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9946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 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哲学 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哲学 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哲学 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哲学 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 提纲.docx

《哲学 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 提纲.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 提纲.docx

哲学提纲

第一讲走近马克思主义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Ø1、狭义: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Ø2、广义:

由马恩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化了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Ø1、社会历史条件

Ø2、自然科学前提

Ø3、思想理论来源

1、社会历史条件

Ø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Ø政治条件

2、自然科学前提

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三大重要成果:

3、思想理论来源

Ø19世纪社会科学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

德国古典哲学

Ø黑格尔的“合理内核”

Ø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法英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马克斯恩格斯的勤奋学习和伟大实践)

Ø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Ø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和诞生标志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思考题

Ø1、世纪之交马克思为什么能被西方媒体评为千年思想家和最伟大的哲学家?

Ø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Ø3、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理论来源。

Ø4、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

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2、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方法论:

人们用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的学说或理论体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者为世界本原,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

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其一,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其二,是各种哲学派别相互论争的理论焦点。

•其三,是解决哲学其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其四,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核心内容。

三、哲学中的两个对子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

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形而上学:

把世界上的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和静止的,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3、关系:

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四、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历史发展

(一)唯物主义思想的历史发展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并把世界的物质性归结为一种和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迄今为止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但并不意味着唯物主义的发展到此为止。

(二)辩证法思想的历史发展

•1、古代朴素辩证法

•2、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3、现代唯物主义辩证法

思考题

•1、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什么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简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历史发展。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范畴的历史演进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二)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

2、列宁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线(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列宁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

⏹第二,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实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列宁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

⏹第三,坚持了辩证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1、运动的含义

●标志着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过程的哲学范畴。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第一,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着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将导致——?

(二)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1、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静止的表现形式

⏹一是指一事物相对其它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

⏹二是指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在运动和静止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其一,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其二,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思考题

⏹1、物质观的历史演变

⏹2、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3、什么是运动?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4、什么是静止?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第三讲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2、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从动物的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二)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唯心主义与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观点

⏹唯心主义:

否认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庸俗唯物主义:

19世纪流行于德国的把唯物主义庸俗化的思想观点。

它把意识也看作是物质。

三、意识的作用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能动性)的含义

⏹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二)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1、目的性和计划性

⏹2、主动创造性

⏹3、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

⏹4、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2、必须通过实践

●3、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受段

●4、恰当的估计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二元论的对立

⏹1、二元论:

⏹2、唯心主义:

统一于意识、精神

●主观唯心主义:

心、感觉

●客观唯心主义:

理、理念、绝对精神

⏹3、唯物主义:

统一于物质

(二)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

机械、呆板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

多样性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统一观的基本思想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四)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大厦的基石,是建立科学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起点,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我们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思考题

⏹1、意识的起源、本质、能动性?

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含义

•所谓联系,就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点

•第一,客观性

•第二,普遍性

•第三,多样性

•第四,条件性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运动、变化和发展

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

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1、矛盾

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2、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

v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系的属性,体现着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的趋势。

v包含两个方面: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

v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

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v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

v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v1、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v含义

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v事物内部所包含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是内部矛盾,也称为事物发展的内因。

v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是外部矛盾,也称为事物发展的外因。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v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v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政策的理论依据。

v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

2、矛盾的特殊性

●性质的特殊性

●地位的特殊性(力量的不平衡性)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v第一,克服式

v第二,同归于尽式

v第三,融合式

3、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相互区别:

个性比共性丰富,共性比个性深刻

相互联结,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四、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思考题

v1、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v2、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v3、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及其意义

v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

v5、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二者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v6、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质量互变规律

一、质量度

1、质的含义

2、量的含义

认识质是基础、是前提,认识量是深化、是精确化。

3、度

关节点

认识事物度的方法论意义

(二)量变和质变

1、量变

2、质变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首先,相互依存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其次,相互渗透

第三,两种形而上学错误

4掌握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

•实际工作中,要把远大理想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

•反对急于求成、盲目蛮干和消极悲观、踏步不前的做法。

第一,要脚踏实地,注意量的积累和渐进。

第二,防微杜渐,促进事物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思考题

•1、什么是质、量、度?

•2、掌握事物的度有何重要意义?

•3、什么是量变、质变?

•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二、辩证的否定

1、辩证否定的含义

2、辩证否定的特点

•第一,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二,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3、辩证否定的实质—扬弃

•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4、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

•5、掌握辩证否定观原理的意义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三、否定之否定

1、否定之否定的基本内容

2、否定之否定的实质:

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3、把握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的意义

思考题

•1、肯定、否定及其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

•3、否定之否定的实质是什么?

意义何在?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的本质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主体

▪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2、客体

▪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认识关系

▪实践关系

▪价值关系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1、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2、坚持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3、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旧物主义反映论。

▪第一,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它把认识过程看作是主体被动接受客体刺激的过程。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认为人是在自觉地、主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

(二)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反映具有摹写性)

▪2、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反映具有创造性)

(三)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1、实践

实践含义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基本形式

Ø生产实践

Ø社会实践:

Ø科学实验:

实践的基本特征

Ø客观现实性(包括实践的要素,实践的结果,实践的水平、深度、广度和发展过程)

Ø自觉能动性

Ø社会历史性

2、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首先,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Ø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Ø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Ø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其次,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两种情况)

Ø正确的认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Ø错误的认识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哲学认识论的区别是什么?

▪2、主体、客体及其辩证关系?

▪3、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4、什么是实践?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认识的发展规律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一)感性认识

1、含义

▪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2、基本形式

Ø感觉

Ø知觉

Ø表象

3、感性认识的特点

Ø直接性

Ø具体(形象)性

(二)理性认识

1、含义

▪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于抽象的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2、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

3、特点

▪一是间接性

▪二是抽象性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统一

▪1、相互依赖

▪2、相互渗透

▪3、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唯理论和经验论

Ø

(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观察大量生动的现象,获取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必须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思维加工,把感性材料加工成概念和理论。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一)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1、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应该是正确的。

▪2、理性认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3、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

▪4、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5、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一)认识运动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的原因

(二)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三)意义

▪第一,说明,认识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第二,认识辩证过程,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也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思考题

▪1、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2、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3、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条件?

▪4、如何理解认识运动总规律?

认识的真理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v

(一)真理的含义

v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

(二)真理的本质特征

客观性:

v其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v其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真理是客观的,因而是一元的。

v

(三)唯心主义真理观

唯心主义真理观即主观真理论,它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

v1、马赫主义:

v2、实用主义:

(四)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对立统一

v1、相互对立:

谬误是指人们对客体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而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

2、辩证统一

v相互依存

v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v第一,真理转化成谬误

v第二,谬误转化成真理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绝对性

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v其一,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v其二,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二)真理的相对性

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有条件的。

v其一,从认识的广度看,人们的认识有待于扩展。

v其二,从认识的深度看,人们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作为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v首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v其次,任何真理都处在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中。

v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相联系。

(四)意义

v首先,这一原理可以使我们树立一个科学态度——对任何理论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v其次,这一原理也是批判形而上学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武器。

三、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权威标准、众人意见标准、实用标准是主观标准。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

v1、真理的本性是主观的认识和客观的实际相符合。

v2、实践本身的特点(直接现实性)决定了它能够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坚持实践标准的唯一性,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三)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v1、绝对性即其确定性、无条件性。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无限发展的实践最终能鉴别认识的真理性。

v2、相对性即其不确定性、有条件性。

▪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它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

▪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

思考题

v1、真理及其本质特征。

v2、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v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v4、如何理解实践标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方面,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一)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

•与人类社会所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水系、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

2、地理环境的作用

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地理环境能够通过生产而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第三,地理环境能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

3、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

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经常的、必要的条件,但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一,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

•第二,地理环境不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三,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受生产方式的制约

地理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

21世纪呼唤生态文明

(二)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是指是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徙及其变化规律。

2、人口因素的作用

•第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条件

•第二,不同的人口状况(数量和质量)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3、人口因素作用的性质

•第一,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

•第二,人口因素不能说明社会制度的更替

•第三,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必须受到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

人口决定论

(三)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1、含义: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特殊结合方式。

2、原因

•其一,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二,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

•其三,它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

三、社会意识的结构及其特点

(一)社会意识的结构

社会意识是一个复杂的观念系统,它有着不同的结构和层次。

•1、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从意识的主体范围看

2、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从意识的水平、层次角度看)

3、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从是否属于上层建筑的角度看

(二)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一是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根源

•二是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是指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社会意识按照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去能动地反映社会存在和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1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1.2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的不平衡性;

•1.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1.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

•社会意识也是狭义的文化现象,狭义的文化仅指社会的精神现象。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就是狭义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