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88403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本课话题 ——团结合作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惧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在共同抵御外侮取得成功之后,廉颇与蔺相如之间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

廉颇为争个人名位,意气用事,口出恶言,炫耀自己战功赫赫,还鄙视蔺相如出身卑贱。

按照常理,蔺相如理当针锋相对,可他没有那么做,而是退避三舍,避免与之争锋,可谓顾全大局,忍辱负重。

面对门客的愤愤不平,蔺相如道出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内心苦衷,从而赢得了门客的理解和敬佩。

最终廉颇也幡然悔悟,立即肉袒负荆,向蔺相如请罪,二人言归于好。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在不大的蚂蚁家族中,有着复杂却又严格的分工。

工蚁负责探路和寻找食物,兵蚁肩负蚁巢的安全保障,蚁后则生育后代,还有专门的蚂蚁哺养后代。

每一个成员既不多做也不少做,缺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

蚂蚁家族正是凭借每一个成员团结合作的精神,才能生存下去。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易经》

2.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

——伊索

3.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

——拉封丹

4.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

团结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

——歌德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肉袒(  )   赦臣(  )   甚倨(  )

睨柱(  )渑池(  )酒酣(  )

鼓瑟(  )盆缻(  )不怿(  )

避匿(  )鄙贱(  )刎颈(  )

【答案】 tǎn shè jù nì miǎn hān sè fǒu yì nì bǐ wěn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可予不(      )

(2)拜送书于庭(      )

(3)召有司案图(      )

(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

(5)设九宾于廷(      )

(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

(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8)请奏盆缻秦王(      )

(9)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

【答案】 

(1)“不”同“否” 

(2)“庭”同“廷”,朝堂

(3)“案”同“按” (4)“详”同“佯”,假装 (5)“宾”同“傧” (6)“缪”同“穆” (7)“孰”同“熟”,仔细 (8)“缻”同“缶” (9)“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遗

(2)引

(3)徒

(4)因

(5)负

(6)幸

(7)顾

(8)使

(9)以

(10)于

(11)乃

【答案】 

(1)动词,送,读wèi/动词,忽略,遗漏,读yí/动词,死人遗留下来的,读yí,特指义/动词,遗失

(2)动词,宴请/动词,拉/动词,调转 (3)副词,白白地/副词,只,仅仅/名词,这类人 (4)副词,于是,就/介词,趁机/介词,通过 (5)动词,倚仗/动词,辜负,对不起/动词,违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承担/动词,背着 (6)副词,幸而,侥幸/动词,宠幸/动词,皇帝到某处 (7)动词,回头/动词,往旁边看/动词,探望,拜访/副词,不过,表示轻微的转折 (8)动词,派/动词,出使/动词,让/名词,使臣 (9)介词,凭,凭借/介词,用,拿/连词,表目的,来/连词,因为 (10)介词,在/介词,跟/介词,在 (11)副词,却,竟然/副词,于是/副词,才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而相如廷叱之(      )

(2)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

(3)怒发上冲冠(      )

(4)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

(5)舍相如广成传(      )

(6)左右欲刃相如(      )

(7)乃使其从者衣褐(      )

(8)蔺相如前曰(      )

(9)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

(10)臣乃敢上璧(      )

(11)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

(12)赵王鼓瑟(      )

(13)为刎颈之交(      )

(14)宁许以负秦曲(      )

(15)毕礼而归之(      )

(16)秦王恐其破璧(      )

(17)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18)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19)臣请完璧归赵(      )

(20)大王必欲急臣(      )

(21)且庸人尚羞之(      )

(2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答案】 

(1)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2)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3)名词作状语,向上 (4)名词作状语,向西 (5)名词作动词,安置 (6)名词作动词,杀 (7)名词作动词,穿 (8)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9)名词作动词,献礼祝寿 (10)名词作状语,献上 (11)名词作状语,怀里藏着 (12)名词作动词,弹奏 (13)动词作名词,朋友 (1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承担 (1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去 (1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碎 (17)形容词作动词,尊重,敬畏 (18)形容词作动词,宽容,宽待 (1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整 (2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急,逼迫(2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2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其势必不敢留君

古义:

                                    

今义:

副词,根据形势推测必然会怎样。

(2)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古义:

                                    

今义:

两个方位名词。

(3)请指示王

古义:

                                    

今义:

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4)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古义:

                                    

今义:

用布做的衣服。

(5)得璧,传之美人

古义:

                                    

今义:

美貌的女子。

(6)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古义:

                                    

今义:

限制。

(7)不如因而厚遇之

古义:

                                    

今义:

连词,表示结果。

(8)明年,复攻赵

古义:

                                    

今义:

今年的下一年。

(9)于是相如前进缻

古义:

                                    

今义:

向前行进。

(10)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

                                    

今义:

(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

                                    

今义: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1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古义:

                                    

今义:

卑鄙下贱。

【答案】 

(1)形势一定。

 

(2)代指秦王身边的人。

(3)指给……看。

 (4)平民。

 (5)指秦王的姬妾。

(6)信约。

 (7)趁着(机会)。

 (8)第二年。

 (9)上前进献。

 (10)扬言,到处说。

 (11)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12)地位低下,见识浅薄。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

译文: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      )

译文: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

译文:

                                    

(4)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      )

译文:

                                    

(5)不若也。

(      )

译文:

                                    

(6)而君幸于赵王。

(      )

译文: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

译文: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译文:

                                    

(9)拜送书于庭。

(      )

译文:

                                    

(10)会于西河外渑池。

(      )

译文:

                                    

(11)求人可使报秦者。

(      )

译文:

                                    

(12)君何以知燕王。

(      )

译文:

                                    

【答案】 

(1)判断句 廉颇是赵国的杰出将领。

(2)判断句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

(3)判断句 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而来侍奉您,不过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4)省略句 把和氏璧传给宫中妃嫔和左右侍从观看。

(5)省略句 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

(6)被动句 而您被赵王宠爱。

(7)被动句 秦国的十五座城恐怕不能得到,却白白地被欺骗。

(8)被动句 我确实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9)状语后置句 在朝廷上行了叩拜礼。

(10)状语后置句 在西河以外的渑池会面。

(11)定语后置句 想找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12)宾语前置句 你根据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呢?

史学巨子——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10岁就读于长安,20岁开始漫游,足迹遍及全国。

后任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并奉命出使巴蜀。

38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

太初元年(前104)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腐刑。

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

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强。

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

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然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

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鲁迅更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语来称道其杰出的文学价值。

本文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中心,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事例,成功地塑造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维护团结的英雄形象,赞扬了他顾全大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情操,同时也歌颂了廉颇勇于改过的高尚品质。

【答案】 ①镇定自若,智勇双全 ②忍辱负重,顾全大局

一、阅读课文第1~7段,回答下面问题。

1.下列句子属于直接表现蔺相如智谋和勇气的一项是(  )

①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②臣愿奉璧往使 ③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⑤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⑥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⑦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⑧拜相如为上大夫

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⑥⑦

C.②③④⑤⑥D.③④⑤⑥⑧

【解析】 ①是缪贤对蔺相如的评价;⑦是秦王的话;⑧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加官。

【答案】 C

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蔺相如出场之前,先借缪贤之口,突出了蔺相如的为人性格和智勇双全,为下文张本。

B.蔺相如最终派从者怀璧归赵的原因除了认清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外,还由于他在赵王面前做出的一定要完璧归赵的承诺。

C.从“秦王大喜”到“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的情节变化,反映了蔺相如由被动到主动,最终不辱使命的过程。

D.作者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如蔺相如在秦廷所说的话,有时谦恭有礼,有时直言雄辩,有时有理有据地分析,有时咄咄逼人地斥责。

【解析】 B项,蔺相如的承诺是“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答案】 B

二、阅读课文第8~10段,回答下面问题。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蔺相如机智勇敢的一组是(  )

①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 ②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③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④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⑤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⑥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A.①③④B.②④⑥

C.①⑤⑥D.②③⑤

【解析】 ①为廉颇的话;④写秦王的表现;⑥表现廉颇所指挥的军事力量。

【答案】 D

4.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国战败,形势严峻;赵王畏惧,不敢赴渑池之会,都从反面衬托出蔺相如的非凡胆识。

B.廉颇诀别赵王的一席话,表明他的忠心和深谋远虑,为后文廉、蔺矛盾的解决做铺垫。

C.第10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渑池会上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把蔺相如那蔑视强权的凛然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D.正是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斗争,使得秦国在会上“终不能加胜于赵”,在会后“不敢动”。

【解析】 D项,“在会后‘不敢动’”是由于“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答案】 D

三、阅读课文第11~12段,回答下面问题。

5.下列句子属于直接表现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忍让的一项是(  )

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②相如闻,不肯与会

XX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③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④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⑥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A.①③④B.③⑤⑥

C.②③④D.②③⑤

【解析】 ①表明相如功大;⑤是相如舍人的话;⑥侧面表现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忍让。

【答案】 C

6.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1段前几句承上,后一句启下,引出廉、蔺矛盾。

B.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窄,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

C.写相如舍人“请辞去”,既引出相如对自己行为的解释,表现其内心思想,又是对相如的侧面衬托,使行文自然,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D.廉颇因为宾客的劝告到相如家门谢罪,表现出他忠于国家、直率坦白、勇于改错的品质。

【解析】 D项,文中说“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这里对“因”理解错误,廉颇是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的。

【答案】 D

话题:

本文表现了蔺相如的英勇无畏,但在历史上人们却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如对其完璧归赵,王世贞就认为,赵国因一璧之故,加重了秦王对赵国的仇恨,也加速了祸患的到来,对此,蔺相如应负重要责任。

你是怎样看待蔺相如其人的?

学生甲:

王世贞的评价确实有独到的批判成分,但“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的无畏与胆识,以及“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大公无私的胸怀是不能抹杀的。

我的观点:

                                    

【答案】 (示例一)在对待廉颇的态度和做法上,蔺相如确实有投机取巧的嫌疑。

蔺相如首先是一位谋士,面对着廉颇的巨大挑衅,他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智取,而非武斗。

这正如兵书所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廉颇最后是“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这说明蔺相如的策略是成功的。

(示例二)蔺相如说: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以此避让廉颇,理由冠冕堂皇,既挽回了面子,又表明了自己大公无私的伟大胸怀;同时,“徒以吾两人在”之说,过分夸大了个人力量,有些居功自傲的成分。

1.写作特色

语言描写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

如在“负荆请罪”中,对话占了很大篇幅。

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廉颇在得知蔺相如因功“拜为上卿”,位在自己之上时说的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正是由于廉颇的这一性格缺点,到后来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就更突出了他的坦率真诚。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多么坦诚可爱。

2.写法指导

语言描写的作用

(1)表现人物的性格。

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因此,人物的语言描写,能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

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物语言克服一般化、雷同化的弊病。

(2)揭示人物的身份与社会地位。

(3)可以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等。

3.迁移应用

生活中,你一定见到过很多精彩的对话场面,请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200字左右。

【答案】 (示例)爸爸喜欢抽烟,妈妈为了这件事不知生了多少气。

一天晚上,我们全家人聚在屋里聊天,爸爸又拿出一支烟,刚要抽,妈妈在一旁瞪了他一眼说:

“还抽,还抽,你就不会戒了!

”爸爸只是嘻嘻一笑。

我趁机插话说:

“有抽烟的钱,还不如给我买冰棍吃呢!

”妈妈又瞪了我一眼,说:

“别胡说!

”望着妈妈阴沉的面孔,我吓得直吐舌头。

“人家宋大爷原来不是抽烟吗?

现在人家戒了,那才叫有志气呢!

”妈妈一边低头织着毛衣一边说。

“烟草有毒,”我赶快改变了话头,顺着妈妈说,“报纸上常讲,烟草化学成分复杂,含有毒物质二十多种呢!

”妈妈听了直点头。

接着我和妈妈滔滔不绝,轮番作战。

爸爸自己孤立无援,只得把烟放进衣袋里。

1.课内素材

“将相和”成就千古美谈

蔺相如与廉颇,一文一武,同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两大台柱子。

但是由于廉颇的缘故,初期二人相处并不融洽。

而蔺相如用大道理(即赵国的安危),管住了廉颇的小道理(即个人私怨),廉颇也用大道理(即国家安危),战胜了自己的虚荣心,并当众负荆请罪,矛盾迅速化解,最终两人共同团结在爱国的旗帜下,实现了将相和。

将相和,则国力昌盛。

因此有矛盾的时候,处在位置较高的矛盾一方,应高姿态地对待矛盾的另一方,用宽容、谅解的态度,防止正面冲突,努力使矛盾弱化。

用“冷处理”代替“热处理”,用理智代替感情,从而化解矛盾。

【应用角度】 “爱国”“宽容”“和谐”“国家与个人”“理智”“冷静”等。

2.精彩应用

比尔·盖茨说:

“我的最大成功是人际关系的和谐。

”人际关系的和谐,其实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合作。

合作,不是单方面的奉献,而是双方或多方的共同配合、共同努力。

荒寂无人的小岛上,你有渔竿,我有鱼食,我们互相合作,才能双双保全性命,渡过难关。

天堂中手持长柄勺团团围坐的众人,正是互相合作,把勺中食物喂给对方,才会生活得其乐融融。

廉颇与蔺相如捐弃前嫌,文武合作,才使赵国稳如泰山。

战国时六国各自的力量并非不强大,而其相继破灭,不仅“弊在赂秦”,更在于六国的不合作。

梨花丛中吊廉颇

①把梨花与廉颇撮合在一起,似乎有点儿不伦不类。

然而,当你漫步在八公山下的梨园,当你在梨花的拂拭下登上廉颇墓顶,再回望山洼里层层叠叠的梨花,你就会发现,梨花的冷艳与廉颜的凄凉,已融为震撼人心的沧桑。

②阳春三月,寿县朋友相陪,我们西出古城,沿着八公山蜿蜒北去。

一路梨花盛开,白如雪,繁似星,染遍了山麓,醉人,醉心。

我们穿行在梨花丛中,偶尔也会撞上三两株桃树,与冰清玉洁的梨花相比,桃花艳得俗不可耐。

难怪宋代诗人黄庭坚也抑桃扬梨:

“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

”梨花的美,美在骨子里的精神,不献媚,不取宠,不招摇,不轻浮。

我们陶醉在梨园,不忍离去。

③如果说,梨花给足了我视角上的享受,那么,凭吊廉颇大将军,则让我的灵魂经受了一次洗礼。

早在九年前,我就到过这里,记得最清楚的是,暮秋时节,枯草飘零,将军墓前只有一块石碑,刚立不久,“赵大将军廉颇之墓”乃寿县人司徒越先生手书。

而今,碑还是那座碑,浓绿的字迹淡了,浅褐的碑体黯了,好在春风初度,有桃花和梨花相映,倒也显现几分生机。

④登到墓顶,我发现一处爆炸后的痕迹,炸点不大,破损也不烈,不知是否有人想盗此墓?

按一般常识,盗墓者追踪之地,必有货真价实的古迹,很多时候,他们比考古学家更敏感,更具有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

⑤关于廉颇墓,当地有两种传说。

一说是,从河南到寿县,沿淮共有十八座廉颇墓,是他的十八位夫人堆的。

另一说是,廉颇出殡时共有二十副棺木下葬,只有这个是真墓,其他都是衣冠冢。

传说毕竟是传说,无据可考,廉颇流落到楚国,并未得到重用,出殡时哪来那么大的排场啊!

想必也没有那么多的金银财宝陪葬,何劳十八位夫人兴师动众?

传说无非是后人对英雄的追慕而已。

⑥梨园已在脚下,午后的斜阳射过来,天地之间一片明媚,梨花漫山遍野,像云,又像海。

大将军风流一世,负荆之举,天地动容,一出《将相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已经演变为一曲中华民族的“爱国歌”。

虽然抱憾而终,但在这风声鹤唳的古战场安眠,与淮南王、春申君为伴,并不孤独,也无愧于后人。

⑦不搞窝里斗,则战无不胜,这是廉颇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令人遗憾的是,廉颇恰恰就受困于窝里斗,赵国最终也是惨败于窝里斗。

当年,秦强赵弱,廉颇率赵国将士屯兵长平,坚守三年之久,秦国徒唤奈何。

硬攻不下,秦使反间计,蛊惑赵王乱了心性,弃廉颇而用赵括。

结果,错用一将,丧师辱国,面对强大的秦军,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致使45万赵俘尽被秦将白起坑杀。

⑧长平之战负载着深重的历史,历代文人墨客莫不感慨系之。

“世间怪事哪有此,四十万人同日死。

白骨高于太行雪,血腥并作丹流紫!

”(明代王世贞《过长平》)“积雪如山夜唱筹,廉颇为赵破秦谋。

将军老去三军散,一夜青山尽白头。

”(明李雪山《咏米山》)胜者王侯败者寇,念天地之悠悠,独怜廉颇最可忧。

⑨假如赵王不信秦国的奸计,假如廉颇不被罢黜,秦国还能兵吞六国吗?

历史没有假设,总是在偶然中演变为必然,赵的灭亡,秦的统一,一切的一切,都是人为,亦是天意。

千百年来,为什么世人总是认定,唯有廉颇就能抗秦呢?

廉颇不去,赵国真的就不会灭亡了吗?

历史从来没有假设,所以,历史也就不可能改写。

是人,无论君主与大臣,不管英雄与庶民,都逃不脱历史的宿命。

1.学开头

文章开头照应题目,点出梨花的冷艳和廉颇的凄凉,渲染出一种冷色调,为下文抒发情感做了铺垫。

2.学引用

第②段引用黄庭坚的诗句衬托出梨花的不俗,并且增加了文章的韵味和厚重感。

3.学用词

第④段画线句中“探索”一词褒义词用作贬义词,说明盗墓贼的疯狂。

4.学比喻

第⑥段画线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梨花的色彩之美和动态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