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读后感15篇.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871351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说新语》读后感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世说新语》读后感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世说新语》读后感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世说新语》读后感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世说新语》读后感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说新语》读后感15篇.docx

《《世说新语》读后感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说新语》读后感15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说新语》读后感15篇.docx

《世说新语》读后感15篇

《世说新语》读后感(15篇)

《世说新语》读后感1

读完了《世说新语》,我不禁对书中的人物充满了敬意,他们的品质,是常人所不可及的;他们的言行,是世人所不可表达的,是世人应歌颂赞美的。

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短短的几句却足以表达千言万语,这也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所在。

而《世说新语》中的第二门,言语门,更是让我感受深刻,受到许多启发。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钟毓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

‘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

“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这则文言文说的是钟毓和钟会兄弟两小时候,一次正赶上睡觉,一起偷药酒喝。

他们的父亲已经睡醒,但暂且装作睡觉看看他们想干什么。

钟毓先行礼,然后在喝酒;钟会只喝不行礼。

父亲问他们这样做是为什么?

钟毓说:

“就是用来完成礼仪的,我不敢不行礼。

”而钟会则说:

“偷酒本来就不合乎礼仪,所以我不用行礼。

看完之后,我觉得二人的回答精彩绝伦。

钟毓的回答很妙,钟会的回答更妙。

就是用来完成礼仪的,喝酒却不行礼,就是一种不礼的表现。

不过,偷酒本身不合乎礼仪,怎还称得上上有礼或无礼呢?

他们兄弟两虽然还只是小孩,可是他们说出的话却如此深奥,正是体现了他们两个的思维敏捷。

短短两句话,却可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这难道不让人赞叹吗?

可这点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古代人能说出如此有哲理的话语,而我们却不可以?

我觉得,归根到底,还是在于我们学的不够多。

“学无止境”,学习是没有到底的境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拥有的知识量是多么的渺小。

我们这短短几年的学习时间,才相当于在知识的大道上迈了一小步。

“活到老,学到老”,后面学习的漫漫长路,还需要我们一点一点地去征服。

《世说新语》读后感2

本想以一句“无甚意思,不读也罢”作为对这部书的评价,但细想之既然费了些气力去读,不妨多花点笔墨来谈一谈这部名气不小的《世说新语》到底讲了什么。

《世说新语》为南朝人刘义庆编撰的一部志人小说,按内容分类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等三十六篇,共一千一百三十则小故事,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至南朝宋时二百多年间士族阶层的言谈风尚和琐闻轶事,内容涵盖政治、思想、道德、文学、哲学、美学等诸多方面,简言之,这是一部记录魏晋清流名士的小小说,其中很多故事我们要么在中小学学过,如“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要么早有耳闻,如“阿堵物”等。

那么,读此书的意义何在?

私以为更倾向于研究魏晋历史文化的学术资料,或作为了解该时期文人精神的佐据,而名士思想非我等后人学习的榜样,至少大部分不是。

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动荡的社会和政治背景,名士的很多思想和行为为避世之举,如过度饮酒、纵欲享乐、清谈、服药、隐逸等,看起来接近于道家的出世精神,其实与道家之内核远矣。

名之为名士风度,实则是消极人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相悖。

又其中人物太过繁琐,关系复杂,很多篇让人摸不到头脑,不知所云。

以下择些篇目列之并简论之:

德行第一、规箴第十、贤媛第十九:

可读,包含慈、俭、谦、孝、义、礼,直接读译文即可。

雅量第六、识鉴第七:

可读译文概览。

言语第二、品藻第九、捷悟第十一:

除却抖机灵之语,便是拍马屁之言,巧言令色,鲜矣仁,鲜矣仁,诸君岂不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乎?

此中名士修为已差矣,草览即可。

政事第三、赏誉第八:

机巧偏多,实义偏少,况且过时,实无趣味,不读也罢。

文学第四、方正第五、夙惠第十二:

无甚意思,不读也罢。

钱穆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这样评价魏晋名士:

“他们的人生陷入虚幻玄想,最多是一种“艺术人生”,没有“道德人生”积极向前奋斗努力的一种坚强精神”,余深以为然。

《世说新语》读后感3

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宝库,而《世说新语》则是这个宝库中一颗灿烂美丽的明珠。

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前几天,我读了《世说新语》中的一到三十页,其中的一则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这则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

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当即表示为难,王朗说:

“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

”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想抛弃那个人。

华歆说:

“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

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

”社会上从此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德行优劣。

?

这个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尽管王朗答应了那个人的请求,但当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却想抛弃协助的那个人,所以,华歆的品德是远在王朗之上的。

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犯过像王朗一样的错误呢?

以这个故事为例,在开始时如果华歆和王朗在开始时没有携带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可能会有生存的希望。

可要是华歆和王朗在中途抛弃了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就没有一点生存下来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这样。

如果我们答应了别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

如果你拒绝他,他可能会受到损失。

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呢么他的损失会更大。

当然,我们在生活中要尽量帮助别人。

但如果的确无法帮忙,我们也要当即拒绝,荣国答应了,就不能半途而废。

《世说新语》读后感4

这本书是初二时老师发给我们的,班里人人一本,起初,捧着她我并不开心,我不喜欢文言文,因为每每语文考试时,最令我头疼的不是繁琐的阅读,不是麻烦的作文,恰恰就是那简短的文言文。

就是这一小段文字,我却几乎看不大懂,半猜半会的勉强去写题目。

《世说新语》这本书是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一个个剪短的篇章都是一篇篇有趣的故事。

这本文言文体现了中文的博大精深,几个字却能表达出丰富的内容。

叙事简明,精炼生动。

对于这本好书,我也有在摘抄,摘抄《世说新语》的过程中,我常常能悟出古人美好的品德。

每读一个故事我就能有心得体会。

这样摘抄久了,借助每篇文言文下的翻译和导读,我能了解很多故事,先自己揣测全文的意思,再看看翻译,查漏补缺,在文言文阅读方面也有了不少提升。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我领悟最深的是《德行》。

《舍生取义》中的荀巨伯面对胡贼攻郡,“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虽然我不太相信最后的结局“遂班军而还,一军并获全”。

但我想已经是对荀巨伯很大的赞美了,危难之中不弃朋友,可谓是充分展示了舍生取义的意思。

胡贼的撤军也展现了东汉以德为上的人物评价标准。

宋刘辰翁云:

“巨伯固高,此贼亦当入德行之选矣。

”这种品德是珍贵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看过《国宝之忠》的正文后才知道,这个忠理应打上双引号,奸邪的王国宝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王徇,就阻挠孝武帝见王徇之事可见他的阴暗心理和卑劣行为。

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是我们应该警醒自己不能犯的错误。

对待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应该尊之敬之,向他学习,凭借自己的努力超越他,而不是阻碍他为国家作贡献,用一些卑劣的手段防止他威胁到自己,这是自私愚昧的行为,孝武帝亲近他,是一种可贵的信任,而他的做法是对这一信任的践踏。

《世说新语》是一本好书,对人的道德思想以及文言文功底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好处,读过它后,真心的希望大家一起。

《世说新语》读后感5

我看罢《世说新语》的“文学第四”,心中有一种很不爽的感觉。

这种不爽产生的原因就是太多魏晋的古文人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

每天除了辩论就是辩论,用华丽的辞藻去攻击别人,自己辩过他人就沾沾自喜、贬低别人;辩不过他人便讥讽他人,不愿面对自己的失败。

实在令人作呕。

让我最不理解、最讨厌的两个人就是支道林和殷浩。

虽然支道林被称为是东晋的大学者、高僧,但我是一点也不想承认这个名号。

支道林在自己辩不过他人时,理屈词穷之时就大声呵斥对方;在别人辩不过他时,他就嘲笑他人;在别人不愿同他辩论时还逼着别人辩论。

这些行径一直令我不愿相信他是一位高僧,有学识的学者。

听说他对《庄子·逍遥游》有着自己很独到的见解,但他的言行举止让我怀疑他是否对于这种留芳千古的文章有着真正的理解,连尊重他人,不怒不嗔都不会的人,怎能叫做高僧?

则能写出真正自己的见解?

殷浩也好不到哪里去,他经常滔滔不绝地和别人辩论、清谈玄理,自己水平不够高深,还依旧大言不惭的和别人辩论着,所以经常遭到同代人的鄙视,还依旧和支道林这样的”伪高僧“辩论,让人看着和狗咬狗没什么区别。

可能说得有点重了些,但这些所谓魏晋名士确实令人失望,辩论来辩论去,争名来争名去,又有何用?

问了很多同学,连支道林,殷浩等人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

这些古人是多么悲哀呀!

自己活着的时候争到一点名声就沾沾自喜,以为自己能够留芳千古,哪想到后人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可笑,可悲!

和同时代的陶潜相比,实在是太过于肤浅了。

陶潜也没有争名也没有辩论,就是过着自己的田园生活,表达出自己对于生命的思考,反而为后世所称赞,所景仰。

这其实也能说明只有那些真正不求名利,能够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思想的人,才能叫做文人,能够被世人所铭记。

而那些装模作样,做学问只求名利的人,虽然表面叫做文人,其实也就是打着文人的幌子来捞名利、捞虚荣心的牛鬼蛇神罢了。

仅是个人见解,持不同意见者可以反驳,我虚心接收。

我觉得我并不像支道林等人一样不允许别人有不同意见。

《世说新语》读后感6

“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

“君与仆有何亲?

”对曰: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

韪曰: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

“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译文:

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

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

“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经通报后,入门就坐。

元礼问道:

“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文举回答道:

“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佯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

”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下赞赏他的聪明过人。

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

“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

”文举应声说:

“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

”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读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我认同,亦对此感慨良多。

我想到了古时方仲永早慧的故事。

方仲永的父母教孩子学会了耍小聪明: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其父母不知道自己让孩子把聪明用在了不恰当的地方,这是一种短见的聪明,父母无视这点,就极易会让孩子把小聪明的习惯内化为他们的人生观,这也直接导致了方仲永的悲剧命运。

子曰: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凡是有大成者,皆认为耍小聪明终究会让自己栽跟头。

那是因为耍小聪明的人会在成长中离大智慧愈来愈远。

因为爱耍小聪明的孩子,他们会习惯性地不愿意付出、不踏实履行自己应有的责任、不认真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事情。

芥川龙之介说,天才的悲剧在于被小而舒适的名望所束缚。

门捷列夫说,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

德怀特说,所谓天才,就是努力的力量。

一句话:

天才来自勤奋。

天才未必早慧,大器多半晚成。

《世说新语》读后感7

我喜欢的经典国学——《世说新语》

今年寒假老师推荐我们全班同学看《世说新语》这本书。

听妈妈说这本书的内容是古文,我不一定能看得懂。

当时感觉有点扫兴,但当我来到书店发现有漫画版的《世说新语》,一看就非常喜欢,因为我非常喜欢看漫画,这下可以好好过把瘾了。

刚开始,我抱着看有趣的漫画的态度去看这本书,感觉挺有意思。

但看后细细品味才发现,不只是漫画很有趣,更让我感觉好的是这本书通过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告诉我们许多深刻的道理。

我最喜欢的是德行中的《顾荣施炙》。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叫顾荣的人在洛阳时,应别人的邀请去赴宴。

在宴席上,他发觉烤肉的下人对烤肉垂涎,很想吃几块。

于是他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让下人吃。

同席的人都耻笑他有失身份。

顾荣说:

“一个人每天都烤肉,怎么能让他连烤肉的滋味都尝不到呢?

”后来战乱四起,晋朝南流,每当遇到危难,经常有一个人在顾荣左右保护他,顾荣感激的问他原因,才知道他就是当年的“受炙人”。

这个小故事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赠人瑰,手有余香”这句话的含义。

人生在世谁不会遇到困难呢?

当别人有困难时我们都应伸出援助之手,真正做到助人为乐。

还有雅量中的《王荣年少睿智》这个故事也让我很喜欢。

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叫王荣的孩子出去玩,看见路边树上结满了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

同伴们都跑去摘,只有王荣不去。

同伴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是甜的早被吃光了,这李子肯定是苦的,同伴们一尝,果然如此。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道旁苦李”这个成语的来历,更让我知道了看事物不要只看表面,要认真思考,才不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蒙蔽。

遇到问题要多想想为什么会这样,该怎样去做。

这本书不仅带给我无穷的乐趣,而且让我知道了今后该怎样做人,怎样做事,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

我喜欢《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读后感8

这只几天我在看一本古书——《世说新语》这本书,资料精彩搞笑,用漫画的`形式将书里的资料表达的活灵活现,很好理解。

你也和我一齐在这本书里畅游一番吧!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是一本记录自汉末到南朝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的笔记小说。

成书时光为我国南朝宋时期,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

《世说新语》按资料分为德行、言语、政治、文学等三十六类,共有一千二百余故事。

故事一:

其中德行类的一个“荀巨伯探友”这个故事讲的是:

有一天、荀巨伯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没想到外族敌寇正在攻打朋友住的城,朋友说:

“我快病死了,你来干什么?

快走吧!

”荀巨伯坚持还要照顾病友,敌军攻进城了,他对敌军说情愿用自我的性命换病友的命,敌军被他们的友情感动了,最后撤出了城,全城的生命和财产都给保住了。

这个故事让我感到荀巨伯是一个重友情的人,把朋友的生命看得比自我生命还重要的人,让我看出来荀巨伯与朋友的深厚友谊,这个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让人赞叹和羡慕……

故事二:

从前有一个叫杨修的人,曹操任丞相时,命杨修为主簿,他聪慧过人,善于揣测他人的内心。

一次他带人修好了相国的大门,曹操见了不说话,让人拿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甩袖离开。

众人都很担心,怕活不成了。

杨修让人把门拆了,说道:

“门中写一个‘活’字,合起来看“不就是一个‘阔’字吗?

丞相嫌门太大了啊!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

杨修用自我的智慧很多次猜测出曹操的心思,还有许多关于他思维敏捷的小故事。

从这些故事中让我明白了,杨修是那么的聪明,真是一位人才啊!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古代时的经典故事,还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你也来看看《世说新语》这本书吧!

《世说新语》读后感9

最近我读了刘启义的那本《世说新语》。

“割席断交”这个故事,世人耳熟能详,讲得即为管宁与华歆的故事。

现常被用来表示,不可以与志向不相同的人结交为朋友。

故事中,管宁见了金子“挥锄与瓦石不异”,世人褒赞有佳。

而华歆拾起来,知道是一块金子后也随手抛弃,不也体现了他不在乎钱财吗?

世人又何为贬损?

何来“志不同道不合”之说?

又两人同席温书,见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华歆之所以出去看热闹,也只能说明他读书注意力不集中,大概也并不能够确切地评判他的人生志趣吧。

管宁、华歆、炳原皆为三国名士,有“一龙”之称。

华歆是龙头,炳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

管宁与华歆又为同窗交好,既是朋友,管宁又怎会只因为好朋友出去看了一下热闹就闹绝交,这难免让人在看文章时引起怀疑。

是管宁的“小题大作”?

抑或是世人的“以偏概全”之说?

的确,文中金块象征着财富,轩冕象征权利尊贵。

由于社会时代的因素,魏晋时期文人普遍崇尚清谈,一部分文人尤显得特立独行,守着“世人皆浊我独清”的傲世姿态,远离世俗,归隐山林。

如此,管宁成就了超逸之名,华歆畅达仕途反而流俗。

管宁成为了正面的道德品行典范,华歆注定要遭受士人的不屑。

然而,管宁饱读诗书后明白了世情,从而选择全身远祸,还乡做了隐士,与华歆的满腹经纶用于经天纬地,施民以惠政,究竟孰浊孰清?

据记载,华歆不仅为官清廉,而且为政清明,颇有治国安邦的高策良谋。

且功就之时,他不计前嫌,不萦私怀,屡荐昔日故友管宁出仕,大有让位以贤之高态,实在让人感佩。

华歆如此德才兼备之人,后世的声誉却一直因“割席”而受累,着实令人扼腕!

两件很小的事情,足见士大夫品评他人与约束自己的尺度之严。

见微知著,确有可取一面,但仅因小事就武断绝交,认定华歆对财富、官禄心向往之,未免以偏概全。

管宁因朋友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标准,便断然与其绝交,未免苛求于人。

须知:

守一身之清固然可嘉,然忍浊染身,辟世之清,更堪一表!

《世说新语》读后感10

本学期学校为了鼓励大家读书,统一发了一本刘墉的《世说新语》之教育秘笈,我在闲暇之余读了一部分,让我回味无穷。

娓娓道来的教育秘笈就像与读者对话,许多的困惑也随之渐渐明朗。

书中对“新新人类”的理解,我有同感:

“他们可能动作不快,起床也不快,但他们的观念灵活、转变得快、适应得快。

”是的,就拿我外甥来说,看似动作较慢,但是对社会的进步事物说起来让人用另一种眼光看他。

他小时候喜欢看课外书,特别是历史和地理之类的,积累了好多知识,高中时学习再紧张,也要挤出时间(如周六晚)上上网浏览一下著名网站,上一下qq,关心一下国内外大事,就餐时,便侃侃道来;去了几个地方,就会告诉你那里人的生活方式,没有一点点的不适应;有时还时不时地评论一下某些社会现象,有时模唱几首流行歌曲还真是有点模样,这就是“新新人类”。

读了这本书,对我颇有启发,我国的家长对孩子太多的企望、设想和规矩,于是束缚了孩子想象的空间和发展的平台,使家长没有办法选择,只有听之任之。

想想现在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网络问题少年,做家长的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需要我们家庭的帮助和协调,是非常需要与学校老师经常的沟通。

有的家长常把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却不问自己的责任尽到了没有,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书中谈到的“年轻人要有探索的权利”“子弹准备好”,我很赞赏。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实际上就是累积的过程,为自己储存一种能量,为自己积淀一些知识,为自己储备一定的能力,到机遇降临时,你便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大显身手,而非有了合适的机会,只能望此兴叹。

我记得教育自己女儿时,她出生才八个月就教她自己学会吃饭,读小学时要求她一定要遵守纪律,要多为他人着想,回家要学会做家务……如今,走向社会了,较快地适应了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一点点事,就是储备生命的价值。

掩书沉思,我们的家庭需要太多地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要为他们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要鼓励他们把知识变成技能,要让他们体味与珍惜成长中的困难,明确自己的目标,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世说新语》读后感11

在《世说新语·方正第五》中,讲到了丞相王导刚到江南想结交攀附吴地人士,就向太尉陆玩提出结成儿女亲家,陆玩回复说“培塿无松柏,薰莸不同器。

”我们先从它的释义入手:

培塿是土丘;薰为香草;莸为臭草。

小土丘是长不了大树的,香草和臭草是不可能装在同一个器皿中的。

这句话也就是告诉我们正决不与邪同流合污,前句意味着环境与事物成长的关系,后句则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

那我们是否可以在生活中也运用这种思考?

设想两个不同的学习环境,一个乌烟瘴气、嘈杂、每个人自私相处,另一个则是书声朗朗,遵守纪律,每个人之间充满了友爱,大家互相包容,互相帮助。

那么哪一个更适合学习呢?

我想应该是后者。

环境对一个人很重要,特别是自控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的,我们如果还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中学习,不但不可能进步,反而很可能会断送自己的前途。

我们应寻找适合学习又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去学习。

想想“孟母三迁”,为什么孟子的母亲要一次又一次的搬家,不就是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吗?

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

同类的物品常常聚放在一起,只有兴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人才常在一起,我认为后句更深的意思应该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就是在告诉我们交友时择友的重要性。

吕德胜说“要成好人,须寻好友。

”如果你有一位品性不怎么样的朋友,那么你应该远离他,因为你们朝夕相处,他的恶习很容易就会“传染”给你,但如果你有一位善良且品德良好的同学、朋友,你会被他优良的作为所影响,久而久之你也会踏上一条通往优秀的路。

我们交朋友时要有自主的判断力,不能因为两人爱好相同就不看别的方面,这是“管中窥豹”。

瞧啊,《世说新语》的句子,短短十几个字却耐人寻味,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解读。

《世说新语》告诉我:

环境造就人才,交友须择友。

《世说新语》读后感12

学习了《世说新语自新第十五》的篇章,我心起伏。

先看原文:

戴渊少时,游侠不治行检,尝在江淮间攻掠商旅。

陆机赴假还洛,辎重甚盛。

渊使少年掠劫。

渊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

渊既神姿锋颖,虽处鄙事,神气犹异。

机于船屋上遥谓之曰:

“卿才如此,亦复作劫邪?

”渊便泣涕,投剑归机。

辞厉非常,机弥重之,定交,作笔荐焉。

过江,仕至征西将军。

如《世说新语》的文章分类,今天讲的是一个有关改正错误、重新做人的故事。

戴渊年少投靠陆机之前乃一游侠,善攻掠商旅,然而“虽处鄙事”,却“神气犹异”。

看到“神气犹异”我首先想到了诗仙李白,那是一个自信心爆表的人。

不是有那样一句话吗,臭美之人,因为他有“美”可臭!

而眼前的这位,是怎样一个少年?

攻掠商旅,说破大天也拿不上台面。

尽管如此,他指挥掠劫却如大将军般“运筹帷幄”,自是“皆得其宜”。

本是将才,又如此年少,无奈自毁前程,令人唏嘘。

呵呵,但那只是普通人的“唏嘘”和“短见”。

少年戴渊有幸,幸在他遇到了陆机。

陆机不仅看重戴渊才华,还能出言规劝,比普通人有慧眼,比老百姓有远见。

特别是在戴渊泣涕投剑、陆机规劝成功之后,陆机不计前嫌还写信推荐这样的“人才”,容人之心,容人之过,令人动容。

我又想到了“缇萦救父”,想到了先秦以来折磨人身心的酷刑。

戴渊确实比缇萦幸运,因为汉文帝以来已废除肉刑。

然而比刑法更加宽容的永远是人心,能唤醒他人、多看人之所长、笃信人之本性,比起最严厉的刑法更能救人。

一个曾放弃自己、甘做强盗的少年尚且能悔过自新,我们的孩子还远远没有这样或那样的“违逆”啊!

做父母的为什么那么容易灰心,那么容易给孩子定下一个“不是那块料”的标签呢?

是家长的修行不够。

人的一生,就是来修行的。

孩子,就是来修行我们自己的。

然后,人生圆满。

《世说新语》读后感13

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

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

“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读书笔记:

孟子曰: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

殷羡做到了前两句,忽视了后一句。

不过道家向来都是视名利如浮云,视仁义如粪土也。

“沉者自沉,浮者自浮,”唯性之所在!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

四望皎然,因起仿偟,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读书笔记:

这则故事,只要是读过点书的中国人,几乎都知道的。

你如果做过这三件事情:

冬日品过酒、深夜吟过诗、踏雪访过友。

那么,你一定可以对子猷的情致领悟一二了。

我们所缺乏的不过是子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