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生平讲解词中.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76080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迅生平讲解词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鲁迅生平讲解词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鲁迅生平讲解词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鲁迅生平讲解词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鲁迅生平讲解词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迅生平讲解词中.docx

《鲁迅生平讲解词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生平讲解词中.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迅生平讲解词中.docx

鲁迅生平讲解词中

鲁迅生平讲解词

各位朋友,欢迎您跟随我的解说,一起去追寻鲁迅的足迹。

鲁迅的家乡绍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绍兴古名会稽,据《史记》记载,古代治水的大禹,曾会集诸候与此地。

会稽为会集计议之意。

这就是绍兴大禹陵。

绍兴也是古越国所在地,这是绍兴龙山越王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艰苦复国的故事在这里广为流传。

鲁迅的家在当时绍兴的都昌坊口。

鲁迅出生在一个败落的读书人家庭。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曾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内阁中书。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也是一个读书人,但在科举考试中很不如意,只考取过秀才.鲁迅的母亲鲁瑞,是个乡下人,虽然她没读过几天私塾,但她通过自修得到能看文学作品的程度。

鲁老太太很少保守,是个很有见识的人,一直得到周家子弟的敬重。

1881年9月25日,新台门周家诞生了一个男婴。

家长给他起名“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

“鲁迅”是1918年他创作《狂人日记》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七岁入周家自办的家塾读书,他最早学习的是《启蒙鉴略》,这是一本中国历史的简明读物。

鲁迅自幼喜爱绘画,《老鼠娶亲图》是幼年鲁迅很喜欢的一张年画。

长辈曾赠送鲁迅一本通俗读物——《二十四孝图》,成年后的鲁迅曾写散文《二十四孝图》,特别提到了他看过书后的反感。

《山海经》曾被年幼的鲁迅视为“宝书”。

这本书收集了中国上古时代的地理历史神话传说。

鲁迅的神话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很多小说取材于《山海经》中的神话。

鲁迅的祖母蒋氏,是一位很会讲故事的慈祥的老太太。

每到夏夜,她总会在大桂树下给鲁迅讲故事,她讲的故事给了鲁迅很多的快乐。

鲁迅小说《故乡》中国主人公闰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闰土的生活原型,就是鲁迅家中帮工章福庆之子运水。

运水住在有碧绿西瓜地的杜浦村,鲁迅在自家的厨房中,第一次见到了运水,这就是雪地捕鸟的竹匾,养鸡的狗气杀。

鲁迅家中的后园——百草园,是鲁迅童年的乐园。

高大的皂荚树,光滑的石井栏,碧绿的菜畦,短短的泥墙根……都是鲁迅美好的回忆。

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这里的一草一木,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三味书屋”,是鲁迅12—17岁时读书的地方。

鲁迅的塾师——寿镜吾,是一个“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鲁迅对他十分敬重,他到南京求学以后,回乡时仍时时向老师求教。

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先生的批评,鲁迅就在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以自勉,以后再也没有迟到过。

鲁迅的外祖母家——安桥头村,曾是鲁迅十分向往的地方。

在这里,鲁迅能够和许多农民的小伙伴相亲近,和他们一起钓鱼捉虾,与他们一起看社戏。

赵庄临河空场、皇甫庄包公殿,都是经常演社戏的地方。

鲁迅在农村的经历为他的农村题材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生活、感情基础。

鲁迅本来生活在一个小康之家,但在他13岁时,遭受了一场重大变故。

鲁迅的祖父为替参加科举考试的儿子贿赂主考官,被清政府逮捕下狱,鲁迅作为家中长孙,被送到舅父家避难。

此事刚有所缓和,鲁迅的父亲又病倒了。

为了给父亲治病,年幼的鲁迅,经常要从一倍高的当铺柜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药铺的柜台外买药。

但是,由于庸医误诊,他的父亲还是病逝了。

在家庭的变故中,鲁迅饱尝了世人甚至亲人的冷眼,深深体会到了社会的残酷。

但鲁迅也曾说:

“我很感谢我父亲的穷下来,使我因此明白了许多事情”。

他毅然选择了与科举不一样的正路,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鲁迅带上母亲为他筹备的8元钱川资,就到南京求学新学去了。

鲁迅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

他喜欢搜集和购买画册,描摹和观赏美术作品。

《海上名人画谱》、《古今名人画谱》等四部书,就是他用压岁钱和零花钱购买的。

鲁迅在“三味书屋”读的是《四书》、《五经》,但他说:

“孔孟的书我读的最早,最塾,然而倒似乎和我毫不相干”。

鲁迅与老师寿镜吾一样,有抄书的习惯,他曾手抄《二树山人写梅歌》。

因鲁迅喜欢梅花,堂权祖芹侯为他刻一方印章“只有梅花是知已”,他还为鲁迅刻印“绿杉野屋”一方。

后者是鲁迅自取的斋名。

鲁迅读过许多野史、杂说,还关心故乡先贤的遗迹和著作。

从广泛的涉猎中,鲁迅奠定了自己学识的初步基础。

1898年5月,鲁迅免费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这个号称“水师”的学堂,却与水毫不相干,校内唯一的游泳池,由于淹死过一个学生而被填平了。

上面还盖了一座关帝庙用以镇鬼。

为了学到真正的知识,1898年10月,鲁迅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读书。

在此期间,鲁迅曾到青龙山煤矿实习。

在南京,鲁迅接触到了数学、化学、体操等等课程,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

这些是鲁迅手抄的部分讲义。

√鲁迅在南京求学期间,读到了赫胥作的《天演论》,由严复译,鲁迅由此开始接触对他人生影响很深的进化论学说。

1898年,即鲁迅到南京求学的这一年,中国发生了戊戌变法,但仅仅108天就以失败告终。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清政府与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

这张揭露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时局图,清楚的昭示了中国已完全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

那时的进步人士认为:

“要救国,只有维新……日本向西方学习卓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习。

”1902年1月,鲁迅以第一等第三名的优异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同年,鲁迅被公费派往日本留学。

鲁迅那时曾刻“戎马书生”印一方,表达了他“投笔从戎”、“捐躯杀敌”的报国壮志。

初到日本,鲁迅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在弘文学院江南班,鲁迅第一个剪去了象征民族压迫的辫子,并照了这张“断发照”,并在照片背面亲笔题写《自题小像》一首: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盘闇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鲁迅发自内心的誓言。

身在异国的鲁迅,无法摆脱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和忧思,决心为祖国流血牺牲,贡献生命。

鲁迅后来曾重录此诗七次,“我以我血荐轩辕”是他一生不变的追求。

《浙江潮》是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编印的刊物,鲁迅在《浙江潮》上发表了不少介绍外国文学和科学知识的论文。

《说鈤》即为鲁迅在《浙江潮》上发表的科学论文,“鈤”即是“镭”,是中国最早介绍居里夫人即其镭的发现的论著之一。

鲁迅称镭的发现是“辉新世纪之曙光,破旧学者之迷梦。

”这是1990年新发现的鲁迅地质佚文手稿,这里提到的有关黄河起源的观点,在当时尚属首创。

这两本书为鲁迅从日文转泽的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的小说:

《月界旅行》与《地底旅行》。

即《从地球到月球》和《地心游记》。

1904年,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他学医有两个目的,一是他父亲就是被庸医治死的,他希望救治象他父亲一样被庸医治死的人;二是他觉得新的医学对日本明治维新有很大的帮助,他希望通过新医学的运用传播,提高人们对维新的信仰。

照片上为鲁迅曾住过的宫川宅和佐藤宅。

照片上的先生是鲁迅在仙台的恩师——藤野严九郎。

鲁迅在他后来的作品中曾深情的写道:

“在我认为我师中,藤野先生是最令我感动的一个”。

他的真挚友谊,给了鲁迅很多的温暖。

鲁迅逝世五年以后,在日本朋友的帮助下,我们终于找到了藤野先生。

他已是一个普通的乡间医生。

他没有想到,“周君”后来竟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鲁迅终其一生也没有再见老师一面。

时值日俄战争,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的土地,在中国土地上作战,一个中国人被当作俄国奸细让日本人杀害。

而当时围观中国人的表情是麻木不仁的。

独在异乡的鲁迅,在日本仙台看到了反映这件“时事”的幻灯片。

这种把中国人作为看客和示众材料的情景情景,令鲁迅深受刺激。

他意识到,一个精神麻木的国民,体质即使如何健全,都不会起来反抗的。

首先应该改变的是人民的精神。

“善于改变精神的要推文艺”。

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于是,他就到东京去开展文艺运动了。

这是鲁迅在东京时期的老师——章太炎,鲁迅曾听他讲授过文字学。

1906年夏,鲁迅奉母命回乡,与朱安女士成亲。

鲁迅后来说:

“这是我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有好好的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鲁迅结婚后几天就带他的二弟周作人返回东京。

《河南》月刊是河南籍留日学生在东京所办的刊物。

,鲁迅在《河南》月刊上发表了《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和《文化偏至论》等文言论文。

这些论文后来收入鲁迅的杂文集《坟》。

这四位是鲁迅喜欢的四个作家:

俄国作家果戈里,波兰作家显克微支,日本的作家夏目漱石和森鸥外。

在夏目漱石曾住过的宅子里,鲁迅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这是鲁迅的第一本翻译小说集,由银行家蒋抑卮资助出版。

1909年,鲁迅从日本回国。

回国后,鲁迅在逝江两级师范学堂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兼日本植物学教员翻译。

1910年7月,鲁迅回到绍兴,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生物教员。

1912年11月,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政府教育部总长蔡元培邀请鲁迅到教育部任职,鲁迅应邀来到南京。

1912年5月,南京临时政府北迁,鲁迅随教育部来到北京。

鲁迅在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主管博物馆、图书馆、文艺等方面的工作。

这是鲁迅与同事合拟的“国徽图”,和他亲笔撰写的“国徽图”说明书。

这是鲁迅为北大设计的校徽图案,至今北京大学仍沿用这个标志作为北京大学的象征。

1912年7月,教育部决定在国子监设立历史博物馆。

鲁迅等主持的筹备处设于国子监彝伦堂。

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是我国第一座国立博物馆。

鲁迅对京师图书馆的改组、迁徙、付出了大量劳动,新馆在鲁迅的努力下在方家胡同开馆,为今天国家图书馆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这是章太炎送给鲁迅的条幅,章太炎幽禁于北京期间,鲁迅多次前往探望,并劝止了章太炎一次怒而绝食的行动。

这是鲁迅收藏的部分文物。

鲁迅还做过大量整理古代文化遗产的工作。

这是他收集的部分砖刻、碑铭拓片,据统计,仅鲁迅籍校的古籍手稿就有近800种,6000余张,这是鲁迅辑较的《谢灵运集》,鲁迅辑较的古籍仅出版的就有8种之多。

√俄国十月革命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新青年》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刊物。

做为重要撰稿人,鲁迅在该刊上发表作品50多篇,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照片上这六位先生是《新青年》杂志主编:

其中,陈独秀、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胡适首倡白话文,钱玄同就是催促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老朋友。

初到北京,鲁迅住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

在这里,鲁迅完成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5月,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新青年》上发表,这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小说”。

由此鲁迅一发而不可收,写作了大量形式全新、思想独特的作品,正是这些作品,使他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9年,经过鲁迅多方奔走,购得新街口八道湾十一号宅,同年11月与用作人一家迁入。

在这里,鲁迅写作了一篇著名小说——《阿Q正传》,《阿Q正传》已成为世界文学名著,一经发表,很快获得了崇高的国际声誉。

《阿Q正传》已被译为英、法、俄等多种语言。

这是《阿Q正传》的英、法、俄、日译本,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把《阿Q正传》推荐给法国《欧罗巴》杂志时说:

“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的。

‘《阿Q正传》’是高超的,艺术的作品。

”。

1923年9月,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出版,其中,共收录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等小说共15篇。

1923年8月,鲁迅与周作人失和,租居砖塔胡同61号,后又迁至阜城门内西三条21号,后辟为我馆的鲁迅故居,是鲁迅在北京的最后一处寓所。

1924至1925年,鲁迅创作的《祝福》等11篇小说,收入他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它集中反映了鲁迅这个时期的心情。

这是《彷徨》的封面,由鲁迅的学生陶元庆设计,鲁迅赞赏的认为:

“实在非常有力,看了使人感动。

鲁迅从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八所大、中学校兼课,主要讲授中国小说史。

其讲义《中国小说史略》后结集出版,结束了“中国小说历来无史”的局面。

鲁迅以渊博学识折服了广大青年学生,凡鲁迅讲课,教室总是被挤得满满的。

1924年5月,鲁迅参与指导成立了几个进步文学社团,如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等。

这是鲁迅指导青年编辑的部分刊物,和他为青年校订、出版的部分译着。

鲁迅替青年修改文稿,为他们的作品写序,常常工作到深夜。

他说即使自己一面吃药,一面做事“也以为快活”。

鲁迅的第一本散文诗集——《野草》。

寄托著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怀,也饱含著作者严肃的反思和执着的探索。

《野草》内容丰富、深奥,意象复杂、多变,艺术手法独特,是中国散文诗的奠基之作。

许广平,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

1925年3月11日,她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倾吐自己的困惑和疑问,请求指教。

鲁迅收信后,当即复函。

他们从此开始了通信往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25年4月12日,许广平第一次踏入西三条21号小院探访鲁迅,同年十月,她与鲁迅产生了纯真热烈的爱情。

1924年秋—1925年11月,这是发生了波及全国的女师大风潮。

这是女师大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推行封建教育,压制民主活动的斗争。

鲁迅始终战在进步学生一边。

他成为进步学生维持会的一个委员。

这是当时鲁迅发表的有关女师大风潮之事的揭露文章。

鲁迅还亲自拟稿,与沈尹默、钱玄同等共七位教员共同签署的宣言,以示对女师大学生的支持。

学生被驱逐出校后,女师大学生在宗帽胡同租赁房屋作为临时校舍,坚持学习。

鲁迅先生坚持抱病上课,并主动提出把义务授课时间增加一倍。

1925年11月,女师大风潮以进步师生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这是女师大学生斗争胜利后的合影。

1925年,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公愤。

1926年3月18日,当北京各界群众游行示威至段其瑞执政府门前时,遭到屠杀,酿成死伤200余人的惨案。

在这次惨案中,鲁迅的学生刘和珍、杨德群也惨遭杀害。

鲁迅把这一天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他在《无花的蔷薇之二》中,悲愤的写道: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的愈久,愈要付出更大的利息。

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代表在该校大礼堂隆重举行追悼大会,沉痛悼念刘和珍、杨德群烈士。

这是当时追悼会上的情景。

旁边的小照片为刘和珍的尸体。

鲁迅也参加了追悼大会。

会后,鲁迅先生饱蘸血泪写下了著名的杂文——《纪念刘和珍君》。

1926年8月,鲁迅离开北京。

鲁迅在北京写作的杂文,都编定在《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这几个杂文集中。

√鲁迅应林语堂之邀南下,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和国学研究院教授。

他曾居住在生物学大楼三楼,在这里,他写作了回忆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鲁迅的手稿。

后来,鲁迅移居厦大集美楼二楼,这是鲁迅在集美楼的卧室兼工作室。

这是鲁迅在坟中间照的照片,旁边为鲁迅的亲笔题字——“我坐在厦门的坟中间”。

这张照片是为他的杂文集《坟》而拍摄的。

这是鲁迅先生与“泱泱社”青年的合影。

鲁迅支持厦门大学青年文学团体“泱泱社”和“鼓浪社”的活动,指导他们出版了《波艇》月刊和《鼓浪》周刊。

鲁迅先生还先后应邀到厦大周会、集美学校、平民学校、中山中学讲演。

平民学校是当时厦门大学学生会创办的,招收职工子女和附近的工农子女入学,鲁迅在平民学校成立大会上,满腔热情地说:

“你们因为穷苦,所以失学……但你们贫穷的是金钱,而不是聪明与智慧”。

他的讲话令在座很多人受益终生。

1927年1月,鲁迅离开厦门。

1927年1月,鲁迅赴广州国立中山大学,任该校教务主任和文学系主任。

初到广州,鲁迅住在中山大学钟楼内。

中山大学礼堂——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在这里召开的,鲁迅曾两次在这里发表演说。

这是中山大学选课表,中山大学有204人选修了鲁迅先生的课程。

据当时的学生回忆,先生每次上课,教室里都挤得满满的。

鲁迅在广州讲授的课程就是后来的《汉文学史纲要》。

1927年2月中旬,鲁迅应邀赴香港青年会,先后发表了题为《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的讲演。

同年3月,鲁迅移居白云路白云楼26号2楼。

1927年3月,正值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之际,针对当时一些对革命盲目乐观的论调,鲁迅发表了《黄花节的杂感》和《庆祝沪宁克复的另一边》两篇文章,提醒革命者,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不断进击,不可陶醉在胜利的凯歌声中。

愦憾的是,鲁迅不幸言中。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清党”运动,4月15日,广州也开始大屠杀。

鲁迅的很多青年学生与青年朋友都在这次大屠杀中壮烈牺牲。

4月15日下午,为了营救被捕学生,鲁迅冒雨赶到中山大学,主持各系主任紧急会议,希望学校对学生负责,出来担保、营救,并强调被抓的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几百人,说明这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会议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营救希望成为泡影。

因此,鲁迅愤而辞去了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

这是日记中的有关记载。

这是鲁迅在广州编定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杂文集《而已集》。

1927年10月3日,鲁迅来到上海,在这里,鲁迅与许广平终于建立了一个“相依为命,离则两伤”的家庭。

鲁迅到达上海第三天,就到内山书店购书,与书店老板内山完造相识并成为挚友。

图为内山书店内景,鲁迅经常在这里接待国内外友人,与他们亲切漫谈。

这些是通过内山书店转交的部分信件,这些是鲁迅在内山书店购买的部分书籍。

1928年1月,经过整顿的太阳社、创造社成立,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使“文学革命”更深入了一步,括大了左翼文化运动的影响,但因两社成员对鲁迅、叶圣陶、郁达夫等一些作家采取了无原则攻击态度,双方展开了一场持续两年之久的“革命文学论争”。

创造社成员除郭沫若、成仿吾等元老外,还有李初梨、冯乃超等人,太阳社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屯阝等人。

这些是他在论争中翻译出版的部分科学文艺理论书籍,鲁迅自己也曾说:

“我有一件事要感谢创造社的,是他们“挤”我看了几种科学底文艺论……以救正我——还因我而及别人——的只信进化论的偏颇。

”这次论争为左联成立作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对于现代文学发展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

上海时期是鲁迅创作杂文的高峰期,鲁迅一生十七部杂文集有十部完成在上海,这是鲁迅在上海杂文集一览表。

这是鲁迅与周海婴的合影“一岁与五十”,鲁迅在1932年除夕,赠送友人郁达夫的小诗《答客诮》,表现了他对儿子的爱:

无情末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于菟。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由创造社、太阳社成员和鲁迅等一些进步作家50多人组成。

鲁迅在大会上发表了著名讲话《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会上,鲁迅被选入七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鲁迅从此成为左联重要领导人之一。

鲁迅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营救被捕革命者而组织的群众团体——中国济难会,鲁迅多次向济难会捐款,并参加该会活动,这是日记中的有关记载。

1930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鲁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定为会议的发起人之一,因此遭到国民党通辑,这是鲁迅佚文手稿中有关的记载。

1931年1月中旬,左联五位作家李伟森、殷夫、胡也频、柔石、冯铿在上海参加党的一次秘密会议时被捕。

2月7日惨遭杀害。

由于鲁迅与柔石作家关系密切,五位作家被捕后,就有国民党军警查问鲁迅的住址,鲁迅在内山完造的帮助下,举家避居日本人开设的花园庄旅店。

避难中,当他得知五位作家被害的消息后,写了“惯于长夜过春时”这首诗寄赠他的好友许寿裳,他不顾阻力,在左联机关刊物《前哨》上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一文,控诉国民党杀害青年作家暴行。

两年以后,鲁迅又写了《为了忘却的纪念》来纪念五位青年作家。

这是鲁迅保存的殷夫的德文本《裴多菲诗集》,书中有殷夫译诗的手迹。

鲁迅到上海后,大力倡导新兴木刻。

他说,“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他认为,木刻版画是“正适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鲁迅倡导中国现代木刻版画运动的第一步,就是大量介绍欧洲的新作,自费编印画册和举办展览,给版画青年们提供学习的模板。

从1928年11月起,鲁迅与文艺青年柔石等人,组织了一个新的文艺团体“朝花社”,出版《艺苑朝花》,积极输入外国版画。

鲁迅还用中国的宣纸换来优秀的苏联木刻,编辑出版,鲁迅说:

“因为都是用白纸换来的,所以取‘抛砖引玉’之意,谓之《引玉集》。

鲁迅还将青年木刻者的24幅作品编辑成册,定名为《木刻纪程》,于1934年自费出版。

据统计,鲁迅收藏了100多位中国现代版画家的1000多幅、国外20个国家200多位版画家的2000多幅作品。

1931年8月,鲁迅开办木刻讲习班,请日本木刻家讲授木刻作法并亲自任翻译。

鲁迅希望中国的木刻青年“斟酌汉唐的石刻画像,明清的书籍插图,并留心民间所玩赏的所谓‘年画’,和欧洲的新法融合起来”,“创造一种更好的版画”。

他还把“介绍欧洲的新作”和“复印中国的古刻”比作“中国新木刻的羽翼”。

展柜中陈列着鲁迅与郑振铎合编的《北平笺谱》和《十竹斋笺谱》,这两本书向青年介绍中国古代套色木刻艺术。

凯绥·珂勒惠支,德国女版画家,鲁迅说:

“在女性艺术家之中,震动了艺术界的,现代几乎无出于凯绥·珂勒惠支之上。

”为了扩大传播,鲁迅在版权页上写道:

“有人翻印,功德无量”。

1933年至1934年初,鲁迅应法国友人的邀请,征集了部分青年木刻家的作品到巴黎、莫斯科展出。

这是鲁迅手拟的选画目录和在巴黎展出的说明书。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突然进攻沈阳,随即,东北三省全部沦陷;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犯上海;1933年,日军的铁蹄又踏入华北地区。

亡国灭种的危机迫在眉睫。

为了抗日救亡,鲁迅不顾个人安危,与茅盾等人联名发表了上海文化界告全世界书,号召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他写了《“友邦惊诧”论》、《好东西歌》、《文章与题目》等大量文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政策。

日本生物学家西村真琴是国际红十字会成员,他在上海收养了一只无家可归的鸽子。

但是,这只鸽子不久以后就死了。

西村建三义塔来葬鸽,并请鲁迅为鸽子墓题词。

先生就写了《题三义塔诗》,其中“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表达了他结束罪恶战争、中日两国人民和平相处的美好愿望。

增田涉,1931年3月来到中国,立志要翻译鲁迅先生的作品。

鲁迅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向他逐字逐句仔细讲解《中国小说史略》,增田涉回国后,翻译中遇有疑难,就写信向鲁迅请教,两人平均每月都有两次这样的通信。

在先生的帮助下,《中国小说史略》日译本终于出版,这是它的1935年、1941年、1962年的版本。

由于鲁迅在翻译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增田涉建议署名两人合译,鲁迅婉言谢绝。

增田涉把鲁迅称为自己的“恩师”。

这是他们的通信集——《师弟答问集》。

√1933年1月,鲁迅参加了由宋庆龄、蔡元培、杨铨等组织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年5月,鲁迅与宋庆龄、蔡元培、杨铨等共赴德国领事馆,递交抗议书,抗议德国法西斯残害人民、摧残文化的暴行。

1933年6月18日,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铨被特务杀害。

6月20日是杨铨入殓的日子,特务放出口风,要在当天暗杀鲁迅及同盟的其它几位领导,鲁迅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前往参加杨铨的追悼会。

归途中,他写了《悼杨铨》这首诗,对死者表示沉痛的哀悼。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

“只要我还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

鲁迅先生的挚友——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1931年来到上海时与鲁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32—1933年间,鲁迅曾先后三次接纳瞿秋白夫妇到自己的寓所避难。

这是鲁迅赠送瞿秋白的条幅:

“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瞿秋白牺牲后,鲁迅万分悲痛。

他在朋友的帮助下,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为瞿秋白出版了60万字的译着遗文——《海上述林》。

可以说,这张条幅以及《海上述林》,是鲁迅与瞿秋白战斗友谊的最好见证。

史沫特莱,美国女作家、记者。

1928年作为德国《法兰克福报》特派记者来华。

史沫特莱与鲁迅有过密切交往,这是她赠给鲁迅的自传体小说《大地的女儿》,书的扉页上写到:

“赠给鲁迅,对他为了一个新的社会工作和生活表示敬佩。

1933年2月,英国作家萧伯纳到上海,曾与鲁迅等人会见并合影留念。

鲁迅说“我是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