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 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教学设计 上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77305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 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教学设计 上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 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教学设计 上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 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教学设计 上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 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教学设计 上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考化学 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教学设计 上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 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教学设计 上教版.docx

《中考化学 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教学设计 上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 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教学设计 上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 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教学设计 上教版.docx

中考化学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教学设计上教版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中考化学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教学设计上教版

 

撰写人:

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

 

一、复习内容及中考要求

“分析实验现象及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属于化学科学探究中“解释与结论”环节,也是科学探究的主要目的,包含了定性实验中的现象分析和定量试验中的数据处理两个方面。

初中化学实验以定性实验为主,因此复习中将实验现象的分析作为重点内容。

在“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性质与变化、变化与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具体的实验情境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化学基础知识,还要有分析、推理的能力。

而不同的物质之间可能有相同的性质,不同的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相同的现象,这就要求学生的思维不仅要灵活还要全面。

因此对“分析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方法的复习,不仅可以帮学生巩固基础,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考说明中属于“理解应用层次”,07-09三年的中考中都以探究题的形式出现。

二、学生分析:

通过新课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一定的化学实验事实,对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性质与变化、变化与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比较清楚,初步具有了分析简单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基本能力。

但初中学生的思维还不够成熟,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遇到较复杂的实验情境时,往往由于考虑问题不全面而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历年的中考中,对实验结论是否合理的评价题失分率都居高不下,而今年我区一模考试中,33题的第2问和第5问考查的都是是否能根据现象、得出合理的结论,第2问的得分率全区仅为30%,第3问的得分率仅为20%,

前面实验结论的错误自然影响到后续的探究,所以该题的第6问得分率也只有20%。

因此在复习阶段,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意志力差,复习阶段部分学生会因为知识已不再新颖而使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果下降。

因此复习阶段还要想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提高学习效果。

三、复习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巩固记忆初中化学实验中有颜色变化、沉淀产生、气体生成的实验

2.能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讨论,逐步发现、归纳出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基本分析步骤。

2.通过巩固练习,逐步提高方法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

2.在方法的总结应用过程中,体会成功,体会到方法对于问题解决的重要性。

四、重点、难点处理。

学习重点:

1.巩固记忆初中化学实验中有颜色变化、沉淀产生、气体生成的实验。

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

一是学生自己梳理知识,二是在分析实验、巩固练习的过程中边运用,边记忆。

2.通过实验讨论,逐步发现、归纳出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基本分析步骤。

这部分是首先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讨论分析现象、交流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归纳总结、并通过典型例题进行迁移运用。

学习难点:

如何把问题考虑全面,以得出合理结论。

首先通过实验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到不同物质可能具有相同的性质,不同的变化中可能出现相同的现象,然后在讨论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这种意识,以使学生在得出结论前习惯思考:

还有哪些物质具有该性质?

还有哪些变化中具有该现象?

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只有某一物质具有该性质

联系已知、资料

确定物质

物质的性质

现象

问题情境

继续实验

有多种物质具

有该性质

其他因素

 

 

五、复习教学的基本思路及教学结构图:

基本思路:

根据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直观想象能力较好且喜欢实验的特点。

我将典型例题变成了老师的演示实验,在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又通过“你看到现象时想到了什么、你得出结论前想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将学生无意识的直觉过程归纳总结成分析方法和分析步骤。

再通过知识整理、巩固运用等环节,帮助学生巩固基础,引导学生正向迁移。

最后通过分层的课堂反馈习题,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并给不同的学生以成功感。

教学结构图

发现方法

关注到物质的相似性

引导总结:

学生的发展

教师

学生

环节

巩固基础;

会用归纳的方法帮助记忆;

组织反馈

检测效果

独立完成习题,自我检测学习效果

组织练习、讨论

课堂反馈

方法和知识正向迁移

独立完成小组讨论

班级交流、质疑

巩固练习

整理知识

巩固记忆

订正答案

知识整理

 

体会成功、树立学习信心

五、复习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引入课题

【展示目标】用powerpoint一些实验现象。

【提问】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哪些实验现象?

【设问】如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呢?

阅读

回忆、回答。

思考

引入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1分钟

实验分析

发现方法

【出示实验目的】简述实验目的,并将7种可能物质的化学式作为副板书写在黑板上。

【演示实验】展示实验室常用的7瓶溶液,

【组织交流】你的结论是什么?

你是如何分析出来的?

【演示实验2】向1号溶液中滴加酚酞。

【组织交流】1、由这个现象你分析1号溶液具有什么性质?

2、老师给出的物质中哪些物质具有这种性质?

【演示实验3】再取1号溶液,加入适量石灰水。

【组织交流】1、由这个现象你分析1号溶液具有什么性质?

2、老师给出的物质中哪些物质具有这样的性质?

【演示实验3】取6号溶液,滴加酚酞

3.向装有二氧化碳的瓶中加入2号溶液

聆听、明确实验目的和情境

 

观察,并写出现象、结论和分析过程。

说出自己的结论和分析过程

观察,记录、分析。

讨论、交流自己的分析过程、评价其他同学的结论。

 

观察,记录、分析。

交流分析思路

 

观察、记录、分析、交流分析过程

强调实验目的和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实验现象的思路是:

由现象找性质,由性质找物质,

 

引导学生回忆基础知识,发现分析实验现象的基本步骤:

由现象确定性质,再结合实验情境找出具有该性质的物质,最后分析得出结论。

15分钟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4.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7号溶液

【小结】并板书分析方法

 

与老师一起总结分析思路。

 

将学生的下意识行为转变成方法。

知识整理

【组织学生整理知识】组织学生独立完成知识政令部分的习题。

按学案的提示整理知识并交流订正答案。

引导学生注重基础,落实基础。

5分钟

迁移应用

【组织练习】组织学生先独立完成09宣武二模33题,

【组织小组讨论】然后组内讨论,确定答案。

【出示答案】出示答案,学生自查正确率

【组织讨论】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独立完成习题,

小组内交流讨论,确定答案。

 

讨论,分析同学或自己的错误原因。

巩固方法,培养迁移能力

10分钟

小结

【组织小结】

和教师一起再次总是分析方法。

强化解题思路。

1分钟

课堂反馈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课堂反馈】

按自己的情况自愿选择A或B组题,完成

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10

学生用资料:

学习目标:

1.熟练记忆常见化学实验中的主要实验现象。

2.能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3.能初步归纳出分析实验现象的基本思路或方法。

环节一:

方法探究

教师的实验盘里放着编号为1-7的7瓶溶液,他们可能是硫酸铜、氯化铁、氯化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稀盐酸、和碳酸钠溶液。

请和教师一起通过实验来确定这些溶液的成分,并将你的观察和分析写在下表中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1.观察教师托盘里的7瓶溶液

2.取出适量1号溶液与试管中,滴加酚酞

3.向滴有酚酞的1号溶液中加入适量石灰水

4.取出适量6号溶液与试管中,滴加酚酞

5.向滴有酚酞的6号溶液中加入一段镁条

6.向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入2号溶液

7.向加入了2号溶液的集气瓶中再加入7号溶液

环节二:

知识整理按要求完成下列填空

(一)实验中有颜色变化:

1.有特殊颜色的物质:

黑色固体:

,紫黑色固体,

蓝色溶液,黄色溶液,红色固体。

2.能使石蕊变红的物质有,能使石蕊变蓝、酚酞变红的物质有,

(二)实验中有沉淀出现: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反应的方程式为。

混合后能产生白色沉淀的两种溶液是,反应的方程式为。

加热饱和石灰水,能看到的现象是,原因是。

(三)能量变化

与水混合后放热的物质有,吸热的物质有,

反应中有明显放热现象的还有。

(四)与气体有关的反应

1.实验中能产生气体的化学变化有。

2.能与碱反应的气体是,

3.当容器的体积不变时,容器中气体的压强的大小受温度和气体量的影响,温度升高,气体压强;气体增加,气体压强;当压强发生变化时,气体或液体会向压强(填“小”、“大”)的方向流动。

环节三:

综合应用

(09宣武二模33).实验室有5种白色固体,老师让化学实验小组同学鉴别这些固体。

(1)调查研究

①5种白色固体分别是:

NaOH、Na2CO3、CuSO4、Ca(OH)2和NaHCO3。

②查阅资料:

小组同学查阅了NaOH、Na2CO3和NaHCO3的一些性质。

性质

NaOH

Na2CO3

NaHCO3

溶解性

10℃时溶解度20.0g

10℃时溶解度12.5g

溶解时放热

10℃时溶解度8.1g

溶解时放热

加热

不分解

不分解

发生分解反应,分解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2)实验探究:

同学们的探究报告如下,请你帮助完成。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第一步:

在5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的5种白色固体,分别标上A、B、C、D、E,然后依次加入适量的水并振荡。

A、C、D的溶液为无色;B的溶液为浑浊;E的溶液呈为蓝色。

B是。

E是

第二步:

向上述A、C、D溶液中分别滴加无色的酚酞溶液

三支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均变红。

结论:

第三步:

依据右图装置再次对A、C、D进行实验

①加热固体A

B溶液无明显现象。

A是

②待①停止加热后,通过长颈漏斗向C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C溶液中有气泡产生,B溶液中有气泡逸出、并有白色沉淀生成。

C是

第四步:

被加热的试管口有无色液滴生成,B溶液中有气泡逸出且溶液变浑浊。

C是

利用排除法得出:

D是NaOH

(3)实验反思:

老师引导同学们讨论了上述实验探究过程,进行了全面反思,发现实验结论仍有不确定性。

不能确定的物质是(填化学式);

课堂反馈:

A组题:

1.为研究钠单质的性质,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操作:

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单质,放入水中发生剧烈反应,产生的气体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反应过程中钠熔成小球并逐渐消失;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

根据实验操作及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①钠单质具有的性质。

A.硬度小B.能溶于水C.与水反应放热  D.显碱性

②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向盛有10mL稀盐酸(其中滴有少量指示剂)的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用pH计测定溶液的pH,所得数据如下。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mL

0

2

4

6

8

10

12

14

烧杯中溶液的pH

1.1

1.2

1.4

1.6

2.5

7.0

11.0

12.0

若滴加指示剂是无色酚酞溶液,入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后,溶液颜色无变化。

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填化学式);可能有。

3.如图所示,在小烧杯中盛有饱和石灰水,大烧杯中盛有试剂X。

将试剂Y加入到大烧杯X中,小烧杯中不会产生白色沉淀的是

序号

试剂X

试剂Y

A

硝酸铵

B

浓硫酸

C

盐酸

镁条

D

硫酸

碳酸钠

4.

如右图所示,分液漏斗内盛有液体X,广口瓶内放有固体Y,若使图1中小气球鼓起,则液体X和固体Y不可能是(),若使图2中气球鼓起,则液体X和固体Y可能是(),

A.X是水,Y是氧化钙

B.X是稀硫酸,Y是铁粉

C.X是水,Y是硝酸铵

D.X是稀盐酸,Y是纯碱

 

B组题:

(08北京中考38题)实验盒中有7种没有标签的溶液,老师让化学实验小组同学鉴别这些溶液。

(1)调查研究

①实验盒中记录单上登记的7种溶液是:

KMnO4、Na2CO3、CuSO4、NaCl、Ca(OH)2、NaOH和稀盐酸,其中有颜色的是溶液。

②查阅资料: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得到盐酸。

(2)提出假设:

同学们从5种无色溶液中取出4种,贴上A、B、C、D标签,并且假设这一组溶液可能是Na2CO3、NaCl、Ca(OH)2和稀盐酸。

(3)实验探究:

同学们按以下步骤进行鉴别。

第一步:

取4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的A、B、C、D溶液,然后依次加入少稀盐酸,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溶液

A

B

C

D

加入盐酸后的现象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有气泡产生

无明显变化

实验结论:

C是溶液。

第二步:

依据右图装置进行实验,其中夹持固定装置已略去。

从长颈漏斗加入稀盐酸,可以观察到C溶液中有气泡产生,A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B、D溶液均无明显变化。

实验解释:

A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第三步:

依据右图装置进行2个实验。

取少量B溶液倒入

蒸发皿,加热,闻到有刺激性气味,停止加热。

再取少量D

溶液倒入另一蒸发皿,加热,有白色固体析出,停止加热。

实验结论:

B是D是溶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