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期间的角色适应研究.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874941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7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期间的角色适应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期间的角色适应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期间的角色适应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期间的角色适应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期间的角色适应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期间的角色适应研究.docx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期间的角色适应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期间的角色适应研究.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期间的角色适应研究.docx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期间的角色适应研究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words……………………………………………………………………………………1

前言……………………………………………………………………………………………2

一、文献回顾……………………………………………………………………………2

(一)国外关于员工角色适应的研究………………………………………………………2

(二)国内关于高校毕业生员工角色适应的研究…………………………………………3

二、研究设计……………………………………………………………………………4

(一)核心概念界定…………………………………………………………………………4

(二)样本选取………………………………………………………………………………4

(三)资料收集方法…………………………………………………………………………6

(四)资料分析方法…………………………………………………………………………6

三、学生角色和员工角色的差异分析………………………………………………………6

(一)校园生活中的学生角色………………………………………………………………6

(二)走向社会的员工角色…………………………………………………………………7

四、就业见习生角色适应过程及存在问题…………………………………………………8

(一)角色期待………………………………………………………………………………8

(二)角色冲突………………………………………………………………………………9

(三)角色认同………………………………………………………………………………10

五、就业见习生角色不适应的原因分析……………………………………………………12

(一)见习生自身:

角色固恋,角色迷失…………………………………………………12

(二)高校教育机构:

课程设置不合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13

(三)见习单位:

用人观念误区,廉价使用人才…………………………………………14

(四)制度层面:

法律依据缺失,制度有待完善…………………………………………14

六、促进就业见习生角色适应的对策与建议………………………………………………14

(一)见习生:

树立职业理想,增强职业适应……………………………………………15

(二)高校教育机构:

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能力……………………………………16

(三)见习单位:

转变用人观念,优化见习工作…………………………………………16

(四)制度层面:

完善见习制度,造福见习人员…………………………………………16

结语…………………………………………………………………………………………17

致谢…………………………………………………………………………………………17

参考文献……………………………………………………………………………………17

附录A访谈提纲……………………………………………………………………………19

附录B访谈资料……………………………………………………………………………21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期间的角色适应研究

——基于南京部分企业见习生的访谈

摘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是近年来政府为帮助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而推出的一项政策,具有使毕业生尽快度过员工角色适应期的作用。

但是,这一举措究竟是否能够完全解决见习期间的员工角色适应问题呢?

本研究在综述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对南京部分企业见习生的访谈结果,从社会学视角对学生角色和员工角色的差异,就业见习生在角色期待、角色冲突、角色认同等角色适应过程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其角色不适应的原因。

最后,从见习生自身、高校教育机构、见习单位、见习制度这四个层面出发,提出促进就业见习生角色适应的策略。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角色适应

TheResearchontheCollegeGraduatesAdjustingtotheRolesduringtheProbationTime

——BasedontheInterviewofSomeEnterprisesTraineeinNanjing

Abstract:

Thetraineesystemforcollegegraduatesisasystemtohelpreturntotheirplacesoforigin,yettheemploymentofcollegegraduatesinemploymentandtheintroductionofthepolicy.Oneoftheadvantagesofitisofferingthegraduatesachancetopassthroughthetimeofadaptationforthestaffrolesassoonaspossible.However,ithasthequestionthatifthatinitiativecanfullyresolvetheproblemofstaffroleadaptationduringtheprobationtime.Thisstudyreviewedresearchonthisissueathomeandabroad.Thenthepaperanalysesthedifferentbetweenstudentroleandstaffrole,theprocessofroleadaptationsuchasroleexpectation,roleconflict,roleadaptation,andwhat’stheproblemfromthesociologicalperspective.Andthenitanalysesreasonthatwhysomeonedoesn’tsuittheprocessofadaptation.Andthenitoffersseveralrecommendationstohelpcollegegraduatespassthroughtheprobationtimeforthestaffrolesassoonaspossible,accordingtotraineesthemselves,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studentunitsandthesystem.

Keywords:

collegegraduates;traineesystem;roleadaptation

 

前言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日趋合理,社会体制正逐步完善,而这一切离不开高素质的建设者,离不开能够较快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并在社会变革中准确处理各项事务的高素质人才。

人才素质己经成为国家、民族、个人在21世纪竞争中占有主动、赢得优势的第一资源。

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大学生群体,目前却在就业方面面临种种问题。

1998年,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到630万,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突破新高,达到660万以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

[1]另一方面,广大高校毕业生工作后难以适应工作环境,导致工作消极和“跳槽”现象比比皆是。

大学生从学生角色转变为员工角色,不仅仅是角色地位的变化,更是复杂的心理层次的问题。

如何合理引导高校毕业生从“学校人”走向“社会人”,顺利度过员工角色适应期,促进高校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需要我们的共同关注。

为解决高校毕业生缺乏就业经验问题,帮助毕业生尽快适应未来职业岗位,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18号)中规定:

“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

为帮助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升职业技能和促进供需见面,地方政府要创造条件,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

”[2]2006年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国资委、国防科工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做出部署。

[3]12009年4月,我国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工商总局、全国工商联和共青团中央也制定下发《关于印发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的通知》,计划自2009年—2011年,用3年时间组织100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来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4]至此,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这项旨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并得到逐步实施。

但是,国家实施就业见习制度毕竟处于制度层面,制度是“嵌入性”的,只有得到实践主体的接受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作为实践主体的高校毕业生在见习工作岗位上的角色适应状况如何?

在角色期待、角色冲突、角色认同等过程中的适应状态如何?

角色不适应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帮助见习生尽快度过见习期?

这些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文献回顾

(一)国外关于员工角色适应的研究

国外关于员工角色适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适应(性)和生涯适应力两个方面。

1.关于职业适应的研究

经济学者认为,职业适应可以从经济学的立场进行解释。

经济学家金兹伯格和伯曼关注劳动力供需关系的经济、政治结构和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以及他们所领的工资等问题,这两位学者提出个体是否适应职业取决于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和社会待遇等情况,失业则表明个体对职业的不适应状态。

[5]心理学则更多地从个体因素出发,探究职业适应问题,比如:

日本学者森下对银行职业的进行研究,发现心理因素与职业适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性格与职业环境要求一致则导致职业上的适应状态。

从心理动力学理论观点来看,只要个人愿望在职业中能获得满足,都是对职业的适应。

[6]社会学者们则认为应当把视野放宽到职业组织、工作环境和劳动群体等社会因素中,特别是通过个人与工作群体的关系,以及个人在群体中的角色来把握职业适应。

[7]如:

贝科克(Bakeke,F.W)提出,成人是通过与小集团和职业组织的融合过程来完成对工作的适应过程的。

融合过程意味着个人与组织的相互作用,组织通过正式的社会化来教导成员。

在此过程中,人们构筑自己的立场和地位,并且通过两者的相互作用,实现职业适应。

[8]米勒和佛姆就把职业适应看作是劳动者与他在工作群体中所扮演的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

2.关于生涯适应力的研究

Savickas提出生涯适应力由三个维度构成,分别为计划性态度、自我与环境的探索和适应性决策。

[9]他在2002提出修正在原来三维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涯自信维度。

[10]Dweck和Molden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在生涯发展中,如果人们关注于短期的而非长远的生涯决定,那么,做出的选择是适宜的而非盲目求得利益最大化。

[11]Baumeiste和Vohs则在综合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具有生涯适应力的个体表现为对可利用机会的探寻,对未来的展望,做适宜和有价值的决定,以及对内心、人际关系和环境因素等与目标冲突的处理。

[12]

(二)国内关于高校毕业生员工角色适应的研究

1.对职业适应性的衡量标准的研究

黄强认为,职业适应性是一个涉及内容较为广泛的概念。

职业活动特有的内容可以对从业者提出多方面的要求,如年龄、性别、健康、心理、文化程度、专业类型、技术等级、社会经历等。

因此,可以从多方面,也可以从多维度综合评价个体职业适应性。

[13]胡仕勇从劳动社会化的角度进行阐述,认为衡量职业适应性状况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第一,是否掌握了一个职业角色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第二,是否了解了工作环境的内涵,这其中包括工作制度和规范的学习与遵守以及对工作环境中人际关系的处理等等。

[14]风笑天对独生子女的职业适应的研究发现,职业适应相关的变量只有四个,即工龄、与同事的关系、文化程度及职业类型。

[15]

2.对高校毕业生员工角色适应状况的研究

藤玉成和徐关众对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调查分析,并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适应问题进行了描述和分析,调查认为,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期为三年,大学毕业生刚参加工作时,约有1/5认为自己能力不适应工作需要,同时,领导作风、工作效率、人际关系等直接影响其职业流动。

[16]贾晓波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在职业适应性的发展方面有比较明确的择业意识和面对竞争的心理准备,但同时也存在择业意识的形成相对滞后、职业适应水平偏低等问题。

[17]

3.对高校毕业生员工角色适应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有研究者从员工角色适应的影响因素、员工角色不适应的表现和角色转换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学毕业生的员工角色适应问题,认为影响因素有职业期望、职业心态、职业风险、职业待遇、职业声望、自我价值和人际关系等。

[18]蒋艳菊认为大学生的气质类型对于职业的适应性有一定的影响。

[19]

杨蕾、金蕾莅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员工角色适应障碍研究指出,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性障碍主要在于:

期望值调整滞后于市场变化;懒惰的行为习惯影响了对就业政策准确而全面的解读;简单化的逻辑降低了对突发事件的防范;对行政管理的成见造成对管理流程的抵制情绪。

[20]有研究者把这种员工适应障碍归结为出现角色转换障碍,也就是角色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可归结为三种类型:

角色固恋、角色迷失和角色退行。

[21]

总的看来,现有的研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从研究对象上看,国内外学者对高校毕业生员工角色适应问题的研究并不少见,但几乎没有从正在见习的高校毕业生这个对象出发的,研究对象有待扩展。

第二,从研究方法上看,目前对高校毕业生员工角色适应性的研究多为对现象的描述和主观归纳、分析,实证地研究比较缺乏。

因此本文希望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对参加就业见习的高校毕业生进行个案访谈,对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的实践主体进行研究,探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过程中的员工角色适应问题,了解其在角色期待和角色适应过程中的角色冲突,并分析原因,最终提出解决的措施。

二、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就业见习制度

所谓“就业见习制度”是为了帮助回到原籍的、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而推出的政策,类似实习制度。

相关部门每年将组织没有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地参加见习,同时为见习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就业服务。

[3]2

2.员工角色

角色一般被认为“个体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素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

”[22]员工是指企业(单位)中各种用工形式的人员,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以及代训工和实习生。

本文认为,员工角色是指企业(单位)中各种用工形式的人员在企业(单位)中,满足工作需要所具备的一套行为模式,员工角色要求员工用自己掌握的本领,通过具体的工作为社会付出,以自己的行为来承担社会责任,并取得相应的报酬。

3.角色适应

“适应”作为生物学的名词被引入社会学领域,帕森斯指出,“适应”是社会系统和它们的环境打交道的过程。

这个问题可以被区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系统必须对于环境所强加的现实要求有一种顺应”;二是有“积极的情境改造过程”。

[23]从心理学角度看角色适应指个体为与其所承担的新角色或所处的新环境保持和谐状态而采取的心理调适及行为反应。

[24]本文中所指的员工角色适应是指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见习期间,对于见习环境、职业角色和一系列职业活动的适应。

是见习生进入职业角色,履行职业角色义务,享受职业角色权利,遵守职业角色规范的发展过程。

(二)样本选取

本研究主要采用半结构访谈法,研究的目的是考查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过程中员工角色适应问题,因此有目的地选取样本。

在对象选取方面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1.高校毕业生的选择

在我国,高等教育主要有两大板块组成,即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而普通高等教育机构因为培养目标的不同,又事实上被分为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学术性的高等教育机构。

若从层次上来分,高等教育有着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

在我国的教育统计文献中,为了统计的方便把普通高等教育的本专科毕业生都称为大学毕业生[25]。

本研究中基于研究的需要,在选择访谈对象时将高校毕业生定义为普通综合类大学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

一方面这类大学是中国普通高等教育的传统代表,有着较高的教育声望,汇集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精英教育”的表征;另一方面遵循质的研究中典型抽样的要求,本文认为综合类大学毕业生的员工角色转换过程更富有代表性。

本研究选择2010、2011年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原因是他们接受过或者正在接受就业见习。

2.研究对象的就业岗位选择

从有关统计资料看,当前大学毕业生从事的主要是第二、三、四职业大类的工作,[26]也即专业技术人员、办事和有关人员、商业和服务业人员,因此抽样时,选择当前就业的热点领域,笔者在进行强度抽样时把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定位于事业单位、商业和新兴科技企业三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正在或已经接受就业见习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毕业生。

出于研究方便,选取在南京市见习的对象作为研究对象。

获取关于对象的线索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即老师和朋友的介绍、访谈对象的再推荐、笔者的个人探访。

访谈按照“滚雪球”方式展开,最终选择了17名研究个案,具体情况见表1:

表1样本基本情况(N=17)

类别

频次(N)

百分比(%)

性别

8

47.1

9

52.9

年龄

21岁

1

5.9

22岁

2

11.8

23岁

13

76.4

24岁

1

5.9

毕业学校

南京农业大学

8

47.0

南京工业大学

1

5.9

南京理工大学

1

5.9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2

11.8

南京林业大学

2

11.8

南京师范大学

3

17.6

见习企业

五星电器

6

35.1

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1

5.9

中铁八局

1

5.9

南京指南针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1

5.9

欧尚超市

1

5.9

南京紫光通讯

1

5.9

东南融通集团

1

5.9

邮政速递

1

5.9

江苏广播电视集团

1

5.9

南京仕达利恩光电集团

1

5.9

南通中远船务自动化有限公司

1

5.9

南京城建集团同力路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1

5.9

见习岗位

文秘

3

17.6

营销

1

5.9

采销

2

11.8

预算

1

5.9

营运专员

1

5.9

企划

1

5.9

人力资源

1

5.9

编导

1

5.9

美术编辑

1

5.9

革新工程师

1

5.9

无线设计

1

5.9

设计师助理

1

5.9

见习经理

1

5.9

(三)资料收集方法

为尽可能收集到详尽的访谈内容,笔者在访谈过程中在获得被访者的同意之后,使用了录音机,并在每次访谈结束之后,尽可能及时地整理出访谈内容。

因此收集到了半结构化的访谈问卷。

(四)资料分析方法

访谈记录的整理与分析:

首先使用分类法,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访谈记录按照研究的需要进行相关的归类,初步建立研究体系;然后进行个案编码分析,针对个案访谈,拟采取编码分析法。

即按照某一标准来记录访谈内容,具体方法如下:

1.编码标准

个案的编码:

用英文单词“CASE”的第一个字母“C”和个案排列顺序的序数来表示访谈个案,如个案1为“C1”。

话题的编码:

每个问题分别用Q1、Q2、Q3、Q4等表示。

2.编码方法

第一组为个案编码,第二组为话题的编码,比如“C1-Q1”表示:

个案1(C1)对问题1(Q1)的陈述或看法。

三、学生角色和员工角色差异分析

作为天之骄子的高校毕业生从大学校园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不仅仅是主要活动的空间位置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系列社会地位和角色地位的变化。

就像演员在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一样,人处在不同的社会地位,从事不同的社会职业(或中心任务)都要有相应的个人行为模式,即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因此,社会角色就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的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

(一)校园生活中的学生角色

1.主要活动内容——学习

大学生的基本角色是“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进行自主学习仍是大学生的基本任务,大学生在实践中拓展知识,从组织或社团中汲取有效信息,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身心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逐步确立和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关键时期;从人的社会化角度来看,大学时期又是青年学生即将走向社会成为社会正式成员的重要准备阶段。

他们知识丰富,眼界开阔,具备接受古今中外各种理论、观念和信息的兴趣及能力,这是好事。

但是因为其人生观、价值观也比较复杂,他们身心发展还未完全成熟,因此他们又很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所以,可塑性则成为其社会化进程最基本的特点。

2.主要活动范围——校园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那么校园就是一个小舞台,虽然有很多兼职的同学,但是校园是大部分大学生活动时间最多,最为熟悉的场所,校园是一个开放性、自由的空间。

3.主要人际交往关系——学缘

“说到大学期间的人际关系,主要还是在学校里和同学、老师的交往吧!

在同学方面,自我感觉还是不错,但是我的交际范围很窄,除了大一参加社团有认识一些外系的同学外,很少有认识其他人,特别是一年一年以后,学长学姐离开了,认识的人就更少了。

主要还是老乡认识得比较多吧,感情也比较好,可能是文化上有一定的关系吧。

应该说,和老师基本完全不熟悉。

这个比较遗憾,个人很少和老师做互动和交流。

其他方面挺少的,像报刊亭的阿姨,感觉还不错,澡堂的阿姨,宿管阿姨,虽然不熟,但是见个面也会打个招呼吧。

”(C1-Q5)

这是熟人型的生存环境,不管是老师和同学,大家都没有很直接的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利益,处于比较平等、和平的环境下。

互助合作的关系在大部分情况下存在。

平等性、自由的恋爱关系也是大学生面临的最主要人际交往环境,由于大家处于相同的年龄阶段和智力发展阶段,很容易形成合作的、共进的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将大学生角色界定为,处在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是人生中增长知识。

发展智力、求学成才的关键阶段。

大学生的中心任务是努力学习以专业知识为主的多方面知识,培养以专业能力为主的各种能力。

因此,这是一个接受教育、储备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阶段。

另外,由于大学生以学习为主,经济上主要依靠家庭,所以,可以这样界定学生角色:

在社会教育环境的保证下和家庭经济的资助下,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使自己成长为社会的合格人才。

同时,大学生角色期望的整体特点集中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志向、能力、品质以及就业的期望值最高,因而并没有像过去高中那样盲目的追求学业上的成功,而是更多的思考“我是谁?

”,“我走向何方?

”等问题,追求自我的同一性,并且立足于大学的环境以及将来的就业形势,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

第二,由于长期以来大学生被社会、家长冠以“天之骄子”的称号,或给予他们过高的评价,大学生的角色期望的内容中理想成分也较多。

第三,近年来,伴随着大学费用的增多,使许多大学生无法支付高额的学费和住宿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