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育心理心理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72142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教育心理心理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教育心理心理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教育心理心理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教育心理心理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教育心理心理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教育心理心理1.docx

《教育教育心理心理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育心理心理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教育心理心理1.docx

教育教育心理心理1

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四层含义:

①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的科学

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如何发生的科学

③心理活动一旦产生,就要发展而不会停止

④心理的发展并不都是线形的。

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构成的。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①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②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

③应用广泛、分支繁多的学科。

心理学的实质:

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③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

心理学的任务:

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主要研究心理活动及其机制、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过程及其机制、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相互关系等。

心理学的意义:

①有助于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进行自我教育。

②有助于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

③有助于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

③教育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个案研究法、相关研究法、产品分析法、质的研究。

观察法:

是在自然或实验室的条件下,直接系统的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观察行为的产生和变化,并将结果记录下来的方法。

心理测验法:

是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处理的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的情况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个案研究法:

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关研究法:

一种特殊的非实验研究方法。

产品分析法:

通过对活动的产品或作品进行分析来揭示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的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

以作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过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

感觉:

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

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第一印象:

与陌生人初次接触时,对方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晕轮效应:

指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某种印象后,并据此推论这个人的其他方面的品质和特征。

近因效应:

指最近获得的、有关熟人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影响。

感受性:

是人体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反映了感觉的灵敏程度。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知觉的基本特性: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客观因素:

①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

②对象的活动性

③刺激物的新颖性。

主观因素:

①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②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③个人的兴趣、爱好、动机,定势与情绪状态等。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

②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知觉是纯粹的心理活动。

简述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感知规律?

1.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

(1)运动被感知事物的强度律

(2)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差异律

(3)运用静止背景上的对象活动性的活动律。

(4)运用感觉的组合律

(5)让学生交替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对象的协调律。

2.提高师生双方的社会知觉能力

(1)正确对待第一印象

(2)避免‘晕轮效应’

(3)防止刻板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如何培养学生观察力)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3)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4)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

(5)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控功能。

注意的种类:

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

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产生的原因:

客观原因:

1.相对强烈的刺激物2.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3.刺激物的新异性4.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

主观原因:

1.需要和兴趣2.情绪和知识经验

有意注意:

也叫随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活动目的要明确,任务要具体

2.充分利用间接兴趣

3.自我提醒和命令

4.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注意的品质:

①注意的范围②注意的稳定性

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范围:

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晰地把握注意对象在数量多少方面的特征。

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活动任务和人的知识经验:

活动任务越简单,注意的范围就越大;活动任务越复杂,注意的范围就越小。

注意的稳定性: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的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注意集中的持续时间越长,注意的稳定性越高。

保持注意稳定的条件:

1.注意对象的特点对注意的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提高刺激的强度和延长刺激的作用时间有利于保持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对象的内容丰富复杂多变,注意可在一定范围内运动着注意,注意就较稳定和持久,而内容贫乏单调而静止的对象就不易稳定注意。

2.注意的稳定性与活动的组织安排等有关。

3.注意稳定性还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人的注意稳定性是不同的。

4.养成稳定注意的习惯。

注意的分配:

是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够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实现注意分配的条件:

①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其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

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③注意的分配与活动性质有密切关系。

注意的转移:

是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征。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1.原来活动的吸引力

2.新活动的特点3.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

注意的规律:

1.注意纵向发展的规律

2.无意注意受主观因素制约的规律

3.有意注意受人们目的性支配的规律

4.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

5.注意的稳定与起伏相互协调的规律,

6.注意的集中与分配对立统一的规律。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动:

1.充分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课堂教学

(1)尽力减少与教学无关的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2)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力赋予他们无意注意的特性,教学活动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

2.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课堂教学

(1)设立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2)使学生掌握与学习有关的学习技能

(3)合理组织教学过程,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运用两种注意交替的规律组织课堂教学。

(1)适当运用两种注意的转换

4.课堂上学生的分心与控制。

(1)分心的表现

(2)引起分心的原因,如兴趣、自觉性、教学方法等

记忆:

是将个人所经历的事物及个体经验,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以表象和词语等形式,积累和保存在头脑中并在一定条件下重现的心理过程。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的分类:

①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②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③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④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情境记忆:

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得,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境的记忆。

语义记忆:

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定理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

陈述性记忆:

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等陈述性知识的记忆,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概念和观念等。

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

指我们对如何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等程序性知识的记忆。

感觉记忆:

指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感觉记忆的特点:

①保存的信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②保存时间短但保持量大

③以物理性质的编码为主

④保留信息受到注意时便转入短时记忆,否则会迅速消失。

短时记忆:

指信息的保留时间一般在3秒至1分钟之间的记忆。

短时记忆的特点:

①信息的保存时间短②容量有限

③以听觉编码为主④易受干扰。

长时记忆:

指信息的保持在1分钟以上直至多年甚至终生不忘的记忆。

长时记忆的特点:

①容量无限②保持时间长

③储存有高度的编码组织,以意义编码为主

外显记忆:

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的记忆。

内隐记忆:

是指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记忆的环节:

①识记②保持③再认和回忆。

识记:

是反复感知信息材料并在头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

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保持:

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得到保留和巩固的过程。

再认:

是过去经历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被识别和确认的心理过程。

回忆:

使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由其他刺激的作用,使其形象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系列位置效应:

人们回想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时回忆效果不同,位于系列开头和最后的项目比在中间的项目更易想起。

蔡加尼克效应:

指对未完成工作的记忆优于对已完成工作的记忆现象。

前摄抑制:

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

指后面做的事对前面已做的事的干扰作用。

遗忘:

指识记过得材料不能回忆和再认,或者回忆和再认有错误的现象。

遗忘的影响因素:

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②学习的程度

③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④识记者的态度。

5.时间的推移

遗忘发生的规律:

先快后慢。

记忆力的提高(如何增进记忆):

1.掌握有效的记忆术(谐音法、算术法、口诀法、联想记忆法、PQ4R法)

2.组织有效的复习,防止遗忘3.及时复习

4.合理分配复习时间5.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6.复习方法多样化7.适当的超额学习

良好记忆的品质:

①识记的敏捷性②记忆的精确性

③保持的持久性④记忆的准备性。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创造良好的记忆氛围。

让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

2.使学生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

3.提高学生对记忆意义的认识。

4.注意教学安排的合理化。

5.合理安排课程。

6.保证课间休息。

7.适当调节教学进度。

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问题解决:

指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基本阶段:

①发现问题;②分析问题;

③提出假设;④检验假设。

创造性思维:

指运用新颖的、独特的方法,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①激发学习动机

②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

③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能力

④教给学生发明创造的思维方法

⑤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

想象:

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情绪: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状态的分类:

心境、激情、应激。

教学设计:

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设计。

起点行为:

指学生学习新经验之前必须具备的基础性经验和能力水平。

情绪调节的分类:

(1)根据内容分为:

①具体情绪的调节②情绪唤醒水平的调节③情绪成分的调节。

(2)根据过程分为:

①内部调节②外部调节。

(3)根据侧重点分为:

①原因调节②反应调节。

教材直观:

是指个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材信息的表面特征、表层意义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教材直观的类型:

1.实物直观2.模像直观3.言语直观。

提高教材直观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①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有其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灵活运用,充分发挥不同直观形式的优势。

②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直观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观察力。

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需要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适当引导。

④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学生的充分参与将有助于他们很好地认识事物的特征。

情绪的功能是什么?

①适应和动力功能。

②调节功能。

表现在情绪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人们行为的发生、强度和对象。

③信号功能。

表情是思想的信号,是人际交往的形式之一。

④组织功能。

情绪作为脑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和消极作用的破坏、瓦解作用。

⑤感染功能。

情绪通过表情表现出来,为他人察觉并感染他人、引起他人的情绪反应。

⑥健康功能。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

调节情绪的方法有什么?

①理智调节。

要求自己理智地考虑消极情绪带来的不良后果,尽可能减少消极情绪的影响。

②转移调节。

有意识地把自己负性情绪转移到另一个方向上,使情绪得以缓和。

③积极的自我暗示。

暗示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有积极的影响,可用来松弛过分的紧张情绪,也可以激励自己。

④合理的宣泄。

人的情绪处于压抑状态时应给予合理的宣泄途径,才能调节机体的平衡,缓解不良情绪的困扰以恢复正常的情绪、情感状态。

⑤自我安慰。

⑥幽默调节。

幽默与欢笑是情绪的调节剂,它能给恶劣的情绪一个缓冲,使不良情绪得到有效控制。

⑦身心放松调节。

⑧自然陶冶调节。

人们在学习工作之余,可以在林荫大道或者风景秀丽的公园里游玩,往往心旷神怡达到消除疲劳忘记烦恼的效果。

⑨颜色调节。

⑩音乐调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