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单元检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8756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4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单元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单元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单元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单元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单元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单元检测.docx

《人教版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单元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单元检测.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单元检测.docx

人教版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单元检测

2017届人教版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当人嗅到肉香时唾液分泌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这一反射属于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

B.此反射的效应器是唾液腺

C.该反射过程是由电信号传递完成的

D.该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解析 当人嗅到肉香时唾液分泌增加为条件反射,通过反射弧完成,由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传递完成,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此反射的效应器是唾液腺。

答案 B

2.(2014·安徽卷)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

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解析 喂食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喂食和铃声多次结合刺激后,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为条件反射,其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含高级神经中枢),可见A项错误;因为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低级神经中枢)不可能在大脑皮层,可知两种反射的反射弧不可能相同,D项错误;食物引起味觉的产生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B项错误;铃声原本不能引起唾液分泌反射活动的发生,但喂食和铃声反复结合刺激后却形成了这种反射活动,说明此过程中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构成了新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的反射弧,C项正确。

答案 C

3.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

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解析 a点受刺激时,膜外由于Na+内流导致其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而由于兴奋在突触间是单向传递,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由于刺激a点后,电表①②都发生了偏转,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答案 D

4.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解析 缩手反射是非条件反射,中枢是脊髓。

语言、记忆、思维都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进行的。

意识丧失的人大脑皮层受损,因此排尿不能控制,但脊髓是正常的,仍能正常排尿,意识恢复后可控制排尿,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

答案 D

5.(2014·江苏)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解析 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若该刺激很弱不能引起神经元兴奋或引起的是使神经元兴奋被抑制,则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不会被释放出来,A项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能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故B正确;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到达后膜,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C项错误;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是K+的外流。

D项错误。

答案 B

6.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兴奋从轴突传递到细胞体只能通过突触实现

B.神经元之间一般需通过化学信号发生联系

C.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突触间隙

解析 兴奋从轴突传到细胞体可发生在一个神经元内,也可发生在两个神经元间,若发生在同一神经元内,则不需要通过突触。

神经递质的种类有很多,其化学本质也有多种,如氨基酸类、肽类等。

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答案 B

7.(2015·安阳模拟)在运动或举重项目中,某运动员腰部受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

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反射弧的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③

C.①②D.②⑤

解析 有感觉说明感受器和传入神经正常,受伤部位是腰部,不可能损伤右下肢运动的效应器,因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的受损部位可能是传出神经或脊髓内的神经中枢。

答案 A

8.如图为某高等动物中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传出神经末梢与肌肉的连接结构与突触结构相同。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Ⅵ为感受器,Ⅲ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中

B.图中共有6个突触结构,肌肉中有3个,神经中枢中有3个

C.刺激Ⅱ能引起肌肉收缩,刺激Ⅳ不一定能引起肌肉收缩

D.Ⅲ可以接受到来自Ⅳ和大脑皮层传来的兴奋

解析 图中Ⅵ为感受器,Ⅳ和Ⅴ表示传入神经,Ⅲ表示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Ⅱ表示传出神经,Ⅰ表示传出神经末梢。

分析图示可知,Ⅰ与肌肉的连接部位可看作突触,Ⅵ表示感受器,不以突触结构的形式与肌肉相连。

刺激Ⅱ能引起肌肉收缩,但是刺激Ⅳ时,需考虑来自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因此不一定能引起肌肉收缩。

答案 B

9.(2016·淮安模拟)人接触辣椒后,往往产生“热辣辣”或“烫口”的感觉,即把辣椒刺激和热刺激产生的感觉等同起来。

在口腔或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中,存在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香草酸受体,它们能被辣椒素或较高温度刺激激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香草酸受体位于突触后膜

B.辣椒素可与香草酸受体结合,导致Na+内流

C.上述感觉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D.吃辣椒时喝热饮会加重疼痛

解析 香草酸受体位于感觉神经末梢的细胞膜上,感觉神经末梢的细胞膜不属于突触后膜。

由题意可知,辣椒素可与香草酸受体结合,导致Na+内流产生神经冲动,进而传至大脑皮层产生“热辣辣”或“烫口”的感觉。

形成热觉、痛觉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由于高温也能刺激香草酸受体,因此吃辣椒时喝热饮会加重疼痛。

答案 A

10.下面表示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以及膜电位变化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轴突膜处于bc段时,钠离子大量内流,消耗ATP

B.轴突膜处于ce段时,钾离子大量外流,不消耗ATP

C.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D.适当降低膜外侧Na+浓度,c点上移

解析 图中bc段处于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此时钠离子大量内流,方式为协助扩散,不消耗ATP;图中ce段表示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此过程中钾离子大量外流,方式为协助扩散,不消耗ATP;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轴突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适当降低膜外侧Na+浓度,受刺激时Na+内流减少,引发的动作电位较小,c点下移。

答案 B

11.(2015·合肥检测)下列哪项检测方法可以测定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

解析 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称为静息电位,图示C选项电流表的一极放置在膜外,一极放置在膜内,符合测定标准。

答案 C

12.(教材改编题)下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对这一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结构甲与乙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

B.物质a与b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结构乙的活动只受结构甲释放的激素的调节

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解析 题图中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这就是分级调节。

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二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答案 C

13.如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

甲、乙表示器官,a、b表示相应激素。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器官甲、乙的名称分别是胰岛、肾上腺

B.激素a能够促进过程①,抑制过程②

C.激素b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浓度的激素

D.激素b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b的分泌

解析 由图可知,器官甲是胰腺中的胰岛,器官乙是肝脏。

激素a、b分别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能够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和合成肝糖原。

除胰高血糖素外,肾上腺素也能够升高血糖浓度。

血糖浓度升高后,会反过来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答案 D

14.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如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解析 下丘脑接受刺激后分泌激素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反射),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

“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垂体→M→肾上腺皮质→皮质醇”的过程为体液调节。

由图示可以看出,皮质醇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

动物被运输过程中,受刺激后,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M,M再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皮质醇的含量升高。

皮质醇反过来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M减少,这种反馈调节使皮质醇的含量逐渐降低,最终恢复。

答案 B

15.某一健康男子在冬泳时,与机体相关的反应中,正确的是

A.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胰高血糖素增多

B.皮肤产生冷觉,皮肤血管收缩

C.皮肤起“鸡皮疙瘩”属于非条件反射

D.体温维持相对恒定不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解析 健康的人进入低温环境中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肝脏和骨骼肌产热增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是升高血糖,寒冷时机体常通过细胞代谢增强来促进产热,葡萄糖消耗增多,故机体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

体温相对恒定是神经-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觉的产生在大脑皮层。

人在寒冷环境中皮肤起“鸡皮疙瘩”是人对寒冷的刺激所产生的刺激反应,立毛肌收缩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 C

16.如图所示为有关腺体和激素对蛙发育过程的影响。

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三种激素。

发育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20d蝌蚪的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都尚未成熟,后20d逐渐成熟。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前20d中①②③的含量都比较低,并在此期间都逐渐增加

B.用含碘丰富的饲料持续喂养蝌蚪,可使蝌蚪早于20d发育成小型成蛙

C.若蝌蚪切除了垂体后不能发育成蛙,说明促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是促进发育

D.切除成蛙的垂体,甲状腺可能出现萎缩,①②③的含量都会减少

解析 分析图可知,①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③表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

由题干可知,前20d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发育不成熟,各自分泌的激素较少,由图示知,6~20d内蝌蚪形态在发生改变,即蝌蚪在不断发育,所以①②③的分泌都逐渐增加,故A正确;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受到下丘脑、垂体的调控,前20d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发育不成熟,故碘增加不能使甲状腺激素合成量增加,因此不可能使蝌蚪提前发育成小型成蛙,故B错误;由图示知,②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发育,故C错误;切除垂体,缺少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可能出现萎缩,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但由于反馈调节,①的含量会增加,故D错误。

答案 A

17.(2015·重庆理综)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IU/L

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解析 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值,故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应提高,通过负反馈调节,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A错误,C正确;胰岛素含量低于正常值,故血糖的含量应该上升,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速率应降低,B、D错误。

答案 C

18.(2016·湖南模拟)甲、乙两患者的血液抽检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检测项目

甲患者检测结果

乙患者检测结果

正常值

T3

4.1ng/dL

345.1ng/dL

10~200ng/dL

T4

2.8μg/dL

15.8μg/dL

5.5~12μg/dL

TSH

22.7ulu/mL

0.1ulu/mL

0.2~7.0ulu/mL

【注】 T3和T4均反映甲状腺激素水平,TSH反映促甲状腺激素水平。

A.甲可能是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乙可能是甲状腺肿大患者

B.正常人刚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医院就抽血体检,检测结果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与正常值相比可能会偏低

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调节TSH激素的分泌

D.遇到紧急情况时甲状腺激素增多,心率加快,内环境的稳态失衡

解析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作用于垂体使其分泌TSH的量增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高到一定程度,又会反过来抑制垂体的分泌,使TSH激素量减少,C正确。

甲可能是甲状腺肿大患者,乙可能是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A错误。

甲状腺激素可促进产热,寒冷条件下,体内甲状腺激素较高,进入医院立刻抽血体检,甲状腺激素指标偏高,B错误。

答案 C

19.(2016·西安模拟)下图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如果X代表血糖,在a→b时段血糖浓度的升高主要是因为肝糖原分解,则b→c的变化过程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上升有关

B.如果X代表抗利尿激素,c→d时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大

C.如果X代表CO2,c→d时段,呼吸强度增加

D.如果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分级调节过程可表示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解析 如果X代表血糖,在a→b时段血糖浓度的升高主要是因为肝糖原的分解,则b→c时段血糖含量下降主要是胰岛素发挥了作用;如果X表示抗利尿激素,c→d时段表示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因此该时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大;如果X表示CO2,c→d时段CO2浓度增大,表明呼吸作用增强;如果X表示甲状腺激素,则分级调节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这样的调节模式。

答案 A

20.(2015·大庆一模)下列有关体液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A.垂体能分泌各种促激素释放激素,是调节内分泌的枢纽

B.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C.体液调节中的信息分子被定向运输到靶细胞发挥作用

D.激素发挥作用后就会被灭活,所以体内的激素含量总处于剧烈变化中

解析 下丘脑能分泌各种促激素释放激素,是调节内分泌的枢纽,A错误;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只有体液调节,B正确;体液调节中的信息分子会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部位,但只有具相应受体的靶细胞才可识别,并非定向运输到靶细胞,C错误;正常情况下,在神经-体液调节的作用下,人体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不会发生剧烈变化,D错误。

答案 B

21.(2016·厦门质检)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炎热环境中,毛细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增多

B.炎热环境中,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导致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C.寒冷环境中,位于大脑皮层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促进机体产热

D.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和肝脏产热增多,这一过程受神经—体液调节

 

解析 在炎热的环境中,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多;中暑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紊乱导致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和内脏器官产热增多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有关。

答案 D

22.(2015·大同联考)下面关于人体稳态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下丘脑对水的平衡、体温的相对恒定、血糖的平衡都有调节作用

B.人在发高烧时,失水多于失盐,这时其渴觉中枢受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减少

C.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机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会增加

D.水分的平衡、无机盐的平衡、体温的相对恒定都与人体皮肤有关

解析 下丘脑内含有水盐、体温和血糖调节的中枢,A项正确;当人体内失水多于失盐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渴觉中枢兴奋,同时下丘脑合成、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水的重吸收,减少水分的丢失,B项错误;在寒冷环境中,机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量,C项正确;人体皮肤与水分和无机盐的散失都有关,同时人体皮肤内还分布有温度感受器,参与体温调节,D项正确。

答案 B

23.(2016·泰安质检)下列有关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抗利尿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仍具活性

B.水盐平衡调节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完成

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并由垂体释放

D.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使尿量减少

解析 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会被分解失去活性,A项错误;当吃的食物比较咸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会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渗透压感受器一方面产生兴奋传到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另一方面通过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而使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所以水盐平衡调节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完成,B、C、D项正确。

答案 A

24.下图为人体免疫细胞参与免疫的机制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物质,④~⑨代表细胞。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③是糖蛋白,能特异性识别①

B.人体内的细胞④能合成分泌淋巴因子

C.④是T细胞,⑧是效应T细胞

D.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⑦快速分泌②

解析 图中左侧为体液免疫图解,右侧为细胞免疫图解。

体液免疫过程中,树突状细胞(吞噬细胞)将抗原处理后,④T细胞依靠细胞表面的糖蛋白③识别抗原,然后分泌淋巴因子促进⑤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产生⑥浆细胞和⑦记忆B淋巴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②;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⑦快速增殖分化,但不能直接产生抗体。

⑧是效应T细胞,可以清除被抗原感染的细胞。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2015·北京理综)(10分)为探索治疗机体对某种药物依赖的有效途径,我国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研究。

(1)将大鼠置于自身给药箱中(如图)。

当大鼠按压非给药杆时指示灯不亮,药泵不给药;按压给药杆时指示灯亮,药泵通过静脉导管向大鼠注射一定量药物。

灯亮时,光刺激大鼠视网膜,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________________,传至末梢,释放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突触________________上的受体。

信息传至视中枢,产生视觉。

多次重复训练后,大鼠在光信号与给药之间建立联系。

当单位时间内大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被视为对该药物形成依赖。

以下将这种大鼠简称D鼠。

(2)研究发现,D鼠相关脑区内酶A含量和活性均明显升高。

为探讨酶A活性对药物依赖的影响,在两组D鼠相关脑区注射酶A活性抑制剂或生理盐水后,再分别放入自身给药箱,记录单位时间内两组D鼠________________。

与对照组相比,若抑制剂组的D鼠________________,则表明抑制酶A的活性可以降低D鼠对药物的依赖。

(3)研究者设计了一种能与编码酶A的mRNA互补结合的,含22个核苷酸的RNA,它能进入细胞,促进编码酶A的mRNA降解。

将这种小RNA用溶剂M溶解后,注射到D鼠相关脑区,引起酶A含量明显下降,D鼠对药物的依赖降低。

进行本实验时,要同时进行一个对照处理,将一段小RNA用________________(填“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或“溶剂M”)溶解,注射到D鼠的相关脑区、这段小RNA的最佳设计为:

与实验组使用的小RNA相比,其核苷酸的________________(多选,只填序号)。

a.种类相同b.种类不同c.数目相同

d.数目不同e.序列完全相同f.序列完全不同

若此对照组D鼠相关脑区内酶A含量无明显变化,则可以证明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对实验组结果无影响。

解析 

(1)灯光刺激大鼠视网膜细胞,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兴奋,传至下一神经元时,需通过突触结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变化。

(2)为探讨酶A活性对D鼠药物依赖的影响,需设计对照实验,实验组注射酶A活性抑制剂,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

比较两组D鼠单位时间内按压给药杆的次数,若实验组D鼠按压给药杆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则表明抑制酶A活性可以降低D鼠对药物的依赖。

(3)探究特定RNA对D鼠药物依赖性的影响实验中,为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需设置对照实验,即使用核苷酸种类、数目相同但序列完全不同的另一段小RNA用溶剂M溶解后注射到D鼠相关脑区。

若对照组D鼠相关脑区内酶A含量无明显变化,则可以证明溶剂M不能和编码酶A的mRNA形成互补结合的小RNA、给药方法等因素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答案 

(1)神经冲动/兴奋 神经递质 后膜

(2)按压给药杆的次数 按压给药杆次数明显少

(3)溶剂M a、c、f 溶剂M不能和编码酶A的mRNA形成互补结合的小RNA、给药方法

26.(13分)将刚刚离体的神经细胞置于生理盐水中给予适宜刺激,膜两侧出现的电位变化如图甲所示,乙图是突触部分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a表示神经纤维没有受到刺激时的静息电位,此时,由于神经纤维膜主要对________________有通透性,造成该离子________________(外流、内流)。

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________________的通透性增加,产生动作电位。

(2)图甲中bc段Na+进细胞________________(需要、不需要)能量。

cd段Na十出细胞________________(需要、不需要)能量。

如果将神经元外Na+浓度降低,则c点高度________________(不变、增加、降低)。

(3)乙图中①是________________,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当②与①特异性结合,会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神经冲动。

如果向⑤中注射某种物质后,突触后膜无电位变化,分析可能的原因:

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静息电位是由K+外流引起的,动作电位是由Na+内流引起的。

(2)动作电位产生阶段Na+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内流,不消耗能量;cd段Na十通过主动运输排出细胞,消耗能量;如果将神经元外Na+浓度降低,Na+内流的量减少,动作电位的峰值即c点高度降低。

(3)图乙的①受体、②神经递质、③突触后膜、④突触前膜、⑤突触间隙。

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的一次神经冲动,可从受体、递质两个角度分析“某种物质”可能的作用机制。

答案 

(1)K+ 外流 Na+

(2)不需要 需要 降低

(3)特异性受体 蛋白质(或糖蛋白) 该物质与①结合阻碍了②与①的结合(或该物质破坏了①的结构) 该物质将②分解

27.(2015·课标Ⅱ)(7分)甲状腺激素是人体中的重要激素。

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