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经济发展情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6229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厦门市经济发展情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福建省厦门市经济发展情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福建省厦门市经济发展情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福建省厦门市经济发展情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福建省厦门市经济发展情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厦门市经济发展情况.docx

《福建省厦门市经济发展情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厦门市经济发展情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厦门市经济发展情况.docx

福建省厦门市经济发展情况

2013年福建省厦门市经济发展情况

2013年,厦门市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科学编制和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加快推进跨岛发展,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惠民生、促和谐,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8.16亿元,增长9.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99亿元,增长0.2%;第二产业增加值1434.79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1557.38亿元,增长7.7%。

三次产业结构为0.9:

47.5:

51.6。

第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0.5%和39.5%。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一)主动提升,转型升级不断加快

先进制造业实力增强。

全市405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2098.84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9.9%,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9个百分点。

技术改造成为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的重要抓手,全年完成技改投资201.80亿元,增长15.0%,比工业投资增幅高12.7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的74.2%。

工业是支撑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212.1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0.2%,直接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2个百分点,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5.9%。

全市166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678.45亿元,增长13.1%。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产值3577.7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6.5%,增长15.5%,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幅高2.4个百分点,其中台资企业表现突出,完成工业产值1456.3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1.1%,增长18.3%,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幅高5.2个百分点。

企业集群化效应不断显现。

全年产值上亿元企业共507家,完成工业产值4214.4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1%,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29.7%,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7.0个百分点,弥补了部分中小工业企业产值下滑的影响。

产值百亿元以上的企业共有8家,比上年增加1家,共完成产值1527.1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2.6%,分别是戴尔(中国)、宸鸿科技、友达光电、联想移动通信、翔鹭石化、冠捷显示科技、达运精密和厦门烟草等企业。

全市重点培育的十三条产业链共完成工业产值3199.9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8.4%,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4.1%,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1.0个百分点,其中6条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分别是平板显示产业链完成产值988.23亿元,接近千亿元大关,增长0.6%;计算机与通讯设备产业链完成产值823.07亿元,增长9.7%;汽车产业链完成产值353.48亿元,增长4.5%;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产业链完成产值299.38亿元,增长2.5%;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产业链完成产值162.87亿元,增长4.9%;烟草加工与销售产业链完成产值104.31亿元,增长1.0%。

除现代工程机械产业链和运动器材产业链外,其余十一条产业链均比上年实现增长,为全市工业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电子、机械两大支柱行业完成工业产值3032.7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4.8%,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5.9%,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1.3个百分点。

其中电子行业完成工业产值1837.15亿元,增长4.3%;机械行业完成工业产值1195.56亿元,增长5.5%。

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91.88亿元,比上年增长6.7%。

航运物流稳中有升,被誉为近年来“国内最大规模的港口资产整合”的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成立,全球最大集装箱船舶首次靠泊,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91亿吨,增长10.8%,集装箱吞吐量800.79万标箱,增长11.2%,增幅居沿海主要港口第二位;厦门航空公司成长为国内第六大航空公司,目前拥有100架飞机,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纯波音机队,实现空港旅客吞吐量1975.30万人次,增长13.8%,空港货邮吞吐量29.95万吨,增长10.3%;铁路旅客发送量1383.27万人次,增长18.8%,铁路货物发送量1098.9万吨,增长10.2%;邮电业务总量98.39亿元,增长2.4%。

金融商贸亮点突出,金融业成为全市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柱,全年完成金融业增加值254.22亿元,增长12.0%。

全市在引进金融机构和金融改革创新方面也取得积极进展,赛富厦元等188个项目落户两岸金融中心,两岸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成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突破1300亿元,成为对台人民币现钞供应与回流主渠道。

至年末,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380.63亿元,比上年增长16.6%;本外币贷款余额5843.54亿元,增长14.4%。

集美万达广场建成开业,君尚天虹等高端商业设施加快扩建。

率先出台了《厦门市电子商务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电子商务发展。

限额以上电商企业达19家,实现零售额35.96亿元,增长1.0倍,拉动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3.1个百分点。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4.97亿元,增长10.5%,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584.35亿元,增长11.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9.9%;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总额6721.21亿元,增长7.2%;住宿餐饮业营业额149.72亿元,增长3.5%。

会展业强势增长,石材展等成为全球规模最大行业展会,投洽会、医博会、国际石化商贸大会等成果丰硕,厦门跻身国内会展名城。

全年共举办展览活动184场,展览面积160.30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5.0%和16.2%,举办50人以上外来商业会议4146场,参会人数80.6万人次。

旅游人气和游客满意度位居全国全列。

接待境内外游客4663.85万人次,增长13.1%,旅游总收入620.95亿元,增长15.0%,创汇16.47亿美元,增长4.4%,成为知名旅游度假目的地。

现代农业稳步增长。

全年共新建“菜篮子”调控基地16个,累计达79个。

农业龙头企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33家农业龙头企业全年实现总产值342.47亿元,增长12.9%;实现销售收入330.64亿元,增长11.5%;出口创汇3.97亿美元,增长2.0%。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38亿元,增长0.4%。

其中,农业产值20.11亿元,下降0.7%;林业产值0.13亿元,下降26.1%;牧业产值11.98亿元,增长1.8%;渔业产值6.49亿元,增长1.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67亿元,增长0.5%。

全年各种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0.78万亩,下降2.2%。

全年肉类总产量5.30万吨,蛋品总产量4034吨,乳品总产量653吨。

至年末,全市生猪存栏数为39.25万头,下降0.9%,全年生猪累计出栏66.20万头,增长0.7%;年末家禽存栏数为152.01万只,增长14.7%;全年家禽累计出栏数为350.98万只,增长6.9%。

(二)重点突出,投资结构优化调整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47.54亿元,增长1.1%。

现代服务业投资成为新增长点。

随着两岸金融中心部分大项目的开工建设,金融业投资成倍增长。

全市金融业完成投资12.18亿元,增长3.5倍。

鼎泰和金融中心、众嬴国际金融中心、海西金融广场等成为拉动金融业投资快速增长的龙头项目。

物流业投资较快增长。

全市完善的海陆空交通体系为仓储物流业带来巨大商机,全市在建仓储物流业完成投资27.3亿元,增长41.3%。

完成情况较好的项目主要有:

前场铁路大型货场、高崎国际机场航空物流中心、海峡现代城等项目。

在电信2013年通信设备扩容工程、中国联通2013网络建设、中国电信海峡通信枢纽中心等项目的拉动下,信息传输、软件业投资快速增长,完成投资13.72亿元,增长60%。

民生工程投资力度加大。

今年我市在加大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加大对民生和社会领域的建设投入,相关领域投资迅速增长。

全年卫生和社会事业项目完成投资10.46亿元,增长57.1%;文化艺术业完成投资8.7亿元,增长62.4%;体育行业完成投资5.53亿元,增长39%。

在万禹国际广场、嘉庚体育馆商业配套、圣果院商业中心等大型商贸项目的拉动下,全年批发零售业完成投资22.46亿元,增长54.1%,其中零售业投资14.92亿元,增长1.0倍。

房地产投资平稳增长。

全市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71.40亿元,增长12.0%,完成投资531.80亿元,增长2.5%。

年初商品房销售市场较为火爆,前四个月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增幅分别为2.6倍、2.0倍、1.3倍和1.4倍,下半年以来累计增幅逐月回落,但全年仍然保持较快增幅,增长27.8%。

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786.41万平方米,增长27.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81.52万平方米,增长21.1%;商品房销售额1071.85亿元,增长41.8%,其中住宅销售额846.18亿元,增长36.0%。

(三)跨岛发展,一体化同城化稳步推进

岛外新城建设加快拓展。

全年岛外四大新城完成投资506.56亿元,增长19.7%,完成年度计划的90.5%,其中集美新城完成投资174.5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2.7%;海沧湾新城完成投资160.5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7.3%;同安新城完成投资70.1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61.0%;翔安新城完成投资101.2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2.1%。

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投用,灵玲国际马戏城主体建成,方特梦幻王国开业。

灌口、东孚、汀溪、新圩四个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厦漳泉同城化稳步推进。

厦漳跨海大桥建成通车,海沧港中路与漳州滨江大道完成对接,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加快推进。

建成厦漳泉人力资源、科技、卫生等服务平台。

君龙人寿、富邦财险在泉州、漳州设立营销服务部。

开展厦漳泉制造业融合发展工业园区共建试点。

工业发展重心逐步转向岛外。

岛外四区的工业总产值规模不断扩大,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2.7%,比重比上年提升0.9个百分点。

其中翔安区增长最快,完成工业总产值819.87亿元,增长21.8%,比全市平均水平高8.7个百分点;集美区完成工业总产值710.86亿元,增长3.6%;同安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05.45亿元,增长8.0%;海沧区完成工业总产值998.40亿元,增长10.2%。

区级财力不断增强。

2013年,区级财政收入合计177.23亿元,比上年增长21.4%,比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增幅高5.4个百分点。

其中岛外四区共完成区级财政收入97.62亿元,占区级财政收入的55.1%,其中翔安区、集美区增长较快,分别增长40.3%和32.3%,分别比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增幅高24.3和16.3个百分点,海沧区增长17.5%,同安区增长18.2%;岛内思明区、湖里区分别增长18.7%和27.5%。

岛外消费升级加快。

随着岛外四大新城建设加快,岛外商业设施不断完善,大型百货超商选择在岛外布局,岛内外市场份额差距正逐渐缩小。

全年岛外四区实现零售额282.90亿元,占全市零售总额的29.0%,比上年增加0.6个百分点,增长15.2%,比全市平均水平高4.7个百分点。

其中,海沧区、集美区较快增长,分别增长24.2%和19.7%。

岛外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2013年,岛外四区中,海沧区、集美区和翔安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分别实现收入37930、37608和31244元,增长11.7%、11.4%和10.5%,增幅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6、1.3和0.4个百分点;同安区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44元,增长7.1%。

收入的增长带动消费支出快速增长,海沧区和翔安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较快,分别支出23945和13479元,增长10.0%和13.4%。

(四)实力增强,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外贸竞争力不断加强。

全市出台促进外贸增长措施,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创新贸易模式。

稳步推进无纸化通关,提高了办事效率,降低了企业报批成本。

建成5个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出口基地范围从15类增至21类。

外贸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百强城市第5位。

据海关统计,2013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840.94亿美元,增长12.9%,其中出口523.54亿美元,增长15.3%;进口317.40亿美元,增长9.1%。

一般贸易带动全市出口快速增长,全年一般贸易出口335.78亿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4.1%,增长23.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8.1个百分点。

集体、私营企业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出口6.71和257.06亿美元,增长37.8%和24.9%。

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势良好,实现进出口234.17亿美元,增长13.8%,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9个百分点,实现出口111.84亿美元,增长13.4%;实现进口122.33亿美元,增长14.3%,比全市平均水平高5.2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量质齐升。

2013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331个,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9.08亿美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3.1%;实际利用外资18.72亿美元,总量创5年以来最高水平,增长5.5%,完成年度计划的105.2%。

合同利用外资方面,强化项目带动,注重吸引500强公司、国外行业龙头企业来厦投资,全年有5个500强投资项目,合同利用外资2722万美元,美国灌溉设备制造商、新加坡水处理技术上市公司等国外行业龙头企业来厦进行投资。

外资重点投向先进制造业,全年制造业合同利用外资8.6亿美元,增长71.9%,占全市合同外资总量的45.1%,比上年提升20个百分点,制造业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40个,吸引合同外资7亿美元,引进了雅瑞光学、太古部件维修、威翔航空科技、托罗灌溉设备等大型项目。

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快速增长,主要围绕总部经济、金融中心、航运物流、城市服务等方面主体功能区招商引资。

金融业合同利用外资增长8.3倍;航运物流业合同利用外资4720万美元,引进500强“中国远洋”、新加坡、香港著名物流企业来厦投资;公共管理合同利用外资增长1.9倍;软件业项目合同利用外资增长1.5倍,其中网络游戏与移动互联网龙头企业“网龙集团”来厦投资,提升全市网游设计行业水平;科技服务业合同利用外资增长30.8%。

对台前沿优势更加凸显。

闽台经贸合作日益热络,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备受瞩目的《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于2013年签订,为闽台服务业合作提供了更多优惠和便利,厦门获批对台文化交流项目审批权、两岸交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试点等先行先试政策。

闽台云计算产业示范区揭牌。

海西首家两岸合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厦台跨境人民币代理清算协议签约银行增至28对56家,农行、建行、平安银行在厦设立两岸清算中心。

两岸贸易中心挂牌运作,67家企业和商协会入驻。

台湾水果、大米等货物进口量稳居大陆首位。

全年新批台资项目138个(含第三地),占全市新设外商投资项目总数的41.7%,合同利用台资4.3亿美元,增长1.9%,实际利用台资3.9亿美元,增长29.9%。

对台引资在光电、证券业、卫浴、食品、生物医药、机械设备、软件业、商务服务业、物流和科技服务业等方面取得实效。

台湾“永丰证券”来厦投资,有效地推动两岸金融中心建设;台湾照明产业龙头企业“中国电器”在厦门科技创新园设立研发总部及运营总部,有助于完善全市光电产业链;“德必碁生物科技”成为首家落户厦门生物医药港的台湾生物医药上市企业。

全年对台进出口80.95亿美元,增长5.8%,其中出口14.24亿美元,下降2.9%;进口66.71亿美元,增长7.9%。

直接来往更加便捷,启用五通码头新通关大厅,在厦省外暂住人员赴金游由1日游放宽至2日游,厦门至台北、台中、高雄保持每周35个空中航班,厦金航线保持每日36个航班。

成功举办第五届海峡论坛、台交会、文博会、图交会等重大涉台活动,实效性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新设15个交流合作基地或办事机构,为扩大交流创造了条件。

(五)总体平稳,价格指数涨跌互现

CPI小幅上行。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现“波动并小幅上升”态势,一、二、三季度累计增幅分别为1.7%、1.4%、1.8%,全年上涨至2.3%,分别比全国、全省低0.3和0.2个百分点。

其中,低收入居民生活费用指数增长4.0%,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增长2.7%,消费品价格指数增长2.0%。

与上年相比,构成居民消费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总水平呈“三升一平四降”态势,其中居住类上涨6.2%,受房价持续上涨、投资回报预期增加等因素带动住房租金普遍上涨影响,居住类拉动CPI上涨1.3个百分点,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衣着、食品类是带动CPI上涨的另外两个主要因素,分别上涨3.8%和3.7%,拉动CPI上涨0.3和1.2个百分点,食品类中价格涨幅较大的分别是鲜菜价格上涨11.1%,蛋价格上涨10.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持平;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分别下降1.1%、0.2%,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1.2%、3.3%。

PPI持续低位运行。

全年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95.1,较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下降4.9%,比全省平均降幅(1.6%)高3.3个百分点,在全省九地市居首位。

轻、重工业产品价格双双下跌,轻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下降1.4%;重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下降6.7%,其中采掘业产品价格持平,原料产品价格下降1.5%,加工产品价格下降7.3%。

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下降速度快于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下降6.4%,其中,采掘工业价格持平、原料工业价格下降1.7%、加工工业价格下降7.1%;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下降1.3%,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6%、衣着价格上涨0.7%、一般日用品价格下降0.2%、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4.4%。

在所调查的34个大类中,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的有22个行业,占64.7%;上涨的有10个行业,上涨面为29.4%。

价格降幅较大的是: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下降13.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产品下降8.4%;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产品下降4.2%。

价格涨幅较大的是: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产品上涨1.3%;纺织服装、服饰上涨1.2%。

农产品价格平稳增长。

全年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2.0%,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

其中,种植业价格上涨2.7%;畜牧业价格与上年持平;渔业价格上涨3.7%。

分季度同比看,一、二季度分别下降0.4%和3.0%,三、四季度分别上涨8.5%和7.8%,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

(六)和谐稳定,民生保障不断提高

民生保障力度加大。

全年财政总收入突破800亿元,达825.10亿元,连续四年年均增量均在百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11.6%,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上年提升了1.0个百分点,达到27.3%,为美丽厦门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有针对性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让市民共享美丽厦门发展成果。

全年财政支出516.74亿元,增长11.7%。

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71亿元,增长8.3%;医疗卫生支出25.15亿元,增长17.4%;教育支出79.45亿元,增长12.4%,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缓解“入园难”,新建公办幼儿园18所、中小学项目34个,分别增加学位5490个和1.1万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公办义务教育比例提高至82.5%;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新建等保障性住房项目,住房保障支出4.25亿元,增长5.9倍,全年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1.4万套,新开工1.1万套,新开工面积115.68万平方米。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60元,比上年增长10.1%,工资性收入仍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体,达30713元,增长7.3%,占家庭总收入的66.7%;受居民理财意识不断提升影响,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达2258元,增长34.2%,占家庭总收入的4.9%;经营净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为3557和9505元,分别增长4.7%和5.7%,合计占家庭总收入的28.4%。

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8元,稳居全省首位,增长11.5%,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1.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上年的2.79:

1缩小到今年的2.76:

1。

收入的稳定增长带动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全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864元,增长7.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228元,增长10.6%,比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幅高2.8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更加健全。

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18.3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56万人,城镇困难对象再就业1.5万人,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94万人。

开展再就业培训0.53万人,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0.51万人,免费农民工岗前培训6.52万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2.54万人。

至年末,厦门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3%,在年度控制目标4%以内。

实施全民社保工程,完善统筹城乡社会保险体系,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增基本养老金310元,增量居全国首位,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2485元,居全国前五位。

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统一,进一步提高参保人员医疗保险待遇,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390元,高于国家标准。

提高失业保险金各档次标准,最高领取额提高到1254元。

二、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工业总量优势弱化,增量贡献不足

当前,全市环境与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工业发展面临存量增速放缓,新增长点缺乏的问题。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与省内的泉州、福州相比,总量差距不断拉大,从2012年的相差3944.47和1459.78亿元扩大到2013年的4700.31和2088.54亿元,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仅略高于哈尔滨和西安,总量优势不断削弱,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哈尔滨和西安分别高1315.45和180.83亿元,比2012年分别减少340.14和226.77亿元。

全市工业增长主要依靠存量工业带动,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减产面没有明显改善,与上年相比,产值下降的企业有740家,占全部企业数的44.5%,合计减产达340.75亿元。

其中,净减产值上亿的企业有48家,合计减产237.25亿元,占总减产量的69.6%。

减产较大主要有宸鸿科技、友达光电、厦华电子、宝宸光学、松下电子等企业。

同时,主要支柱产业增长乏力,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近四成的电子行业增长4.3%,比上半年回落了7.9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近四分之一的机械行业持续低速增长,仅增长5.5%,支柱行业增速放缓影响了全市工业增长。

与此同时,新投产企业贡献明显不足,全年新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企业有196家,实现产值137.11亿元,户均产值仅6995万元,不及全市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实现工业产值11.88亿元,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仅为7.4%。

(二)工业效益状况不佳,盈利没有明显改善

今年以来全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甚理想,企业盈利状况未得到明显改善,自3月份起利润总额持续下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4.53亿元,比上年减少5.96亿元,下降2.6%,而同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增长9.4%,九个设区市中仅厦门和龙岩利润比上年下降。

在166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400家企业亏损,亏损面为24.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数占全省亏损企业数的31.0%;全省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增长2.9%,而厦门亏损额增幅则居高不下,亏损企业亏损额达38.9亿元,增长12.6%,占全省总亏损额的30.1%,居九地市之首。

与上年相比,有815家企业利润下降,利润下降面为49.0%,合计减少利润75.27亿元,其中宸鸿科技、瑞世达科技、厦工、翔鹭石化、达鸿先进科技、翔鹭化纤等12家企业利润减少超亿元,合计减少利润42.46亿元。

造成企业利润下降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投资收益大幅下降。

企业的投资收益作为利润总额的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