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69727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生物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细胞生物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细胞生物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细胞生物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细胞生物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细胞生物学.docx

《细胞生物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生物学.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细胞生物学.docx

细胞生物学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其他模型的观点?

P54

“蛋白质-脂类-蛋白质”的三明治模型单位膜模型流动镶嵌模型(流动性不对称性)

脂筏模型

⏹脂筏模型是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的微结构域(在甘油磷脂为主的生物膜上)。

⏹约70nm左右,是一种动态结构,位于质膜的外小页。

2.膜脂分子典型的运动方式主要有哪些?

P58

答案:

①沿膜平面的侧向运动;②脂分子围绕轴心的自旋运动;③双层脂分子间的翻转运动;④脂分子尾部的摇摆运动

3.根据膜蛋白分离的难易程度及其与脂分子的结合方式,膜蛋白可分为?

P59

外在膜蛋白(外周膜蛋白)脂锚定蛋白内在膜蛋白(整合膜蛋白)

4.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

(膜脂的流动性、膜蛋白的流动性)P62

答:

不仅与脂分子的类型有关,也与脂分子同膜蛋白及膜两侧的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温度等环境条件有关。

膜脂的流动性:

1. 胆固醇:

胆固醇的含量增加会降低膜的流动性。

2.  脂肪酸链的饱和度:

脂肪酸链所含双键越多越不饱和,使膜流动性增加。

3.  脂肪酸链的链长:

长链脂肪酸相变温度高,膜流动性降低。

4.   卵磷脂/鞘磷脂:

该比例高则膜流动性增加,是因为鞘磷脂粘度高于卵磷脂。

5.   其他因素:

膜蛋白和膜脂的结合方式、温度、酸碱度、离子强度等。

膜蛋白的流动性:

温度、某些膜蛋白与细胞骨架结构的结合

5.根据激活信号不同,离子通道(通道蛋白的一种,另为孔蛋白及水孔蛋白)分为?

P70

电压门通道、配体门通道(胞内外配体)、应力激活通道

6.跨膜运输的类型、特点?

P70

答:

(一)、简单扩散也叫自由扩散

①沿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扩散;②不需要提供能量;③没有膜蛋白协助。

(二)、被动运输/协助扩散(载体蛋白、通道蛋白介导)

特点:

①转运速率高;②运输速率同物质浓度成非线性关系;③特异性;④饱和性。

(三)、主动运输

特点:

①逆浓度梯度(逆化学梯度)②需要能量;③都有载体蛋白。

7.极化概念?

(动物细胞的静息电位值主要反映了跨膜的K+电化学梯度)P78

静息电位是细胞质膜内外相对稳定的电压差,质膜内为负值,质膜外为正值,这种现象又称极化。

(动物细胞质膜对K+的通透性大于Na+是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特征)

8.线粒体外膜和内膜的通透性?

P89

1)外膜:

蛋白质/膜脂=1/1

通透性较大,筒状圆柱体的孔蛋白构成亲水通道,允许小分子物质通过(ATP、NAD、辅酶A等);各种酶类(膜脂合成、初步分解)

2)内膜:

蛋白质/膜脂(质量比>=3/1)

心磷脂含量高,缺乏胆固醇,通透性低,形成通透屏障,氧化磷酸化的的电子传递链位于内膜。

9.解偶联剂?

P90(使氧化和磷酸化脱偶联,氧化仍可以进行,而磷酸化不能进行)

质子载体:

2,4-二硝基酚

质子通道:

增温素

其它离子载体:

如缬氨霉素。

某些药物:

如过量的阿斯匹林也使氧化磷酸化部分解偶联,从而使体温升高。

10.参与电子传递链的电子载体有哪些?

P92

黄素蛋白、细胞色素、泛醌、铁硫蛋白和铜原子。

(都具有氧化还原作用)

11.线粒体复合物上电子的传递过程?

P93

①复合物Ⅰ:

NADH脱氢酶

分子结构与组成:

是二聚体,含有1个带有FMN的黄素蛋白和至少6个铁硫中心

作用:

催化NADH的2个电子传递至辅酶Q,同时4个质子由基质侧被转运至膜间隙

电子传递的方向为:

NADH→FMN→Fe-S→Q

②复合物Ⅱ:

琥珀酸脱氢酶

分子结构与组成:

含1个FAD,2个铁硫蛋白,1个细胞色素b。

作用:

催化1对电子从琥珀酸转移至辅酶Q,但不转移质子。

电子传递的方向为:

FAD→Fe-S→Q

③复合物Ⅲ:

细胞色素c还原酶

分子结构与组成:

是二聚体,每个单体含2个细胞色素b、1个细胞色素c1和1个铁硫蛋白

作用:

催化2个电子从辅酶Q传给细胞色素c,同时发生4个质子的跨膜输送。

电子传递方向:

辅酶Q→Fe-S→Cytc1→Cytc

④复合物Ⅳ:

细胞色素c氧化酶

分子结构与组成:

以二聚体形式存在,每个单体包含细胞色素a、a3,2个Cu原子

作用:

催化2个电子从细胞色素c传给氧,同时2个H+发生跨膜运输,2个H+用于水的合成。

电子传递方向:

Cytc→Cyta→Cyta3→O2

12.1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的主要异同.

答: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相似点: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双层膜细胞器;功能都是转换能量;都是半自主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环状DNA及自身转录RNA与翻译蛋白质的体系,既具有核外基因及其表达体系,但组成线粒体和叶绿体蛋白绝大多数是由核基因编码.

线粒体:

嵴;含有与能量转换相关的蛋白;膜间隙含许多可溶性酶、底物及辅助因子;基质含三羧酸循环酶系、线粒体基因,表达酶系等以及线粒体DNA,RNA,核糖体。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动力工厂”。

叶绿体:

类囊体膜上分布着许多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类、叶绿素等色素。

内膜并不向内折叠成嵴;内膜不含电子传递链;除了膜间隙、基质外,还有类囊体;捕光系统、电子传递链和ATP合成酶都位于类囊体膜上。

光合作用的场所,“养料加工厂”和“能量转换器”。

12.2试比较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与叶绿体的光合磷酸化的异同点。

1)相同点:

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与叶绿体的光合磷酸化中,⑴需要完整的膜;⑵ATP的形成都是由H+移动所推动;⑶叶绿体的CF1因子与线粒体的F1因子都具有催化ADP和Pi形成ATP的作用。

2)不同点:

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是在内膜上进行的一个形成ATP的过程。

它是在电子从NADH或FADH2经过电子传递链传递给的过程中发生的。

每一个NADH被氧化产生3个ATP分子,而每一FADH2被氧化产生2个ATP分子,电子最终被O2接收而生成H2O。

即:

1对电子的2次穿膜传递,将基质中的3对H+抽提到膜间隙中,每3个H+穿过F1-F0ATP酶,生成1个ATP分子。

叶绿体的光合磷酸化是在类囊体膜上进行的,是由光引起的光化学反应,其产物是ATP和NADPH;碳同化(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合NADPH的化学能,使CO2还原合成糖。

光合作用的电子传递是在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中进行的,这两个光系统互相配合,利用所吸收的光能把4个电子从H2O传递给NADP+。

即:

4个电子的3次穿膜传递,伴随着大约12个H+从基质移入类囊体腔中,四个质子由氧释放复合物移出,另外8个质子由细胞色素b/f复合物移除,每2个H+穿过CF1-CF0ATP酶,生成1个ATP分子。

13.光反应?

暗反应?

P100

光反应包括原初反应和电子传递及光合磷酸化两个步骤,指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分子吸收、传递光能并将其转换为电能,进而转换为活跃的化学能,形成ATP和NADPH,同时产生O2的一系列过程。

光反应在类囊体膜上进行。

固碳反应指在光反应的产物,即在ATP和NADPH的驱动下,CO2被还原成糖的分子反应过程。

该反应将活跃的化学能转换成稳定的化学能,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14.天线色素分子、反应中心色素?

P100

在大约300个叶绿素分子组成的一个光合单位中,只有一对特殊的叶绿素a分子,即反应中心色素,是光能的捕捉器,具有光化学活性,可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其余的光合色素称为捕光色素或天线色素分子。

后者的作用是吸收光能并将之有效地传递到反应中心色素。

15.卡尔文循环三个阶段?

P104

羧化阶段、还原阶段、RuBP再生阶段

16.蛋白泛素化?

蛋白酶体?

P115

泛素化和蛋白酶体所介导的蛋白质降解途径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

包括蛋白质质量监控、影响细胞代谢、信号转导和受体调整、免疫反应、细胞周期、转录调节和DNA修复等。

蛋白酶体是细胞内降解蛋白质的大分子复合体,由约50种蛋白质亚基组成,富含ATP依赖的蛋白酶活性,其功能然若细胞内蛋白质破碎机。

泛素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8.5×103的小分子球蛋白,具热稳定性,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人和酵母细胞的泛素分子共享序列高达96%,由于广泛存在且序列高度保守,故名泛素。

共价结合泛素的蛋白质能被蛋白酶体识别和降解,这是细胞内短寿命蛋白和一些异常蛋白降解的普遍途径,泛素相当于蛋白质被摧毁的标签。

26S蛋白酶体是一个大型的蛋白酶,可将泛素化的蛋白质分解成短肽。

在蛋白质的泛素化过程中,E1(泛素激活酶)水解ATP获取能量,通过其活性位置的半胱氨酸残基与泛素的羧基末端形成高能硫酯键而激活泛素,然后E1将泛素交给E2(泛素结合酶),最后在E3(泛素连接酶)的作用下将泛素转移到靶蛋白上。

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泛素连接酶至少有两类,其中SCF负责将泛素连接到G1/S期周期蛋白和某些CKI上,APC负责将泛素连接到M期周期蛋白上。

17.内质网功能?

P119(葡萄糖-6-磷酸酶被认为是内质网的标志酶)

光面内质网:

脂类合成;类固醇激素的合成;脱毒作用;糖原分解释放葡萄糖;调节钙功能。

粗面内质网:

蛋白质合成;蛋白质的修饰和加工(几包括糖基化、羟基化、酰基化、二硫键形成等,几乎所有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最终被糖基化。

);新生肽链的折叠和装配。

磷脂的合成都是在内质网的胞质溶胶面进行

18.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的功能?

P118,127,132(高尔基体的标志酶是糖基转移酶)

内质网:

蛋白质、脂类的合成,蛋白质的修饰与加工;

高尔基体:

将内质网合成的多种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与包装,然后分门别类地运送到细胞特定的部位或分泌到细胞外。

蛋白质运输和分选;蛋白质修饰(水解、糖基化、硫酸化);膜循环(内质网上合成的脂质一部分转移至高尔基体后,经过修饰和加工,形成运输泡,向细胞膜和溶酶体膜等部位运输)

溶酶体:

进行细胞内的消化作用,维持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及防御等

19.根据溶酶体处于完成其生理功能的不同阶段,大致可分为?

P131

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残质体(后溶酶体)

20.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标志酶?

P131

溶酶体的标志酶是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体的标志酶是过氧化氢酶。

21.如何区别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

P135

过氧化物酶体和初级溶酶体的形态与大小类似,但过氧化物酶体中的尿酸氧化酶等常形成晶格状结构,因此可作为电镜下识别的主要特征。

此外,这两种细胞器在成分、功能及发生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1)相同点:

由一层单位膜膜包围;为一类异质性细胞器。

不同点如下:

特征

溶酶体

微体(过氧化物酶体)

形态大小

直径0.2~0.5μm,无酶晶体

直径0.15~0.25μm,有酶晶体

酶的种类

酸性水解酶

氧化酶类

pH值

~5

~7

需氧与否

不需要

需要

功能

细胞内消化

主要与糖异生有关

发生

酶在RER上合成,经高尔基复合体出芽形成

酶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经分裂和组装形成

22.信号假说内容?

P138

答:

分泌蛋白在N端含有一信号序列,称信号肽,由它指导在细胞质基质开始合成的多肽和核糖体转移到ER膜;多肽边合成边通过ER膜上的水通道进入ER腔,在蛋白合成结束前信号肽被切除。

指导分泌性蛋白到糙面内质网上合成的决定因素是N端的信号肽,信号识别颗粒(SRP)和内质网膜上的信号识别颗粒受体(又称停泊蛋白,DP)等因子协助完成这一过程。

23.细胞通讯的方式及其例子。

P156

细胞通讯是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配体)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与相应的受体相互作用,进而经过细胞信号转导,导致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答:

(1)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细胞间通讯:

细胞分泌一些化学物质(如激素)至细胞外,作为信号分子作用于靶细胞,调节其功能,可分为4类。

1.内分泌:

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随血液循环输至全身,作用于靶细胞。

其特点是:

低浓度;

全身性;

长时效

2.旁分泌:

细胞分泌的信号分子通过扩散作用于邻近的细胞,对创伤或感染组织刺激细胞增殖以恢复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包括:

各类细胞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

气体信号分子(如:

NO)

3.通过化学突触传递神经信号:

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由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4.自分泌:

与上述三类不同的是,信号发放细胞和靶细胞为同类或同一细胞,常见于癌变细胞。

如:

大肠癌细胞可自分泌产生胃泌素,介导调节c-myc、c-fos和rasp21等癌基因表达,从而促进癌细胞的增殖

(2)细胞间接触依赖性通讯即细胞识别,如:

精子和卵子之间的识别、神经元细胞的分化。

(3)动物相邻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

如可兴奋细胞的电偶联现象(电紧张突触)。

24.细胞信号分子的特点、受体的特点?

P158

答:

细胞的信号分子特点:

①特异性;②高效性;③可被灭活

信号受体的特征:

特异性;饱和性;高度的亲和力。

25.介导跨膜信号转导的细胞表面受体可以分为哪3类。

P159

答:

离子通道偶联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酶联受体。

26.细胞信号转导常见的第二信使?

P160(起信号转换和放大的作用)

答:

cAMP、cGMP、IP3(肌醇-1,4,5-三磷酸)、PIP3(3,4,5-三磷酸磷脂酰肌醇)、DAG(二酰甘油)、Ca2+。

27.细胞松弛素、鬼笔环肽、秋水仙素、紫杉醇的作用?

P209.196

1.细胞松弛素同微丝的正端结合,并引起F-肌动蛋白解聚,阻断亚基的进一步聚合。

2.鬼笔环肽同聚合的微丝结合后,抑制了微丝的解体

3.秋水仙素阻止微管的成核反应。

4.紫杉醇促进微管聚合和稳定已聚合微管的药物。

28.细胞骨架(微管微丝中间丝),试举例存在于人体的部位2~3处?

微管精子鞭毛内部、纤毛、上皮细胞、中心体

微丝小肠上皮微绒毛、细胞皮层、伪足、胞质分裂环

中间丝平滑肌细胞、上皮细胞、核纤层

29.肌钙蛋白三个位点各起什么作用?

P203

Tn-T:

与原肌球蛋白高度亲和;

Tn-I:

抑制肌球蛋白马达结构域的ATP酶活性;

Tn-C:

能与Ca2+结合

30.肌肉收缩涉及的主要蛋白及其作用。

P205

答案:

①肌球蛋白(myosin)其头部具ATP酶活力,沿微丝从负极到正极进行运动。

MyosinⅡ主要分布于肌细胞,有两个球形头部结构域(具有ATPase活性)和尾部链,多个Myosin尾部相互缠绕,形成myosinfilament,即粗肌丝。

参与形成应力纤维和胞质收缩环,I、V型结合在膜上与膜泡运输有关。

②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由两条平行的多肽链形成α-螺旋构型,位于肌动蛋白螺旋沟内,结合于细肌丝,调节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头部的结合。

主要作用是加强和稳定肌动蛋白丝,抑制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结合。

③肌钙蛋白(Troponin,Tn)为复合物,包括三个亚基(Tn-T、Tn-C、Tn-I)。

主要作用是调节肌肉。

④肌动蛋白:

细肌丝的主要成分。

31.中间丝有没有极性?

有没有踏车行为?

P223

不具有极性;并不表现为典型的踏车行为。

32.A、B、Z三种构型DNA各有何特点(螺旋方向、活性等),哪种类型DNA为右手双螺是活性最高的DNA构象。

P236

答案:

B型DNA:

右手双螺旋,活性最高的DNA构象;

A型DNA:

B型DNA的重要变构形式,仍有活性;

Z型DNA:

左手螺旋,B型DNA的另一种变构形式,活性明显降低。

33.组蛋白、非组蛋白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特点。

P237

组蛋白:

根据功能组蛋白可分为:

①核小体组蛋白(nucleosomalhistone):

H2B、H2A、H3和H4帮助DNA卷曲形成核小体的稳定结构特点:

<1>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结构蛋白,富含带正电荷的Arg和Lys等碱性氨基酸,属碱性蛋白质,可以和酸性的DNA紧密结合(非特异性结合);<2>没有种属及组织特异性,在进化上十分保守。

②H1组蛋白:

在构成核小体时H1起连接作用,它赋予染色质以极性。

特点:

有一定的种属及组织特异性。

非组蛋白:

(1)非组蛋白具多样性和异质性;

(2)对DNA具有识别特异性,又称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3)有多种功能,包括基因表达的调控和染色质高级结构的形成。

非组蛋白的不同结构模式:

α螺旋-转角-α螺旋模式、锌指模式、亮氨酸拉链模式、螺旋-环-螺旋结构模式、HMG框结构模式。

34.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什么。

P238

答:

核小体。

核小体结构要点:

1)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200bp左右的DNA超螺旋和一个组蛋白八聚体及一个分子H1;

2)组蛋白八聚体构成核小体的盘状核心结构;

3)146bp的DNA分子超螺旋盘绕组蛋白八聚体1.75圈,组蛋白H1在核心颗粒外结合额外20bpDNA,锁住核小体DNA的进出端,起稳定核小体的作用。

包括组蛋白H1和166bpDNA的核小体结构又称染色质小体;

4)两个相邻核小体之间以连接DNA相连;

5)组蛋白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结构性的,基本不依赖于核苷酸的特异序列,实验表明,核小体具有自组装的性质;

35.染色质是怎样逐级压缩、包装为染色体的。

P239

答:

染色质包装的多级螺旋模型

1)一级结构:

核小体

2)二级结构:

30nm染色质纤维,每6个核小体绕1圈,螺旋缠绕成外径为30nm,内径为

10nm,螺距11nm的螺线管。

3)三级结构:

超螺线管

4)四级结构:

染色单体

即:

DNA—压缩7倍—→核小体—压缩6倍—→螺线管—压缩40倍—→超螺线管—压缩5倍—→染色单体

经过四级螺旋包装形成的染色体结构,共压缩了8400倍。

36.染色体的3个功能元件?

P255

1.自主复制DNA序列(ARS)2.着丝粒DNA序列(CEN)3.端粒DNA序列(TEL)

37.多线染色体存在于双翅目昆虫的幼虫组织细胞、某些植物细胞,其上的胀泡结构是基因活跃转录的形态学标志。

P257

38.核仁的功能及其主要结构。

P258

答案:

结构

(1)纤维中心

(2)致密纤维组分(3)颗粒组分(主要)

纤维中心(FCs)是rRNA基因的储存位点;转录主要发生在纤维中心(FC)与致密纤维中心(DFC)的交界处,并加工初始转录本;颗粒组分区(GC)负责装配核糖体亚单位,是核糖体亚单位成熟和储存的位点。

功能:

是核糖体的生物发生场所,是一个向量过程(vetoricalprocess),即:

从核仁纤维组分开始,再向颗粒组分延续。

这一过程包括rRNA的合成、加工和核糖体亚单位的装配;rRNA基因转录的形态及其组织;rRNA前体的加工;核糖体亚单位的组装。

39.真核和原核核糖体的沉降系数?

P263

答:

80S,70S

40.核糖体发挥活性的部位是蛋白质还是RNA?

P264

答:

rRNA

41.核糖体上哪三个位点供tRNA结合?

P265

答:

A、P、E位点

与新掺入的氨酰-tRNA的结合位点——氨酰基位点,又称A位点

与延伸中的肽酰-tRNA的结合位点——肽酰基位点,又称P位点

氨酰转移后与即将释放的tRNA的结合位点——E位点

42.蛋白质合成的3个阶段?

P267

答:

起始、延伸、终止。

43.蛋白质合成起始氨基酸?

答:

原核生物fMet,真核生物Met;

44.原核生物核糖体的本质是核酶P270

45.细胞根据其分化程度和分裂能力可分为3种。

P274

1.周期中细胞2.G0期细胞/静止期细胞3.终末分化细胞

46.细胞周期中G1、S、G2、M几个时相的主要事件。

P275

答:

G1期:

合成细胞生长所需的蛋白质,糖类,脂质等,不合成DNA。

S:

DNA复制,与新组蛋白装配成核小体,中心体复制完成。

(DNA复制与组蛋白合成同步)

G2期:

合成一定数量的蛋白质和RNA分子。

M期:

细胞分裂。

47.细胞周期同步化方法(判断对错)P276

◆自然同步化,如有一种粘菌的变形体plasmodia,某些受精卵早期卵裂。

◆人工选择同步化

①有丝分裂选择法:

用于单层贴壁生长细胞。

优点是细胞未经任何药物处理,细胞同步化效率高。

缺点是分离的细胞数量少。

②密度梯度离心法:

根据不同时期的细胞在体积和重量上存在差别进行分离。

优点方法简单省时,效率高,成本低。

缺点是对大多数种类的细胞并不适用。

◆药物诱导法

①DNA合成阻断法─G1/S-TdR双阻断法:

最终将细胞群阻断于G1/S交界处。

优点是同步化效率高,几乎适合于所有体外培养的细胞体系。

缺点是诱导过程可造成细胞非均衡生长。

②分裂中期阻断法(秋水仙素等):

通过抑制微管聚合来抑制细胞纺锤体的形成,将细胞阻断在细胞分裂中期。

优点是操作简便,效率高。

缺点是这些药物的毒性相对较大。

(秋水仙碱→M期;缺异亮氨酸→G1期)

◆条件依赖性突变株在细胞周期同步化中的应用:

将与细胞周期调控有关的条件依赖性突变株转移到限定条件下培养,所有细胞便被同步化在细胞周期中某一特定时期。

48.有丝分裂五个期主要事件?

前中期3个主要事件?

P284

1前期:

染色体凝集,分裂极的确定,纺锤体的装配。

2前中期:

指从核膜解体至染色体排列到赤道面之前的时期。

(核膜崩解;完成纺锤体装配,形成有丝分裂器;染色体整列)

3中期:

染色体整列完成并且所有染色体排列到赤道面上,纺锤体结构呈现典型的纺锤样。

4后期:

中期整列的染色体其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向两极运动。

(染色体向两极运动依靠纺锤体微管的作用)

5末期:

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到达两极。

动力微管消失,极微管继续加长,较多地分布于两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到达两极的染色单体开始去浓缩,在每一个染色单体的周围,伴随核纤层蛋白去磷酸化,核纤层与核膜重新组装,分别形成两个子代细胞核。

在核膜形成的过程中,核孔复合体同时在核膜上装配。

随着染色单体的去浓缩,核仁也开始重新组装,RNA合成功能逐渐恢复。

⑥胞质分裂:

胞质分裂一般开始于细胞分裂后期,完成于细胞分裂末期。

有丝分裂即使在没有胞质分裂的情况下也要发生。

49.细胞周期蛋白、细胞周期蛋白依赖的激酶的概念,细胞周期蛋白与CDK相互组合推进细胞周期运行动力?

P302

答:

周期蛋白:

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蛋白,并且其浓度在细胞周期中是浮动的,呈周期性变化。

随着细胞周期阶段的不同,有时浓度高大几千倍,有时有降为零。

周期蛋白作为一种调节亚基,与周期蛋白依赖性的蛋白激酶结合并将之激活。

一般在细胞间期内积累在细胞分裂期内消失,在下一个细胞周期中又重复出现这一消长现象。

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DK)主要在细胞周期调控中起作用的蛋白激酶,由于受周期蛋白的激活而得名。

特点:

它们含有一段类似的氨基酸序列;它们都可以与周期蛋白结合,并表现出蛋白激酶活性。

①G2/M期转化与CDK1的关键调控作用:

CDK1活性首先依赖于cylinB含量的积累。

cylinB的含量达到一定值并于CDK蛋白结合,同时在一些其他因素的调节下,逐渐表现出最佳激酶活性。

②M期周期蛋白与细胞分裂中期向后期转换:

细胞周期运转到分裂中期后,M期cylinA和B将迅速降解,CDK1活性丧失,上述被CDK1磷酸化的靶蛋白去磷酸化,细胞周期便从M期中期向后期转化。

目前已经知道,cylinA和B的降解是通过泛素化依赖途径实现的。

③G1/S期转化与G1期周期蛋白依赖性CDK:

细胞由G1期向S期转化主要受G1期周期蛋白依赖性CDK所控制。

④S/G2/M期转换与DNA复制检验点:

DNA复制检验点主要包括两种:

S期内部检验点以及DNA复制检验点。

它们能够将细胞停滞在S期和G2/M期。

S期内部检验点是指在S期内发生DNA损伤如DNA双链发生断裂时,S期内部检验点被激活,从而抑制复制起始点的启动,使DNA复制速度减慢,S期延长,同时激活DNA修复和复制叉的恢复等机制。

另外一种由于停滞的复制叉导致的S期的延长被称为DNA复制检验点。

 

1.细胞生物学研究热点(细胞信号转导、细胞衰老…)选一介绍并说明理由?

2.近1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