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社会保障相关关系.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870988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社会保障相关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社会保障相关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社会保障相关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社会保障相关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社会保障相关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社会保障相关关系.docx

《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社会保障相关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社会保障相关关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社会保障相关关系.docx

南大社保考研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读书笔记社会保障相关关系

第四章社会保障相关关系

第一节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

一、劳动风险呼唤社会保障

1、两类劳动风险

劳动风险是指劳动者的职业风险,它包括自然层面的风险与社会层面的风险。

(1)具体劳动(自然层面)与抽象劳动(社会层面)

A、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劳动对象(自然)的物理化学过程(劳动者——生产资料)

B、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经济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公平交换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资本家——劳动者)

(2)劳动的自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关系、要素和问题

A、社会层面的关系要素:

——结合的可能性——工资的公平性——社会保障状况——

劳动者——生产资料

B、自然层面的关系要素:

——劳动时间的长短——劳动保护条件——

2、就业与社会保障在工业社会中具有不可分割性

总的来说,①社会保障就其本意来说是对劳动者劳动中的风险的社会化解决方案,②健全而统一的社会保障系统对于劳动力资源的生产效率、配置效率有着重要影响,③同时也是劳动者的强烈需求。

因此就业与社会保障在工业社会中具有不可分割性。

(1)首先,保障公民(劳动者)的基本生存权利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最基本的目标。

劳动力是指依存于人身体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是社会成产过程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A、劳动力资源具有再生性、时效性的特点

B、社会保障通过对劳动力资源的维持和保障影响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

(2)其次,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制度性障碍,使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无后顾之忧,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使得各部门或地区的边际回报率相同,经济资源达到最有效的配置。

(3)最后,社会保障(尤其是占主体地位的各项社会保险)的稳定运行与充分就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是正相关的关系。

A、就业为劳动者参参与社会保障创造必要条件(充分就业→社会保障税基稳定、济贫政策有效可行)

B、社会保险制度有效的解决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二、社会保障与劳动供求关系

1、劳动力供给的定义

(1)从本质上:

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个人或家庭)在一定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

(2)从量上看:

指一个经济体(国家、企业、家庭)在某一段时期获得劳动者愿意提供劳动能力的总和。

2、社会保障与劳动力供需的关系

(1)社会保障会增加劳动力供给也会减少劳动力供给

A、收入效应(劳动者为了弥补社会保障费用的征收所带来的当期收入减少而努力工作增加收入)增加劳动力供给。

替代效应(当期收入减少使劳动者用闲暇替代工作)减少劳动力供给。

B、较高失业保障水平和时间造成高失业率,减少劳动力供给。

C、过高社会保障水平和最低保障影响劳动者工作积极性(分配平均化),减少劳动力供给。

(2)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会减少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从劳动力需求角度来看,社会保障税率的提高将造成企业竞争力下降,同时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成本增加),影响就业率。

例如书中举例养老保险,如果征收养老保险费或对员工工资规定最高封顶线时都会造成雇主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雇主会增加工作时间或采取招临时工方式避税。

复习延伸:

社会保障能否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的呢?

 

 

三、社会保障促进就业

1、各国利用社会保障促进就业

(1)各国都将之前单纯的失业救助转变为失业救助与就业促进相结合。

(2)劳动市场政策积极成分(例如职业介绍,促进就业)与消极成分(失业保险制度)的平衡将是各国长期追求的目标。

2、社会保障发挥促进就业的作用

(1)社会保障通过为陷入生活贫困或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社会成员提供经济援助,保障劳动者的基本需求,鼓励劳动者尽快度过难关走向就业。

(2)社会保障通过教育福利以及对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更能抵御就业市场风险。

(3)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和信息对称度,减少就业壁垒和摩擦性就业,从而缩短失业周期,提高就业率。

例如书中谈到韩国97年金融风暴后,采取的提高就业率的方法。

当时韩国政府提出了三种方法:

提供公共就业岗位、为失业者提供贷款、雇用保险制度。

在雇用保险制度中有三项措施:

失业支付时间2-7个月、政府提供技能培训、维持雇佣制度(奖励不裁员的企业)

四、我国社会保障与就业的关系

1、计划经济时期“二元四级”的社会保障体系特点

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的工资待遇、保障水平差别极大。

2、“二元四级”对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产生负面影响

(1)阻碍劳动力在企业和部门之间的有效流动,阻碍中国城市化、非农化发展,影响经济发展。

国有企业的“铁饭碗”高度保护措施,造成劳动效率低下,加大企业变革和国家转型的成本和时间。

(2)不同步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再次阻碍了劳动力资源的有效流动。

国有企业员工不愿进非国有企业,因为此时非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

(3)僵化的户籍管理也造成社会保障的不可携带型,严重限制了劳动力在不同地区的流动。

理想的劳动力资源有效流动:

回报率低到回报率高的的地区、企业或部门。

有效流动造成各地区、企业或部门的劳动价格趋于一致。

3、社会保障对促进就业和就业保障的积极作用

(1)通过统一、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劳动力市场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消除劳动力流动壁垒,实现就业市场化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2)建立就业导向型的失业保险制度,变失业保障为就业保障。

(3)努力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的功能。

例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实行一定的收入豁免政策。

 

第二节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

一、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性质

1、收入分配的层次

(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民收入生产部门内部各集团、阶层及成员之间进行的分配,是在产品的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按照各种要素主体做出的贡献大小给予的货币补偿。

范围:

在国民经济收入生产部门内的各集团、阶层及其成员之间

衡量(多少):

依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主体做出的贡献大小

形式:

货币补偿

分类:

国家收入、企业收入、职工个人收入

原则:

效率原则(市场机制)

(2)进行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的原因

A、市场机制造成的贫富收入加大(“市场失灵”),对贫困的社会成员,应由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等再分配形式提供保障。

B、政府可以凭借公共权力对私人部门征税,进一步“课富济贫”,缓解社会分配不公,消减贫困。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国家以税收,社会保障制度或其他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再次进行的收入分配。

范围:

全体社会成员(因为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主客体:

主体是国家,客体是国民收入中的剩余产品(和财政分配的主客体相同)

性质:

财政属性

形式:

部分收入再分配(税收、社会保障制度、公共设施和教育投资等其他财政支付方式)

原则:

公平原则(政府作用)

书中谈到了G.塞伯恩对福利国家的含义界定和其存在的意义。

他认为福利国家是三种社会活动(收入转移、促进健康和医疗、教育)的简要概括。

福利国家存在的意义是两个政策目标(救助贫困和进行收入与财富的再分配,提供保险并为生命周期提供再分配机制),这都反映了国民收入再分配具有财政属性。

2、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性质

(1)首先,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A、社会保障的直接对象是(因退休、失业、患病、伤残、生育等原因)失去和中断收入来源的需要社会特殊帮助的人。

B、养老保险中,代际再分配把再分配的范围扩大到了全体社会成员(不同年代的人)

C、享受保障、未来享受保障及缴纳社会保障费用的组成了全体社会成员。

这也是社会保障“社会化”的本意所在。

(2)其次,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程度为部分收入再分配

A、社会保障只是众多收入再分配方式中的一种(如上面提到的),它只是行使了部分收入再分配。

B、社会保障只是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经济生活安全”,是有限度的部分收入再分配。

(3)再次,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部分来自政府的转移支付。

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一方面来自于政府的转移支付,而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劳动者自我积累,例如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

 

二、社会保障与收入公平分配的相关关系(即社会保障中再分配关系,包括正、负相关)

1、社会保障与收入公平分配的正相关——表现在社会保障的保障功能和再分配功能的发挥

(1)社会保障的保障功能有利于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帮助生活无来源、贫困者、受灾不幸者,缩小贫富差距)

(2)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有助于实现收入公平分配

由于个人的因素(如各成员的素质)和环境因素(如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差距)造成了初次分配的差异,而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有利于将这种差距减小。

(如英国19.8→3.7)

 

2、社会保障与收入公平分配的负相关

(1)从理论和一般意义上来说,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错误和强权群体使制度朝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制度本身不合理、制度忽视弱势群体、制度对不同群体待遇差别显著)都会对收入公平分配产生相反的影响。

(2)从实际和我国国情上来说,主要有以下因素造成社会保障与收入公平分配负相关

A、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性影响收入公平分配的实现

重城市(城市中保险也刚刚起步),轻农村(仍在实行家庭保障和社会救助),农民工排除在外。

B、社会保障制度分配的逆向调节影响收入公平分配的实现(两次分配→差距更大)

原因有三:

①社会保障扩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体现再分配)

再分配被扭曲,可谓是“社会保障资源分配”不合理

②社会保障扩大了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体现再分配)

由于覆盖面窄,收入越低者越没有被保障到,逆向补偿严重。

③社会保障在制度上设计存在缺陷

个人账户(体现初次分配):

个人账户缴费率越高/工资越高→个人账户基金越多→扩大初次分配

社会统筹(体现再分配):

农民工社会统筹部分拿不到,沉淀在打工所在地(也就是缴费所在地),造成老年时收入困境。

 

三、正确处理社会保障与收入公平分配的相互关系

1、强化社会保障与收入公平分配的相互关系

第一,社会保障弥补初次分配的不足,通过收入补偿、互助互济弥补初次分配的效率有余、公平不足的缺陷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

一方面政府要完善税收为主的收入再分配制度,保证纳税比率与实际收入挂钩,另一方面要宣传高收入者主动纳税是应尽义务。

第三,提升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政府要开通多样化的捐资渠道和鼓励民间组建慈善事业和非营利性基金。

第三次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后出于个人自愿,在习惯和道德影响下将可支配收入捐赠出去,形成慈善公益基金,然后资助那些需要资助者。

2、弱化社会保障与收入公平分配的负相关

第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以“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为基本理念。

社会保障应该是也只能是“底线公平”。

“底线公平”:

底线以下是刚性的,底线以上是弹性的;底线以下是政府责任,底线以上是社会、家庭和个人的责任;底线以下靠非市场机制,底线以上靠引入市场机制。

第二,加快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整合,坚持保障的“普遍性原则”,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公民。

第三,弱化社会保障再分配的逆向性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化政府在社会保障中对弱势群体的救助。

(2)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

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解决企业、地区、个人之间的负担不均。

(3)完善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

一是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两点功能,二是逐步缩小个人账户,加强社会统筹,以增强社会保障的互济功能和收入分配调节功能。

 

第三节社会保障与资源配置

一、社会保障与国家财政收支

1、社会保险基金与国家财政资金的内在联系

(1)社会保险基金从根本上属于一种消费基金。

社会保险基金的规模、支出和收入结构影响财政支出结构总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一定意义上二者是负相关的。

(2)财政部门应结合社会保障基金中当期支出和结余部分的安排来解决财政的即期消费和积累的比例关系。

综合统筹社会保险收支因素,使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3)社会保险基金中国家、企业、个人的负担关系影响财政收支结构。

(社保资金负担大小→税收负担能力→财政收支结构)

 

2、社会保障基金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

(1)目前的三种社会保险筹资方式

A、征收社会保险税。

更体现公平性、效益性和灵活性,利用税收的强制性、固定性也更好的保证了社会保险基金的稳定增长,最受欢迎。

B、缴纳社会保险费

C、建立预筹基金账户制

(2)关系:

征收社会保险税筹集的资金直接成为财政收入,社会保险收入水平直接构成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

 

3、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与国家财政支出

(1)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的现状和趋势

A、从经济影响上看,社会保险等转移支付已成为财政支出的重要地位,对国民收入和资源配置影响显著;从数额上看,社会保险支出已超过其他预算项目占据首位。

B、社会保险支出在财政支出的比重将呈现上升趋势。

(2)财政支出的合理分配对于国民收入的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的比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影响社会保障的健康发展。

 

 

4、我国社会保障与财政收入分配状况

(1)当前现状

A、我国政府的社会支出(教育、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和转移支付(社会保障体系的支出)不能完全承担福利支出和转移支付项目的制度化费用。

还不足以缓解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间的失调。

B、社会支出和转移支付财政投入都较低。

(2)改革趋势

A、从社会保障角度来看,中央政府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明确由中央政府通过发挥财政的再分配功能,实现中央和地方社会服务均等化和社会风险分担的目标。

B、从社会保障角度来看,财政收入分配制度调整和完善的原则应当是实现财政资源分享的均等化目标。

(社会福利函数“最大最小原则”→农村扶贫项目资金用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

 

二、社会保障与储蓄

1、储蓄理论

(1)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

个人储蓄行为是为满足生命周期过程中预期收入与消费在时间上缺口而进行的,在没有政府干预下,一个国家在任何既定的时点上的储蓄积累储备(总财富)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人口年龄结构和退休模式(进行储蓄和提取储蓄)这两种力量的相对规模。

(2)关于消费者储蓄的其他理论——影响国家养老保险政策

理论一:

将财富遗留给继承人的愿望刺激了家庭储蓄相当大的比例

理论二:

对未来消费需求(风险)的不确定性(如预期寿命和生命晚年非常规支付)刺激了人们储蓄

R.F.哈罗德储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国家养老保险可以减少这种风险的不确定性,减少通货膨胀,使得储蓄增加。

 

2、社会保障筹资模式对储蓄的影响

(1)现收现付制对储蓄的影响——取决于以下两种力量的对比

资产替代效应(挤出储蓄):

公共养老金计划使得人们减少为退休消费而在工作期间储蓄的需要。

(现收现付制)导致

引致退休效应(挤进储蓄):

安全的退休待遇诱使人们提前退休,因而促成人们在工作期间有较高储蓄率。

马丁·费尔德斯坦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对个人储蓄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

(2)其他观点:

挤出效应并不明显

第一,资产替代效应(α)和引致退休效应(β)在共同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产生了相互转化的倾向

A、一方面,劳动者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减弱了α,家庭生存、发展要求人们增加储蓄。

B、另一方面,示范效应(提前退休)和对个人老年生活预期的作用增强了β,也可以认为是α的动态变化或弱化。

第二,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对储蓄的影响程度,可能会因自愿性家庭代际转换而降低。

政府基于人口老龄化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会对这种代际转移进行干预,会降低养老金支出增长势头,从而引导私人储蓄率的提高。

 

(3)基金积累制对储蓄的影响

基金积累制是基于人们的非理性预期而采取的一种强制或半强制的储蓄积累方式。

①世界银行的理论

A、完全积累制的老年保障计划将增加人们的储蓄额(要求人们有一定的储蓄积累)

B、完全积累制减弱了现收现付制的消极影响,从而增加其促进储蓄的作用(促资本形成的潜力)

②E.P.戴维斯的理论

A、首先,由于养老金承诺的非流动性和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个人储蓄不会随着养老金收益的增加而对应减少。

B、其次,流动性约束的存在限制人们自由借债,强制储蓄(如养老金的缴费)不会因为借债和个人自愿储蓄而减少。

C、再次,提前退休将增加人们在工作期的储蓄

D、最后,如果从当前消费转向未来消费的替代超过了可以减少储蓄的收入效应,那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也会为提高个人总储蓄提供激励。

复习延伸:

复习宏观经济学中关于流动性约束和储蓄的收入替代效应。

  

三、社会保障与资本市场

社会保障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源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的转变,主要体现为社会保障基金与资本市场的互动。

1、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观念的改变促进了国际资本市场的形成

(1)早期,社会保障实行现收现付制,基金的运营由政府管理,不存在保值增值压力

(2)70年代后,社会保障的现收现付制出现了支付危机,以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和智利民营化为代表的引入“资本市场”有效运营的方法创造了巨大的投资效益,引发了旧有观念的变化。

(3)为避免本国经济的影响,多数国家将养老基金扩大到资本市场(海外),并进一步放宽比例以期达到投资收益最大化和资源的最优配置。

这些都促进了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进程。

 

2、社会保障基金的金融创新推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1)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是养老基金)投资于资本市场(改变了现收现付制旧有的税收融资方式),提高了资本配置效率(强化了长期性投资),引导金融结构创新和市场结构现代化。

(2)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将对资本形式、资本市场的繁荣及经济增长产生综合作用。

(3)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模式和类型

 

政府经营基金运营模式

私人经营基金运营模式

风险

大(如国外股权投资)

收益

低(甚至为负)

风险/收益

两者风险差别不大,但收益差别较大,R1

 

投资(方向)类型

政府公债:

是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最普遍的一种方式

金融资产:

CDs、政府担保性债券、公司债券、抵押债券、股票

各类贷款:

如住房贷款(是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资产)等

有形资产:

如基础设施、医疗设施等(拉美国家投资较高)

社会保障基金积累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资本,取决于投资主体(政府、私人)和方向(见上表)的选择,社会保障基金已超出原有的保值增值的目的,而越来越强调其对资本形式、资本市场的繁荣及经济增长的综合作用。

(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将对我国的资本市场形成和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第四节社会保障与其他公共政策

一、社会保障与消除贫困

1、贫困的界定

(1)贫困的定义

A、“缺乏说”、“排斥说”(“剥夺说”)、“能力说”

B、贫困是物质匮乏到难以维持最低生理上的需求(个人处于贫困状态的核心界定标准)

(2)我国当前的贫困现象演变的趋势性特征

从社会成员的普遍贫困到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从绝对贫困为主到相对贫困为主,从农村贫困突出到城市贫困问题凸显,从区域性贫困到阶层性贫困,从社会分割性贫困到社会转型性贫困,从暂时性贫困到持续性贫困,从个体归因贫困观到社会归因性贫困观。

 

2、社会保障与消除贫困——经济增长并非必然消除贫困,消除贫困必须依靠政府再分配政策宏观干预(例如社会保障,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保障在解决贫困问题中的作用

第一,社会救助直接面向贫困受灾人口,为贫困受灾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起到直接缓解贫困的作用。

(制度化的社会救助非常重要)

第二,社会保险对劳动者直接起到预防和减少贫困的作用。

(解决人们后顾之忧)

例如书中提到ILO表示:

第一要注意政策和制度的重建,(范围上)做到应保尽保;第二要在社会保险基金上需求更广的融资渠道(本国财政+国外资本市场)

第三,社会福利可以提高人们的素质,实现全体国民共享发展成果。

(教育福利、职业培训、公共就业服务、老年残疾人妇女儿童福利等)

第四,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再分配政策将

(1)调节社会成员贫富差距,缩小收入分配不平等,缓解相对贫困

(2)平抑劳动者收入和消费曲线,调节生活水平质量,避免生活大起大落

(3)通过公共卫生、社会福利服务提高全社会福利,缓解贫困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二、社会保障与人口政策

1、人口政策

人口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比例关系,为干预、调节和影响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等而制定的法令、措施的总和。

2、我国计划生育与社会保障之间的相互影响

(1)计划生育影响社会保障

A、计划生育加速人口老龄化,这一方面促使年轻劳动力减少,影响社会保障财务状况,另一方面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养老保险)的赡养率,对社会保障负担加重,构成挑战。

B、计划生育使农村家庭核心化和小型化,对传统家庭保障方式构成挑战,对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公共福利设施)提出更高要求。

(2)社会保障影响计划生育(人口政策)

A、就总的来说,社会保障对人口政策具有引导性(既可计划生育、也可刺激生育)

B、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干预人口政策,达到二者互相协调,互相促进。

例如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制度等低水平、多层次、多形式的保障体系。

 

三、社会保障与国民教育

国民教育是整个社会福利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对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起基础性作用。

1、社会保障与国民教育的相互关系

(1)一方面,社会保障中教育福利的实施维护了教育的公平性,有利的促进了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劳动职业技能的提高和为困难群众接受教育提供经济资助。

(2)另一方面,国民教育的发展(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是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关键因素,为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和完善提供最基本的活力源泉。

 

2、当前我国国民教育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主要问题:

(1)第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区域间失衡、校级间失衡、教育体系内部发展失衡)

(2)第二,教育体制改革有待深化(社会办教育还不够)

总结:

现阶段我国国民教育负担加重,教育的福利性和公平性还不够

对策:

加大投入,加强调控,完善教育福利体系

 

四、社会保障与住房政策

1、住房保障的概念及发展——经济发展、市场运行、政府干预三者决定住房保障制度

住房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住房保障是政府利用国家和社会的力量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的一项保障。

国家

住房保障的发展

英国

19C80Y《住房法》为缓解社会矛盾建政府公寓以优惠价格出租给贫民

美国

20C60Y联邦住房金融机构和联邦住房发展机构发展低租金公房、提供低收入家庭住房补贴

加拿大、瑞典

实现“为每一个居民提供良好住房“的社会目标

2、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形式

住房保障的形式

特点

代表国家

以商业化为主的住房保障形式

住宅商品化程度高、私人拥有住宅比例较大

美国

商品化兼福利政策的住房保障形式

既发展商品化又实行政府住房福利政策干预

英、德、新

福利政策兼商品化的住房保障形式

国家统一分配的低租金福利制,后商品化

前东欧国家

以福利为主的住房保险形式

把解决住房问题作为福利纲领

前民主德国、朝鲜

 

3、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及其改革

(1)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发展

A、新中国建立后,对住宅实行统建、统分、统包的公有住宅政策和实物福利分配办法。

这种住房制度排斥市场机制对住房的投资、分配、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不符合按劳分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B、98年开始加快了住房商品化、社会化进程。

提出建立以经济适用房为主体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

C、新的住房保障制度有:

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房政策、城镇廉租房制度

制度(政策)

特点

住房公积金制度

设立个人账户。

支付渠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