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南山空同注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31877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3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经南山空同注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道德经南山空同注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道德经南山空同注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道德经南山空同注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道德经南山空同注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德经南山空同注解.docx

《道德经南山空同注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南山空同注解.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德经南山空同注解.docx

道德经南山空同注解

世间道德是有经,二千年中看不明。

  南山脚下图有踪,一纸书成连空同。

  莫道书中有皇天,不言易中存天帝。

  谁言旧书高如山,道易书成见分明。

  南山空同至今日起,开讲《道德图》

《道德图》是什么?

是《道德经》一书的导引。

 

今日我讲《道德经》,如若各位同学听后,能有所感所悟所思所见,即可与他人分享,定当多增收获。

 

《道德经》的导引之中,必有不周全详尽之处,愿各位同学能在看时及时留言,补充见解,不必拘于我所言,不必以我所言为经纬,也不必强辨已正,世间道理,辨则不明,言则有清。

故多言少辨。

  先上《道德图》,接着开讲

 

 

 

 

第一章:

知道识易

本义: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通述:

世间的一切规律,都是能够被掌握的,但这些规律,却是不断的发生变化的。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表面现象,来认知这些规律,我们为了方便识别事物,会给他们命名,来加以区分,但这些名词所包括的内容,也并非一成不变的。

世间事物,本来是不需要通过命名来加以区分的,当我们给一些事物命名,是我们开始认识世间万物的起始。

如果我们心无所欲,就可以发现生育万物的自然之妙,如果我们带着知见欲去认识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就只限于你的认知范围(边界)。

因此,世间的规律和表象,都本是一体的,只是人们在认知识别时,出现了偏差。

同的本意,是指表象能与规律相重合,也就是道与名相合,如出一辙。

但这二者却又都是不断变化的,但就在这不断变化中,才不断的生育着世间万物,对世间万物起着作作。

图引:

 

本章为道德经的第一章,也是《道经》的前言部分。

道,道:

指一切规律,作者先说一切规律都是可以被认知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道”,但世人认知规律的方式,却都是通过一切表面现象来加以分辨、概括、总结而来的。

但不论规律本身,还是表面现象,都是会不断发生变化,我们要想真正的认知这些规律,便是要识别变化,也就是“识易”唯有这样,才能动态地掌握规律。

这也为作者讲后文的天然道德与社会道德的打下了基础。

释义:

道:

指一切规律,具体指三方面的规律,其一、天道,指自然规律;其二、地脉,指人与外界的交互规律,其三、人道,指人性规律。

可道:

指规律能够被人认知。

非常道:

指规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名:

用来区别万物的名词、表面现象及所包括的内容。

可名:

命名加以区分。

非恒名:

指命名所指的事物内在不是一成不变的。

无名:

指万物最初的本相。

有名:

给事物命名之后。

无欲:

指对事物处于没有知见欲的本真状态

妙:

指生育万物的自然之妙

徼:

指认知范围、边界。

同:

指表象与规律的重合,一体。

玄:

指变化。

 

作例:

所说的一切规律,都是会发生变化的,主要指三方面,一是自然规律,二是地脉(人与外界),三是人性。

自然规律,周朝后,中国的农历中,习惯用“九九”来计算时令以,因此有了“冬九九”和“夏九九”的说法。

冬九的计算,是从冬天的冬至日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次类推。

等到了第九个九天,也就是九九八十一天后,冬天便会结束,春天来到。

当时是的情况是这样的“一九温和二九暖,三九四九冻破脸,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这是当时渭水流域的自然规律,十分准,但放在中国南方,却不尽然正确。

因此,这些自然规律,往往受特定空间的限制。

同样,这些谚语,放在周之前,也不准,放在如今,也不尽然准确。

这时它受斗转星移时间上的位移而产生的变化。

因此,自然规律本身,也是会发生变化的,只是要看变化的大小。

社会发展规律本身,也是在发生变化的。

举个浅显的例子,有一年我要出光盘课程,我的一个朋友阻止说,光盘课程不会有人买的,我以前做光盘课时,做了很大力的推广,无论从广告力度还是渠道的经营上,都用尽了力气,但那些货还压在那儿。

我那个朋友在他们的教育科目里,有着一顶一的影响力,十分著名。

后来我出光盘了,当年的销售额近百万。

以前不行的事,放在现在,说不定就行了。

因为以前人们认为教育还是应面对面,会排斥光盘课程。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认识在逐渐变化,以前不行的事,放在现在,就行了,同样,以前行的事,放到现在,就不可行了。

我有另一个朋友,做教材加盟,从06年开始做,然后用一到两年做铺垫调研,再用2年左右准备出版,又用了2年左右的时间完善相关教材加盟的政策和服务。

一晃,六年过去了,他做得举步维艰。

在去年时,他还在用他06年对市场的了解和判定,在做事,离当初,已经有近十年了。

世间的很多事,包括社会思潮,都会受时间地域的改变而发生转变。

如果在这些事的生命发展周期内,你相应的去做事,就会获益。

过了这一周期,往往是徒劳无功。

上次去成都时,听了一件事,我有一朋友,开火锅店,连锁火锅店,在当地很有名很受欢迎。

但他开火锅店,每天五年左右,便换一个牌子,换一个定位,换一种理念。

在普通客户看来,原来的火锅店倒了,走人了,然后又有一家新的接手了。

但新来的这一家,发展势头极猛,一下子在当地遍地开花,极受欢迎。

那么,这个朋友,所抓住的,是人性的变化。

人们对饮食嘲流的兴趣变化,往往只有三五年时间,同样是火锅店,有可能前几年时兴真菌火锅,这样两时兴海鲜火锅,再过两年,时兴排骨火锅。

总之,追新厌旧,是大多数人的心理。

他开火锅店,不能开了五年后,食客对真菌火锅已不再新情时,你悲壮地说,虽然真菌火锅不如以前那些火热,但还是有一些老顾客喜欢的,我爱真菌火锅,我将坚守真菌火锅,因为它代表的不只是火锅,还有来大自然的味道。

我们就开一火锅店,不要把违背人性潮流的事,说得那么高大悲壮,仿佛一下子站在了道德的至高点上。

就像某一戏剧种类,其兴起,是因符合了当时的规律,现在不兴起,是因它已不能适合现在的社会规律和人性规律,你要做的或者是改变和适应新的规律,要么是等着消亡。

但往往,我们把违背规律的存在,看成一种高大上的存在,悲壮的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仿佛世人都违背了道德,只有他在坚守一样,其实,真正违背道德规律的,是它本身。

比如说京剧,京剧离社会太众太远,被冷落是必然,这时不必苛求大众,说大众的品味不高,忽视传统文化,只有我们还在坚守。

第一,大众口味不高,或许这是社会规律的规状,第二,就算人们口味再高,能去品味京剧的,也必定是少数。

他们往往去追求自己能接受的艺术形式去了。

比如说看电影,肯定比看戏更过瘾。

但是在我们西北当地的农村,电影本身,真还拼不过秦腔这一戏剧,能调起人气的,只有秦腔。

我们村庄只有5000人左右,却修了一个与当地经济条件不相应的戏台,这个戏台还是当地人自己筹资修的。

每年必定要请省内外的名剧团来演出,而且这个钱,也是村民每家每户自己凑的。

然后等开戏之时,四方八地的民众,满道而来。

但来了之后,近万人中,真正看戏的,却只有三五百人,其他人,都在围着剧场转。

这时候,剧场边多了好多东西。

有人挑着担子赶来,开始做当地的一些小吃,凉粉、酿皮、油饼、醪糟、锅盔、羊肉泡馍等,全都上场,相当于开了一个小版的小吃美食街。

以剧场为中心,周边突然多了好多东西,有开枪打气球的,扔环套礼物的,耍猴斗乐的,气功锁喉表演的、打台球玩街机的、租书租光盘的、看电影录像的、看真人表演的、晒太阳聊天的、进庙烧香的。

俨然整个生态系统。

因此,西北农村狂爱秦腔,更主要爱的是整个秦腔剧场带来的生态系统,人们去看秦腔,仿佛是在赶着过节一样。

因此,我们当地,两户人家间的最高礼遇,就是在自己村开演秦腔时,招呼大家来看戏。

他们都是在吃零食小吃时,顺便一回眼,便看到了台上的演出,或是在打台球停杆时,站在那儿,顺便看一下秦腔。

秦腔的演出在高台上,大家随时一回眼,就能看到秦腔演出。

时间久了,好多人不但能记住很多秦腔剧名,甚至还都能或多或少唱一段。

也有时,在吃饱玩够后,站在那儿,静静地会看一出秦腔。

如果有一天,秦腔不受人们欢迎了,肯定是因为,外界规律发生了变化,而秦腔的从业者却没有发现或适应这种变化。

因此,很多行业,都是死在忽略了一个事实上,即“一切都在悄悄起着变化。

前面说的,是规律在发生变化,同样,一些表象或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比如传统文化这个词。

同样是“传统文化”这个名词和这个壳,如果你只专注于表面上的这个壳,往往会影响你对内在的认知。

如果你对中国历史的关注力只停留在300年内,那么,《弟子规》和女人裹小脚,就是传统文化。

如果你对中国的历史停留在1000年内,那么,程朱理学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你对中国的历史停留在2000年以内,那么,汉儒思想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如果你对中国的历史能看到2000年之外,那么周易五行,天人合一、阴阳八卦、黄帝内经、《道德经》、《庄子》、《墨子》,才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四个字,其中,文化是指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及价值观。

传统,是指一脉相承而来的文化传承,不包括外来突然泊来的东西。

但我们发现,汉朝之后的很多价值观,是与此前中国大地上的绝大多数行为方式及价值观相隔裂的,它是文化,但它不是神州大地上的传统文化。

因此,我们只有识别出表象下面的内在变化,才有可能了解到事物的本真。

 

第二章:

天然道德

本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通述:

  世人都能够发现美好的东西,并认为他们美,是因为他们拿自己厌恶的东西做了参照;世人都知道应当完善自身的不足,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自身的不足,所以,这世间,很多东西是正反相应的。

但这美与善,也是相对应的,而这美与善之中,唯独却缺了真,不失道者,自为真。

  但这时候,我们无法分辨什么是真,什么是不失道时该怎么办?

真,即为天然道德,什么是天然道德?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具体如何理解?

就是万物不用鼓动号令,便会自然生发(生),万物长成却不只为自己(长),努力获取却不持而不放(收),能够懂得功成身退(藏),到最后,因为他的不占所利,所以反而这些所利不会离他而去。

图引:

 

  第二章也是《道经》的前言和导引部分,作者由身边现象引出隐藏在背后的规律,即天然道德。

  一切美与善,都是恶与不善的相对的,正如高和低都是相对的一样,如果你要把一个长杆子变短,你只用拿一个更长的杆子和他放一起就可以了,所以,这一切表面的认知,都不是真正的天然规律,就像美和丑一样,都是后天被社会道德所教育引导的结果。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样的天然道德?

最初的圣人之所是圣人,并不是因为人们受教育说,那是圣人,我们要跟随,而是他懂得按规律办事,人们才效仿他。

这一切,都不是被教育和洗脑的结果。

那么,圣人所遵循的又是什么规律。

是生长收藏。

  作者在这里,开始揭示宇宙间所存在生长收藏的规律,并且在《道经》一书的前言一结束,就开始具体讲解生长收藏的规律。

作者在这里,借助于生长收藏的发展规律,来讲解天然道德的自然而然性,用来和下文中要讲到的社会道德做区别。

释义:

  恶:

厌恶

  不善:

不足,缺点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有和无,难和易,都是相互生成的。

  长短相形:

长和短,都是在比较之中,才显现出来的。

  高下相倾:

高和低,都是相互对立而存在的。

  作:

生发,起始。

  辞:

言语鼓动。

  有:

自我占有(指只为自己)。

  持:

拿在手里不放开。

  居:

占据。

作例:

  天然道德,也就是自然道德,指两方面,一方面,是指自然规律中的生长收藏,也就是天道,另一方面,还指人性规律。

也就是未接受社会道德所引导的天然人性,也叫人道。

  天道是不分善恶的,如李世民,杀兄害弟,不孝不伦,但仍然能功成名就,是因为他善于利用规律,规律本身只是个名字,不分善恶正邪。

我们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与这个人的道德品质没有关系。

  古今一直以来,都给“道德”二字与人的精神品质捆绑在一起,更与当时的思想价值观绑在一起。

不停地强调否合某种道德品质的人,就会得到上天的帮助,不具备某种思想品质的人,就会失去上天的帮助。

  那些古代传说中的明君贤王,除了人们装聋作哑地选择性失明,美其名曰“为尊者讳”为,有几人符合千年以来的儒家道德规范的?

但这样丝毫不影响他们成功成名,达到目的。

原因是,天道无情,不为尧存,不为纣王。

它安自己的规则运行,不受世间社会道德的左右。

  但世间的社会道德,如同儒家学说,总想让天道替他背书,所以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扭曲成了思想品质或社会价值方面的“道”,而本来的“道”,是指规律。

意为,能按规律办事的人,自然会得到更多助力,不按规律办事的人,将会失去这些助力。

  因此,作者在百家学说盛行之时,强调天然道德的重要性,是希望人们的思想不被社会道德学说所扭曲,能够遵从天然道德去掌握世间规律。

在批判社会道德之前,作者先抛出了天然道德。

作者在讲天然道德时,重点提出了“不言之教”,什么叫不言之教?

就是当你随地乱扔垃圾时,有个人往前走几步,将垃圾扔进了垃圾筒里,不管你会怎样做,你都会自然认为,对方做得是对的,并且会引导一部分人,也去那样做。

第三章:

社会道德

本义: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通述:

  不要通过树立和推崇学习榜样,就不会让民众争名夺利之心,不要推高那些民众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就不会让民众一心想着如何窃取它,不要有意让显要那些能挑起民众欲望的事物,就不会迷惑民众的心智。

  圣人治世,总是消弱人的欲望和意志追求,却叫民众如何强大自身,常使他们处于没有知见欲的状态。

只有这样,才会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不敢通过树立违背天道人性的社会道德为生事。

只要符合天然道德,这样看上去圣人什么都没做,却天下的一切事情都会自然顺利。

图引:

  当时,诸子百家时期已经开启,有些人是向大家讲解自然人性之道,然而,还有一部分人,是讲解自己的“社会道德”学说,来用来影响世间。

然而很多“社会道德”学说的理论,却是违背自然之道和人性规则的,作者针对当时和后世的违背自然之道的“社会道德”进行了打压,并指出一些违背自然之道的“社会道德”是如何运作的,来避免后世的人们被“洗脑”。

  他们的运行模式是,首先,他们会树立一个学习榜样,谁要是在行为上向他学习或靠齐,就授于你各荣誉和难得的物质。

通过这种方式,来挑起民众的争名夺利之心。

你想得到这一切,很好,那就按我制定的规则靠拢。

通过引导和挑起民众特定欲望的方式,来实现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和对民众的控制。

  紧跟着,作者在整个《道德经》的行文中,也都一直在讲如何防止被偏离自然之道的社会道所洗脑。

作那就是让民众关注自己的实际利益,满足民众的实际需求,消贪弱欲,看淡名利,强大自身。

  只有这样,即使遇上那些持有各种违背自然之道学说的“智者”,他们也没有了通过“社会道德”来生事的土壤。

这时候的世间,就像前文所说的圣人治世一样,一切按自然规律办事,遵循大道,那么,一切事情的发生,都将是自然而然的事。

释义:

  上:

同“尚”,推崇,崇尚。

  贵:

推高,抬高。

  盗:

窃取。

  见:

显现,突出。

  乱:

迷惑

  心:

指七情六欲

  志:

志向追求

  无知无欲:

无知见欲,知见欲,也叫知见障,意指认知上的障碍。

  弗为:

无为。

作例:

  作者在这里认为,各个学说的“智者”,都是通过树立榜样和学习对象,来达到传递某种违背天然道德的“社会道德”的目的,对民众进行洗脑。

  这就像中国古代的贞洁牌坊,从人性上来讲,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但统治者为了固化社会结构,维护礼教制度,将守寡的女子,树立成为榜样,让众人学习,并给予嘉奖。

推行其与人自然道德相违背的社会道德。

  儒家思想统治下的中国,通过树立一代代一个个的榜样,对民众进行洗脑,一个包青天,让民众觉得,他们面临的种种社会不公,都是因为没有遇上“包青天”,他们不会去思考社会制度本身有问题,而是在盼着出现更多“包青天”。

一个被树立起来的“包青天”,掩盖了民众对整个社会制度的质疑。

  通过文天祥,统治者要树立的死忠于某个王朝的家奴形象,人们不会去想我要不要像文天祥一样,只会去想,我也要像文天祥一样,流芳百世。

  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一直奉行“树立榜样比活着更重要”,通过树立英雄团队和英雄人物,号召更多人参军,人们并引以为光荣。

  老子在文中提到了“无知无欲”,这是古代的一种表达方式,真实表述是“无知欲”。

  什么是是知欲?

知欲,也叫知见欲,也就是一个人对世界的判定、理解和思考,都是建立在能否成就自己欲望的基础上的。

  也就是说,他不会考虑这个行为是符合人性或自然的规律,他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和价值观,都是随着自己想要什么而转变的。

就像中国古代,如果一个人不投降,你可以说他顽固不化,也可以说他忠贞不二,说一个投降,你可以说他识时务者为俊杰,也可以说他苟且偷生。

甚至双方都可以说对方是在“助纣为虐”。

  连梁山之上打劫的土匪,都可以说自己是“替天行道”,我们将一部水浒,本是讲了十多个落魄英雄和九十多个地痞流氓的故事,硬是能说成讲述了一百零百位英雄好汉的传奇古事。

  武松,凡是被人招惹,就灭别人满名,连丫鬟小孩都不放过的冷血杀人狂,被当成了英雄,李逵,劫法场时见人就砍的嗜血疯子,被看成了行为彪悍;孙二娘,在梁山下开个黑店,杀人越货,劫财伤命,被当成了女中豪杰。

  不是中国人没有底线,是在知见欲的控制下,每个人都变成了不会独立思考的机器。

整个自秦以来的中国社会,最大的信仰,就是自己的知见欲。

其余的一切理论和说辞,都只不过是为满足自己的知见欲而找的说辞。

  如果通俗点来说,知见欲的结果就是,一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会尊重规律,不知敬畏自然。

  中国人的心思,几千年都放在知欲上了。

所以老子倡导的是无知欲,就是回到一种,朴素的、正常的,按正常式来办事情的阶段,不要鼓励,挑起大家更高的欲望,并为这个欲望费尽心机。

  所以说老子所倡导的东西,反而是今天欧洲人做的比较好的东西,中国人举孝廉,平时不孝顺,想得到推荐,他就怎么做呢,第一,假象,做假象,第二作弊,就跟当地的评孝廉的,各种心机全都用上了,他的重心已经不放在怎么孝顺父母上,而是怎么能举上孝廉,这就是把大家的知欲给调动起来了,而他讲的是要大家无知欲,就是正常做事情。

  老子思想,就是让大家恢复到最初的无知无欲状态,无知欲之后,你就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而不是别人告诉你你想要什么,如果考举人,考进士,是因为我发自内心的,而不是你从刚出生的时候,你爸妈,你身边的所有的人就告诉你,你的最佳路线,考举人,考进士。

  我们经常推崇一个思想叫成功,在有些国家很多时候,推崇的一种思想叫幸福,他认为幸福比成功重要,因为一个幸福的人,往往在某个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都是成功的,但一个成功的人,往往不一定幸福,因为你苦大仇深,获得了名和利,你对所有的怀疑都是惨淡的。

  什么叫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让那些想挑起民众愿望的人,不敢再做这样的事情。

希特勒是如何挑起德国人的愿望和知欲的,他说:

“我们雅利安人,是最优秀的民族,我们要在全世界,把这种优秀的民族,要在全世界扩展起来。

”他激发了的过人内心的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群体认同感,挑起了他们的欲望。

  在一些信仰的国度里,有人可以拿神的名义,挑起仇恨,不让妇女上学,不让男子与女子婚前见面谈恋爱。

这些违背自然之道和人性的行为,在被“知见欲”遮挡的民众眼里,变成了美德,他们自动地遵守,并监督他人遵守,用扭曲的“社会道德”,代替天然道德。

  所以,作者在文中,通过讲解天然道德,来打压扭曲人们认知的“社会道德”,并告诉世人,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民众是不需要学习榜样的,因为他们会自己选择学习榜样。

美国建国三百年,没有推崇过任何一个官员带病工作,也没有宣扬某个官员为了工作,舍弃了自身健康。

  因为他们认为,一个人带病工作,无法保证工作质量,是对服务对象的不公,另外,带病坚持工作,是违背人性和自然之理的,是对人生命健康的不尊重。

因此,推崇这样的榜样,只会被人们质疑和唾弃。

如果整个社会的社会道德标准,明显违背人性时,它只是一种伪善的存在。

第四章:

象帝为先

本义: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渊呵!

似万物之宗。

锉其兑,和其光,解其纷,同其尘。

  湛呵!

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通述:

  自然之道,就如同水流一样冲刷涤荡万物,我们受其影响,无法用我们的接触到的认知去填满它,因此,我们无法穷尽和掌握所有的自然之道。

而社会道德,就如水渊一样,虽然它位于水之下,水是它的源头,但人们会忽略水的来源,而把水渊当成万物的宗主。

社会道德虽处于自然之道之下,但每个人每天接触到更多的,则是社会道德,所以看上去,仿佛这些社会道德才是万物的根本,仿佛万物都是在遵循这些社会道德运行一样。

  但这部分遮挡了自然道德的社会道德,会在思想的碰撞中失去它的锐气,会在各种思想的中和下失去它的显要光芒,当我们一层层地去掉纷杂的表面现象,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万物的宗主,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只是像尘土一样,蒙蔽了人们对自然之道的认知。

  但自然之道虽然像水一样冲刷涤荡一切,可它又像水一样,清澈透亮,仿佛不存在一样,我们很难分清自然之道和社会道德谁在遵从谁,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放弃一切知见欲,以各种自然和社会的呈现的象为基础,去归纳总结。

图引:

 

  作者在讲完自然道德和社会道德之后,开始讲二者的关系事和大家的认知障碍。

  作者先提出自然之道在影响着一切事物,但人们却无法用自己的认知掌握一切自然之道,也就是说,人可以无限度的接近更多的自然之道,但无法用自己的认知填满和掌握一切自然之道。

在这个基础上,所有支持社会道德的学说思想、社会观、价值观等社会思想,都如同水渊一样,虽然有自然之道的水流进去,注满它,但这个水渊却存装不了所有的水。

因此,所有的社会思想,都如水渊一样,让人们看上去仿佛是智慧的源头,流到了世间。

  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会听到各种社会思想,仿佛这些社会思想就是宇宙真理一样,一切都围绕着这些看上去伟大的思想在运转,世间万象,都在解释着这些社会思想和价值观的正确一样。

如果你整天都在接受某种特定的思想和价值观,你就会觉得,它是万物的宗主。

这些,都阻挡了人们对真正影响世间万物的自然之道的理解和认知。

  因此,作者提出了如何消除那些阻碍人们认知自然之道的障碍的途径,那就是,要让各种不同的思想相互发声和碰撞,这样,各种社会思想中违背自然之道的部分,会在其他思想的碰撞中,失去原有的光辉与锐气。

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可以一层层地去掉纷杂的表象,发现其实很多社会思想,并非是高高在上的万物宗主,而是像尘土一样,蒙蔽了人们对自然之道的认知。

  到最后,作者总结说,很多人会说,我们很难分清自然之道和社会道德谁在遵从谁,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放弃一切知见欲,什么都不要信,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思想判定,如何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思想判断?

那就是以各种自然和社会的呈现的象为基础,去归纳总结。

  也就是,不会迷信任何权威或学说,而是通过生活中可感可知的那些现象为基础,分析总结自然之道。

 

  作者在这里,其实在对人们进行思想的启蒙,洗脑教育和启蒙教育的区别在于,洗脑教育,经过教育学习,大家都只有一种思想,都成了一种类似的人,而启蒙教育,是经过教育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判定分析能力,大家成了不同的人。

释义:

  道:

自然之道

  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