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试题有答案.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试题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试题有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试题有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评卷人
得分
一、字词书写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见字如面”,一个个特别“中国”的文化类节目触动了无数观众对“诗和远方”的美好暇想。
yuán()远流长的文化长河,多姿多彩的民族生活,níng()练丰富的核心价值观,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增添了xuàn()丽的风景。
树立文化自信,创作更多植根传统土壤、容合时代气质的文化精品,我们的精神殿堂定将更加灿烂huī()煌。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yuán(____)远流长②níng(____)练③xuàn(____)丽④huī(____)煌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________改成________②________改成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二、句子默写
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者、篇名。
①______________,涵虚混太清。
(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②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
(王勃《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蒹葭》)
④______________,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
(《关雎》)
⑤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
纵我不往,______________?
(《子衿)
⑥佁然不动,_______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桃花源记》)
评卷人
得分
三、名著阅读
3.名著阅读。
(1)《傅雷家书》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的问题。
傅雷对居住海外的长子_______(填名字),只能通过_______(填方式)对其生活和艺术追求进行悉心指导。
(2)选出对名著《傅雷家书》相关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______)
A.傅雷对儿子的指导,就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建议和意见。
B.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乐观坚强、敢于正视错误的人。
C.傅雷教育儿子的信条是先为音乐家,次为人,再为艺术家,终为钢琴家。
D.傅雷说,世界上最纯洁的快乐,莫过于欣赏艺术。
评卷人
得分
四、综合性学习
4.请结合网友的评论,为《朗读者》这个节目写一段推荐语。
伶熙紫杉所有的选择都不如徐静蕾的一颗《奶奶的星星》——她结合自己的故事,为去世多年的奶奶朗诵作家史铁生的经典散文《奶奶的星星》,字字入心,几度哽咽,瞬间戳中万千心灵……
panyue1997《朗读者》这个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很好,每个朗读者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令我泪流满面。
kid.666虽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不懂什么朗读技巧,但是他们那蕴含着感情的声音却不停地撞击着我的心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5.一、二句中的“萧萧”“淅淅”有何表达效果?
6.“为问寒沙新到雁”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
评卷人
得分
六、对比阅读
阅读(甲)(乙)(丙)三篇短文,完成各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
(乙)
明日,宿旦子冈。
甫①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②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询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④,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乙亥北行日记》戴名世·清)
(注释)①甫:
刚,才。
②耘:
除草。
③询:
通“洵”,信,确实。
④郁郁然:
茂盛的样子。
(丙)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选自《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才通人卿今者才略
B.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
C.豁然开朗见四野禾油油然
D.武陵人捕鱼为业愿为市鞍马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9.(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10.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象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评卷人
得分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
但是你试抚心自问:
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
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
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
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
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
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
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国父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么?
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
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
(节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谈读书》)
(材料二)
现在的书真叫多,读书的可选择范围非常之大,倒容易弄得读书人手足无措,不知该读什么,该取怎么个读法了。
面对这一形势,我现在多取“猫式读法”。
我家养了三只大猫,注意观察,发现它们进食有几个特点,都足资我读书时借鉴。
一是它们进食前先要以目巡查左右,并对食盆中的食物以鼻检验,绝不轻易下嘴,这启发我选一本陌生的书来读时要十分慎重,不能因此白白耗费宝贵的时间,更不能误食腐物影响心灵健康;二是它们吃东西时不仅细嚼慢咽,还往往摆头晃脑,能十分精确地将鱼肉中的小刺剔除,这启发我读书要善于汲取精华、唾其糟粕;三是它们一般都不贪食,胃口大开,却能适可而止,我们常用“猫食儿”形容量虽小而已他足,由此启发我:
面对的书越繁杂,越不能贪多求广,还是要先确定好一个时期的读书目的,依次列出必读、可读、可读可不读(即机动安排,时间有富裕则读,无富裕则放弃)的书名,订出相应的计划,配置好时间份额,一周或半月检查一下自己的执行情况。
“猫式读法”实践下来,尤有读书乐、乐融融的效益,故不揣冒昧,写出以供读友们参考。
(节选自刘心武《狼·蟒·牛·猫——读书的四种方式》)
(材料三)
(数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11.材料一中说“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能否用《孙权劝学》中吕蒙读书的经历来证明这个观点?
为什么?
12.依据材料三,说说国民利用各种媒介阅读的时长有什么特点?
13.初二同学时间紧、课业重。
请你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向同学提出三条阅读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雪一化,就有路了
张抗抗
⑴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⑵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为了一些闲言碎语。
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那些谣言困扰。
当事情渐渐平息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愤恨。
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
⑶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某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
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去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
⑷到达那个城市时,已是傍晚时分了。
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那场雪似乎来得很猛。
我看着地址打听路线,乘坐了几站电车。
下车时,天色很快暗了下来,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
但我只能继续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⑸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那时我发现,自己一定是迷路了。
⑹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一线微弱的灯光。
我敲打了那家人的房门。
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
“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
”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⑺“这大雪天儿出门,一定是有要紧事吧?
”她回过头大声喊。
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⑻“你是去看望病人吧?
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
”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雪花,一边等着我。
⑼我心里咯噔一下。
亲戚?
朋友?
病人?
……我沉默着,无言以对。
我怎能对她坦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⑽似乎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发生了一丝怀疑。
我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
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逐流而去。
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才那样做。
那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⑾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
⑿“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囔。
⒀“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
”她说,“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3个门就是。
”
⒁“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喑哑了。
⒂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
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
“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⒃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着。
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
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因为路属于自己的脚。
⒄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跳下火车时那种激愤的心情。
我平静地站了一会儿,将那张被雪水洇湿揉皱的纸条撕碎,然后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选自《情感读本》2012年6月)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15.文中的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16.选文中的“老妇”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作者是如何刻画“老妇”的形象的?
17.下面的句子有何深刻含义?
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因为路属于自己的脚。
18.联系全文来看,作者以“雪一化,就有路了”为题目有何作用?
评卷人
得分
八、作文
19.作文。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说“麻烦你了”“给您添麻烦了”。
可能是打扰了人家,这样说是表达歉意;或许是得到了他人的关照和帮助,这样说是出于礼貌,表示谢意。
人与人交往中,看似简单地说了一句话,其实隐含着为人处世的道理。
你是否有麻烦别人或别人麻烦你的经历?
讲述你的故事或见闻,分享你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②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抄袭、套作。
④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源凝绚辉暇遐容融
【解析】
【详解】
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辨析与书写。
“源”不要写成“渊”,“凝”不要写成“疑”,绚丽:
指耀眼而华丽。
“绚”不要写成“炫”,“暇”与“遐”要从部首来辨析。
2.八月湖水平孟浩然无为在歧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参差荇菜钟鼓乐之悠悠我心子宁不嗣音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解析】
【详解】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情景描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歧、蒹葭、已、荇、嗣、俶、翕”等字词的书写。
3.
(1)傅聪书信
(2)C
【解析】
【详解】
(1)考查对名著文学常识的理解。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
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其生活和艺术追求进行悉心指导。
(2)C.错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故选C。
4.《朗读者》这个节目值得一看。
它是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用自己的故事和情感体验给观众带来情感触动。
相信你看了之后会喜欢这个节目的。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语言综合运用是语文考查的重点。
本题要抓住题干的要求具体分析问题,题干要求“针对《朗读者》写推荐语”,我们要了解《朗读者》是什么类型的节目,表达什么主题,这样再组织答案要点就可以了。
回答时语言要简洁生动,能引起共鸣效果。
(1)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描绘出环境的风雨凄迷,营造出寒凉凄清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悲凉。
(2)借问雁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贬谪途中的愁苦孤寂,对前途的茫然或怅惘。
【解析】
【分析】
5.此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本首诗,“潇潇”和“淅淅”拟声词,“潇潇”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凄风若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
6.此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
这首诗作于会昌四年(844)九月杜牧贬官途中,凄凉的秋天加之被贬官的遭遇,让作者内心充满痛苦。
前两句以清疏简淡的笔墨勾画出一幅风雨凄迷的行役图,于凄清的自然景物中透露出作者的宦情羁愁,运用对仗而有自然流老之势,缘情写景,景中含情。
后两句不直抒乡思旅愁,只借归雁设问,则旅途的孤寂愁闷、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尽寓于其中。
因此,诗中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旅途的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
要注意结合诗句分析思念之情,分析出孤独寂寞之情。
7.C
8.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向能相互听到鸡鸣与狗叫的声音。
(2)男女老少一起在田间耕作。
9.和谐安宁,自得其乐
10.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
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 者是相同的。
【解析】
7.A.仅/才能。
B.鲜艳/少。
C.都是“……样子”。
D.作为/为了。
故选C。
8.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注意关键词:
①句,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
交通,交错相通。
闻:
听到。
②句,俱:
全,都。
于:
在,介词。
9.本题考查文言文主旨的对比理解,解答本题时要理解两篇文言文的意思,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区分两篇文言文主旨的共同之处。
节选的这则日记所展示的生活跟《桃花源记》描绘的图景极为相似,两文都描绘了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生活图景。
其中男女老少都生活得安逸自足。
甲文中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桑园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这样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怎不令作者向往?
乙文中这家的男人在挑粪浇菜园,女人在井边打水洗衣服。
门口有豆棚瓜架,还有几棵树枝叶葱茏茂盛,小孩子在嬉笑玩乐,不时有鸡鸣狗叫声传来。
真是一幅闲适安逸的农家乐图景。
10.考查对文章写作用意的理解。
《桃花源记》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天上的街市》诗人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为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又改造了牛郎织女的传说,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用以象征他们的生活的幸福美好,反衬了当时社会的不安稳和人民的痛苦。
相同点在于都表现了作者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对光明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期待。
【点睛】
译文
甲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乙文,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
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
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在给园子浇大粪,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
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和狗都在鸣叫。
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
11.不能,吕蒙读书后虽才智大有长进。
但他读书只是为了扩大视野,“见往事耳”,并不是为了研究学间。
或:
能,吕蒙作为军中主帅能在百忙之中注意学习,大有长进,最终成为一代名将,受到鲁肃赞赏。
(言之成理即可)
12.新兴媒介的阅读时长整体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手机阅读接触时长增长显著:
传统媒介阅读时长整体呈下降趋势。
(任意两点即可)
13.示例:
抽空每天读几页书:
阅读对象要有选择:
阅读时汲取精华、唾其糟粕:
阅读要订计划:
采用多种阅读媒介。
【解析】
11.考查对文章观点的理解与感悟。
充分阅读材料内容,感知材料提出的观点,这样才能辨析论据是否合适。
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
材料一中说“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的观点,可以从工作中不忘学习角度来思考,也可以从纯粹“做学问”的角度来思考,所以结合吕蒙学业大进的事例,我们也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注意要将理由说的充分具体。
12.此题考查图表分析,这类题一般问从该图中得出什么观点或结论。
答题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
要注意表头和表脚的文字,弄清说明对象和比较角度。
答题格式为思考比较数字后得出的结果+调查的目的或调查得出的结果所蕴含的意义。
答案用语不能离开调查的对象、目的,可优先选用题干(表题)中的词语。
此题就抓住传统媒介(图书、报纸、期刊)、新兴媒介(手机、上网、电子阅读器阅读)阅读时长数据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
新兴媒介的阅读时长整体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手机阅读接触时长增长显著;传统媒介阅读时长整体呈下降趋势。
13.考查对学生阅读材料拓展表达能力。
读懂材料内容要做题的关键,要总结出材料是围绕什么内容来讲的,指出什么问题,提出什么观点态度。
材料三是围绕“阅读”展开的,讲了面对阅读的态度、阅读现状、阅读方法等问题,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对中学生提出相应的建议,如,抽空每天读几页书;阅读对象要有选择;阅读要有计划等等。
14.“我”去陌生的城市质问一个人,但遭遇大雪迷路,一个大娘冒雪把“我”领到这个人家门前,“我”受大娘行为的感动并没有进去,而是又返回了火车站。
15.环境描写。
点明了人物活动的背景,烘托了“我”内心的怨恨之情,为下文“我”迷路、老妇引路等情节作铺垫。
16.一个热情质朴、乐于助人、内心世界充满了关爱的温情的老妇形象。
运用正面描写(或动作、语言)与侧面描写(恶劣的环境和“我”的态度转变)来侧面烘托“老妇”的形象。
17.
(1)不要为世间的纷纷扰扰所困扰;
(2)要学会用宽容去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嫌怨;(3)只要自己努力去做,一切怨恨都能被化解;(4)懂得宽容的心灵会使生活的天地变得开阔。
(答出两点即可)。
18.
(1)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3)与文中大娘的话相照应(4)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人与人之间的嫌怨一旦消除,心灵就会相通,生活的天地就会变得开阔。
【解析】
【分析】
14.试题分析:
文章第②段“那时我初涉文坛,尚未习惯文坛的无事生非,很容易被某些谣言困扰,情绪波动也很激愤。
”交待一事情的起因和发生的时间,③④⑤⑥⑦⑧⑨交待了事情的经过,在自己迷路时,路遇一位老妇人,老妇人用她的行动帮助我,用她的语言融化了我心中的“坚冰”,改变了“我”原先的态度。
15.景物描写作用有铺垫情节、衬托人物心情、突出人物形象、表达主题,要具体根据文章来分析,比如本文中“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是景物描写。
结合全文及情节的发展可知,此句写出了大雪纷飞的情景,表现了“我”内心的纷乱与烦躁,同时也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16.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这类题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阅读文本,从“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