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指导文言文翻译技巧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9539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9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指导文言文翻译技巧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中考语文指导文言文翻译技巧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中考语文指导文言文翻译技巧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中考语文指导文言文翻译技巧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中考语文指导文言文翻译技巧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指导文言文翻译技巧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

《中考语文指导文言文翻译技巧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指导文言文翻译技巧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指导文言文翻译技巧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

中考语文指导文言文翻译技巧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

2019年中考语文指导:

文言文翻译技巧

中考必考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必考翻译,这是考生最为头疼的一个题目。

满篇的之乎者也,实在不知道如何理解?

别担心,今天给大家传授文言文翻译技巧,助你除却文言文失分之殇。

文言翻译的原则,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直译的标准是三个字:

信、达、雅。

信,指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就是译文明白通顺,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雅,则是更高一层的要求,就是要求译文的措辞考究,文笔优美。

对于同学们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正确把握关键词语,就很难准确翻译出全句。

因此,对关键词语更要字字落实。

确定词义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想想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合成词与其意思相同、相近,可以替换(替换与被替换者最好具有相同语素)。

同时,要特别注意所翻译句子的个性特征:

是特殊句式,还是固定结构?

含有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等),还是有古今异义?

若有,一定要辨证施治。

如: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你的译文要做到信,就必须落实冀身这两个实词的意义,落实复这个虚词的意义,落实为这一特殊句式的特点。

全句可译为:

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意译,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把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法。

我们在前面讲过,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般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地采用字字落实的直译法;直译有困难时,我们才采用意译这种辅助手段。

具体而言,文言中用了比喻、互文、借代、委婉等手法的句子,我们可采用意译法。

比喻句是不能直译的,如《与朱元思书》中的鸢飞戾天者,若直译为老鹰飞到天上,显然荒诞,因为它在文中是比喻那些追求高位的人。

用借代修辞的句子,翻译时要换借体为本体,如布衣之怒的布衣应翻译为平民,伛偻提携应翻译为老老少少的行人,等等。

运用互文的句子,应将几句简化合并,如翻译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就应根据上下文的相互呼应和相互补充的表意形式,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再如,古代把国王或王后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死说成填沟壑,把上厕所说成更衣等,我们在翻译时都应根据其意义译成今天的用语。

技巧是死的,人是活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总结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力求文言文阅读满分。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积累运用(3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锃亮(zènɡ)抽噎(yī)倏忽(shū)逮捕(dǎi)

B.尘滓(zǐ)叱咤(zhà)召唤(zhào)悖论(bèi)

C.叛逆(niè)摇曳(yè)泥淖(nào)翩跹(qiān)

D.华裔(yì)隽永(juàn)笑靥(yàn)翘望(qiào)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清明小长假,高速公路又迎来了拥堵高峰,让人毫发不爽。

B.灯光戛然而止,舞台陷入一片黑暗之中,她空灵的歌声却悠悠传来。

C.茱萸湾公园里的小动物们,或爬树,或觅食,活灵活现,可爱极了!

D.有评论者认为电影《驴得水》讽刺社会鞭辟入里,剖析人性淋漓尽致,值得一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学生睡眠不足,就会严重降低学习效率和思考状态。

B.对于自在公园是否收门票的问题,有关部门出面予以否认。

C.在沿河风光带慢跑,能使人看到清澈的河水、青青的垂柳。

D.江都籍歌手汤非再登春晚舞台,在节目《母亲是中华》中精彩亮相。

4.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想不通,九条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

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

解说:

这一句冒号使用正确。

B.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

解说:

这是并列关系的复句。

C.星光灿烂考试开始心情放松硕果累累

解说:

这四个短语结构完全相同。

D.做文明市民,争文明家庭,建文明单位,创文明城市。

解说:

这一句标语上下衔接,语意连贯。

5.下面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言作品中,有远大志向的形象很多。

如范仲淹虽政治失意,但坚守着“先忧后乐”的理想;愚公面对高山,仍坚持移山直至感动天帝;陈涉虽为“佣耕”,但不坠青云之志。

B.经典小说构思往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比如《安恩与奶牛》中安恩把奶牛带到集市上散心,又如《窗》的结尾处费尽心机的病人看到的只是一堵墙,都体现了这一点。

C.悲秋是古诗文的传统情调。

如《秋词》中刘禹锡被贬的抑郁,《渔家傲》中范仲淹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苦闷,《天净沙·秋思》中马致远羁旅漂泊的凄凉,都是因秋景而生悲情。

D.童年是现代文学的重要主题。

萧红《呼兰河传》中对儿时后花园自由生活的眷恋,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中对孩子们言行的理解与呵护,都让我们倍感童心之可贵。

6.根据拼音写汉字。

(用正楷依次写在方格内,4分)

被yù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追祭侄儿颜季明而写。

起初行笔沉着厚实,表现出祭灵时的敦朴qián诚;写至后面,作者的悲痛之情不可自已,情如潮涌。

全篇悲chuāng苍劲,具有震hàn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7.默写。

(每空1分,共9分)

(1)日星隐耀,▲

(范仲淹《岳阳楼记》)

(2)▲,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4)▲,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二章》)

(5)日暮乡关何处是?

▲。

(崔颢《黄鹤楼》)

(6)▲,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

(7)世事洞明皆学问,▲。

(曹雪芹《红楼梦》)

(8)杜甫是大地诗人,且行且歌,把对大地山河的无限情深贯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他在《望岳》开篇一问一答“▲?

▲”,抒发了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8.语文实践活动。

(8分)

央视推出的语言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倡导全民阅读的理念,邀请嘉宾分享人生故事,用精美的文字,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相关文章推荐类似文章及分享类似广告

【朗读亭】

(1)“朗读亭”是节目的一个特别设计,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每位普通读者在亭中录制的内容,都可能被节目组剪辑播出,分享给全国观众。

如果朗读亭登陆江都,请为活动的推广拟写一则宣传语。

(要求:

简洁明了,能打动人,不超过20个字。

)(2分)

(2)《朗读者》的热播引发了全社会的朗读热潮,你如何看待这一文化现象。

(2分)

【经典屋】

4月2日著名演员姚晨在节目中回忆求学时给予她温暖的姑娘、帮助她照顾儿子的魏姐后,朗读了鲁迅《阿长与<三海经>》节选,献给那些萍水相逢却给了我们温暖的人们,这样的朗读令人动容。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也有令人难忘的读书场面,请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乙)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

”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3)甲文中的“他”是谁?

▲(1分)

乙文选自《朝花夕拾》中的哪篇文章?

▲(1分)

(4)甲文中的“他”读书时陶醉其中,领悟到文字的美妙,达到忘我的境地,而乙文中的“我”却是无奈、痛苦,“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

(2分)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阅读诗歌,完成第9题。

(6分)

《少年行》(其二)

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①,初随骠骑②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注】①羽林郎:

禁卫军。

②骠骑:

指骠骑将军。

9.

(1)这首边塞诗刻画了一位▲、▲的少年英雄形象。

(画线处请填写四字短语,2分)

(2)诗中画线句与下面哪一句情感基调更接近,为什么?

请略作分析。

(4分)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10—13题。

(15分)   

陆羽,字鸿渐。

天宝中,太守李齐物①见,异之,授以书。

遂庐于火门山。

貌侻陋,口吃而辩。

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

朋友燕处②,意有所行辄去,人疑其多嗔。

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

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阖门著书。

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裴回③不得意,或恸哭而归,故时谓今接舆④也。

久之,诏拜羽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

贞元末,卒。

【注】①物:

看,察看;②燕处:

相处;③裴回:

即徘徊;④接舆:

古代楚国的一个狂人。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4分)

⑴遂庐于火门山(▲)⑵与人期(▲)

⑶阖门著书(▲)⑷贞元末,卒(▲)

11.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

或恸哭而归

A.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B.水落而石出(《醉翁亭记》)

C.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

D.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12.翻译下列句子。

(6分)

⑴太守李齐物见,异之,授以书。

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三峡》)

⑶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二章》)

13.请简要概括短文中陆羽的特征。

(3分)

①▲②▲③▲

(三)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16分)

什么才是有品质的生活

林清玄

①有好多人喜欢讲生活品质,他们认为花的钱多、花得起钱就是有生活品质了。

于是,有愈来愈多的人,在吃饭时一掷万金,在置衣时一掷万金,拼命地挥霍金钱;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如此,他的答案是理直气壮的——“为了追求生活品质!

为了讲究生活品质!

②生活?

品质?

这两样东西到

底意味着什么呢?

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这才是生活品质。

③工匠把一张桌子椅子做到最完美而无懈可击的地步,是生活品质;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

穷人买一个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质。

④整个社会都能摒弃那不良的东西,寻求最好的可能,这个社会就会有生活品质了。

因此,我们对生活品质最大的忧虑,不是小部分人的品味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了。

⑤在一个失去求好精神的社会里,往往使人误以为摆阔、奢靡、浪费就是生活品质,逐渐失去了生活品质的实相。

进而使人失去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只好追逐名牌,用有名的香水、服装、皮鞋,以至名建筑师盖的房子,来肯定自我的生活品质,这是为什么现代社会名牌泛滥的原因。

⑥有钱人从头到脚,从房子到汽车,从音响到电视用的都是名牌,那些名牌多得让人忘记了自己名字。

⑦一般人欣羡之余,心生卑屈,以为那是生活品质,于是想尽方法不择手段去追求“生活品质”,甚至弄到心力交瘁、含恨而死。

⑧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

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因长久培养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而依然能创造愉悦多元的心灵空间。

⑨生活品质就是如此简单;它不是从与别人比较中来的,而是自己人格与风格求好精神的表现。

(选自《杂文月刊》2015.9,有删改)

14.文中第③段画横线处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4分)

15.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4分)

首先,从很多人对生活品质的错误理解说起;接着,▲;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摆事实、讲道理展开论证;最后,▲。

16.细读第⑤节,你会发现“现代社会名牌泛滥”有一个渐次发展的原因,请根据该段内容用简洁语言分点概括。

每点不超过10字。

(4分)

17.周国平在课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中,提到了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一:

“一个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

她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往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好像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

材料二:

“每当北京举办世界名画展览时,便有许多默默无闻的青年画家节衣缩食,自筹旅费,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来到首都,在名画前流连忘返。

请围绕“有品质的生活”的主题,结合文中观点,对少女或青年画家略作评析。

(4分)

(4)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

(18分)

栀子花,旧庭院

许冬林

①我很喜欢开白花的灌木类花树,像茉莉、木槿、栀子……开起花来,一朵朵都是心思简静,悠然芬芳。

②童年时,我家有一棵单瓣栀子,大伯家有一棵重瓣栀子,都是姑姑出嫁前栽的。

花树长大了,开花了,我和堂姐刚好到了戴花的年龄。

③那时候,每天早晨,母亲已经将带露盛开的栀子花掐回来,就给我梳辫子戴花。

我坐在窗台边的椅子上,闻着花香,觉得晨晓潮凉的空气都有殷勤待我的情意。

我戴着洁白的栀子花,穿着杏黄色的连衣裙,背着小书包,走在乡村的小路上,觉得整个世界都很美。

觉得自己是一只白色的蝴蝶,幻作了人形,来人间游览,处处都有新奇和感动。

多少年过去,我一直觉得那一段时光最有人间的美意。

④少年时读过一首古诗: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读过就喜欢得要命。

成家后,住公寓楼,住在楼上,养花不易。

幸运的是住一楼的邻居家有个庭院,院子里栽有栀子花。

我就有福气了,时常傍在阳台边,享受那摇荡蓬勃的花香,领受那饱满甜蜜的情意。

后来,又贪心,终于抱回一大盆的栀子花,养在家里,一养多年。

养到后来,就像养了一个女儿,一边欢喜一边念念放不下。

花开时节,一朵一朵的白蝴蝶落在绿叶里,灿然开放。

我们枕着花香入睡,浮游在花香里饮食起居,世事悠然,无哀无忧。

⑤有一年,在北京的一处广场边,看到人卖花,其中就有栀子花。

那花枝叶稀疏,花开胆怯,眉目之间甚是楚楚可怜。

可能还是气候和水土的原因,养得不够丰润有神采。

我彼时离家已有些日子,再见栀子花,如遇流落在此的故人,又感动又心酸。

身边有一位西北长大的朋友,我问他,知道那是什么花吗?

他一脸懵懂茫然。

他说他们那边没有栀子花,也没有莲藕,没有菱角……我听了,替他遗憾半天。

我一直以为,有家的地方,就有栀子花,有村庄的地方就有栀子花。

人总要在水气和花气里长大。

⑥我奶奶年轻时守寡,她自觉是个不幸的人,自此穿衣再不穿艳色,连从前的绣花鞋子也摁进了箱底。

但是,却一辈子保持着戴栀子花的习惯。

初夏的浓荫下,坐着一位身穿藏青色斜襟褂子的老人,她头发绕在脑后,绕成一个扁圆的髻,髻边斜插一朵栀子花。

她颤颤走动在树荫下,一阵一阵的香气软软袭来。

戴花的奶奶,有着观音一样

的慈悲温和的美。

⑦栀子花,开在南方多雨的庭院里,开在简洁庸常的平民生活里。

她多像一个素色的女子,没有遗世独立,也不轻易伤感。

她只以一

种温婉清美的姿态,将一种小格局的生活撑得格外饱满,撑得别具情味。

(选编自《散文》2015年8月刊,有删改)

18.通读全文,说说南方的栀子花有哪些特点?

请从色、味、神等角度加以概括。

(4分)

(1)色:

(2)味:

▲(3)神:

▲、▲

19.阅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第④小节引用古诗有什么用意?

(3分)

(2)“花开时节,一朵一朵的白蝴蝶落在绿叶里,灿然开放。

”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该句。

(2分)

20.细读第⑤小节,分析加点词语“感动”“心酸”的原因。

(4分)

感动:

心酸:

21.课文《童年的朋友》中的外祖母乐观坚毅,引导你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月迹》中的奶奶童心未泯,有生活热情,带领你走进高尚的境地。

请简要分析本文中奶奶的形象并写出她对你的启示。

(80—100字,5分)

100

3、作文(60+3分)

22.以“余味”为题,写一篇文章。

【释义】①余留的气味、味道;②留下的耐人回味的意味。

要求:

⑴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⑵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⑷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初三语

文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32分)

1.(2分)B。

A中的“噎”读yē,“逮”读dài;C中的“逆”读nì,“跹读”xiān;D中的“靥”读yè,“翘”读qiáo。

2.(2分)D。

A中的“毫发不爽”形容丝毫不差。

望文生义。

B中的“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对象不当。

C中的“活灵活现”形容描写逼真,使人感到好像亲眼看到一般。

不合语境。

D中的“鞭辟入里”形容言论或文章说理透彻,深中要害。

3.(2分)D。

A中动宾搭配不当,“降低”的只能是“学习效率”,不能是“思考状态”;B.项指代不明,“否认”内容不明,到底是否认收门票,还是否认不收门票;C中主语不对。

4.(2分)B。

B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5.(3分)C。

《秋词》表现的不是刘禹锡“被贬的抑郁”,而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6.(4分)誉、虔、怆、撼(各1分)

7.(9分)

(1)山岳潜形;

(2)会挽雕弓如满月;(3)惟吾德馨;(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5)烟波江上使人愁;(6)非学无以广才;(7)人情练达即文章;(8)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评分要点及说明】每空1分,共9分。

错、添、漏一字,该小题不得分。

8.语文实践活动。

(8分)

(1)(2分)示例:

朗读亭,让朗读回归生活。

朗读亭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评分要点及说明】根据要求酌情给分,超过字数扣1分。

(2)①体现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②不仅在全社会掀起阅读、朗读的热潮,同时引起了更多人重新审视读书的乐趣和价值;③唤起了观众的读书热情,让朗读等重新回归现代人的视野,也使很多人重新爱上了朗读;④文化类节目当然是一个非常好的节目创作方向,但当追捧文化类节

目反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恰恰是悲哀的。

因为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优质文化内容真正进入到大家心里。

(2分,写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合理也可以得分。

(3)(1分)寿镜吾(写先生或老师也算对,但写错别字不得分。

(1分)《五猖会》(写错别字不得分,没用书名号亦可。

(4)(2分)我要去东关看五猖会,父亲却强迫“我”背《鉴略》;我对《鉴略》中的内容并不懂,完全死记硬背,这些让我感到痛苦、无奈。

(1点1分,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阅读诗歌,完成第9题。

(6分)

9.

(1)(2分)示例:

慷慨从军、大义报国、视死如归

【评分要点及说明】答出任意两点得2分,意思正确即可,不是四字不得分。

(2)(4分)B句,A句侧重表达归家无望的悲苦,画线句与“黄沙”句则都洋溢着舍身报国的豪迈。

【评分要点及说明】判断1分,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

判断错,分析有可取之处亦可,但最多得2分。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10—13题。

(15分)   

10.(4分)⑴庐:

结庐,建造房屋;⑵期:

约定;⑶阖:

关上;⑷卒:

死。

【评分要点及说明】各1分,若答案与参考答案是同义词、近义词,只要讲得通,亦可。

11.(2分)D。

【评分要点及说明】原句和D的意义均是“连词,表修饰”。

A.表转折;B.表承接;C.表并列。

12.(6分)⑴(2分)太守李齐物见到他(如翻译成“太守李齐察看他”也算对),认为他很奇特,把书送给他。

【评分要点及说明】“异”的意动用法,“授以书”状语后置句,如果译成“送给他书”则不得分。

⑵(2分)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评分要点及说明】翻译时要注意“并提”,即要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如果没有注意语序,则不得分。

“素湍”和“潭”,需翻译到位。

⑶(2分)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评分要点及说明】“所以”“动心忍性”“曾益”“能”,需翻译到位。

13.(3分)

(1)个性张狂;

(2)相貌丑陋;(3)信实守约;(4)不慕功名利禄;

(5)虽口吃却善辩;(6)率性而为;(7)不拘礼法

【评分要点及说明】每点1分,写出3点,即可得分。

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陆羽,字鸿渐。

天宝年间,太守李齐物见到他,认为他很奇特,把书送给他。

于是陆羽就在火门山建造房屋居住。

陆羽相貌丑陋,口吃却善辩。

听说谁有什么优点,就像自己拥有一样,见人有了过失,就去恳切规劝,甚至触犯人家。

朋友们在一起相处,他心里想到了什么东西,起身就走,以致人家怀疑他好生气。

与人家有约定,即使下雨下雪,有虎有狼也一定赴约。

上元初年,陆羽改名换姓隐居苕溪,自称桑苎翁,闭门著书。

有时独行野外,一面诵诗一面敲击木板,徘徊不称心,有时又大哭而归,所以人们称他是当今的狂人接舆。

后来,皇帝任他为太子文学,调任太常寺太祝,陆羽没有就职。

贞元末年去世。

(三)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16分)

14.(4分)举例论证。

举了工匠、农夫、穷人、家庭主妇的事例,具体论证了“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的中心论点,具有说服力。

【评分要点及说明】4分,论证方法1分,举了……例子1分,论证了中心论点1分,有说服力1分。

15.(4分)提出论点“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的精神”

;进一步论述如何拥有“真正的生活品质”

【评分要点及说明】4分,1点2分,意思对即可。

16.(4分)失去求好的精神,失去生活品质的实相,失去生活品质的判断力,用名牌肯定生活品质。

【评分要点及说明】4分,1点1分。

如字数超过则此点不得分。

17.(4分)

示例一:

材料一中的少女在简陋的车厢里专心读书,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她能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有

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生活,正如文中所说“能居陋而依然能创造愉悦多元的心灵空间。

”所以我认为少女的生活就是林清玄所说的有品质的生活。

示例二:

材料二中的青年画家经济条件差,但节衣缩食自筹旅费,去看画展。

追求自己的艺术,追求精神的满足,能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生活,正如文中所说“能居陋而依然能创造愉悦多元的心灵空间。

【评分要点及说明】分析“少女或青年画家的生活”2分,结合文中的观点谈看法2分。

(5)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

(18分)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