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地中考模拟卷新题选编之实验探究题.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871551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市地中考模拟卷新题选编之实验探究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各市地中考模拟卷新题选编之实验探究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各市地中考模拟卷新题选编之实验探究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各市地中考模拟卷新题选编之实验探究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各市地中考模拟卷新题选编之实验探究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市地中考模拟卷新题选编之实验探究题.docx

《各市地中考模拟卷新题选编之实验探究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市地中考模拟卷新题选编之实验探究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市地中考模拟卷新题选编之实验探究题.docx

各市地中考模拟卷新题选编之实验探究题

临门一脚:

2013年各市地中考模拟卷新题选编之实验探究题

1.科学家最初在显微镜下发现细胞核时,并不清楚生物的遗传是由细胞核控制的还是由细胞质控制的。

为了弄清细胞核的功能,有人利用伞藻做了如下实验。

伞藻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个体,其细胞核位于假根中。

如图

(1)所示,甲种伞藻的帽呈伞形,乙种伞藻的帽呈菊花形。

科学家将甲伞藻的帽和柄都切除,然后将乙伞藻的柄移植到甲伞藻的假根上。

一段时间后,这一伞藻长出了新的帽,如图

(2)所示。

科学家在做实验前,针对这一实验提出的问题是:

控制生物性状的结构是细胞质还是细胞核?

  

(1)根据科学家提出的问题,你建立的假设是:

▲。

(2)根据上述你的假设,可以对实验结果作怎样的预测?

(3)观察图

(2)中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2.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了解到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会有一些因素引起测量误差,其中刻度尺的温度变化也是引起误差的原因之一。

他们想通过实验研究刻度尺长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1)小明找来两把完全相同,长为20cm的钢尺,一把放在冰箱充分冷冻,一把放在阳光下长时间曝晒,再将两把钢尺互相测量,结果发现两把钢尺的长度几乎没有差异,请写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写出一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奕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物体长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装置中AB是粗细均匀的铜棒,COD是可绕O点转动的指针。

实验时,A端固定不动,指针C端紧靠在铜棒B端,当用酒精灯给AB加热时,小奕可以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金属棒受热时长度的变化。

 (3)科学研究中常常会用到“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微小放大法”、“类比法”等研究方法,小奕的研究方案运用了上述方法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法。

3.某校科学学习小组对中和反应的证据进行了探究,请你参与实验:

实验1:

证明酸和碱反应有水生成,王小明同学取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红色)、无水醋酸(一种酸,常温下为无色液体)和氢氧化钠固体进行上图所示的三个实验。

(1)实验①、②的实验目的是.

(2)能证明酸和碱反应有水生成的现象是

实验2:

测量酸和碱反应过程的pH、温度变化。

取一定量的稀盐酸,逐滴匀速滴加NaOH溶液,用传感器实时获得溶液的pH、温度曲线如右图.

(3)由图3分析,酸和碱有发生反应的依据是。

中和反应是    (“放热”或“吸热”)

4.植物茎中的导管可将根吸收的水运送到植物地上部分的各结构。

若将植物茎倒置,水分是否依然能向高处输送?

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某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

切取稍稍萎蔫、不带叶片的青菜茎14段,分成A、B两等份(用杆称称量时通过切割调整两组质量相等)。

将A、B两组青菜茎分别插入150g水中(如图:

其中A正立,B倒置;水用保鲜袋密封,以防直接蒸发),置于温度为15℃左右的环境中。

约14.5小时后观察到两组个别青菜茎上方切面均有水滴出现,取出A、B,称得青菜茎与保鲜袋中的剩余水量如下表。

并观察到两组青菜茎都整条变硬挺,且程度相似。

组别

A

B

实验前青菜茎质量

66g

66g

实验后青菜茎质量

80g

78g

实验前袋内水质量

150g

150g

实验后袋内水质量

137g

137g

(1)稍稍萎蔫的青菜茎插入水中后变硬挺,说明细胞内的水分含量▲(选填“增加”、“不变”或“减少”)。

(2)通过实验可知,导管的结构中▲(选填“具有”或“没有”)控制水分单向流动的结构。

(3)若在30℃左右的环境中,用带叶片的青菜茎代替以上材料进行相似的实验(A组叶片暴露于空气中,B组叶片浸入水中),实验后最有可能的结果是▲(选填“A组袋内的水比B组少”、“B组袋内的水比A组少”或“A、B两组袋内的水基本相等”)。

5.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煤油时,哪种液体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的实验中,小科提出如下实验方案:

如图甲所示先让一束入射光从空气直接斜射入透明的空水槽中,记录光斑位置;接着如图乙所示实验,分别倒入相同深度的水和煤油,记录对应的光斑位置,再通过分析就可得到实验结论。

(1)实验时,在水槽底部贴上一把自制纸质刻度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2)某小组同学正确实验后,实验记录如图丙所示,经分析可知: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煤油时,▲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

6.将CO2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和NaOH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

CO2和NaOH是否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小明同学对此产生了兴趣,和同学们一起设计了甲、乙、丙三个实验装置来验证,如下图所示,实验现象为:

 甲---软塑料瓶变瘪,乙---“瓶吞鸡蛋”。

(1)请你帮小明记录从实验丙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

(2)小亮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 。

(3)小红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因为NaOH溶液中有水,CO2又能溶于水,所以不能确定是CO2溶于水使气压减小还是CO2与NaOH反应使气压减小,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

▲。

7.酶是一类在常温下就可以发挥作用的生物催化剂,它的催化效能比一般化学催化剂高

出几千、几万倍甚至几十万倍.土豆中含有的过氧化氢酶对过氧化氢分解具有催化作

用.郑敏同学设计实验证明新鲜的土豆片也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并与二氧化锰的

催化效果进行比较.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图Ⅰ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装置,图Ⅱ用

于测量产生O2的体积.实验时均以生成25mL气体为准,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

忽略不计,相关数据见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检查图Ⅱ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3)上述实验中的“待测数据”指;

 

8.下雨天,小明站在窗前看到对面人字形屋面上雨水在不停地流淌。

他想,雨水在屋面流淌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他提出了三种猜想:

猜想1:

雨水流淌的时间可能与雨水的质量有关;

猜想2:

雨水流淌的时间可能与屋面的倾角有关;

猜想3:

雨水流淌的时间可能与屋面的材料有关。

(1)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他设计了一个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倾角α可调),用小球模拟雨滴进行了如下探究:

①保持斜面倾角α不变,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让它们分别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测出每次小球通过斜面的时间,如表一。

表一中数据是否支持猜想1?

请说明理由▲;

倾角α/°

15

30

45

60

75

t/秒

1.9

1.6

1.2

1.6

1.9

表一表二

质量m/克

3

6

8

12

20

t/秒

1.7

1.7

1.7

1.7

1.7

 

不改变底边的长度,多次改变倾角α,让同一小球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如图乙),测出每次小球通过斜面的时间,如表二。

为了便于得出规律,检验猜想2,请在图丙中大致作出t-α的图象。

(2)请设计实验来探究猜想3:

雨水流淌的时间与屋面的材料的关系,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

9.实验表明:

密度大于液体的固体球,在液体中开始是竖直加速下沉,但随着下沉速度变大,其所受的阻力也变大,到一定深度后开始匀速下沉。

下表是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固体球在水中竖直匀速下沉时的速度与哪些量有关”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记录

次序

固体球的半径

r/10-3m

固体球的密度

ρ/103kg·m-3

固体球匀速下沉

的速度v/m·s-1

1

0.5

2.0

0.55

2

1.0

2.0

2.20

3

1.5

2.0

4.95

4

0.5

3.0

1.10

5

1.0

3.0

4.40

6

0.5

4.0

1.65

7

1.0

4.0

6.60

(1)分析第1、2、3三组数据可知:

固体球在水中匀速下沉的速度与固体球半径的平方成▲比。

(2)若要研究固体球在水中匀速下沉的速度与固体球密度的关系可以选用上表中第▲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该组数据所反映的规律可推断,若一个半径为1.00×10-3m、密度为3.5×103kg·m-3的固体球在水中匀速下沉的速度应为▲m/s。

10.某小组同学在学习了密度知识后,根据“浸入水中的铁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浸入水中的木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的现象,猜想物块的密度可能会对它浸入水中后的最终状态有影响。

于是他们用若干体积相同

、密度不同的实心物块和足够的水进行试验,并把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表中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物块

A

B

C

D

E

F

物块的密度

(千克/米3)

2.7×103

2.2×103

1.6×103

0.8×103

0.6×103

0.4×103

实验现象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当 ▲ 时,物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 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当浸入水中实心物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

 (3)小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数据有限,得到的初步结论未必足以使人信服,应该用更多的实验数据进行验证,于是他决定进一步研究密度范围在 ▲ 千克/米3左右的实心物块浸入水中。

11.实验室有一瓶无色溶液,标签已模糊,为探究该溶液中的溶质究竟是什么物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1)小张同学先取该无色溶液少许,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此时可得出的结论是▲。

(2)小王同学发现尽管试剂瓶标签已模糊,但依稀可见SO4字样。

于是,他设计了甲、乙两个方案,并分别取样品实验、记录相关现象。

 

上述方案中,能确定该无色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的方案是▲;方案乙中,加入足量稀HCl的作用是▲。

(3)同学们发现标签上还有20.0%的字样,老师告诉他们,这瓶试剂是硫酸、硫酸钠、硫酸镁溶液中的一种。

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常温下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如下表:

物质

H2SO4

Na2SO4

MgSO4

溶解度/g

与水任意比互溶

19.0

39.0

 

根据上述信息,同学们分析后认为此溶液一定不是Na2SO4Na2SO4溶液,原因是▲。

12.有些化合物溶于水时会发热升温,而有些则会吸热降温,这些特点可用来做热袋、冷袋,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例如冰袋可以减轻人体受伤引起的肿痛,某公司打算开发一种冷袋,内装一种化合物和50mL水。

现有两实验小组同学进行探究:

(1)一组的研究课题:

“研究比较4种化合物,哪种更合适做冰袋?

一组的实验步骤:

①在4个杯子中分别装入各50mL水,然后测量水温;

②在4个杯子中,分别加入各8gA、B、C、D化合物;

③在70s内,每隔10s测量一次杯子的水温。

实验结果如右上图:

回答问题: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判断哪种化合物最适合做冰袋▲(选填A、B、C或D)。

(2)二组的研究课题:

“研究比较3种化合物,哪种化合物的降温效果最好?

杯子

化合物

始温(℃)

终温(℃)

A

NH4Cl

25

18

B

CaCl2

23

28

C

NaCl

22

20

D

22

22

二组的实验步骤:

①在A、B、C、D等4杯子中,分别装入各50mL水,并测量水温;

②在A、B、C杯子中分别加入NH4Cl、CaCl2、NaCl,D杯不加任何化合物,并测量水温。

实验结果如上表:

回答问题:

①说明D杯不加任何化合物的理由▲。

②从二组的实验过程和结果中,能得出有效的结论吗?

说明理由。

               ▲                   

13.为探究洗衣粉加酶后的洗涤效果,将一种无酶洗衣粉分成2等份,进行2组实验。

甲组在洗衣粉中加入酶,乙组不加酶,在不同温度下清洗同种化纤布上的油渍,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实验数据如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水温/℃

10

20

30

40

50

组别

清除油渍时间/min

78

95

63

91

46

85

27

77

38

68

(1)分析上表得出提高洗衣粉去污能力的方法有▲。

(2)如果甲、乙2组均在水温为80℃时洗涤同一种污渍,请比较这2组洗涤效果之间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

14.如图是某组同学测电阻的实验电路图。

已知电源电压为3伏,电阻R约为10欧,电表均为实验室常用的学生电表,根据所给条件选择合适的量程连接电路。

闭合开关后,同学们分别遇到下表所列的问题,请你帮助他们把解决方法或判断结果填写在表中对应的空格里。

实际问题

解决方法或判断结果

(1)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电压表指针向右偏转。

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电流表没有示数,电压表有示数为3V。

可能发生的故障是什么?

(3)要用该电路测定额定电压为3.8V、阻值约为10Ω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则对实验电路必须进行哪些改动?

15.有数据表明我国因保鲜不当,每年果蔬的损失占产量25%-30%,价值近千亿元。

同学们认为果蔬保鲜最关键的是在保存期间要降低果蔬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什么样的条件有利于抑制果蔬的呼吸作用呢?

同学们在不同的温度和空气中不同的氧含量下,测定了一定大小的新鲜菠菜叶的二氧化碳释放量(表中为相对值),其数据如下表所示:

CO2O2

温度

0.1%

1.0%

3.0%

10.0%

20.0%

40.0%

3℃

6.2

3.6

1.2

4.4

5.4

5.3

10℃

31.2

18.7

5.9

21.5

33.6

32.6

20℃

46.4

35.2

6.4

38.9

65.5

67.2

30℃

59.8

21.4

8.8

56.6

100

102

40℃

48.2

17.3

7.1

42.4

74.2

73.5

(1)实验时对菠菜叶进行遮光处理,是为了避免▲作用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2)温州的特产瓯柑,贮藏后风味变得更佳。

关于贮藏瓯柑的冷库

环境条件,小宇同学分析了以上表格提出:

温度3℃,空气中氧含量3.0%最有利于瓯柑贮藏。

小洁同学认为该建议不合理,小洁同学的理由是▲。

16.类比法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之一.草酸的性质与碳酸相似。

已知碳酸易分解,草酸在受热条件下也分解,仅生成三种氧化物。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展开探究:

(1)小明首先根据草酸中含有▲元素,可推测生成物中含有水。

(2)小明对分解生成的其他产物进行猜测、验证:

[假设一]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

实验一: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现象是▲,小明据此判断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

[假设二]生成物中有一氧化碳

实验二:

小明用如图装置进行,从而证明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

请回答:

A装置中红色固体粉末是▲。

(填化学式)。

(3)讨论交流:

小芳认为,从环保的角度看,“实验二”装置有一个缺陷,请你指出该缺陷并说明处理的方法▲。

17.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同学们联想玩跷跷板的游戏,决定要研究动力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他们将一个玩具“水蓝蓝”固定在杠杆一端的B点作为阻力,且保持阻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不变,在杠杆的另一端用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并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动力的大小。

实验中,甲小组每次都保持动力在竖直方向、只改变动力作用点的位置,分别如图(a)中的F1、F2、F3所示;乙小组每次都保持动力作用点的位置不变、改变动力的方向(“动力的方向”用OA连线跟动力方向的夹角θ表示,且0°<θ≤90°),分别如图(b)中的F4、F5、F6所示;表一、表二是两小组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

 

表一   甲小组

表二   乙小组

实验

序号

支点到动力

作用点的距

离S(厘米)

动力的方

向(夹角θ)

动力的

大小(牛)

实验

序号

支点到动力

作用点的距

离S(厘米)

动力的方

向(夹角θ)

动力的

大小(牛)

1

5

90°

6

4

15

30°

4

2

10

90°

3

5

15

45°

2.8

3

15

90°

2

6

15

90°

2

(1)分析比较表一中第二列和第四列的实验数据可知:

作用在杠杆一端的阻力不变时,要使杠杆平衡,在动力方向不变(θ=90°)的情况下,▲。

(2)分析比较表二中▲的实验数据可知:

作用在杠杆一端的阻力不变时,要使杠杆平衡,在动力作用点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动力的方向,θ越大,动力越小。

(3)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与表二中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作用在杠杆一端的阻力不变时,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是▲。

(4)小华按照甲组同学的实验方法,把用弹簧测力计拉改为挂钩码做了上述实验,如图(c)所示。

发现每组数据都比甲组同学测得的数据要大,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

18.课外探究时,某兴趣小组同学选择了“金属和酸反应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课题。

(1)其他条件相同,同种金属与不同质量分数的盐酸反应,反应的快慢不同。

取质量相等的铝片,分别放入5%、20%的足量稀盐酸中。

实验表明盐酸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如图Ⅰ、Ⅱ、Ⅲ是三位同学记录实验生成氢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曲线,其中正确的是▲。

(2)其他条件相同,不同金属与相同质量分数的盐酸反应,反应的快慢不同。

取质量相等的镁片、锌片、铁片中的两种金属,分别放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曲线如图甲所示。

则曲线A对应的金属与稀盐酸反应后生成的盐的名称是▲;图中曲线B对应的金属是▲。

(3)其他条件相同,颗粒大小不同的同种金属与相同质量分数的盐酸反应,反应的快慢不同。

取质量相等的锌粉和锌片,分别加入足量稀盐酸中,锌粉与相同的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曲线如图乙所示,请在答题卡的图上用实线补画出锌片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曲线。

(4)请你再提出一个影响金属与盐酸反应快慢的合理因素▲。

19.端午节时有同学发现,烧粽子前要把粽子在草木灰的浸出液中浸泡一段时间,这样煮出的粽子特别松软好吃。

于是他决定与学习小组的同学对草木灰的主要成分进行探究。

(1)学习小组同学查找了以下资料:

化合物所含金属元素

钙元素

钾元素

铜元素

灼烧产生火焰颜色

砖红色

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片)

绿色

资料Ⅰ:

多种金属化合物在灼烧时,产生的火焰呈现各种特殊的颜色,如下表。

资料Ⅱ:

碳酸氢钾受热易分解,产生碳酸钾、二氧化碳和水;碳酸氢钾与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碳酸钾受热不分解。

(2)请帮助学习小组的同学完成下表中的探究过程: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

①草木灰样品在火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火焰。

草木灰样品中含钾元素。

②取少量的草木灰放在试管中充分加热。

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草木灰中一定含有碳酸氢根离子(HCO3-)

③再取少量的草木灰进行下图所示的实验。

观察到锥形瓶A内有大量的气泡冒出,试管B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草木灰样品中▲(选填“可能”或“一定”碳酸根离子。

得出结论:

①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有▲。

或②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有碳酸氢钾和碳酸钾。

20.中国的饮食讲究“色香味”,颜色会影响消费。

小李同学拟研发“绿色”食用色素,他以生长很快的入侵植物水葫芦为材料进行如下实验。

I.提取叶绿素

II.探究pH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取一些叶绿素粗产品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于室温(约25℃)下进行实验,方法和结果如下表。

实验组号

叶绿素溶液(mL)

调pH至

处理时间(min)

溶液颜色

3.0

Y

10

绿色

3.0

7.0

10

绿色

3.0

6.0

10

黄绿色

3.0

5.0

10

黄褐色

注:

叶绿素被破坏后变成黄褐色。

根据所学知识和实验结果,请回答:

⑴提取食用叶绿素的X为二氧化硅(SiO2)使研磨更加充分。

⑵表中Y的pH值应该为▲;

⑶从上述实验可知;若用作食品色素,天然叶绿素色素不适用于▲(填“酸性”、“中性”或“碱性”)食品。

21.小柯同学在学习了酶的知识后了解到了酶的催化作用要受到温度、酸碱度(pH)的影响。

联系到前面学习的知识,小柯同学又提出了自己的一个猜想:

酶的催化作用可能会受到重金属离子的影响。

结合猜想小柯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重金属指密度大于5克/厘米3的金属(一般指密度大于4.5克/厘米3的金属)。

【设计实验】取试管4支,编号,按下表分别加入试剂,摇匀,迅速置于37℃的水浴中,10分钟后取出,冷却后分别加入碘液3滴,观察其颜色变化。

编号

0.25%淀粉溶液(ml)

蒸馏水(ml)

1%NaCl溶液(ml)

1%CuSO4溶液(ml)

唾液溶液(ml)

加入碘液3滴后现象

1

3

2

变蓝色

2

3

1

1

不变蓝

3

3

1

1

不变蓝

4

3

1

1

变蓝色

【实验结论】酶的催化作用要受到重金属离子的影响。

根据小柯同学的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小柯同学提出猜想的依据是:

酶是一种▲,遇到重金属离子会变性,从而丧失活性。

(2)比较上述实验中的1号和2号试管及观察到的现象,你可得出的结论是:

▲。

(3)在看了小柯的设计及实验后,同桌的小温认为凭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小柯的猜想。

小温提出应该将实验中的CuSO4溶液更换成CuCl2溶液才更有说服力。

如果你也同小温一起探究,你还可以建议小柯作怎样的更换?

▲。

(4)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重金属中毒事件也越来越常见,因此了解一些必要的急救措施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若有人误食被电镀厂废水[含铬(Cr)、镍(Ni)、镉(Cd)]污染的食物而急性中毒,为解毒,下列四种供选物质中你不应该选择的是▲。

①鸡蛋清②鲜豆浆③鲜牛奶④糖水

22.某同学阅读课外资料得知:

双氧水分解除了用二氧化锰还可用氧化铜等物质作催化剂,于是他对氧化铜产生了探究兴趣。

【提出问题】氧化铜是否也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它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好?

【设计实验】他以生成等体积的氧气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

实验序号

KClO3质量

其他物质质量

待测数据

1.2g

/

1.2g

CuO0.5g

1.2g

MnO20.5g

⑴上述实验应测量的“待测数据”是▲。

⑵若实验②比实验①的“待测数据”更▲(填“大”或“小”),说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