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德之路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773983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德之路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留德之路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留德之路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留德之路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留德之路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留德之路1.docx

《留德之路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德之路1.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留德之路1.docx

留德之路1

2008年8月21日,16:

00,上海DAAD信息中心,第一次留德咨询。

2010年9月16日,09:

41,接到猫哥的来电,签证寄到。

2010年9月17日,18:

54,收到签证。

2010年10月10日,10:

30,ZielDeutschland.

想不出什么题目来描述两年来准备留德的经历,只好用这个已经有人用过的,最能概括我此时此刻心情的这六个字。

从开始到现在。

一路走来,个中滋味,如人饮水。

写这篇文章,是想系统的梳理一遍这两年来自己为了留德都做了些什么(第一部分为这条路的前奏,木有兴趣的同学请略过1楼)。

也许我的经历并不能给很多想要留德的同学什么宝贵的经验(211大学德语专业,转经济专业Bachelor,UniFreiburg)。

但凡能有一些共鸣,足以慰藉。

一、留德梦起

2006年9月,我成为了一名德语专业的学生。

说到为什么选这个专业,现在想想,好像有点冥冥之中自有天定的感觉。

14岁那年,在理科班读高一,物理课上,从男生手里抢来一本杂志,《足球之夜》,那一期的专题是:

德甲辉煌四十年。

对足球一无所知的我,随手翻到专题中某个球员的照片,温和的透着一股英气。

后来知道,那就是著名的盖德·穆勒。

比起听讲台上老师兴高采烈的讲加速度,我倒觉得那一排排德甲历届冠军的统计数据更有趣。

就这样,我开始和老爸同流合污,看起了德甲。

后来准备审核的时候听说,千万别跟审核官提德国足球的事儿套近乎,我就觉得特别冤,我真的是从足球开始认识德国的啊!

就这样,我开始接触德国的方方面面。

三年后,报志愿,没有什么“职业规划”的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德语。

大一的时候,我想做传媒。

经过尝试(其实就是在所谓的校园媒体写东西),认为自己不是干这个的料。

因为在这方面,我属于随心所欲型。

灵感来了,胡诌点儿什么东西出来没有问题。

但是让我在规定时间内写一个固定的题目,这个不行。

在放弃了这个想法之后,读到一本书,《墨迹》。

就是凤凰卫视的主持人曾子墨出的自传。

用一下午的时间看完了一本书,只记得当时看完了之后,血脉喷张。

真的,就是这种感觉。

那个时候非常天真的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紧张的节奏,排的紧凑的日程,不菲的收入。

但是,这条路对我来说太难。

我并不确定高中数学不是强项的我能不能拿下这个专业,也不确定经济是不是我的兴趣所在。

所以,这个想法也就是一时头脑发热,不久就过去了。

现在想想,也许当时认为是过去了,但是这个想法的影子在我脑子里还是扎了根。

后来又在学校书摊上看到了《财经》杂志,注意到这个杂志是因为它很厚,看起来很牛逼的样子,汗……已经忘了那一期的封面文章是什么,好像是跟当时的次贷危机有关的。

这个杂志的文章比较难懂,有些专业方面的东西我并不是很明白。

但是我发现我竟然可以从头到尾一页不落的看完,也许这个就是缘分吧。

那个时候的想法很单纯,觉得学了这个也许能做点实事儿。

我想,父母都是拿死工资的人,家里不算富裕,但起码的衣食住行可以保证。

我相信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想着怎样能攒下大钱最好能挣点小钱改善生活。

但是万一,像美国一样赶上什么金融危机,再来个货币贬值,好不容易存下来的钱三倒腾两倒腾就没了。

然后我脑子里就突然蹦出来一个词:

经世济民。

不怕大家笑话,现在选定VWL作为专业的我,依然以这四个字为宗旨。

巨蟹座的人,有时候很感情用事。

就是直觉,让我觉得我应该走这条路。

之前的顾虑,通通都没有了。

毕竟,人不能因噎废食。

那么,怎样才能走上这条道?

转专业考研。

大二的下学期,我都在研究考研的事情,定了学校,去听重修班的数学课(第二学期没有新开的课),然后找了很多资料,看了不计其数的经验贴,几乎就要定下这条路了。

然后,大二的暑假,我来到了上海。

因为大一的时候社会活动太多,导致专业课很不理想。

语言这个东西,一旦基础没打好,后果不堪设想。

大二的时候赶上来了一些,但是跟最好的同学还有差距。

所以大二的暑假我报了上海新东方的德语高级班,两个月的课程。

我没有选择在上课地点附近租房,而选择住在浦东的一家青旅。

来之前我就确定,除了学习,我最好能认识一些人,参考一下别人的意见,我的选择,到底是不是正确的。

前半个月,我是德语班加BEC班,晚上8点40下课,到青旅就要10点多了。

虽然时间很紧,但是我还是抓紧机会跟可以给我建议的人交流。

其中,有一位在英国读书的浙江姐姐。

她本科在浙大读的数学专业,研究生在英国读精算,来上海做实习。

她问起了我的想法,经过交谈,给了我如下的建议。

1.转专业考研难度非常大。

首先,考研的数学的难度会超过我的想象。

也许现在听数学课没什么问题,但是考研的数学要求的是另外一个层次。

其次,专业课也是块难啃的骨头。

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必须做好心理准备。

2.在准备考研的同时还要应付大三的专业课,这个容量也许会超过客观条件。

如果仔细安排一下时间,我会发现,可能每天连觉都睡不了。

3.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改变我整个人生经历(姑且这么说吧)的一点:

你既然是学德语的,为什么不利用这点复合一下你的专业?

确实,如果在国内考研,读研,我的德语基本就要荒废了,以后的工作恐怕也和德语没什么关系,这样一来,我这大学不是白上了?

虽然很多人的工作都跟专业不对口,但是我不想成为其中的一个。

综上所诉,好像“去德国读经济”成为了一条路。

不考虑读出来之后能不能做我喜欢的工作,能不能实现我的价值,起码,我可以在这期间学一门专业,并且熟练我的语言。

新的一条路出现了。

那么,我能在大三大四期间去听本科的课程,然后直接申请Master吗?

在青旅前台哥哥的“照顾”下,免除了20块钱一小时的上网费,让我每天能用青旅的电脑上个半小时左右的网,我开始收集信息。

当时真的是对留学德国一无所知,只知道要申请德国的经济专业,然后就输入这几个词找,然后就找到了一所大学:

法兰克福金融与管理学院。

开始看招生要求,骚扰外办老师(幸好有某位善良的老师帮我修改邮件,不然就凭我当时二半吊子的德语水平估计连个回复都木有|||),得到的结果是:

如果本科为非经济专业,必须从本科开始读。

旁听再多课,哪怕修个二学位,也是没有用。

这是在我想到这条路之后接受的第一个打击,也是这条路上出现的第一个疑问,难道非从本科开始读不可?

一起上高级班的同学也有跟我一样德语专业的,也想转专业,也不想从本科开始读。

于是我俩开始研究,最后想到了上海的DAAD.人就在这儿,为什么不去咨询一下官方说法?

在课程就要结束之前,我俩预约到了DAAD的咨询。

经过DAAD老师的讲解和好几个晚上的纠结,好像终于能消化这个结果了:

如果想转专业,那么就请从头开始吧。

现在,经过了对留学德国方方面面的了解,才发现自己当年的念头多么的无知。

德国的学位,如果不是从头开始打基础,哪儿那么容易毕业?

不要说申不申请的上,就算老天不长眼让我申请上了,我又读的下来吗?

这是后话。

我觉得,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也许就需要有人点播一下才能开窍。

其实,我学外语,又想换专业,好像出国读书就是理所当然应该推出的结果,但是大二时候的我,偏偏就是没有想到这条路。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很主观的感受促使我做出了出国的决定。

第一,我大一的成绩都不是很好,对德语的兴趣也越来越淡。

自卑,继而逃避。

不自觉的,我觉得语言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附属。

连我第一个接触的大学,都是英语授课的。

因此,德国也离我越来越远。

但是上了两个月的德语班,我发现也许我的基础知识方面没有什么显著的进步,但是,我敢说了。

我真正喜欢上了德语。

我喜欢用德语来表达一些跟德国有关的事物。

当时的班级是两个老师轮流上课,各有风格。

其中的一位女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总是会用信任的眼光看着同学,鼓励大家用德语表达。

有时候一个词儿到嘴边想不出来,她就会鼓励大家来brainstorming,根据她的提示来猜她想说什么单词。

就这样一点一点的,我的嘴巴就被“撬”开了。

德国的一切再次向我招手。

其次,我来自祖国的西北边儿。

这边的小孩儿,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流行一句话:

冲出新西兰。

什么意思?

大学不想在新疆、西安(泛指陕西)、兰州(泛指甘肃)读。

这几个地方的同学不要介意,这个就是当时的情况。

我也随大流,于是来到了祖国的西南,然后觉得好像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但是,西南地区毕竟不能和沿海地区相比,于是,我又想到上海感受一下。

在上海呆了两个月,我突然发现,好像除了这里,应该还有更远的视野。

我的“野心”被一点点扩大,在祖国大地和潘多拉星球之间,德国似乎就成为了一个合适的让我开阔视野的中间点。

就这样,我渐渐地放弃了考研这条道路,准备出国。

而且,越来越坚定。

——————————————————————————————————————————————————————————————————————

二、梦落谁家

客观的讲,大三的第一学期,我并没有为留学德国做什么太实际的准备,只是了解个大概,定下一个时间表。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我认为准备留学德国最实际最有用的三本小册子:

《DAAD答中国学生问》,《APS审核部》以及《留学德国》。

这三本小册子几乎能解答当时我关于留学德国的所有疑问。

从哪儿弄的?

DAAD.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有DAAD的办事处或信息中心。

每年秋冬那个中国国际教育展上DAAD和APS展台都会弄来一堆的资料(真烧钱啊)。

如果都赶不上,那就上DAAD和APS的官方网站,那里面的信息仔细的读,其实三本册子内容的主要来源,就是那里。

举几个例子。

如果还是不想看,来abcdv吧。

也许你的问题在DAAD和APS的网上能找到答案,但是只要你在这儿问,不管是老人还是新人,只要是知道答案的,还是会为你答疑解惑。

也许这里的信息不是那么整齐,但是只要细心的看帖,尤其是以前的旧帖,相信除了能解答疑问,还能得到意想不到的重要信息。

我的论坛ID,就是暑假那会儿注册的。

关于这里,先按下不表。

这个学期,除了上自习看书看得头晕的时候,把这三本小册子拿出来翻一翻,更多的时候是把精力放到了专业课上。

毕竟,去德国读书,语言不行,那就是难上加难。

这一年的亡羊补牢,终于把成绩补到了第3名。

人一有了信心,好像很多事都变容易了。

转眼就是来年的3月,大三下了。

这个时候,留德的准备算是有了实质性的开始了。

在详细叙述之前,不得不提到两个姑娘,那就是一起奋斗在留德前线的我的室友M同学和隔壁邻居A同学。

从大三下学期开始,我们为了留学德国一起准备,互相打气。

收集资料、APS、德福、申请学校、自保金、保险、签证。

一路走过来,我感激,在这个战壕里跟你们在一起。

1.收集资料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个人认为,前期的资料收集对我后来申请学校有巨大的帮助。

这个题目说起来很大,到底应该怎么收集?

一开始,我也是google出企业经济学和国民经济学排名前十名的学校,《焦点》杂志排出来的,也许很多同学都看过,先有个大致印象。

然后,从DAAD下手,选择这些学校,收集基本信息。

那个网站我现在也找不到了,不过不要紧,因为学校的资料我最后也不是从DAAD弄来的,汗。

我是逛DAAD的时候发现了CHERanking.CHE和Excel就在2009年春天的成为了我的好朋友。

http:

//ranking.zeit.de/che2010/de/

现在的CHE改版了,如果还不知道自己选什么学校,新版用起来比较方便。

打开之后,选专业、高校性质、最重要的指标。

然后出来一个同心圆,这就是根据你的标准选出来的学校。

在这个窗口里你还可以改变你的标准。

但这只是一个QuickRanking.在心里大概有底了之后,我的建议是,关掉这个窗口,从首页的第二项:

Fächer进入,然后你会得到一个红红黄黄绿绿的表格,比起第一个窗口,这个表格更加直观。

从这里开始,之后的信息挖掘就是你的本领了。

注册一个账号,可以进行Hochschulvergleich.三个学校为一组,将对比的数据录入Excel里,这就是以后选学校的第一手资料。

关于这个CHE,我也想说两句。

当时,看到LMU的数据一片红的时候,我的心那个凉啊,一度怀疑这个数据的科学性。

后来咨询了外教,外教说这个排名还是比较客观的,因为其中有德国高校信息系统(HIS)的参与,起码数据不会作假。

比如像科隆大学、慕尼黑大学这种牛校,它的学生人数和教授人数在那儿摆着,那个Betreuung不见得会有多周到。

当然了,这就看你注不注重这方面。

也许在这方面这两个大学做的不是很好,但是在研究声誉方面,它又比较出色。

这就是我会参考CHE的原因,它并没有排个12345出来,而是把数据交给你,不同的个体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除此之外,CHE上提供的Fachbeschreibung也很值得参考。

专业概况、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能力要求以及工作机会说的都比较详细。

旧版的Fachbeschreibung里面还有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改版之后的就木有了……

这里,要特别感谢A同学将CHE的内容发扬光大,教我一步步的把能挖的信息挖出来,除了学校,还有城市的信息,比如多少人口、私房平均租价,甚至交通方式的比例,都是可以作为参考的。

做成Excel也是她的主意。

最后的表格,也许会做成这样。

注:

这个颜色是我自己根据选择出的学校标出来的,并不是本来的标准。

这些学校也仅仅是开设经济专业的学校的一部分,是根据我自己的情况弄出来的。

如果要参考CHE,一定要在收集完整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整理。

从Hochschulvergleich进去,进行整理之后,可能会得到一个这样的表格。

城市信息:

总之,就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综合起来。

这样做,一是将来申请学校的时候有的放矢,不会没有目的的海投浪费精力和金钱。

二是将来万一很牛逼的拿到很多所学校的通知书可以将这些信息作为一个参考进行合理的选择,毕竟我们不是孙悟空,我们最终只能去一个地方读书。

于是,这个学期几乎每个周末,我都会拿出一段时间,粘来粘去的弄CHE和Excel.这里还要说明一下,在CHE上的专业信息,更新时间是不同步的。

比如我申请的是经济专业,最新的就是2008年的数据。

但是我同学申请的其他专业,2009年就有更新。

在查找的时候一定得看清楚。

最后,想说说自己对于德国大学排名的看法。

这是一个在论坛上出镜率颇高的问题。

关心排名本身没什么错,人往高处走嘛。

尤其是一路读书过来,期中、期末、月考、季考,可能没有同学没经历过排名吧。

时间长了,在选学校的时候自然会想排出个123来。

然而但凡对德国的大学有所了解的同学,可能都不会特别在意这个东西,因为德国的大学总体来说差距确实没有那么大。

每个大学都有自己强势的学科,长短互补,局面相对就要平均。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所谓牛校的书也许并不那么好读。

前几天认识了一个同学,在Mannheim读了一年经济,不读了,转到了Freiburg.不是因为Freiburg牛逼,而是因为在Mannheim读书太辛苦,几乎没有课余时间,每天不在Vorlesung就在图书馆,他觉得这样的生活没劲。

还有一个室友,当年本来可以去KIT读机械,但是听说超难毕业,干脆读了FH.在德国人的心中排名这个东西也许连鸡肋都算不上。

他们的标准大概是这样的:

学校不能太水,书读的不能太辛苦,业余生活也要有,不是特别难毕业,就行了。

就像衣服要穿在自己身上合身才行,大学的选择也要适合自己才最好。

按照“听起来牛逼”这个标准选择大学肯定是不可取的,单纯参考某个排名也不是很客观。

最终的选择应该建立在综合考量教学质量、专业重点、开设方向等等一系列因素的基础上,甚至可能要考虑城市的因素。

当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也许对很多同学来说课余生活并没有那么重要,那么在能保证完成学业的前提下在本专业的牛校读书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了。

经26楼errouda同学的提醒,加一点德国Wirtschaftswoche杂志给出的若干专业的排名,偏应用一些。

“CHE的排名好像偏学术,比如对于BWL这种专业就不太使用,Wirtschaftswoche上面的BWL排名比较注重实用,比如BWL毕业生在各大公司人事部门的满意程度等等”

学术方面的指标是不少,比如Promotion,VeröffentlichungproWissenschaftler以及Forschungsreputation这些,但也有涉及到Praxis-undBerufsbezug的指标。

WIWO那个排名我也看到过,当时想的是如果学习过程不满意,或者是一开始要求很高很难毕业,到时候成绩不好看HR再喜欢也没用,所以没有过多的考虑。

LS同学提醒的是,如果比较注重这方面的话那么这个排名也可以作为参考。

2010年的链接:

http:

//www.wiwo.de/management-er...hef-sicht-430954/2/

2009年的链接:

http:

//www.wiwo.de/management-er...nkings-2009-394955/

————————————————————————————————————————————————————————————

2.TestDaF&APS

这两件事,因为是留德路上的重大事件,所以当时就有记录。

很晚了,就把当时写日志贴上来吧。

PS.因为是当时的日记,所以写了一些比较琐碎的事情。

木有兴趣的同学,同上,可以略过。

红字加粗以及加下划线标注的部分,是跟APS和德福最相关的部分。

从暑假到现在,发生了很多事。

又去了趟上海,上了个德福班,回来了。

APS排上队了,快考德福了。

在上海的一个月里,每天还会写写日记,但是现在实在没时间打到电脑上了。

  

2009.09.10

宿醉加疲惫(前一天晚上跟外教去成都Kempinsky的啤酒节了……)回寝室整理了一下,准备找L老师给看看大学成绩单上的德语的课程翻译,终于在L老师的无私帮助之下搞定了,L老师真强,连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种课都翻出来了……唯一遗憾的是竟然忘了跟L老师说“教师节快乐”……这里补上一句吧……谢谢L老师。

下午去洗了个澡,活过来了,然后弄出了成绩单的中文和中英文初稿。

晚上和A精诚合作,搞定了大学成绩单的中文和中英文部分,以及课程的所有德语翻译。

这里提一句,“教务长”这个词儿在英语里有个专有名词就叫“Dean”,但是在德语里我们死活没找着完全准确的对应翻译,差不多的意思都是“系主任”“大主教”这一类的……还有在读证明的中文部分。

我们这两个强迫症一遍一遍的校对,总觉得有地方会出错。

2点半睡觉。

2009.09.11

今天征战的对象是校级部门——教务处、档案馆。

10点半来到教务处的教务科,让老师先校对了一遍中文和中英文的成绩单,然后拿到教务处,用特殊的成绩单打印用纸各复印了5份,共计75元,收费标准是:

5份之内是50元,之后多加1份要5块钱。

然后盖上了特酷的教务处处长的官印和教务处的印。

之前的在读证明开的不规范,落款应该在学校名称后面加上“教务处”,所以到楼下打印店又改了一下,再次杀到教务科,盖教务科的章,再去盖教务处的章。

至此,中文成绩单、中英文成绩单、大学在读证明全部办理完毕。

回寝室的路上滑了一跤,差点劈叉,那条满是青苔的路忒滑,弄得满裤子都是泥。

就当是攒人品了。

中午回来睡了个午觉,一觉醒来已是三点半了。

马上冲到位于图书馆的档案馆办高考成绩证明,去了发现办高考成绩的老师不在,没办法,只好安排到周一上午了。

下午回来之后,开始弄高中毕业证、高考成绩证明以及大学在读证明的德语翻译。

网上提供的模板和我们俩的证明有些区别是很大的,这事儿没法自个儿干,也只好先放下。

然后开始审核部网上注册,简直是困难重重!

高考成绩记不得了、高考考号记不得也查不到、更有小学、初中、高中名称的德语翻译……简直是一个头两个大。

但是,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高考考号拜托老妈查了一下高考准考证,成绩么先填个差不多的,拿到正式的东西了再补。

我的学校的名称,在A和我的并肩作战之下,竟然给我们翻出来了!

出去吃了顿饭,A开始注册,结果在我俩吃饭的短短1小时左右的时间,竟然中间有两个人已经注册了!

哎,希望到时候会排在一天。

后来A回去以摩羯座的高效把成绩单的德语弄出来了,表扬表扬。

那么,今晚也就到这儿了。

2009.09.12

早上起得很晚,A在10点半的样子过来叫我,她仔细看了目标学校的情况,发现关于毕业证这块儿有很多信息不清楚,于是跟她一起研究了一下。

下午也不想搞什么材料了,索性就更新整理一下BWL和VWL的各种信息。

大的方向没什么变化,做了一个初步的申请学校的清单,然后把重要信息集中到了一张纸上,等以后想放松的时候再补充一些附加信息(比如专业的开设时间等等),底线是在考德福之前整理出所有信息,今年年底之前确定申请的学校。

晚上A她们班开班会,说保研的事儿。

她回来之后我们跑到外面聊了一个多小时。

她作为成绩数一数二的同学就这样放弃保研名额,在外人看来觉得及其不可思议,佩服的有,等着看笑话的也有。

在她自己看来,即使出国这个决定是已经板上钉钉的,但是说出“放弃”的那一刹那,心里怎么着还是有点儿别扭。

我希望可以给她打打气,但是我更希望她自己能给自己打气,因为如果要做这个决定一定要说服自己的人就是自己。

每种选择都有其附加的代价,选择放弃保研出国,丢掉的是大四一年安逸的生活,是在国内熟悉的环境中生活的自如。

而搭上的,起码在现在看来,有未知的结果,有精力和金钱的耗费,有忙碌的出国准备期——就短期而言,非常特别以及极其的亏本。

但是做人不能短视,如果我们俩都是潜力股,那么未来的收益将是可观的。

所以,选择了这条路,其实是做好准备要冒更大的风险。

相对的,风险与收益成正比。

而能不能收益,就看自己了。

晚上回去小腐朽了一下,玩儿了会儿模拟人生。

12点半,睡觉。

2009.09.13

按照计划,周一要将APS审核材料送达公证处开始公证。

所以今天之内我们必须把手头材料的中文、德语全部确定。

高考成绩证明要等周一早上办。

但事实上我们是下午5点左右才开始弄得,对照着模板,还算有效率,9点的样子全部搞定,又校对了好几遍。

完毕。

2009.09.14  高考成绩证明档案馆下午:

公证处

2009.09.18  公证处取公证书,校对,盖钢印。

两大文件袋拿回来。

2009.09.19  冒着雨骑着车去最近的中国银行汇款,排了半天队被告知周末不能汇给机构,但来都来了不能啥都不干,于是乎拿走了最后三张境内汇款申请单。

填了一张给银行的工作人员看了一下,没有问题,打道回府。

2009.09.21

最晚今天必须要把钱和材料都寄出。

上午再次来到中国银行,被告知因为没有汇款单了所以这个网点不能办,好在我们那天长了个心眼儿拿回去了两张,A之前填的样本因为复印过去的字迹太模糊,所以重新填了一张。

我的那张上面稍微印了一点儿A上次填样本的时候的字迹,关系不大,而且因为没有多余的表了,所以就没有再填。

等了有半个多小时的样子终于到我们了,2500大洋就这样木有了,还有25块的手续费。

中午吃完饭,把汇款单复印了,回去之后在汇款单上把该填的填了,再校对一遍所有材料。

出发去邮局。

2点多到了邮局,填单,把我们的文件袋装到EMS的大信封里,搞定。

2009.09.24

上午我去听高数课,A去自习,中午在停车场见面的时候她神秘兮兮的说:

“刚才接到一个电话,010打头的”。

我正琢磨着是谁呢,她说:

“是大使馆审核部打来的,我们的东西都到了,审核面谈时间是10月29号上午,我们排上成都的审核了!

”。

Gottseidank!

之前我还担心因为及材料的时间和成都审核时间只有一个月,会不会来不及然后被排到北京去,没想到这么快就通知我们了!

激动!

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这两件事了:

APS&TestDaF.Fighting.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