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综合测评4.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146831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综合测评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综合测评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综合测评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综合测评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综合测评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综合测评4.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综合测评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综合测评4.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综合测评4.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综合测评4

综合测评(四)

(时间:

150分钟 分值: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创造是原有的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创新,绝不是凭空的臆想和猎奇。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牛顿在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

我们增强文化创造活力,不是站在哪一个巨人的肩上,而是站在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肩上。

文学上任何有价值的创造都是在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它是中国文学最深厚宽广的思想、情感、文化、语言和艺术基础。

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更应当清醒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坚守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要像十八大提出的那样,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广大作家应当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深入挖掘和提炼有益的思想精神价值,借鉴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将其融汇在文学创造之中。

要怀着自豪、礼敬和虔诚的态度,汲取有益的文化因素,做到厚积薄发,为增强文化创造活力不断提供滋养。

要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气息,创作更多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文化是由人创造的。

人在文化发展中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

文学创作是一项需要创造热情、创造冲动、创造精神的特殊脑力劳动。

作家是否具有足够的创造力,在其作品中是否含有新的文化创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作家素质决定的。

要增强文化创造活力,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的学识,增加生活的阅历,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这样创造活力才有“底气”。

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作家要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强化自我修养,砥砺意志品质,提升道德情操,积聚人格力量。

作家应当成为思想的智者。

要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世间万象看到事物本质,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总结提炼,把独到的感悟融入自己的作品,使作品有新的内涵、新的创造、新的提升、新的境界。

文学创造活力的激发,还要求作家具备“勇开风气之先”的胆量和气魄。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

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作家很需要这种“闯”的精神和“冒”的精神,不能人云亦云,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当然,在创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全社会都要允许和宽容在创造过程中的失误,给予其更多的包容,更多的体谅,更多的帮助,形成尊重创造、包容差异的氛围。

要真正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贯彻到创作中去,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精神,让作家在潜心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时候,更加地心无旁骛,更少后顾之忧,使作家的聪明才智尽情发挥。

(出自2013年1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于“文学创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价值的文学创造是在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

列夫·托尔斯泰就说过,“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B.我国作家的文学创造应融汇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思想价值、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所以,广大作家应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

C.文学创造需要作家不断提高个人的学识,增强生活的阅历,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还要求作家具备“勇开风气之先”的胆量和勇气。

D.在文学创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全社会都要允许和宽容在创造过程中的失误,给予其更多的包容,体谅和帮助。

【解析】 C项,“文学创造需要作家不断提高个人的学识,增强生活的阅历,提高对生活的认识”理解有误。

“文学创造”应为“文学创造力的激发”。

【答案】 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富有文化创造力的文化人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即站在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肩上。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文学思想、情感、文化、语言和艺术最深厚宽广的土壤。

C.只有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气息,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D.人是文化发展的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

作家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家创造力的高低和其作品中是否含有新的文化创造。

【解析】 D项,题目考查了对文中重要句子以及对比喻句、判断句等的理解。

D项“作家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家创造力的高低和其作品中是否含有新的文化创造”,关系表述不当,前者不是“影响”后者,是“决定”后者。

【答案】 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作家应当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把传统文化的精华融汇在文学创造之中。

B.作家应该不断地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强化自我修养,砥砺意志品质,提升道德情操,积聚人格力量。

C.作家要善于通过现象看本质,从实践创造中总结提炼,把独到的感悟融入作品,使作品富有创造性:

有新的内涵、新的提升、新的境界。

D.文章论述了作家应扎根在实践中,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学创造力,创作出更多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为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

【解析】 D项,“为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于文无据。

文中主要论述文化建设问题,未涉及经济建设问题。

【答案】 D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

至性贞悫,机鉴敏悟。

自幼好学,善属文。

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

转比部员外郎,郎中。

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

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

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

“君举必书,良史也。

朕有过失,卿书之否?

”对曰:

“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

休烈奏曰:

“《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

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

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

”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

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

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

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

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

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

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

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

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

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

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幼好学,善属文     属文:

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践祚:

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励精:

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荡覆:

动荡倾覆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项,“善属文”中的“属”是“连缀”的意思,“文”即“文字”,“属文”即“撰写文章”,正确。

B项,“践祚”也写作“践阼”,即“帝王即位”。

正确。

C项,“励精”中“励”同“厉”,为“振奋”之义,“励精”为“振奋精神”之义。

解释为“专心致志”错误。

D项,“荡覆”,结合原文提供的背景,意为“动荡倾覆”。

正确。

【答案】 C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

如句中的“宰相”“国子祭酒”等专有名词,“以”“之”等虚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

【答案】 B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

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

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

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

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解析】 本题从颠倒是非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A项“直言不讳”一词与原文不符。

于休烈借赞圣主明君委婉地回答了肃宗。

【答案】 A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1)译出大意,注意重点词语“罪己”“规过”的翻译。

(2)译出大意,注意重点词语“亲贤”“推毂”“曾”的翻译。

【答案】 

(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

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参考译文】 

于休烈是河南人。

于休烈性情坚贞忠厚,机敏聪明。

自幼好学,善于撰写文章。

考中进士,被授予秘书省正字。

调动官职改任比部员外郎,郎中。

杨国忠辅佐朝政,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外调任中部郡太守。

正值安禄山叛乱,肃宗登上皇位,于休烈升任太常少卿,掌管礼仪事务,兼修撰国史。

肃宗从凤翔返回京城,振奋精神听从善言,曾经对于休烈说:

“君主的任何举动一定要记录下来,这才是好的史官。

我有过失,您写了吗?

”于休烈回答说:

“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

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当时中原地区动荡倾覆,典章几乎散尽,没有史籍可以检索查寻。

于休烈上奏折说:

“《国史》《实录》,是圣朝大典,修撰了很长时间了,现在没有并行的版本。

希望皇上下旨令御史台推究勘察史馆的渊源,命令府县招引查访。

有人另外收得《国史》《实录》,如果送到官府,重金奖赏购买。

”原先的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身陷叛军之中,进入东京,到此把他家里收藏的《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到官府。

于休烈不久调任工部侍郎、修撰国史,进献《五代帝王论》,皇帝非常赞许他。

宰相李揆为人骄傲且嫉妒贤能,因为于休烈修撰国史与自己齐列,嫉妒他,上奏折让于休烈任国子祭酒,权且留在史馆修撰(史书)以此来压制他。

于休烈恬然处之,丝毫不介意。

代宗即位后,考察官员的名位品次,宰臣元载称赞于休烈,于是拜授右散骑常侍,依据先前兼修国史,多次晋封为东海郡公,另加金紫光禄大夫。

在朝为官共三十多年,历任清贵显职,家中没有多少积蓄。

恭谨、简朴、温良、仁德,从没有将喜怒之情表现在脸上。

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喜好古代典籍,手不释卷,直到去世。

大历七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

这一年春天,于休烈的妻子韦氏去世。

皇上特地下诏追赠韦氏国夫人的称号,下葬之日赐给卤簿鼓吹。

等到听说于休烈去世,皇帝追悼了很长时间,褒奖追赠为尚书左仆射,赏赐绢百匹、布五十端。

皇帝派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到于休烈住处表示慰问。

为官之人,所得的荣耀很难与他相比。

(二)古代诗词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闽中秋思

杜荀鹤[注]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 杜荀鹤,晚唐诗人。

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

8.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

“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润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弄”字形象地写出清风拂动芭蕉叶所发出的清脆乐音。

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

“丛丛”与“叶叶”两词用叠字,增强了韵律感,且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秋景的美好。

9.“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以乐景写哀情。

前三句写景明丽欢愉、气象开阔,却与末句“不堪行”形成强烈的对比。

诗人客居福建,旅途艰辛,又时逢秋日,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全诗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客居异乡、旅途劳顿的隐痛。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庄子用水、风作类比后推出大鹏要展翅高飞也须要有力依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奢侈靡费而不知怜惜的人发出的愤激的质问。

(3)辛弃疾在《破阵子》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深情回忆了往昔“沙场秋点兵”的雄壮场景。

【答案】 

(1)故九万里 则风斯在下矣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三、传记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学者王世襄

马未都

我和王先生认识是因为明式家具,那时王先生还住在北京东城区芳嘉园胡同一座深宅大院内。

可惜此院今已不存,拆光盖了高楼,要不然可以建个名人故居,让喜欢明式家具的人有个凭吊之处,看看大家当年的生活状态。

那座大院是王家的祖产,可以隐约看出王家当年的风光。

我第一次踏进王家大院时是一个晚上,深一脚浅一脚的,摸黑如同盲人。

王先生住在内院尽东头的两间,其他房间均已为外人所占,他住的这两间,房矮屋深,潮湿阴冷。

今天已入藏上海博物馆的那批王先生收藏的著名明式家具,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人参观欣赏,殊不知当年这些宝贝在王先生家的窘状。

一腿三牙的黄花梨方桌用于切菜揉面,王先生在上面为自己也为客人做过多少次菜,无人可知。

我清楚地记得王先生为我们炒菜起锅时的情形,叮当作响,菜未入口就涎水横溢。

王先生是美食家,名副其实,不仅会吃还会亲自下厨,并能撰文评比美食的优劣。

最逗的是有一次,一家美国大公司在王府饭店宴请王先生,他老人家自己在家先炒一菜,装入广口罐头瓶内,拎着去赴宴,并一路上对我说:

“王府饭店的厨子不行,让他们尝尝我的手艺。

”那天在餐桌上,当王先生将自己炒的肉丝菠菜装入盘中时,满桌嘉宾鼓掌,啧啧称赞。

我觉得客人只是出于礼貌,尤其美国人本来就爱赞美人,王先生却认真地说:

“刚出锅时比这还好,这会儿塌秧了。

王先生的脾气不显山水,其实挺拧的。

我们去的那个村叫后郭,家家户户都以倒腾古董为生,不必敲门,推门就是客人。

记得有一家大门紧闭,犬吠如雷,王先生非要进去看看。

我说不行,实际上一怕咬了王先生,二怕咬了我自己。

可王先生从小养狗,一丁点儿也不怕,非要进门瞅瞅,拉都拉不住。

他对我说:

“过去有坐狗的,就不怕这类瞎叫的狗。

”我当时还纳闷什么叫“坐狗的”,后来才知道就是偷狗为生的人。

王先生满嘴净是土词,北京土话按说我也知道不少,但他老人家的土话都是土话加行话,多少有点儿行业黑话的意思。

提笼架鸟,养个鸣虫什么的百姓的乐儿,正是他最大的乐儿。

有一次我去王先生家里,正值冬天,天黑风紧,屋中虽有炉火,仍得穿棉衣棉裤。

看得出来,王先生见下一代人很亲,尤其能聊点儿嘎杂子事的,他都喜欢。

聊着聊着忽然听见他屋中有蟋蟀串鸣,透着一股野趣的亲切。

循声望去,炉边一窝两排穿着棉衣的葫芦,煞为有趣。

虽已夜深人静,王先生依旧兴致勃勃地将所养鸣虫一一展示,这叫油葫芦,那是蛐蛐,叫起来高低尖团,睡觉不寂寞,完全一副孩童模样。

王先生的字写得很好,功底很深。

我带过几个朋友求过他的字,他都欣然提笔,我却没好意思要,原因是求字显得生分。

王先生的大作《明式家具研究》出版后,我求王先生帮我题字留念,王先生提笔写下:

未都先生有道雅鉴。

行文亲切,毫无学者的架子,我当时惶恐至极,今日睹之,心中仍感慨无限。

我早年与王先生熟,从未想过能拥有他的藏品,他的许多藏品我都在他家不止一次地欣赏过,记得“犀皮漆”这一专业术语就是听他老人家讲的。

王先生有一个明代犀皮漆圆盒,他每次拿出让我看时都是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当时我连摸的勇气都没有。

王先生告诉我,这个圆盒收入到《中国古代漆器》《中国美术全集》等著作中了,非常难得一见,一副炫耀的表情。

睹物思人,王世襄先生已经作古,留给大众的是他等身的著作和他散落在博物馆和私人手中的藏品。

我再一次感到,在文物面前,我们都是匆匆过客,只能拥有一段美好的时光。

宝物总是聚聚散散的。

古人说:

“水浮万物,玉石留止。

”水就是时间,我们算是漂浮其上的万物;那玉石就是文物了,有着人类不具备的沉稳,有着人类羡慕的光泽。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今天已入藏上海博物馆的那批王先生收藏的著名明式家具,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人参观欣赏,但却没有人知道当年这些宝贝在王先生家的窘状。

B.王先生是美食家,会吃也会做。

一家美国大公司在饭店宴请王先生,他自己在家先炒一菜,装入瓶内,拎着去赴宴,令主人非常尴尬。

C.王先生毫无学者的架子。

他的大作《明式家具研究》出版后,作者求王先生帮自己题字留念,王先生提笔便写,毫不推辞。

D.王先生对自己拥有藏品明代犀皮漆圆盒十分得意,他每次拿出让“我”看时都是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当时“我”连摸的勇气都没有,生怕王先生恼恨。

E.本文写学者却避开其学术活动,主要选取自己与王先生交往过程中的几件琐事,再现王先生生活的某些细节,使王先生的形象呼之欲出。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但却没有人知道当年这些宝贝在王先生家的窘状”分析有误,原文只是说“殊不知当年这些宝贝在王先生家的窘状”。

B项,“令主人非常尴尬”错,原文说的是“满桌嘉宾鼓掌,啧啧称赞”。

D项,“生怕王先生恼恨”于文无据。

【答案】 CE

(2)文中的王先生有着怎样的形象特征?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联系全文,从文中对人物的评价,人物主要的活动、语言等描写中概括出人物的形象特征。

如文中说他“是美食家”,脾气“其实挺拧的”等。

注意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①好美食。

不仅会吃还会亲自下厨,并能撰文评比美食的优劣。

②脾气拧。

去后郭村探访,王先生不听“我”的劝告,非去一户养狗的人家。

③富有天真的童趣。

养鸟,养蛐蛐,并以之为最大乐趣。

④为人和善。

王先生字写得好,功底深,不拒绝别人的求字。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共6分)

(3)请从选材、人物塑造、艺术手法等角度分析材料中画线部分的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题干中已给出答题角度,具体分析时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

从选材方面来看,画线处选取的是生活中的一些素材,这样写就比较真实,反映出学者生活的另一方面;从人物塑造角度来看,由“王先生见下一代人很亲”“完全一副孩童模样”可概括出其个性特征;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画线处为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王先生的性格特点。

【答案】 ①从选材上看,选取生活化的材料,使文章描写的人物和事件更具真实感。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突出王先生亲和、童真的个性。

③从艺术手法上看,注意生活细节的描写,靠细节把人物性格表现得更加真切,形象刻画得更为逼真。

(每点2分)

(4)作者为什么说“在文物面前,我们都是匆匆过客,只能拥有一段美好的时光”?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

解答该题,要注意分析文中重要语句的内涵,要大胆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发掘。

从文物与人的对比来看,文物比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