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古代诗歌阅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79102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单元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八单元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八单元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八单元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八单元古代诗歌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单元古代诗歌阅读.docx

《第八单元古代诗歌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单元古代诗歌阅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单元古代诗歌阅读.docx

第八单元古代诗歌阅读

第八单元古代诗歌阅读

(一)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雨叹三首(其一)

杜 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①颜色鲜。

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

①决明:

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1)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

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

 

(2)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了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试作简要分析。

(2)第三联写景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试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晚秋①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

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是怎样表现“晚秋”的?

(2)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诗人的用意何在?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

答: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本诗中的“疑”“急”表现了小童怎样的心理状态?

请简要分析。

(2)本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杭州故宫二首(其一)

[宋]谢翱

禾黍①何人为守阍②?

落花台殿黯销魂。

朝元阁③下归来燕,不见前头鹦鹉言!

 【注释】①禾黍:

指国亡之悲,此处代南宋故宫。

②阍:

多指宫门。

③朝元阁:

唐代长安骊山上的阁名,它与华清宫、长生殿都是天宝年间唐玄宗、杨贵妃经常游宴的处所。

此处借用泛指杭州故宫的建筑。

 

(1)一、二两句写了什么景象?

有什么作用?

                                                     

                       

               

(2)简述三、四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是怎样表现的?

答: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春寒①

陈与义

二月巴陵②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

①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1129),时金兵连陷青州、徐州,进攻楚州,大有席卷江北之势。

作者此时避乱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②巴陵:

湖南岳阳的别名。

(1)第一、二句中的“风”“寒”有何含义?

(2)诗歌的后两句塑造了海棠怎样的形象?

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杨村

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注】‘‘政”通“正”,正当的意思;“清和”指农历四月。

(1)试从“绘色”的角度对这首诗的中间两联进行赏析。

答:

(2)结合你对尾联的理解,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主旨的。

答: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转千匝绕郡城。

[注]山房:

士大夫的别墅;春事:

春天的景色。

该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1)分别概括这两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2)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相同点?

请简要分析。

答:

1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①,穷巷②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③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④。

【注释】①墟落:

村庄②穷巷:

深巷③雉雊(gòu):

雏鸡鸣叫。

④式微:

《诗经·邶风·式微》中有句子:

“式微,式微,胡不归?

岁暮自桐庐归钱塘①晚泊渔浦②

宋潘阆

久客见华发,孤櫂桐庐归。

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

渔浦风水急,龙山③烟火微。

时闻沙上雁,一一背人飞。

【注释】①钱塘:

今杭州。

②渔浦:

钱塘江东岸的知名度口③龙山:

钱塘江西岸

(1)两首诗都着力表现一个“归”字,但“归”的内涵却各有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王诗以“牛羊”、“雉”、“蚕”为意向,潘诗以“雁”为意象,意象有别,其中蕴涵的意味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发庾岭

汤显祖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注]作者上书抨击朝政,触怒权贵,被贬为徐闻典史,此诗写于赴任途中。

(1)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孤鹊”这一意象。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

(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给人一怎样的哲理启示?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雨

(清)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1)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有什么作用?

(2)两首诗都描写了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15.阅读下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官舍①竹

王禹偁②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③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释】①官舍:

官吏的住宅。

②王禹偁:

宋代诗人、散文家。

本诗作于淳化二年(991),当时作者因仗义执言,受小人毁谤,被解知制诰职,贬为商州团练副使。

③量移:

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⑴请对本诗第二联的内容、写法和表达效果作简要赏析。

  ⑵论者多赞第三联“拂”、“侵”两词用得好,请你结合本联内容简要说明其中理由。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宿 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

(1)风尘荏苒:

喻战乱不绝,辗转流离。

(2)怜俜:

飘零之意。

(1)诗中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经历?

请结合全诗描述。

(2)试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诗歌一二两联。

 

1.

(1)秋日风雨中百草的“烂死”与决明的、“颜色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或以百反衬决明)。

把决明的叶与花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

决明在风雨中花开灿烂,香远益清,坚毅挺立。

借以塑造出资质美好却身处乱世、命途多舛的君子形象。

 

(2)①前四句表达了作者对如决明一样有高尚情操与人格的君子的欣赏与赞美。

②“凉风萧萧然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句;传达出对于富有才华,却遭受摧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心,更是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

③“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句,见出诗人对自已徒然白首却元所成就的自伤,面对动荡、混乱的衽会现实,无奈而忧虑,体现了他的忧世情怀。

2.

(1)通过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等意象,生动地勾画出了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

(2)反衬(以动衬静)。

用越远越清晰的泉水声和偶尔一喧闹的鸟鸣,反衬环境的清远、幽静和空旷,渲染了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孤独愁苦的心情。

3.

(1)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

(2)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3)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

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4.

(1)主要通过联想想象,运用比喻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5.

(1)“疑”“急”表现了“小童”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

(2)运用了白描(描写)或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表现了水乡恬静、优美、淡雅、平和的意境。

6.

(1)写了南宋故宫被毁坏后的荒凉景象:

曾经有武士严密防守的宫门,如今一片死寂;曾经曾经是千官鹄立、花迎剑佩的地方,如今却台荒殿冷,落花满地。

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感伤之情。

(2)朱诗中描写两位宫女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但看见前头有鹦鹉,怕它学舌,因而不敢言说。

作者通过“鹦鹉”含蓄写出了宫女心中的幽怨。

谢诗通过燕子归来但连它的伙伴鹦鹉也找不着了,暗示南宋宫廷中从前人来人往,笑语声喧,引得鹦鹉频频学舌,而如今却是人去殿空,鹦鹉都无从寻觅。

这写出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及亡国之痛。

7.

(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处景而生的思乡之情。

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

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8.

(1)①指自然的风寒——二月的巴陵,春寒未尽,日日有风,料峭刺骨。

②更主要的是指社会

的风寒——金兵南侵,朝廷风雨飘摇。

这尤令躲避战乱,漂泊异乡的作者难以忍受!

(2)通过描写海棠“不惜”污损“胭脂色”,傲然“独立”于“春寒未了”的“蒙蒙细雨”之中,塑造出海棠美艳绝伦的姿容,表现了海棠与“风”“寒”斗傲的孤高绝俗精神。

其中寄托了作者孤高拔俗的人格自许。

9.

(1)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同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浓墨重彩,色调对比强烈。

诗的中间谢联勾画了一幅田园风光的美丽图画。

(2)尾联是作者的感想,意思是说,在这农历的四月天,我还在赶往异地做官的路上,农村是这样的美,何不回家种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为了谁呢?

这首诗的前三联描写农村的美好风光,目的就是这最后一句。

在主旨上,作者是用自然美来表现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用田园乐趣来衬托辞官归隐的愿望,

10.

(1)岑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乱所带来的萧条衰败及昔盛今衰的慨叹。

李诗表达了作者对帝京的怀念及有家归不得的痛苦失望心情。

(2)两诗的抒情方式都是含蓄委婉的(答“间接抒情”也对)。

岑诗是借景抒情,作者通过乱鸦夕照与春花怒放极不和谐的画面表达思想感情。

李诗即景生情,作者通过登楼所见抒发内心的感受。

11.

(1)①王诗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核心是一个“归”字,牛羊徐徐归村巷,老人拄杖等候牧童归,雉鸡鸣叫归巢,蚕儿吐丝作茧,农夫荷锄归来,万物皆有所归。

②看到万物皆有所归,唯独自己的彷徨中路,既羡慕又惆怅,吟咏《式徽》,以表归隐田园的心情。

潘诗写自己客居他乡,奔波劳碌,异常孤独,终于得以自异地归家,一路所见景物,无不表现急切的思归心情。

(2)①王诗属田园诗,牛羊、雉鸡、桑蚕、是村落中典型的充满浓郁乡间气息的意想,诗人以它们的自然、亲切、素朴、表现万物皆有所归的安详、恬静、闲逸。

②反衬自己混迹官场、归隐太迟的孤单、惆怅,寄托归隐田园的志趣。

12.

(1)点明时令特征,描写秋天景色烘托内心思想情感,为全诗定下凄凉伤感的基调。

(2)“孤鹊”体现了愁苦与茫然,作者以“孤鹊”自喻,表现了内心的孤寂与伤感。

13.

(1)“深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

(2)运用了反衬(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

(以下理解亦可: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寄托着对“儿辈”的殷殷教导。

这两句启示我们,不应追求表面的一时的繁华热闹,而要耐得住寂寞,加强内在积累,在适当的时候展露才华。

14.

(1)此诗前两句描写了雨前之景:

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

为后两句作者的惊异之情作铺垫。

(2)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雨前、雨后之景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在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

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写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何诗则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写了诗人雨前的心旷神怡、雨中的喜雨、雨后的“奇”雨之情。

15.⑴本联用拟人化写法,着眼于竹子的形色,写出竹子一身青衣,傲然挺立的形象,赋予竹子不随俗艳,坦对严寒,孤高贞洁的品德,而这样的竹子,正是作者所持守的不媚流俗,直面困厄,清高孤洁品格的写照

⑵两个词都运用了拟人化写法,“拂”写萧萧竹声传入官舍,轻拂琴床,使琴虽未经抚弄已生雅趣;“侵”写淡淡竹影侵入官舍,掩映棋盘,使作者下棋的清欢增添了几分两词都写出竹子与“我”如挚友般情趣相投的关系,强化了以竹自喻的主题。

16.

(1)①战乱中四处漂泊,亲朋音书皆断;②人生路途艰难,忍受困苦;③经过十年漂泊,总算勉强有了一处栖息之地。

(2)诗歌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人从户外的梧桐到户内的蜡炬,又从户内到户外的角声和月色,视觉和听觉相结合,以动衬静,借幕府的清秋寂寞萧条的景象,表达人生的孤苦悲凉。

 

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落 梅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8.本诗第二联“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运用比喻手法,寓意丰富,请简要分析。

(5分)

 9.据史书记载,当时曾有人指控本诗尾联为“讪谤当国”,作者因而被罢黜,史称“落梅诗案”。

请分析尾联中诗人是如何“讪谤当国”的。

(6分)

8.本联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比喻奇特,寓意深刻丰富,既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又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人生,还有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的意味。

(比喻的本体、喻体分析2分,寓意分析3分)

9.尾联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表面看是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忌妒梅花孤高任意摧残它。

实际上是另有所指,借此暗讽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分析出诗句的字面义得3分,分析出讽刺义得3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村   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   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8.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5分)

9.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

试作简要分析。

(6分)

8、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

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

(答对一点2分,两点5分。

9、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

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迁恨明月,说明月故意与人作对,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

(答对一点3分,两点6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8.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

试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

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

(答对一点2分,两点5分。

9、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

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迁恨明月,说明月故意与人作对,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

(答对一点3分,两点6分。

12.

15.

比较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二题。

(8分)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雨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

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

(4分)

杜诗:

周诗: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

你喜欢哪一首?

请就此诗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

(4分)

答:

答:

(1)杜诗:

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周诗:

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2)杜诗要点:

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③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

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

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评分标准:

本题4分,选两个角度分析。

有观点1分,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且能言之成理,1分。

本题不要求考生将两首诗进行比较,只须就某一首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个性略作阐释即可。

16、

(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题青州兴龙寺老柏院   

张在

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

唯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

(1)“春风来似不曾来”有两层意思,请具体说明这句诗含有哪两层意思。

(4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回答。

(4分)

14.

(1)一层意思是就老柏树而言,表现老柏树不受自然条件的干扰,无论春风来还是不来,它都始终保持自己原有的风姿;另一层意思是就观赏者而言的,表现人们对它视而不见的态度,即使春风吹来的时候,人们也不会关注它。

(两层各2分)

(2)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用世人对牡丹趋之若鹜来反衬对老柏树的视而不见,突出了老柏树孤独寂寞的处境,表达了作者对老柏树不以姿色取悦迎合世俗的精神品质的赞叹。

(反衬或对比1分,分析到位3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