地功能的生硬分离;6、住房类型和价格的多样化;7、鼓励填充式的发展,即所谓的“垂直加厚法”。

新城市主义。

设计思想内涵和原则:

尊重自然(构建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尊重社会与个人(建设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保持多样性(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节约资源(视线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启示:

1、从自然生态系统容量的角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发展有机的公共快速交通系统,促进城市的紧凑发展3、继承和发扬地方文化与历史传统,保持城市特色与发展活力4、在城市规划中坚持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原则。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趋向:

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的趋向);文脉(城市规划文化研究的趋向);交往(城市规划社会学研究的趋向)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由单项封闭型思想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由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的思想方法;由以蓝图为主转向文本为主的思维方法;由突出社会经济转向突出环境

规划面临城市发展趋势的挑战

城市全球化(全球城市体系多极化、全球城、地方建筑传统受挑战);空间市场化(城市用地重构与置换、旧市区功能转换更新、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信息网络化(重界定公共私有空间、居住空间自然化、生活工作模式大变革);全球城市化(发达国家进入后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快速城市化、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现代城市特色“贫血症”的根源客观原因:

约束条件少(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建造技术、建设资金)、交流文化多、建设量大速度快、干预力度加大。

主要原因:

干预不当、设计水平不高。

为什么要进行城市规划:

现代社会的“相互关联性”和“复杂性”、对市场的纠正

城市规划的实质和作用:

实质是达成社会公共利益和协调各种利益集团矛盾的手段,代表公共利益和体现政策行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并有驾驭市场的能力。

两大基本作用:

控制、引导。

控制:

控制一切必须控制的地区或地段(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地段、重要交通及市政设施用地等);要严格实施“三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开发原则;严格实施“五线”(道路为红线、河流为蓝线、绿地为绿线、历史保护区为紫线、重要交通及市政设施地为黄线)的控制。

引导:

在优先进行控制、保护的基础上,引导用地开发的方向。

国外城市规划的共同的两个层次面:

城市发展战略、建设控制引导

中国城市规划体系A法规体系a法律法规b技术法规;B编制体系a城镇体系规划b城市总体规划c详细规划;C行政体系a不同层次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b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统计政府负责c上级对下级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城市规划体系构成

1)规划法规体系:

主干法、从属法、专项法、相关法2)规划行政体系:

中央集权、地方自治、两者相结合3)规划运作体系

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提供法定依据和法定程序。

规划编制体系:

战略性规划、实时性规划(法定规划)

规划体系的发展趋势民主意识、公正意识、环境意识

我国城市规划的层次1总体规划纲要:

城市功能的确定、城市规模、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发展目标2总体规划:

远景规划、总体规划、近期规划3分区规划4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行政层面:

区域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a国土规划:

为了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中国领土以内地上、地下、海洋或者大陆架的自然、人力和经济资源而编制的最高一级规划。

b区域规划:

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及设想,对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综合分析评价各种自然、技术经济因素和条件的基础上,作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综合安排。

(主要内容:

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区域发展方向;合理配置工业和城镇居民点;安排区域性交通、能源、水利、园林、休疗养、旅游、环境保护等各项区域服务性工程设施)c土地利用规划:

政府按行政辖区范围对城乡全部土地所做的统筹安排和长远规划(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确定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土地供需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编制规划供选方案;提出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区别:

同属一个规划体系,但两者研究范围不同。

城市规划研究城市,区域规划研究区域;两者任务和内容各有特点但相互联系。

区域规划为城市规划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a工业:

可根据区域的工业规划来相应确定城市发展数量、位置和用地b根据区域规划的主导工业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c根据区域产业结构来预测城市的人口规模d根据区域基础设施布局大致确定城市的工程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宏观层面: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规划期限通常20年左右。

详细规划微观层面:

开发建设蓝图型(修建性详细规划);开发建设控制型(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

土地利用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公园绿地及开敞空间规划、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城市规划的编程与实施:

城市规划调查及基础资料收集、城市发展目标的确立、城市规划方案的编程与确立、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城市规划方案的评价与反馈

城市规划方案的编程与确立A、编制主体:

通常是政府部门、市民全体及个人、城市规划专业人员。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主体是城市人民政府B、确定主体及方式:

政府部门的行政审批制度;一般市民或代表特定利益群体的非政府组织C、公众参与D、规划师的角色

城市规划的工作程序(三段式):

调查、分析、规划

城市用地概念: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和功能的土地的统称。

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城市用地=以建设用地+区内待开发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

城市热岛效应:

指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出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较郊外要高的一种现象

城市与自然环境自然对城市的影响关系到城市职能的发挥;关系到城市的空间形态;关系到城市工程的建设经济等多方面。

城市对自然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洪涝灾害加剧;形成热岛等不利城市气候环境。

城市热岛效应、干岛效应、绿岛效应;土壤结构改变,地面下沉;水质恶化;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病虫害增加;气候反常,海洋风暴频繁;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1地质条件:

分析主要在与城市用地选择和工程建设有关的工程地质方面的分析a.建筑地基(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冻土)b.滑坡与崩塌滑坡是斜坡在风化作用、地标水或地下水、人为的原因,特别是在重力的作用下,使得斜坡上的土、石向下滑动。

崩塌主要是岩层或土层的层面对山坡稳定造成的影响。

当裂隙比较发育,且节理面顺向崩塌的方向,则易于崩落;尤其是因争取用地,过分的人工开挖,导致坡体失去稳定而崩塌c.冲沟冲沟是由间断流水在地表冲刷形成的沟槽。

冲沟切割用地,使之支离破碎,对土地使用造成不利d.地震e.矿藏分布与开采还影响到城市用地的选择和城市布局的形态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具有城市用水意义的地下水,主要是潜水和承压水;盲目抽用,易形成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漏斗”3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象)4降水与湿度5地形条件

城市用地的选择的影响因素:

建设现状、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文化遗存、社会问题

城市用地条件分析及城市安全:

防地质灾害、防洪、抗震、消防、人防、环境.1)地震断裂带、岩溶地段、沙土液化区、活动冲沟、采空区、软基、滑坡坍塌区、泥石流区、洪水淹没区、河道行洪区等2)矿产埋藏区、文物古迹、水源保护区、军事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3)基本农田保护区4)坡度20度以上地区5)风景名胜保护区

城市用地的分类:

城乡用地分类和城市建设用地分类。

应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

城市用地的构成是基于城市用地的自然与经济区位,以及由城市智能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合与布局结构,而呈现不同的构成形态。

按照性质隶属的层次,宏观上分为市区、地区、郊区等。

按照功能用途的组合,如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市中心区、开发区等。

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体系: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和规划建设用地结构三部分

协调工业用地和生活居住用地:

便利的交通。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

在工业区和生活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工业区应该布置在居民区的下风向,防止大气污染居民区。

工业区布置在生活区水源的下游

工业用地综合要求:

用地形状、大小,地形(0.5%<坡度<2%)。

用地选址:

避开中心区、军事区、矿藏、文物古迹、生态、风景区、水利枢纽、其他重要设施。

用地布局:

相对集中、就近协作。

环境景观:

沿江河岸线、重要出入口。

交通运输:

铁路接近货场;水运靠近港口;公路联系方便,避免长距离穿越;连续运输。

污染防治:

有害气体工业不宜过分集中,下风向、下游、设防护带

居住用地布局:

1良好地段给居住2、避开洪水、地震、滑坡、沼泽、风口等不利条件3、少占农田4、靠近就业点5、城市规模小时集中布置,规模大时,分散布局,并留有余地

对外交通运输1、铁路客运站:

中小城市边缘,一般1处;大城市要深入,在中心区边缘2—3处。

距市中心2—3公里。

交通组织——必须有主干路,连至市中心、码头、长途客站。

2、公路。

等级越高越远,等级越低越近;与城市关系:

穿、绕;大城市宜与城市交通密集地区相切而过,不宜深入区内;特大城市利用中心区外环路,不必穿越市中心区;公路与城市道路各成系统,互不干扰,从城市功能分区之间通过,与城市不直接接触,而在一定的入口处与城市道路连接;不得将公路当成城市干道;长途汽车站:

类型分为客运、货运、技术站、混合站3、高速公路:

选线——城市外围、远离;出入口——与城市联系方便、靠近城市;与城市连接——一般有专用线,不宜直接连接

道路系统规划

1、满足骨架要求联系划分城市各分区、组团、各类用地,组织城市景观

主路——分区;次路——街坊;支路——组团

2、满足交通运输要求:

道路功能同毗邻用地性质相符;道路系统完整(线形顺畅、网路合理、分布均衡);技术指标(路网密度间距):

快速路1500~2500m主干道间距700~1200m次干道间距350~500m支路间距150~250m;利于是吸纳交通分流(快速与常规、交通性与生活性、机动与非机动、车与人),车速大于50km/h室,高速公路、快速路要设分割带

3、满足环境和管理布置的要求:

通风、采光、环保(噪声、尾气)、地下管网空间

4、道路分支:

快速路60-100主干路40-70次干路30-50支路20-30m

5、网路类型:

方格网、环装放射、自由、混合

6、各级道路衔接原则:

低速让高速,次要让主要,生活性让交通性,适当分离

7、对外交通道路与城市道路网的连接(一般公路:

可以直接与城市外围的干道连接,避免与直通城市中心的干道连接。

高速公路:

采用立体交叉、联络线连接城快速道路网)

公共设施用地1、市中心特征:

大、中、小城市(行政、商业、分类)2、中心布局:

中小城市——集中、单中心、单级、综合;大城市、组团或带状城市——分散、多中心、多级、分工3、布局要点:

位置适中、交通便捷、配套完善、规模合理、兼顾景观环境

仓储用地(分普通仓储、危险品仓储、露天堆场)用地布局:

小城市单独设置在城市边缘,靠近铁路、公路或河流,便于城乡集散运输;大中城市应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可考虑相应的专用线;危险品仓库:

远郊的独立特殊专门用地上,最好在城市地形的低处,有一定的天然或人工防护措施与使用地方相一致,避免运输时穿越城市;避开居住区、重要交通枢纽、重要设施、机场等;露天堆场:

城市边缘、近郊、独立地段;储备仓库:

郊区、远郊、水陆交通方便、独立地段;转运仓库:

城市边缘或郊区;供应仓库或一般性综合仓库:

接近供应区

绿地1、用地比例、指标:

城市绿化覆盖率>30%,主干道绿带面积>20%,次干道绿带面积>15%,小区绿地1Ha0.5m2/人,小游园0.4m2/人,组团绿地0.04m2/人2、风景区内不得安排污染工业,避免过度开发3、绿化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均匀,绿化面积>70%4、绿地形成点、线、面的整体特点,形成完善的绿地系统5、河、海、湖、铁路的防护林带宽度>30m,污染工厂>50m防护林带

城市总体布局核心:

城市主要功能在空间形态演化中的有机构成。

在分析城市用地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将城市各组成部分按其不同功能要求、不同发展序列,有机地组合起来,是城市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布局

城市功能:

是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

其多元化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是城市功能多元化的条件。

若不强调城市分工,势必造成城市功能失调,公主活动混杂乃至超负荷运行,导致城市发展失控,各种问题就会接踵而至。

城市功能多元化的体现:

1、综合服务功能2、社会再生产功能3、组织管理、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功能4、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的集聚与辐射功能

城市结构1、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2、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及空间各组成部分的高度概括,是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抽象写照3、城市功能的变化是结构变化的先导,城市功能的重塑将导致城市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城市形态:

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空间结构VS空间形态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组合及其有机联系(城市布局的微观研究);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总体布局形式和分布密度的综合反映(城市的宏观研究范畴)

城市布局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