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电子教案朱军生物科学生物技术.docx
《遗传学电子教案朱军生物科学生物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学电子教案朱军生物科学生物技术.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遗传学电子教案朱军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课时计划(教案)
编号
周次
1
日期
2017.2.15/17
课时安排
2
课题
第一章、绪言
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遗传学的定义(概念)、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接受科学的重大发现对遗传学所起的作用。
教
学
目
标
本章介绍遗传学的发展历史与科技进步的关系,以及遗传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明了遗传学是生物科学的最前沿的科学,了解遗传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从而引导学生对本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研究兴趣。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1.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1.1遗传学的定义(概念)
1.2遗传学研究的对象
1.3遗传学研究的任务
2.遗传学发展简史
2.1遗传学诞生前期(1900年以前)
2.2经典遗传学发展时期(1900~1953年)
2.3现代遗传学的诞生与发展(1953~至今)
3.遗传学在人类和工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3.1在人类和医学上的作用
3.2在农业生产上作用
3.3在工业生产上作用
课后
作业
思考科技发展与遗传学研究的关系。
教学
后记
课时计划(教案)
编号
周次
2
日期
2017.2.20/21
课时安排
2
课题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细胞核结构、染色体的超微结构
教学难点:
染色体的超微结构
教
学
目
标
本节介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使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重点掌握细胞核结构、染色体的超微结构,为深入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规律做好铺垫。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1原核细胞
1.2真核细胞
1.2.1细胞膜
1.2.2细胞质
1.2.3细胞核
2.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
2.1染色体的一般形态和结构
V染色体、L染色体、棒状染色体、粒状染色体
2.2染色体的超微结构
2.3染色体的数目和大小
A染色体、B染色体
课后
作业
概念:
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A染色体、B染色体
教学
后记
课时计划(教案)
编号
周次
2
日期
2017.2.22/24
课时安排
2
课题
第二章、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及遗传学意义
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过程
教
学
目
标
本节介绍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及遗传学意义,通过讲述,使学生理了解细胞周期,掌握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及遗传学意义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1.细胞的有丝分裂
1.1细胞周期
1.2有丝分裂过程
1.2.1前期
1.2.2中期
1.2.3后期
1.2.4末期
1.3有丝分裂意义
2.减数分裂
2.1减数分裂过程
2.1.1前期Ⅰ:
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
2.1.2中期Ⅰ:
2.1.3后期Ⅰ:
2.1.4末期Ⅰ:
2.1.5前期Ⅱ:
2.1.6中期Ⅱ
2.1.7后期Ⅱ:
2.18末期Ⅱ:
2.2减数分裂意义
课后
作业
简述:
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及遗传学意义
教学
后记
课时计划(教案)
编号
周次
3
日期
2017.2.27/28
课时安排
2
课题
第二章、配子的形成和受精、生活周期
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雌雄配子的形成
教学难点:
雌雄配子的形成
教
学
目
标
本节介绍雌雄配子的形成和受精及生活周期,使学生理了解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掌握雌雄配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1.配子的形成和无融合生殖
1.1雌雄配子的形成
1.1.1无性生殖
1.1.2有性生殖
1.1.3雌雄配子的形成过程
1.2受精
植物双受精现象
1.3直感现象
1.3.1花粉直感
1.3.2果实直感
1.4无融合生殖
2.生活周期
无性世代、有性世代、世代交替
2.1低等植物的生活周期
2.1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
2.1低高等动物的生活周期
课后
作业
雌雄配子的形成过程
植物双受精
教学
后记
课时计划(教案)
编号
周次
3
日期
2017.3.1/3
课时安排
2
课题
第三章、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核酸的化学结构
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
教学难点:
细菌转化
教
学
目
标
本节介绍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证据和核酸的化学结构,使学生理解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证据,掌握核酸的化学结构。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1.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
1.1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1.2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1.2.1细菌的转化
1.2.2噬菌体的浸染与繁殖
1.2.3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与繁殖
2.核酸的化学结构
2.1两种核酸及其分布
DNA、RNA
2.2DNA的分子结构
双螺旋结构
DNA构型变异
2.3RNA的分子结构
DNA与RNA结构的不同点
课后
作业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
教学
后记
课时计划(教案)
编号
周次
4
日期
2017.3.6/7
课时安排
2
课题
第三章、染色体的分子结构、DNA复制
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染色体的分子结构
教学难点:
染色体的分子结构
教
学
目
标
本节介绍染色体的分子结构、DNA复制,通过讲述,使学生进一步加深DNA复制的全过程,理解并掌握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结构模型。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1.染色体的分子结构
1.1原核生物染色体
1.1.1特点
1.1.2结构
1.2真核生物染色体
1.2.1染色质的基本结构
概念
组成
基本结构单位
1.2.2染色体的结构模型
DNA双螺旋化——核小体——螺线体——超螺旋体——染色体
1.2.3着丝粒和端粒
2.DNA的复制
2.1DNA复制的一般特点
2.2原核生物、真核生物DNA复制
课后
作业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
DNA复制的特点
教学
后记
课时计划(教案)
编号
周次
4
日期
2017.3.8/10
课时安排
2
课题
第三章、RNA的转录及加工和蛋白质翻译过程
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RNA的转录及加工和蛋白质翻译过程
教学难点:
RNA的转录及加工和蛋白质翻译过程
教
学
目
标
本节介绍RNA的转录及加工和蛋白质翻译过程,通过讲述,使学生理解并掌握RNA的转录及加工和蛋白质翻译过程。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1.RNA的转录及加工
1.1遗传物质的功能
1.2三种RNA分子
1.3RNA合成的一般特点
1.3.1RNA与DNA合成的区别
1.3.2RNA与DNA合成的相同点
1.4原核生物RNA的合成
1.5真核生物RNA的转录及加工
1.5.1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RNA的转录的区别
1.5.2真核生物RNA转录后加工
1.5.3RNA三种剪接方式
2.遗传密码
2.1遗传密码的翻译过程
2.2密码子与氨基酸
2.3遗传密码字典
3.蛋白质的合成
3.1核糖体
3.2蛋白质合成过程
3.3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课后
作业
RNA合成的一般特点
真核生物RNA转录后加工
教学
后记
课时计划(教案)
编号
周次
5
日期
2017.3.13/14
课时安排
2
课题
第四章、分离规律
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
教学难点:
分离规律的验证
教
学
目
标
本节主要介绍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及分离规律的解释、验证及分离比例实现条件和分离规律的应用,通过讲述,使学生掌握豌豆杂交试验和的分离规律的解释,了解分离规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1.分离规律
1.1性状
1.2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成功的原因
2.分离现象的解释
2.1遗传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2遗传因子成对
2.3每对遗传因子随机分配到配子中
2.4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3.表现型和基因型
4.分离规律的验证
测交法、自交法、花粉鉴定法
5.分离规律实现的条件
6.分离规律的应用
课后
作业
性状
分离现象的解释
教学
后记
课时计划(教案)
编号
周次
5
日期
2017.3.15/17
课时安排
2
课题
第四章、独立分配规律
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教学难点: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教
学
目
标
本节主要介绍独立分配规律的遗传分析,独立分配规律实现条件、独立分配现象验证及其应用,通过讲述,使学生掌握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理解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方法,了解独立分配规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1.独立分配规律
1.1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1.1.1试验结果
1.1.2结果分析
2.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
2.1独立分配规律的基本要点
2.1.1细胞学角度
2.1.2遗传学角度
3.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
测交法、自交法
4.多对基因的遗传
5.独立分配规律的应用
课后
作业
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
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
教学
后记
课时计划(教案)
编号
周次
6
日期
2017.3.20/21
课时安排
2
课题
第四章、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
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概率原理
教学难点:
×2测验
教
学
目
标
本节主要介绍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包括概率原理、二项式展开、×2测验,通过讲述,使学生掌握概率原理、×2测验的方法和意义。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1.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
1.1概率的原理
1.1.1乘法定理
两对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各个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乘积。
1.1.2加法定理
两个互斥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是各个事件各自发生的概率之和。
2.二项式展开
3.×2测验
在遗传学试验中,实际获得的各项数值与理论上概率估算的期望的理论数值具有一定的偏差。
如何判断这种偏差是属于误差造成的,还是真实的大小,利用×2测验可以判断
×2=∑(O-E)2/E
O表示实际值
E表示理论值
课后
作业
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
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
教学
后记
课时计划(教案)
编号
周次
6
日期
2017.3.22/24
课时安排
2
课题
第四章、孟德尔规律的补充和发展
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非等位基因间互作的类型和原理,以及有关概念
教学难点:
非等位基因间互作的类型和原理,以及有关概念
教
学
目
标
通过讲述,使学生了解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复等位基因、致死基因的概念,重点掌握非等位基因间互作的类型和原理,以及相应的有关概念。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1.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
1.1显性现象的表现
1.1.1完全显性
1.1.2不完全显性
1.1.3共显性
1.1.4镶嵌显性
1.2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
1.3显性与环境的影响
2.复等位基因
3.致死基因
4.非等位基因间互作
互补作用、积加作用、重叠作用等
5.多因一效和一因多效
课后
作业
概念:
复等位基因、致死基因
非等位基因间互作
教学
后记
课时计划(教案)
编号
周次
7
日期
2017.3.27/28
课时安排
2
课题
第五章、连锁与交换
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香豌豆两对性状杂交试验
教学难点:
香豌豆两对性状杂交试验
教
学
目
标
本节主要介绍性状连锁遗传的发现、解释及交换现象的发现,通过讲述,使学生了解性状连锁遗传的发现,重点掌握交换规律的发现。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1.连锁
1.1性状连锁遗传的发现
贝特森庞尼特
1.1.1相引相
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的现象。
1.1.2相斥相
甲显性性状与乙隐性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而乙显性性状与甲显性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2.摩尔根的解释
2.1连锁遗传
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遗传的现象,称为连锁遗传。
2.2完全连锁
同一同源染色体的两个非等位基因之间不发生交换,则两个非等位基因总是联系在一起遗传的现象。
2.3不完全连锁
3.交换
3.1概念
3.2过程
课后
作业
概连锁遗传
交换
教学
后记
课时计划(教案)
编号
周次
7
日期
2017.3.29/31
课时安排
2
课题
第五章、交换值及其测定
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交换值的测定方法
教学难点:
交换值的测定
教
学
目
标
本节主要介绍交换值的测定方法,通过讲述,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交换值的测定方法和步骤。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1.交换值
1.1概念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
1.2估算交换值
重组型配子数/总配子数*100%
2.交换值的测定
2.1测交法
2.2自交法
3.交换值与连锁强度的关系
交换值的幅度0-50%
4.影响交换值的因素
性状、温度、基因位置、其它
课后
作业
交换值的概念及测定方法
教学
后记
课时计划(教案)
编号
周次
8
日期
2017.4.3/4
课时安排
2
课题
第五章、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基因定位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基因定位的方法
教
学
目
标
本节主要介绍基因定位的方法和连锁遗传图的作图方法,通过讲述,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基因定位的方法,了解连锁遗传图的作图方法和步骤。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1.两点测验two-pointcross
两点测验:
进行三次杂交和测交两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方法。
缺点:
费事;因测出的交换值不含双交换值,所以交换值偏低。
2.三点测验three-pointcross
三点测验:
采用一次杂交一次回交后,同时测出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的方法,叫三点测验。
第一步:
求基因之间的重组值
第二步:
确定基因之间的顺序,绘制染色体图
3.遗传干涉与并发(interferenceandcoincidence)
干涉:
第一次交换发生后,引起邻近发生第二次交叉机会降低的现象。
由于双交换是两个单交换共同发生在一个性母细胞内引起的,那么实际双交换与理论双交换的发生频率是否一致,用干涉或并发系数来表示。
并发系数C=实际双交换值/(单交换值1×单交换值2)
干涉I=1-C
并发系数越大,实际双交换越多,干涉程度越小;
并发系数越小,实际双交换越少,干涉程度越大;
当基因距离很近时,C值为0时,说明无实际双交换,表现为完全干扰
4.连锁遗传图(linkagemap)
课后
作业
基因定位的方法
教学
后记
课时计划(教案)
编号
周次
8
日期
2017.4.5/7
课时安排
2
课题
第五章、性别决定与性连锁
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性连锁
教学难点:
性连锁
教
学
目
标
本节主要介绍真菌类的连锁与交换、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及性别决定与性连锁,通过讲述,使学生了解真菌类的连锁与交换,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掌握性连锁现象及遗传规律。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1.选用红色面包霉的原因
2.红色面包霉的生活周期
3.着丝点作图
4.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4.1理论上
4.1.1染色体是基因载体
4.1.2基因在染色体上线性排列
4.1.3发展了孟德尔定律
4.2实践上
5.性别决定与性连锁
5.1性染色体
5.2性别决定的方法
5.3性别决定的畸变
5.4植物的性别决定
6.性连锁
果蝇的性连锁
课后
作业
性染色体
性连锁
教学
后记
课时计划(教案)
编号
周次
9
日期
2017.4.10/11
课时安排
2
课题
第六章、染色体的结构变异
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缺失、重复现象的鉴定方法和遗传学效应
教学难点:
缺失、重复现象的鉴定方法和遗传学效应
教
学
目
标
本节主要介绍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种类、鉴定方法及其遗传学效应,通过讲述,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结构变异类型的鉴定方法及遗传学效应。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1.缺失
1.1缺失类型
1.1.1概念:
染色体的某一区段丢失了
1.1.2类别:
顶端缺失、中间缺失
1.2缺失的鉴定
1.3缺失的遗传学效应
1.3.1缺失有害于生长和发育
1.3.2缺失片段小,造成假显性现象
2.重复
2.1重复的类型
2.1.1概念:
染色体多出自己的某一段
2.1.2类别:
顺接重复、反接重复
2.2重复的鉴定
2.3重复的遗传学效应
2.3.1对个体综合表现的影响
2.3.2基因的剂量效应
2.3.3基因的位置效益
课后
作业
缺失、重复现象的鉴定方法和遗传学效应
教学
后记
课时计划(教案)
编号
周次
9
日期
2017.4.12/14
课时安排
2
课题
第六章、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应用
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果蝇的CIB测定法
教学难点:
果蝇的CIB测定法
教
学
目
标
本节主要介绍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应用,包括利用染色体结构变异进行基因定位、果蝇的CIB测定法、创造玉米核不育系等,通过讲述,使学生了解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应用,理解并掌握果蝇的CIB测定法。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1.基因定位
1.1利用缺失进行基因定位
利用假显性现象,杂合体表现隐性性状,进行基因定位,其关键为使载有显性基因的染色体发生缺失→隐性等位基因很有可能表现“假显性”;对表现假显性现象个体进行细胞学鉴定→鉴定发生缺失某一区段的染色体
1.2利用易位进行基因定位
将易位半不育现象看做一个显性性状,与其相对应等位位点则相当于一个可育性状;利用性状的连锁关系进行二点或三点测验→进行基因定位
2.果蝇的CIB测定法
CIB测定法原理:
倒位杂合体的重组率很低,把倒位区段作为抑制交换的显性基因或标志,而把正常染色体区段作为不能抑制制交换的隐性标志。
3.利用易位创造玉米核不育系的双杂合保持系
4.易位在家蚕生产上的应用
课后
作业
果蝇的CIB测定法
教学
后记
课时计划(教案)
编号
周次
10
日期
2017.4.17/18
课时安排
2
课题
第六章、染色体的数目变异
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染色体数目变异的概念和类型
教学难点:
染色体数目变异的联会分离
教
学
目
标
本节主要介绍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联会分离及其遗传表现等,通过讲述,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及其遗传表现。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1.倍数性变异
1.1染色体组及其整倍性
1.1.1概念
1.1.2特征
1.1.3整倍体的同源性和异源性
1.2同源多倍体
1.2.1同源多倍体的形态特征
1.2.2同源多倍体的联会和分离
1.3异源多倍体
1.3.1偶倍数异源多倍体
1.3.2奇倍数异源多倍体
1.4多倍体的应用
1.5单倍体
2.非整倍体
2.1亚倍体
单体、缺体
2.2超倍体
三体、四体
2.3非整倍体应用
课后
作业
概念:
染色体组、一倍体、单倍体
单体、缺体、三体、四体
教学
后记
课时计划(教案)
编号
周次
10
日期
2017.4.19/21
课时安排
2
课题
第七章、噬菌体遗传分析、研究意义
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细菌、噬菌体研究意义
教学难点:
噬菌体遗传分析
教
学
目
标
本节主要介绍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意义及噬菌体的遗传分析,通过讲述,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大小、结构、培养方法等,理解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1.细菌
1.1大小
1.2结构
1.3遗传物质
1.4涂布和繁殖
1.5细菌培养方法
1.6生理性突变
2.病毒
2.1病毒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