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最终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8536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8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最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最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最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最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最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最终版.docx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最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最终版.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最终版.docx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最终版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

目 录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第五章 人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 人传播

第二节 人际传播

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 群体传播

第二节 组织传播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理论

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第二节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理论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第一节 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第二节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

第三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第二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一节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第二节 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第三节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第一节 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第一节 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

第二节 抽样调查方法

第三节 容分析法

第四节 控制实验法

 

第一编(1-2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

一、传播学的概念

1、定义

1)库利(社会学角度)

2)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

3)施拉姆

4)郭庆光:

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的定义

①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②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③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信息的特点和分类

信息分类:

根据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有的学者把信息分为两大类:

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

有的学者将信息分为三类:

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

社会信息:

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它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容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三、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系统:

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

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人类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极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通畅、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

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③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正常发展,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解体。

4、传播学的任务

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了解)

  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①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往往单纯地研究信息或研究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则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关系。

②马恩认为,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不上精神交往。

精神生产既然属于一种生产,必然也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人们精神交往关系也是与一定阶段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的。

从此观点来观察人类的传播活动,我们首先不能不考察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对社会传播发达程度的制约:

其次,我们也不能不考察人们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对传播关系的制约作用。

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重大问题,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的本质。

|

③从马克思观点看,精神生产作为一种生产必然有它的产品—信息,其行业叫信息产业。

信息既然是产品,必然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这是信息产品和其他物质产品的共性。

但信息又有其个性,一般物质产品消费的是其本身,多是—次性的,而信息的消费则是其精神容(意义),一般是多次性的。

精神容的生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法律、和意识形态等相联系。

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虽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着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然而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去寻找产生这些倾向的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孤立地考察传播,而应该把它放在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我们也不能抽象地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而应该把它放在具体条件下、放在与其他社会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中加以考察,这是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给予我们的重要启发,也是我们考察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基本出发点。

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两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

(1)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

要点:

①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②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③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物质决定精神,而是更多地表现在相互作用之中。

这个辩证关系也是我们理解现代的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乃至现代信息社会的一把钥匙。

其独立性和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①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②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③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区别、就意味着它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

五、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就有以下几种:

#

1、气味。

(分泌特定气味的荷尔蒙-一般草食和肉食动物)

2、发光。

(萤火虫求偶)

3、超声波。

(蝙蝠)

4、动作。

(灰雁动作信号,蜜蜂的“8字舞”)

5、声音。

(鸟语)

;

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不能同日而语的,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表现在:

①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取决于体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非后天的系统学习;

②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③总之,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

六、人类传播活动几个发展阶段:

(了解)

#

第一个阶段:

口语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

重要意义:

①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

②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

③口语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

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符号系统思维社会)

"

局限性:

①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传递和交流。

②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

③因此,口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在没有诸如等口语媒介的情况下、它只能适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的信息传播。

——时空局限

/

第二个阶段:

文字传播时代——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

在结绳符号、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

重要意义:

①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

②文字能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

·

③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④总之,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作为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大大推进了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和融合。

在统一的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局限性:

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

一部书抄写多册,耗费大量时日和人力。

文字信息的生产规模小,加上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文字传播基本上还属于政府、官吏以及统治阶层的特权。

第三个阶段:

印刷传播时代

^

重大贡献:

(试述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

①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传播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③印刷机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

④在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中带来的巨大影响,对社会经济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个阶段:

电子传播时代

贡献:

实现了信息的远距快速传播。

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的发展角度看,电子媒介还另具两个里程碑式的意义:

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

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传播及历史保存(后人-听观-音容笑貌)。

使文化传承的容更丰富,感觉更直观,依据更可靠。

一句话,它们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的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

电子信号的传输也实现了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发展。

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

这个过程,是人类使用的传播媒介不断丰富的历史,也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不断趋于复杂化的历史。

*

七、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它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来的,媒介技术或社会信息系统的发达是其诞生的基本条件。

信息社会特点:

①产业:

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

②主体:

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③交易:

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④贸易:

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美国传播学家哈特对传播媒介系统的分类:

#

①示现的媒介系统。

即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如口语和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是由人体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传收二方都不需使用机器。

②再现的媒介系统。

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

传方需使用机器。

③机器媒介系统。

包括电信、、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等。

传收二方都需使用机器。

三类媒介按先后顺序依次出现。

从不依靠任何机器手段的“示现媒介”到部分依靠机器的“再现媒介”,再到完全依靠机器的“机器媒介”,是一个人类传播媒介手段日趋丰富的过程,也是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

<

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①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如视觉系统、听觉系统、保存和记忆系统,处理和传输系统、私人信息系统和公共信息系统等;从媒介而言,则有信件、书籍、报刊、、广播、电视、传真、计算机、人造卫星等。

20世纪50年代后,这些分散的媒介系统在各自的领域都得到充分发展,功能也越来越强。

②90年代以来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现融合的趋势。

过去由分散的媒介系统所执行的不同功能,今后将会综合到信息高速公路这一综合的信息传播系统当中。

可以说,人类的社会信息系统已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发展阶段,迎来了重新统合的时代。

这是社会信息系统演化中的一大飞跃,同时也意味这个系统规模更巨大,结构更复杂。

③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的延伸”。

认为不同的传播媒介是人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这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从另一角度看,媒介从人体“延伸”出去的过程,也是媒介不断获得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过程。

任何一种媒介对我们来说都是外在化的客观事物,它们会拥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反过来制约和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改变人类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以媒介为核心的社会信息系统越巨大化,结构越复杂化,人类对它的控制就越间接、越需要在更大围的合作。

二战后信息社会发展过程

①初级信息化阶段(50—80年代中期):

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高度普及,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

②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今):

a、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

b、微型电脑普及,成为个人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

c、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发展,使不同媒介出现融合的新趋势。

第二编(第3章)传播中符号、意义及象征性社会互动

社会信息包括符号和意义

一、符号

符号:

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二、符号的分类

.

通常采用一种常见的、简要的二分法,即把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

信号和象征符

信号的特点:

①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

②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象征符的性质:

①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②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③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

④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非语言符号类型:

①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等;

-

②非语言符号是体态符号,例如动作、手势、表情等;

③非语言符号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三、符号的基本功能:

①表述和理解功能: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②传达功能:

作为精神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③思考功能:

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四、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1、意义:

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容。

这是一个极广义的概念,在这里,人类在传播活动流的一切精神容,包括意向、意思、意图、认识、价值、观念等,都包括在意义的畴之中。

2、符号本身的意义及分类:

]

符号是意义的携带者,任何一种符号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我们也可以将之称为符号的意义。

①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②外延意义与涵意义

③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

3、传播过程中-符号的意义(2所讨论的是符号本身的意义)

①传播者的意义:

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通过符号来传达他所表达的意义,然而,传播者的意义并不总是能够得到正确传达的。

在这里,符号本体的意义与传播者的意义未必是一回事,这是很明显的。

~

②受传者的意义:

对同一个或者同一组符号构成的讯息,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同一时代的不同个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者解释,这说明符号本身的意义与受传者所接收到的意义同样也未必是一回事。

③情境意义:

著名语言学家曾经指出,语言符号不提供也不可能提供传播活动的全部意义。

交流所得,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语境。

传播情境:

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他人在场等等。

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

4、语言符号的暧昧性主要体现在:

①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

②语言符号的多义性

五、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行为、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性文化)

1、 象征行为:

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2、 象征性互动理论:

'

(1)倡始人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他去世后的论文和讲稿集《精神、社会与自我》对这一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60年代以后,美国学者布鲁默等人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象征性互动理论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提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根据布鲁默的说明,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它的三个基本前提:

①人是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的;

②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③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意义、社会互动、解释是该理论的三个主概念。

3、象征性社会互动:

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象征性互动,它提示的是传播这一社会过程的一个基本概念。

象征性社会互动过程:

①首先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者交换意义的活动;

②通常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

③它的意义交换有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

④从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它虽然交换的是精神容,但它是建立在人类丰富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

4、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P55)

第三编(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的模式

一、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模式(部)

引: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①传播者:

即信源,信息发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

②受众:

即信宿,信息接收与反应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

③讯息:

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传、受双方社会互动的介质;

④媒介:

即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连接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纽带;⑤反馈:

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应,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结:

传播过程的特点

①动态性:

其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实质是传播者和受众的意义(精神)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②序列性:

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

③结构性:

传播过程的结构即各要素(环节)之间相互关系的总体。

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连接也是其结构特点,各环节(要素)本身还有各自的深层结构。

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述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

①模式与现实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

②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

因此,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

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1)拉斯韦尔5W模式

|

1948年,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称之为“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意义:

在传播学史上有重要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实际上,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这条思路形成的。

缺陷:

还不是完全的,这主要表现在它们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

拉斯韦尔虽然考虑到受传者的反应(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解释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2)香农--韦弗模式

1949年,美国两位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一个过程模式,称为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或香农-韦弗模式。

意义:

它为传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首先,这个模式导入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其次,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种作用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越来越明显了。

这个模式为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

缺陷:

它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如果把这个模式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

2、传播过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