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西城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98813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西城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西城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西城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西城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西城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西城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西城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西城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西城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西城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北京市西城区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七年级历史

2019.1

试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60分钟

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分数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2分,共50分)

1.某同学导航到下图地点参观。

下列早期人类中,他通过此次参观可以深入了解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贾湖人

D.良渚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的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是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山洞里的原始人,B项符合题意;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A项不符合题意;贾湖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村,C项不符合题意;良渚文化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5300-4500年左右。

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小赵要在《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图》上填写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

下列遗址中,他应该挑选

A.红山

B.大汶口

C.半坡

D.河姆渡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是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他们会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地址不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不符合题意;故选D。

3.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A.炎帝和女娲

B.黄帝和蚩尤

C

炎帝和黄帝

D.尧和舜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他们结成联盟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

这一年属于(  )

A.公元前19世纪B.公元前20世纪C.公元前21世纪D.公元21世纪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公元纪年法的相关知识可知,公元前2070年属于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故选C。

5.人们常将湖北称作荆楚大地,山东称作齐鲁大地,河北称作燕赵大地。

这源于西周实行的(  )

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山东称作齐鲁大地,河北称作燕赵大地,鲁国、燕国

产生是分封诸侯的结果。

故选C。

6.下列农具中,体现春秋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是

A.骨耜

B.铁制农具

C.耧车

D.翻车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骨耜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工具,A项不符合题意;我国最早使用铁制农具是在春秋时期,至迟春秋中期,我国就发明了冶铁技术,并且很快获得了重大进展,从而为铁制农具的出现和推广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B项符合题意;耧车是西汉时期一种畜力条播机,C项不符合题意;翻车不是春秋时期出现的工具,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7.下列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①马陵之战

②阪泉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牧野之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的魏国、韩国和齐国之间的战争,符合题意;②阪泉之战是炎黄时期的战争,不符合题意;③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之间的战争,符合题意;④牧野之战是周武王和商纣王之间的战争,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①③符合题意;故选B。

8.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怨恨不满)。

”这主要与他实行的哪项改革措施有关

A.允许土地买卖

B.鼓励耕织

C.改革户籍制度

D.奖励军功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怨恨不满)。

”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措施是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予田宅和爵位,废除贵族的特权,遭到了贵族的反对和怨恨,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怨恨不满)”的含义,结合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能够运用基础知识解答问题的同时具备较高的理解材料的能力。

9.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评论说: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以下主张中,出自该书的是

A.以德治国

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德治国”是儒家学派的主张,A项不符合题意;“兼爱非攻”是墨家学派的主张,B项不符合题意;“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的主张,C项符合题意;“以法治国”是法家学派的主张,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下列成语中,与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直接相关的是

A.揭竿而起

B.围魏救赵

C.风声鹤唳

D.退避三舍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一批900多人的壮丁队伍被押送到渔阳去防守,当队伍走到大泽乡时,遇上连绵大雨,没法前进,只好暂时驻扎下来,当时陈胜、吴广二人担任屯长职务,负责带领这支队伍如期赶到渔阳,否则就要被杀头,迫不得已,发动了起义,起义军队伍壮大了,没有刀和旗子,他们就砍下树枝做刀枪,削了竹枝做旗杆,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农民起义军。

历史上称这件事为“揭竿而起”,A项符合题意;围魏救赵是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B项不符合题意;风声鹤唳指的是淝水之战,C项不符合题意;退避三舍是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广播里在播放一部人物评书,其中提到:

斩蛇起义、约法三章、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这部评书说的应是

A.嬴政

B.刘邦

C.陈胜

D.韩信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斩蛇起义、约法三章、打败项羽、建立汉朝”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战胜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成为汉高祖,B项符合题意;嬴政是建立秦朝的君主,A项不符合题意;陈胜是领导大泽乡起义的人物,C项不符合题意;韩信是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汉景帝曾下诏:

“农,天下之本也。

……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这体现了他

A.重视农业

B.减轻刑罚

C.提倡节俭

D.以德化民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景帝重视农业,多次下令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并“租长陵田”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以法律手段,打击那些擅用民力的官吏,从而保证了正常的农业生产,景帝曾两次下令禁止用谷物酿酒,还禁止内郡以粟喂马,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内容无关,排除;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农,天下之本也。

……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的含义,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材料的能力,通过理解材料的内容结合汉景帝采取的措施的内容解答问题,在掌握扎实的基本功的基础上通过排除法解答问题。

13.西汉初期,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权。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

A.实行“削藩”

B.颁布“推恩令”

C.大封同姓王

D.合并郡县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权,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是使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小,巩固了中央集权,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不是汉武帝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以下事件中,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B.丝绸之路的开通

C.西域都护的设置D.班超长期经营西域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时期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我国的管辖范围。

故选C。

15.“史记有五体,相辅又相成。

后世虽为变,枝修干未松。

千秋参天树,植根太史公。

”这首小诗赞颂了一部史学巨著,它的作者是

A.司马迁

B.司马懿

C.司马炎

D.司马睿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人物不是《史记》的作者,不符合题意;故选A。

16.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

下列所示年代尺上的“?

”处应填入

A.武帝“独尊儒术”

B.刘秀建立东汉

C.西晋“八王之乱”

D.卫青北击匈奴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刘秀和他的手下认为时机成熟,便在河北登基称帝,国号“东汉”,刘秀就是汉光武帝,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事件不是发生在公元25年的事件,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下面漫画形象地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的特点是

A.皇帝联合外戚打击宦官

B.外戚利用宦官控制皇帝

C.宦官依靠外戚控制皇帝

D.外戚宦官交替掌握政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突出特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8.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的是

A.张仲景

B.华佗

C.霍去病

D.郦道元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A项符合题意;华佗是发明麻沸散的医学家,B项不符合题意;霍去病是抗击匈奴的人物,C项不符合题意;郦道元是北魏时期酷吏、地理学家,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9.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以下论文。

由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①《我国古代北方作物在南方的推广》

②《北民南迁与水稻生产技术的进步》

③《魏晋时期南方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A.贸易的发展

B.政权的更替

C.江南的开发

D.农业的进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赌气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北方人民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的发展,由此可知,材料研究的主题是江南地区的开发,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的内容,结合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的相关知识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能够运用基础至解答。

20.图示法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地表示出来。

下列图示能较准确反映三国鼎立局势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定都洛阳,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建都建邺,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位置是不正确的,排除;故选D。

21.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下列政权曾建都于此的是

①西汉

②孙吴

③西晋

④东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西汉的都城是洛阳,不符合题意;②孙吴的都城是建邺,即南京,符合题意;③西晋的都城是洛阳,不符合题意;④东晋的都城是建康,即南京,符合题意;故选D。

22.有学者指出:

“北魏孝文帝元宏是推进鲜卑拓跋族汉化的英俊人物。

”这句评价直接提到了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

这就是

A.改汉姓

B.易服装

C.变制度

D.通婚姻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北魏孝文帝元宏是推进鲜卑拓跋族汉化的英俊人物。

”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进行汉化改革,材料体现的是他采取的措施中的改汉姓的内容,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北魏孝文帝元宏是推进鲜卑拓跋族汉化的英俊人物。

”无关,排除;故选A。

23.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谷》中写道: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成功多。

”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且完整的一部

A.农学著作

B.天文历法

C.数学专著

D.历史典籍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不是《齐民要术》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A。

24.下图所示为1986年发行的纪念伟大数学家祖冲之的银币。

这主要缘于他

A.设计并制造出了千里船

B.写作了《水经注》

C.创制出了《大明历》

D.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D项符合题意;设计并制造出了千里船、写作了《水经注》、创制出了《大明历》都不是祖冲之的贡献,不符合题意;故选D。

25.日本著名书法家藤原行成十分崇拜并经常临摹我国“书圣”的作品。

被誉为“书圣”的是

A.顾恺之

B.锺繇

C.王羲之

D.胡昭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是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C。

二、综合题(第26题11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1分、第29题14分,共计50分)

26.中国古代的书写材料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造纸术堪称“一次伟大的革命”。

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整理了以下两组材料:

第一组:

文物图片

(1)结合所学,请将以上体现不同书写材料的文物按朝代先后进行排序。

第二组:

文字材料

(2)同学们要运用这组材料写作小论文,请把材料序号填写到相应位置:

论述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背景”,可以选择材料和;说明其改进“过程”应该用材料;阐释其“影响”则可用材料和。

(3)综合两组材料,简述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历史意义。

【答案】

(1)排序:

①-③-④-②

(2)论述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背景”,可以选择材料2和3;说明其改进“过程”应该用材料1;

阐释其“影响”则可用材料1和4。

(3)意义:

蔡伦改进造纸方法,降低了成本,易于推广;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书写;便利了典籍的保存和流传;对世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等。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出现的文字,西周毛公鼎是西周时期的文物,马王堆帛书是汉朝时期的文物,里耶秦简是秦朝的文物,由此可知,不同书写材料的文物按朝代先后进行排序是①-③-④-②。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纸神”,由此可知,论述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背景”,可以选择材料2和3;说明其改进“过程”应该用材料1;阐释其“影响”则可用材料1和4。

(3)综合两组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蔡伦改进造纸方法,降低了成本,易于推广;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书写;便利了典籍的保存和流传;对世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等。

27.几千年来,“中国智慧”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也影响着世界。

中国智慧蕴含着“天人合一”

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这座大型的水利工程。

在充分认识岷江水流、泥沙、水文等规律之后,通过无坝式引水枢纽工程的自动调控,调动水流、引导泥沙,使自然规律为我所用,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该工程“惠施于当时,泽被于后世”,开创了科学治水的先例。

都江堰示意图

(1)依据材料,概括都江堰这一古代水利工程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国智慧”。

中国智慧源自于“积淀传承”

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左壁刻:

“十八年……大良造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

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诏书: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战国商鞅方升

①注:

大良造是秦孝公时期秦国国内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

(2)在一件文物上出现了相隔123年的两段铭文。

依据材料,分别写出与这两次铭刻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简述这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

中国智慧体现出“兼济天下”

汉使至安息、条支、身毒等国者,一年中多时十余批,少时五六批。

一批多则数百人,少则百余人。

当时经这条道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漆器、铁器等,铸铁和凿井技术也在这时西传。

西方输入中国的商品有良马、香料、葡萄、石榴、苜蓿等。

(3)材料中的“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

结合材料,概括其产生的历史作用。

【答案】

(1)工程选址科学,因地制宜;工程设计巧妙,顺应和利用自然规律;工程综合性强,功能多样;工程影响深远,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2)历史事件:

商鞅变法;秦实现统一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陆上)丝绸之路

作用:

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这座大型的水利工程。

在充分认识岷江水流、泥沙、水文等规律之后,通过无坝式引水枢纽工程的自动调控,调动水流、引导泥沙,使自然规律为我所用,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工程选址科学,因地制宜;工程设计巧妙,顺应和利用自然规律;工程综合性强,功能多样,工程影响深远,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是都江堰这一古代水利工程体现的“中国智慧”。

(2)依据材料“十八年……大良造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次铭刻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商鞅变法和秦实现统一;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依据材料“当时经这条道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漆器、铁器等,铸铁和凿井技术也在这时西传。

西方输入中国的商品有良马、香料、葡萄、石榴、苜蓿等”的信息,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这条道路”指的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这座大型的水利工程。

在充分认识岷江水流、泥沙、水文等规律之后,通过无坝式引水枢纽工程的自动调控,调动水流、引导泥沙,使自然规律为我所用,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十八年……大良造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当时经这条道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漆器、铁器等,铸铁和凿井技术也在这时西传。

西方输入中国的商品有良马、香料、葡萄、石榴、苜蓿等”,结合都江堰,商鞅变法和丝绸之路的内容回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能够运用基础知识解答问题。

28.历史是一门有益、有趣

学科,学会恰当的方法,将会使学习事半功倍。

方法1:

学会看地图

(1)这幅《秦朝形势图》是教科书中的插图。

从这张图中,我们能获得秦朝的哪些历史信息?

方法2:

学会读史料

史料1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诸葛亮《隆中对》

史料2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陈寿《三国志》

(2)这两则史料与历史上的两场战役有关。

请仿照范例并结合所学,对史料2进行简要分析。

【范例】

史料1与官渡之战有关,此战曹操以弱胜强打败袁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方法3:

学会记笔记

(3)以上是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

由于马虎,他的笔记中有两处史实错误。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帮助他修改正确。

【答案】

(1)可以知道秦朝的疆域四至;秦朝建立后,定都咸阳;秦朝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以抵御匈奴;桂林郡等印证了秦朝实行郡县制;灵渠的开凿沟通了湘江和漓江等。

(2)材料2与赤壁之战有关,此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修改:

“北魏”应改为“前秦”;“迁都长安”改为“迁都洛阳”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秦朝形势图》的内容,依据所学可知,从这张图中,我们能获得秦朝的历史信息是以知道秦朝的疆域四至;秦朝建立后,定都咸阳;秦朝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以抵御匈奴;桂林郡等印证了秦朝实行郡县制;灵渠的开凿沟通了湘江和漓江等。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两则史料与历史上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有关,材料2与赤壁之战有关,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此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依据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所以应该把“北魏”应改为“前秦”,孝文帝统一黄河流域后,为了更好地进行通知,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所以应该把“迁都长安”改为“迁都洛阳”。

29.某班同学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对北京地区的历史遗迹进行了考察探究。

【动荡之际沿革探究】

第一组同学查阅了西城区的蓟城遗址、延庆县的山戎文化陈列馆和密云县的渔阳郡、县政府治所遗址的相关资料,其中有:

①周武王封黄帝后裔于蓟,封召公奭于燕。

蓟灭亡后归入燕国。

燕国随后迁都蓟城。

②春秋战国山戎族墓葬群,既有民族特色文物,还有体现燕国和中原文化的器物遗存。

③“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

”为雪前耻,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