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二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二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二 Word版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二Word版含答案
模块综合检测
(二)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之心学是全部儒学思想最基本的“硬核”,其他方面都是心学的延伸和展开。
王阳明说“君子之学,惟求得其心”,心学就是强调主体自我的儒学,突出自信、自强、自律、自为,追求自我实现。
心学的本质就是追求“内圣外王”的价值取向,并为其寻求理论根据和修养方法的哲学。
心学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和孟子。
孔子率先发现了人的自我,创立了以“仁学”“礼学”为核心的原始儒学,提出了“心安”的心性问题。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比孔子更为突出地把心性之体表露出来,最先注意到心的作用。
孟子认为:
孔子所谓“仁”归根结底是人之心,“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性”根源于“心”,“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只要尽心便能知性,“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
由此,孟子确立了儒家心性之学的基本理念。
儒家心性论的最初建构者是思孟学派,传承谱系是:
由孔子到曾参,由曾参到子思,由子思到孟子。
其学术传承:
孔子有《论语》,曾参有《大学》,子思有《中庸》,孟子有《孟子》。
心学到了宋代,由北宋程颐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大启其门径。
明清之际的李二曲把陆九渊比作接续孟氏之后的第一人。
“议论剀爽,令人当下心豁目明,简易直捷,孟氏之后仅见。
”陆九渊不仅“发明”出“本心”,更重要的是他对此作了大致轮廓的描述:
“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此理塞宇宙”。
宋代理学各学派都细致入微地谈论心性问题,有“无事袖手谈心性”之说,心性之学成为理学的代名词。
明代中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二字,《象山先生全集》叙曰:
“圣人之学,心学也。
”阳明心学的经典表述,即著名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李二曲说:
“至先生始拈‘致良知’三字,以泄千载不传之秘。
一言之下,令人洞彻本面,愚夫愚妇,咸可循之以入道,此万世功也。
”良知是心之本体,没有私心物欲的心,是天理,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善恶,符合天理者善,不符合天理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发动良知是为了发现良心。
确立本体,发现良心,是为了发挥良能;发挥良能,是为了重建世界。
至此心学开始有了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的地方,在于其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
由此可见,严格意义上的心学产生于明代中叶,是儒学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新发展。
心学一直延续到后世,对中华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选自彭彦华《儒家心学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哲学,它以自我实现为目的,以“内圣外王”为价值取向,强调自我的主体地位。
B.孔子创立的原始儒学以“仁学”“礼学”为核心,虽然涉及与心性相关的问题,但是没有注意到“心的作用”。
C.《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在学术上不仅呈现了思孟学派的传承谱系,还完成了儒家心性论的体系建构。
D.“良知”是阳明心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既是心的本体,又是知的本体,应该把“良知”作为行动的标准。
解析:
选C C项,“还完成了儒家心性论的体系建构”理解错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大量引用《孟子》中的言论,有力地证明了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并确立了儒家心性之学的基本理念。
B.程颐开启了北宋心性之学的研究,陆九渊则在心性之学的研究上大启其门径,文中通过两者的对比,证明陆九渊的贡献更大。
C.文中以“无事袖手谈心性”的现象,表明宋代理学各学派对心性之学的讨论十分普遍,证明研究心性之学已成为当时理学各学派的风尚。
D.王阳明首创了“心学”和“致良知”的说法,并使心学开始有了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这些事实证明了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解析:
选B B项,“文中通过两者的对比,证明陆九渊的贡献更大”错误。
原文并未将两者进行对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学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大兴于宋代,大成于明代中叶,经过历代先贤的传承发展,已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B.明清之际的李二曲对陆九渊和王阳明均赞许有加,并对他们的学术有独到的评价,可见李二曲也是一位心学理论造诣很高的学者。
C.阳明心学告诉我们,心之本体没有善恶,当意念产生并被加在事物上时才会出现善恶,所以,如果不把意念强加在事物上就能为善去恶。
D.严格意义上的心学产生于明代中叶,这就表明了明代社会的发展使当时人们对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有了更高的追求。
解析:
选C C项,“如果不把意念强加在事物上就能为善去恶”错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鲁鲁(节选)
宗 璞
鲁鲁原是孤身犹太老人的一只狗。
老人前天死去了,他的死和他的生一样,对人对世没有任何影响。
后事办完了,这矮脚的白狗却守住房子悲哭,人们打他,他也不肯离去。
房东灵机一动说:
“送给下江人范先生养吧。
”这小村中习惯把为躲避战乱到当地的外省人称作下江人。
于是他给硬拉到范家,拴在大树上。
晚上,鲁鲁坐在地上,悲凉地叫着,声音更带着十分的痛苦、绝望,像一把锐利的剪刀,把山村的春夜剪碎了。
房门开了,两个孩子走了出来。
6岁的弟弟捧着一钵饭,对鲁鲁说:
“鲁鲁,你吃饭吧,这饭肉多。
”10岁的姐姐温柔地说:
“鲁鲁,你就住在我们家。
拉拉手吧?
”这话今天姐姐已经说了好几遍,鲁鲁总是发出一阵悲号,并不伸出脚来。
姐姐伸手去摸他的头,鲁鲁一阵战栗,连毛都微耸起来。
这只小手很轻,却这样温柔,使鲁鲁安心。
他咻咻地喘着,向姐姐伸出了前脚。
“好鲁鲁!
”姐姐高兴地和他握手,“爸爸妈妈!
鲁鲁愿意住在我们家了!
”
爸妈走出房来,在姐姐介绍下和鲁鲁握手。
妈妈轻声责备姐姐说:
“你怎么把肉都给了鲁鲁?
我们明天吃什么?
”弟弟忙说:
“明天我们什么也不吃。
”
过了十多天,鲁鲁情绪显然已有好转。
有一天,鲁鲁出了门,踌躇了一下,忽然往山下的城里跑去了。
他要去解开一个谜。
黄昏时他进了城,在一座旧洋房前停住了。
他坐在门外,不时发出长长的哀叫。
这里是犹太老人和鲁鲁的旧住处。
主人是回到这里来了吧?
怎么还听不见鲁鲁的哭声呢?
有人推开窗户,有人走出来看,但都没有那苍然的白发。
鲁鲁在门口蹲了两天两夜。
第三天早上,人们气愤起来,拿来绳索棍棒下决心要处理他。
他又饿又渴又累,看着屋门,希望在这一瞬间老人会走出来。
但是没有。
这时他想起了那温柔的小手,便跳起身,冲出重围向城外跑去了。
姐弟俩很难过,傻鲁鲁!
怎么能离开爱自己的人呢!
你一定会回来的吧。
他们终于等到了鲁鲁回来。
姐姐冲过去弯身抱着他的头,他舐着姐弟俩的手,又给爸爸妈妈作揖。
那晚全家都高兴极了。
从此鲁鲁正式成为这个家的一员了。
……
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的那天,整个小村沸腾了。
一家人紧紧抱在一起,他们终于可以回北平去了。
但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鲁鲁是不能去的。
最后的决定是把他送给T市爱狗的唐伯伯。
T市附近,有一个著名的大瀑布,10里外便听到水声隆隆。
车子经过这里的那天,姐姐发着烧,还执意要下车去看。
于是爸爸在左,妈妈在右,鲁鲁在前,弟弟在后,向观瀑亭上走去。
急遽的水流从几十丈的绝壁上跌落下来,在青山翠峦中形成一个小湖,水气迷蒙,一直飘到亭上。
姐姐觉得那白花花的厚重的半透明的水幔和雷鸣般的轰响仿佛离她很远。
她努力想走近些看,但它们越来越远,什么也看不见了,她倚在爸爸肩上晕了过去。
姐姐因病住进了医院,从此鲁鲁再也没有看见姐姐。
没有几天,他就显得憔悴,白毛失去了光泽。
唐家的狗饭一律有牛肉,他却嗅嗅便走开,不管弟弟怎样哄劝。
范家人走时,唐伯伯叫人把鲁鲁关在花园里。
在飞机上,姐姐和弟弟因为不能再见鲁鲁,一起哭了一场。
他们听不见鲁鲁在花园里发出的撕裂了的嗥叫,看不见鲁鲁因为一次又一次想挣脱绳索,磨掉了毛的脖子。
他们飞得高高的,遗落了儿时的伙伴。
鲁鲁发疯似的寻找主人。
唐伯伯总是试着和他握手,同情地、客气地说:
“请你住在我家,这不是已经说好了么,鲁鲁。
”
有一天,鲁鲁又不见了。
过了半年,大家早以为他已离开这世界,他竟又回到唐家。
他瘦多了,身上好几处没有了毛。
他又一次去寻找谜底后,又历尽辛苦回来,只是为了不违反主人的安排。
但后来他却有了观赏瀑布的癖好。
他常常跑出城去,坐在大瀑布前,久久地望着那跌宕跳荡、白帐幔似的落水,发出悲凉的、撞人心弦的哀号。
(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狗以人的心理,细腻地描摹鲁鲁的内心,使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鲁鲁内心的情感。
B.鲁鲁去城里的旧住处守候旧主人,最后又回到范家,只是因为他遭到了人们的驱赶,再加上又饿又渴又累,这让读者看到了他的痛苦和无奈。
C.去到唐家后,鲁鲁并不吃那一律有牛肉的狗饭,这反映了鲁鲁对新主人的不满,以及对旧主人的思念。
D.文章以鲁鲁第一次丧家的悲哭开篇,又以他第二次丧家的哀号结束,对鲁鲁被无情抛弃的悲剧命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解析:
选A B项,“只是因为他遭到了人们的驱赶,再加上又饿又渴又累”错误。
又回到范家还因为他对新主人的忠诚与热爱。
“这让读者看到了他的痛苦和无奈”不准确,这不仅体现了他失去旧主人的痛苦与无奈,还体现了他对每一任主人的忠诚与热爱。
C项,“不吃那一律有牛肉的狗饭”并不能说明鲁鲁对新主人不满。
D项,“对鲁鲁被无情抛弃的悲剧命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错误。
鲁鲁第一次丧家是因为旧主人去世,第二次丧家是因为旧主人远迁,鲁鲁并不是被无情抛弃。
5.文中两次写到了瀑布,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此类题目,需先对题干内容进行定位,然后结合上下文来分析。
某一环境描写或事物在文中的位置不同,其在优化文章结构、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就可能不同。
比如本文第一次写瀑布不仅点明了鲁鲁与姐姐分别的地点,也为下文写鲁鲁在瀑布前哀号的情节埋下伏笔;第二次写瀑布,在结构上与第一次的描写相呼应,表达了鲁鲁对姐姐的思念,进一步丰富了鲁鲁的形象;同时文中写瀑布的美丽和雷鸣般的水流声,以环境的美来衬托鲁鲁的悲,为全文营造了一种悲剧氛围。
参考答案:
①第一次写瀑布交代了鲁鲁与姐姐分别的地点,为下文写鲁鲁在瀑布前哀号的情节埋下了伏笔;②第二次写瀑布,呼应前文,刻画了鲁鲁的形象,表达了鲁鲁对姐姐的思念和内心的哀伤;③瀑布的美及雷鸣般的水流声,与离别的伤感交织在一起,为全文营造了一种悲剧氛围。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
6.著名作家孙犁评价《鲁鲁》:
“表面是动物的悲鸣,内含是人性的呼喊。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