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38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9742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38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38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38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38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38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38单元教案.docx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38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38单元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38单元教案.docx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138单元教案

课题

授课日期

课型

缺课学生

统一长度单位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能力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过程、方法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思维要条理、严密的良好习惯

重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

教具

圆形、正方形

统一长度单位

数学书的宽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

数学书长边的长5把小刀的长度

学具盒的长5个回形针的长度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一、谈话导入

猜一猜,我们数学课本的这两条边(教师出示数学课本),哪条长?

哪条短?

 

谈话:

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二、组织活动,动手体验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学生通过比较,可能会很快说出哪条长,哪条短。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谈话导入,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1、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

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

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引导学生体会到:

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三、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得出: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交流展示测量的结果

 

学生可能会说出: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学生操作,并汇报结果。

体会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虽然量的是同一长度,但是量的的数量不同。

 

让学生体会到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不同的长度,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得出结论:

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量,这样才能知道物体有多长。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四、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巩固新知,让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口那么长。

课后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主要策略是通过用不同的物品量统一长度,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统一长度的必要性,我叫孩子准备好了要用的学具,曲别针和一角的硬币7个。

课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作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接着又用不同的长度做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

在这一个活动中有这样的教学设计:

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直尺去测量课桌的长,然后再用区别针去测量数学书的宽。

显然教材设计者充分考虑教具的实用性,让孩子能够比较方便。

而且是为了让学生的比较容易进行比较,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的。

但是孩子在测量课桌的长的时候,由于学生用的尺子长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

但是这一活动恰恰又让学生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

   通过上面的教学环节我又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活用教材,但活用教材的前提是真正抓住教材,吃透教材,所以我们只有做到认真钻研教学内容,才能理解教材真正用意,做到活用教材.

   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

而且,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这也是个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课题

授课日期

课型

缺课学生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能力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过程、方法

使学生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察,在实际测量中培养动手能力,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重点

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难点

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具

尺子、图钉等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厘米CM

量法:

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一、谈话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可以用小正方体进行测量。

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1.、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

 

介绍认识尺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说明发明尺子的作用,让学生知道池子的作用。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可以用尺来量。

请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指导观察:

在尺上你可以看到什么?

 

尺上刻着的线条,叫刻度线,看看尺上有几种长度不同的刻度线。

尺上的数对着哪种刻度线?

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尺上的0对着的最左端的刻度线叫尺的0刻度。

再进一步观察尺子,你还能看到或想到什么?

师:

从0刻度线到对着1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

(板书“1厘米”),从1到2这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从2到3呢?

……从9到10呢

 

老师进一步启发:

你能从尺子上找出2厘米、3厘米吗?

 

 

学生观察到尺子上有刻度线、数。

 

(尺上的数都对着较长的刻度线,从左边开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学生可能说出:

从0到1,从1到2,从2到3……这样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间隔相等。

学生会很快说出答案:

1厘米

 

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4)从0到2,这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厘米?

从0到3呢?

从0到5呢?

你的尺上一共有多少厘米?

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我们从米尺上知道了1厘米的长度,现在请同学们分小组活动,动脑筋、想办法,用你们的学具(小棒、纸条、图针、绳子等)或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告诉大家1厘米究竟有多长?

你怎样记住1厘米的实际长度?

请各小组说一说你怎样记住1厘米的实际长度,用手比划给大家看看。

(2)在尺上指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的长度(分别说出从几到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

 

从0到2,这两条刻度线之间有2厘米?

从0到3呢有3厘米。

从1到3也是2厘米。

 

学生操作。

启发学生思考:

从0到3是3厘米,从5到8也是3厘米……然后用手比划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的大约长度。

具体的操作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课后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长度单位厘米,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并且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测一测、量一量、估一估等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感知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及如何对一些较短的物体进行测量。

 

课题

授课日期

课型

缺课学生

认识米用米量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能力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过程、方法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际活动中学会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重点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课时

1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

教具

一把米尺等

认识米用米量

长度单位米1米

0、10、20、30、40、50、60、70、80、90、100.10个10厘米

20、40、60、80、100.5个20厘米

1米=100厘米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一、复习引入

 

1.请学生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把10厘米长的纸条剪下,拿给大家看,用手比划10厘米有多长。

 

2.请学生估计一下课桌的长有多少厘米,宽有多少厘米,再让学生用尺量一量。

并把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很快比划出10厘米有多长。

 

学生动手操作,并很快说出结果。

复习引入新课,为下面新的知识做好铺垫。

 

让学生估计课桌长、宽实际量一量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3.教师:

“同学们用学生用尺量课桌的长和宽,量了几次?

如果要量黑板有多长,量教室有多长,用厘米作单位很不方便。

“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

(板书“米”)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板书课题:

认识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教师拿出米尺:

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

(板书“1米”,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

 

想一想:

你怎么就能记住1米有多长?

 

同桌的同学互相比一比,看谁拉出的长度更接近1米。

 

(2)认识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先让学生用米尺量出1米的绳子。

并剪下来。

引导学生思考:

怎么就能知道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学生拿出折尺,拉直,和黑板上画的线段比一比,说出折尺的长度是多少。

(1米)

 

学生可能说出:

学生伸开自己的两臂和折尺比一比,看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学生站立身体,并把折尺竖起来和身体比一比,到什么地方是1米。

学生拿出自己带的绳子,把绳子的一部分拉直,拉出1米的长度。

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可能利用折尺,在折尺上找出1O厘米、20厘米、30厘米……看看一共有多少厘米。

有的可能用30厘米的学生尺量。

感知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尺不方便,从而引出米尺,用米做单位。

 

让学生亲身感知一米有多长,形成一米的表象。

 

说说生活中1米的物体,更加深刻认识一米。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让学生体验一米就是100厘米。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让学生按3人一组进行分组,动手操作,找出1米等于多少厘米?

 

(2)让学生估计一下,黑板的长度有多少米。

教师:

“哪些同学估计得最接近呢?

要量一量才知道。

现在有一把1米长的米尺、一把1米长的折尺,还有一盘卷尺(把卷尺拉出给大家看)。

选用哪种尺量更方便?

“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

(3)请大家来总结用米尺或卷尺量长度的方法。

3.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关于米你知道了些什么呢?

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的第7题,集体订正。

 

学生分组完成,再全班交流。

 

一个小组用卷尺量黑板的长。

(教师指导学生三人分工,两人拉卷尺,一人看尺,并记录量的结果,其他的同学注意看他们量的方法。

)然后,把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换一个组再量一次。

①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注意右端对着几米或几厘米。

②用卷尺量时,尺要拉直、拉平。

③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要几个人分工合作。

 

掌握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的方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巩固新知。

课后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最成功之处是导入“米的认识”。

在上节课认识厘米的基础上,本节课教学“认识米”。

复习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量黑板的长度,学生很积极,都愿意上台测量。

我每个组派一名代表来测量,当学生们测量时,我则拿着米尺站在一旁观看。

有的学生量得很认真,一看就知道这个学生做事很有耐心;有的学生一边量一边回头望望我,看起来是个急性子的孩子。

一个学生大约量到一半,就发现了我手上的长尺子,马上向我求助:

“老师,能借您的尺子用用吗?

”“为什么要用我的尺子?

”“老师的尺子长,量得快些。

”“大家也认为量黑板的长度用老师的尺子量得快?

”学生都做了肯定的回答。

我想,这一活动的足以学生都体会到:

量较长的东西,用“长尺子”比较方便。

就这样,很自然导入了“米的认识”。

 

 

课题

授课日期

课型

缺课学生

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能力

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方法

使学生建立初步的长度概念,在实际测量中培养动手能力,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重点

使学生掌握线段的特征。

难点

让学生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

课时

1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

教具

尺子、课件

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特点:

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画法:

量法: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你能说出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吗?

 

二、讲授新课

1、认识线段

(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我们在画这些图形的时候,他们的边都是由线段组成的。

(课件演示:

将图形分解成线段。

)告诉学生上面这些都是线段。

 

 

学生很快说出答案。

说说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

 

引出线段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两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指出这两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接着教师再让学生判断上面所说图形的边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提问:

“不同的线段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都是直的,都有两个端点。

让学生看一看周围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2、量线段的长。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线段,向学生说明线段都可以量出它的长度,量的方法和前面学过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是一样的。

你愿意试一试吗?

并把你的方法告诉大家。

(2)让学生量一量教科书上5页线段的长度。

 

3.教学例4。

教师示范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边画边讲解画法: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

 

 

并指出每条边都有两个端点。

 

学生可能说出黑板边可以看成线段,它的两端可以看作线段的端点。

同样书边、桌子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学生自己试着量线段长度。

学生可能会说出:

“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现在这条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1。

这条线段就是1厘米。

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

 

通过观察、讨论发现线段的特点,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在观察、探索中学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三、巩固练习

1.做第7页第7、8、9题。

指导学生完成。

 

2.猜一猜游戏

课件出示同一条线段(横着和竖着的)猜一猜哪条线段长一些?

 

争论后课件演示:

把两条线段重合比一比。

得到准确结果。

师:

我们的眼睛很多时候可以告诉我们准确答案,但有时候也会误导我们,所以在不肯定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请测量工具来帮忙。

3.让先做完的学生做思考题。

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线段的有关知识,你对线段有了哪些认识?

学生动手完成。

 

学生出现多种答案。

并展开争论。

 

学生自由回答。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让学生体会用工具准确测量。

课后教学反思

《认识线段、量画线段》这部分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是陌生的,熟悉是因为他们生活中要大量接触到此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表象,陌生是因为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概念,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

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练习“任意点三点,选两点画一条线段,变成三角形”这个环节上增加了点深度:

安排了,三角形有三条线段围成,有没有看到过别的图形中的线段,请举例。

从学生大量的举例中了解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又进了一层。

然后从

  “估一估:

哪条线段长”到“通过估测再证实,引出:

数学是科学,大量的是需要靠实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光凭直觉(眼睛观察)是不够的。

进行学习数学该具有的精神教育。

”引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课题

授课日期

课型

缺课学生

角的初步认识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能力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学会用尺子画角

过程、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合作的意识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初步认识角的特征;会用尺子画角

难点

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

课时

1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

教具

CAI课件等

角的初步认识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一、激趣导入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说给同桌听听。

 

2、用先线标出球场的角。

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吧你的发现说给全班同学听。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

板书:

角的认识

 

观看主题图,交流信息。

 

观察到球场的角用红色标出来。

汇报信息。

明确学习内容。

 

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感受到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发学生认识的兴趣。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二、实践探究

1、认识角

(1)出示剪刀、水龙头等物品

(2)请找到上面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和同桌交流一下。

(3)指名汇报,画出角。

(4)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

(5)明确各部分名称

(6)引导学生说出顶点和边

(7)你还能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出角?

 

2、制作角

(1)思考一下,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制作出一个角来

(2)指名向全班展示你制作的角,并说出顶点和边。

(3)我们来看活动角

演示:

将角的两边叉开、收拢

(4)引导学生思考:

角的大小与上什么有关系?

与什么无关?

3、画角

(1)演示画角,并说明,先教师演示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线,就构成一个角。

(2)请你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并跟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3)画角的时候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巩固测评

1、让学生完成课本40页做一做1题教师巡回指导。

 

1)认真观察

(2)寻找角,和同桌交流,认识角

(3)汇报

(4)给角的各个部分取名字

(5)认识角的各部分,同桌配合说出顶点和边

(7)交流生活中的角,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1)独立思考,制作角

(2)小组展示,交流过程

(3)全班交流,展示,指出顶点和边。

(4)观察思考,小组交流发现

(5)观察、思考

汇报、归纳

 

观察、明确画角的方法

 

练习画角

总结画角的方法,提醒其他同学应注意的地方。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品抽象出数学中所要研究的角;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制作角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系,而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2、完成40页2题

请你在作业本上画一个角,教师巡回指导

四、回顾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以后同学们还要仔细观察,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呢!

完成练习

 

独立画角,交流角的画法

 

交流收获: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角,知道了生活中处处存在角。

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

学生在练习、创作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大胆的想象,在活动中体会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课后教学反思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

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其中第二大环节又包括5个小环节,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征、画角、做角及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能够在导入新课中把问题的切入点抛给学生,如:

你们最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识?

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主动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

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被动前行。

 三、在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难点时,能够利用两个纸条的优势,巧妙突破。

尤其是利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化难为简。

 

课题

授课日期

课型

缺课学生

直角的初步认识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能力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直角,知道直角的特点。

2、会用三角板或一个已知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过程、方法

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拼一拼、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重点

认识直角、会判断直角

难点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观察法、操作法

教具

情境图等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2、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课件出示)

3、问:

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

4、(板书:

直角的初步认识)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一〉、教学例3

 

 

1、观察活动角

2、回忆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说说看到的角有什么特点

4、初步认识直角

 

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引发学生认识直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