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个体展示分析表达精辟语言通达流畅声音宏亮无汇总.docx
《②个体展示分析表达精辟语言通达流畅声音宏亮无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②个体展示分析表达精辟语言通达流畅声音宏亮无汇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②个体展示分析表达精辟语言通达流畅声音宏亮无汇总
②个体展示、分析、表达精辟,语言通达流畅,声音宏亮,无语病,尽可能到板前或聚焦处锻炼同学们的演讲、说理、辨析、自信的能力,声情并茂,动人。
③板面设计精彩、美观、规范、横平竖直、作图科学、重点突出、图文并茂。
④点评恰当,突出要点,重在本质规律,被点评的同学要有表示,或口述或板演,要当即纠正其差错。
⑤每节要有总结、反思、测评。
C、课堂流程:
①预习交流,确定目标;②分配任务,立体教学;③完成任务,合作探究;④展现拔高,师生互动;⑤穿插巩固,全面掌握;⑥达标测评,检查验收。
⑦⑧
D、课堂气氛:
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读、说、议、评、写贯穿始终;拓展、挖掘、提高,重视能力培养;学生活动人次多,密度大,人人参与;课堂效率高,效果好,达标率高。
13.预习、展示、反馈的具体要求:
A、预习:
学习的起点——让50%的学生通过自学掌握50%的问题,然后通过合作交流,再让70%的学生掌握70%的问题,建构起初步的知识结构;
B、展示:
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先学后‘交’,当堂达标”。
教师根据学情组织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展示分为组内组织的“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大展示要讲究技巧,展示普遍性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一般主张由学力较弱的学生多展示,当然对展示内容教师要学会取舍,太难和太易的都不作为展示内容。
展示过程教师要敢于“利用”学生,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享,“兵教兵”、“兵带兵”、“兵练兵”、“兵强兵”。
C、反馈:
落实效益——实行验收制度,检查目标达成的情况,也是对学习目标的回归必检测。
在考试制度未被取消的前提下,任何教学都必须满足两个要求:
学生的需要和考试的需要。
反馈即是达标,又是教师对知识的提炼、拓展和升华。
14.小组的要求和评价:
A、分组:
异质同组,同组采用AA、BB、CC分法;同质结对,竞争合作。
B、理念:
小组长又叫“教师助理”。
一间教室里的N个小班,每个小组视为一个“小班”,高效课堂等于“小班化”教学。
C、小组学习:
可概括为“1:
6教学法”——1个教师负责解决6个小组长的问题,调动掌握6个小组的学情,每个组长负责解决6个组员的问题,调动掌握每个成员的学情。
D、即时性评价:
教师要抓好小组学习的即时性评价,一评知识,二评情感态度,三评行为习惯、动作语言。
E、分工:
组内“小展示”由组长负责,班内“大展示”由教师负责。
F、一节完整的课堂包括:
完成既定的教学进度和任务,完成小组、个人评价。
15.高效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成为“第四者”,促进者、学习者、决定者、幸福者。
A、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转换,教师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做学生成长的推手。
B、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还应当是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同学”。
教师上课也是“上学”,教书也是“进修”。
C、一节高效课,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这其中教师的作用当然不容忽视。
尽管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角,但他毕竟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决定”着一节课的好坏质量。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和民众。
D、从职业特点上,教师还要改变生命现状,做一个发展的人,一个教育理念的行动者,一个幸福的职业者。
16.高效课堂的管理:
A、抓“两头”,促中间。
一头指导学案的编制与预习,一头指当堂的达标测评,中间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结论生成的过程。
导学案的编制即“备课”:
主备——年级组——主备——个备——课后备。
B、领导班子上观摩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普通教师上达标课,较弱教师上过关课,整改教师上提高课。
校长要“清心、正气、洗脑”。
C、学科、年级、班组组织自己的听评课。
D、立足课堂,狠抓落实:
一谈二警三停。
E、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即抓教师的观念转变,同时更抓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
17.高效课堂的三条高压线:
A、预习不充分的课不准上。
B、严禁教师与学生“抢风头”。
C、必须当堂落实达标。
18.高效课堂的“命门”:
“开放”是前提,“关键”定成败,产品是课堂,模式出效益,流程生能力。
A、“开放”是前提:
教师要敢于放手,学习能力来自“开放”,开放的程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
穷人的孩子为什么早当家、能当家?
放手就是爱,放手就是“放生”,开放就是解放。
B、“关键”定成败:
一切取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是否真正觉醒和发挥。
回到教育的“原点”,探索“人”的教育,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用“展示”解决学习的“内驱力”,形成学习的“兴趣中心”。
C、产品是课堂:
要制定课堂标准,淡化教师的“课堂艺术”。
再靠教学技艺“包打天下”绝对是一厢情愿,“茶壶里面起波澜”不解决问题,唯有重视课堂标准,才能“生产”出合格的课堂,才能保证让每一个人的每一节课都合格。
D、模式出效益:
用四个月的时间,解决模式的“硬着陆”,任何人在临贴阶段都不准许超越模式。
“机动车靠左行驶”,宝马车概不例外,这就是“规”,亦为课堂“之道”。
E、流程生产力:
兖州一中教学楼前的金鱼会跳舞。
掌握了模式,习惯了流程,便能产生良性循环,形成“能力”,所谓“熟能生巧”。
19.教师实现职业幸福的途径:
A、常规途径:
总结——反思——实践——总结模式。
B、“小课题”研究:
拒绝假大空泛绣花枕头般的“大课题”,揪住课堂教学中的“活问题”,持之以恒地捻针尖,力行数年,必有所成。
C、教师个人俱乐部:
充分发挥“特级教师”的专业优势,鼓励教师发展个人特长。
教师个人俱乐部还应与学生社团组织实现“双力互动”。
20.高效课堂的文化追求:
A、学校应当是一部大书,一草一木都应是教育资源,都要能够发挥“教”与“育”的功能。
校园文化的策划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每一点时空,比如利用教学楼的楼道楼梯,设计一部“中国历史走廊”。
利用教室的外墙,制作一个“课间加油站”,利用每一棵树木,创意一个“历史名人园林”┄┄唯有把学生“浸泡”在优质文化里才可以实现教育的目的,如何占领学生的“视线”,是一个方向。
B、团队文化最好的解读是“家”,生生之间最佳关系解读是“家人”。
C、班级文化应基于“责任”的建设,从真正的班规入手,强化自主、平等、尊重、合作、温暖的班级文化。
好的班规,既能看见,又能摸着,是一部严肃的“班级宪法”。
推荐阅读《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李茂编译)
21.高效课堂符合新课改理念:
A、紧扣“教”与“学”,真正实现了“两个转变”。
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
B、围绕的就是自主、合作、探究。
C、诠释的是师与生的关系: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实现师生相长。
D、教书育人的完美体现。
E、从“传统”到“高效”的教学比喻。
传统课堂是教师抱着学生走,洋思等一类课改典型均属于教师牵着学生走,高效课堂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跑着走。
教学是什么?
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
师之体育教师,把篮球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投篮。
师之音乐课,为“跑调”的学生纠正“调子”。
“育儿”说,让孩子吃饱吃好,而不能替代孩子吃饭。
“妈妈解放”的启示,在襁褓中的孩子让当妈妈的最累,只有当孩子可以独立“吃饭和行走”时,妈妈才意味着得到了解放。
22.高效课堂模式先“继承”再“生成”:
没有“临贴”岂会有“破贴”?
先用“田字格”写字,严禁貌似有见地的批判地学,否则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我们要求所有“共同体”学校用四个月时间进行高效课堂的“临帖”,这个阶段叫“继承”。
第二个阶段叫批判与生成,在这个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嫁接生成不同的课堂特色,这个特色应该是“同质异性”的,相同在“高效”,不同在形态上。
没有批评就没有超越,当然也不会有真正的生成,“临贴”是为了“破贴”。
但一开始就忙着批判,结果一定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批判地学往往呈现为“貌似有见地”。
另外,即使是批评,我们也主张“行动批判”,而不是指手画脚瞎白话,有些批评,显然是“酸葡萄”心理在作祟,可以理解。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这样,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但天降大任,总得有人亮出肩膀去“扛”起这个伟大的民族所赋予我们的责任。
李炳亭谈高效课堂
老师们,说到课改实在不是该不该改的问题。
我只问,现在的课堂快乐吗?
学生的生命是由无数个45分钟组成的,如果12年都不快乐,请问,谁敢保证他走上社会会快乐?
传统课堂,让孩子几乎失去了除了知识之外的大部分东西,什么创新、创造、思维、实践、动手、合作,甚至是说话的能力、生活的能力,我们原本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一个个弓腰塌背、未老先衰、目光痴呆,眼睁睁就变成了失去水分和生命光鲜的木乃伊模样。
我真的不明白,有什么样的知识比孩子们的生命更加重要?
!
有什么样的借口可以公然去荼毒生灵?
!
难道我们不再在乎孩子,而他们也不再是希望和未来了?
教育的底线是对身体、生命负责,否则那就不能称其为教育!
有人说,我们传统的教育就是六个字:
老师讲,学生记,这是美国的朱棣文总结的,通过教育看中国,他还很“反动”地说:
无需担心今天中国的崛起,因为他们的教育没有未来。
有个日本人也学着说:
中国没有未来,满大街的洗头房,独没有书店,一个不看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或许是耸言听闻,别生人家的气,但我们必须警惕一些“非教育”的东西正在吞嗤浸蚀我们的教育。
有一个共识却是:
教育不改革,国家没希望。
现在,连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厌学了,把学习当成了负担,因为成了“负担”才有了“减负”一说。
一旦某件事变成了负担,哪里还有乐趣可言?
这不能不说是今天教育的悲哀。
我一向认为,减负从来不仅仅是减量,而是想办法“增趣”。
当学生不喜欢学时,哪怕每天只上一节课,一节课只有10分钟,都是负担,但学生愿意学时,他就会废寝忘食、乐在其中、不能自拔。
遗憾的是等待观望,乃至批评诅咒改革的人还有那么多!
有人痛心疾首地说,应试教育已毁了两代人,我们不能继续毁下去了。
有则故事说,爷爷每天接送孙子上学放学,路上爷爷告诉孙子说你要好好学,爷爷在你这么大时说是没学上的,孙子停下脚步问那是个什么时代?
爷爷说那是万恶的旧社会。
孙子说,爷爷,我何时才能回到万恶的旧社会。
有老师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学生的作文题目是长大了当“贪官”,养“小蜜”,今天的教育已经迷失了理想,扭曲了道德,玷污了信仰,当警惕呀。
学生为什么厌学?
为什么在网吧却不厌学,网吧的魅力何在?
网吧里才有真正的儿童需要的教育,玩什么、学什么,不用接受老师安排,不用听命于某种指令。
能不能把网吧的“学习法”做一个移植?
也就是用儿童的方式去学,任其自主选择,与同伴合作。
我相信,一旦你真的移植了,任何学校的课堂都可能成为“杜郎口”。
现在我们思考:
假如用传统课堂的手段去网吧学习会怎样?
我相信网吧也便成了枯燥无聊的教室了,学生恐怕也会逃离网吧。
你看,假如像上课一样上网,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倒背着手坐好——开始上网,上网只能按规定的方式玩规定的游戏,玩完还要留作业写篇“网后感”,那么学生还会对“网吧”感兴趣吗?
再比如,喝酒也用传统课堂教学的那一套,那么什么酒鬼也会讨厌酒的。
我不说课改,我把课改换个词叫“放生”,我写过一篇文章“课改就是从油锅里捞孩子”,捞晚了学生就“焦”了,焦了就会跳楼自杀。
当然跳楼的原因很复杂,但谁敢说多少厌世不是来自厌学呢?
中国“要命的教育”的确缺了许多东西,但最缺的是教育人的良知和人性。
我在想,即便你不是做教育的,你只是个普通人,但看到孩子在课堂上受尽煎熬,度日如年,你仍能无动于衷,稳如泰山,真的是I服了YOU了!
很多人总找借口说,着实是想改,但不知道如何改,我觉得这不是理由。
没有谁因为自己不是大夫,就拒绝给孩子治病的。
课改到底如何改?
我以为必须走四步路。
第一是理念变观念。
今天的中国教育实在不需要再去发明什么新理念,新课改理念就很好。
理念必须落地,转换成行动,才能“鱼游大海”。
中国的教育专家都应该像袁隆平那样,把教育科研搬到田间地头去,去手把手指导一线教师的教学行为,当然能真正促进学校变革的仍然是一线教育者,教育必须有一线教师来救赎,教育家只能从一线产生。
第二,观念变方法。
第三方法回到文化上,即方法变文化。
第四文化变信仰。
因为时间有限,我也多有论述,就不展开了,笼统地阐述一下:
现在大家都学杜郎口,那么到底学杜郎口的什么?
有人说杜郎口的成功是管理的结果,那么,什么样的管理才是好的?
管理到底是管制、囚禁还是激励、放手呢?
如果说管理,我以为全国就两家“单位”做得好,一家是杜郎口,另一家是寺庙。
你见过哪所寺庙的方丈忙得像校长一样,每天打卡考勤的,为什么?
因为寺庙里的每一个“员工”都把工作把信仰。
杜郎口其实改的不是课堂,是文化,甚至不是文化是重塑教育信仰。
教育说穿了就是信仰。
信仰什么?
简单说就是8个字:
以人为本、尊重生命。
教育首先是爱,不热爱教育、不热爱学生、甚至不热爱自己,妄谈什么信仰。
我现在负责教师报的采编部。
《中国教师报》16个版,服务于教育课改。
有人把《中国教师报》叫“中国课改报”,我很高兴,这就是媒体的信仰和使命。
我觉得每个中国教师报人都有这样的信仰和使命,因而才敢说“守住教育的最后一道防线”,才敢期望“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天降大任,我们必须敢站出来、去承担。
我建议大家去关注和研究《中国教师报》,别说我在推销发行,你可以不订;订,一定会有收获。
现在几乎课改学校都在追逐我们的“现代课堂周刊”,因为现代课堂周刊就试图权利影响着中国课改,我们从实用出发,力图办成“课改说明书”,比如本期的主题是“课堂的收和放”,下期,是“活和实”,什么分组、预习、展示、反馈,一期一个主题,有些学校的教科研就是跟着我们这份媒体走的。
有人问我,李老师,课改太复杂了,你能否简单概括什么是课改?
我就说三句话。
第一句:
让学习发生在学习身上,就是课改。
形象地说,如果一个不认识字的老太太想学习麻将,按照一般的学校建议,往往是需要先认字,那么认字需要学拼音,而且还要补学繁体字,数学老师教一加一,校长还要开设财会课,最后还得请专家作麻将技法20讲?
如果这样,一搞就是四年,本科,老太太没毕业,死了。
其实,想学会打麻将有更快捷、实用、见效的办法,只要一个下午,给老太太找三个老头嘛——陪着她打,会了。
其实学习原本很简单,简单到让打麻将“发生”在老太太身上。
我要强调的是“发生”!
第二句,遵从学生的方式就是课改。
坚决反对用成人的方式替代儿童的认知。
成人的认知一般是从经验出发处理事情,而儿童必须有经历才有经验。
这就意味着被剥夺经历就扼杀了经验。
因此,必须把经历权还给学生。
举例说:
学习就像打篮球练投篮,第一次没投进去失败了,别怕,失败是成功之母。
再投一次,又失败了,那么基于两次失败,从中就会总结、反馈、矫正。
第三次再投,就进了,这叫成功是成功之父。
失败,反馈,矫正就是学习的规律。
一切的成功其实都源自于失败。
我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儿童和“发展”儿童,而前提是先要研究儿童,研究儿童才能“认识”儿童,什么课题离开了对学生的研究和认识都没有意义。
研究什么?
找四个字,杜威的兴趣中心。
天冷了,毛衣就是兴趣中心;肚子饿了,面包就是兴趣中心;女孩子的兴趣中心是逛街;男人们的兴趣中心是喝酒。
研究儿童还包括,认识儿童的天性,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六个字:
好奇心、展示欲。
满足好奇心就有学习,满足展示欲就有学习动力!
学习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的天性。
今天的课堂,成了和孩子的天性作对的地方,没有对儿童的研究,脱离了儿童的方式,岂有真正的教育?
关于“课堂”。
咬文嚼字,“课”,言果也,言的是“果”;堂这个字好玩,上是学字头,离开了学,谈什么堂。
课堂两个字反复告诉我们的是:
表达。
每一个汉字都富有深味。
宇宙是混沌的,“一”分为“二”:
清者上升,浊者下沉,是为“二”,二是天、地;“三”,天、地、人;能把天地人通起来的就是“王”;王一点头就是“主”;“一”两头一对接就成了零。
“言”,就是能通达天地人“三才”并说出“道”来的行为,你看一万年前的人都懂得新课改理念了。
今天的新课改是符合“道”的,让学生动起来——说。
第三句,动就是课改。
“动”的前端是“活”,活动,一活就动,因动更活。
“同学们,静一静!
”你要那么静干什么!
须知,当“活”和“动”相生时,那么“静”和“死”常常相伴。
高效课堂要求让学生不开小差、不打瞌睡,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走两步”,没有谁边走边睡觉的。
但仅仅有“身动”还不够,还有要有“心动”和“神动”。
动中解决了素质的要求。
别以为你搞什么书法比赛就叫素质教育,20人练书法,3000人当观众。
你看人家杜郎口,一动解决了所有素质的问题:
每节课都动,这岂不是体育课?
每节课都说,是演讲课;每节课都写,是书法课,每节课都在合作,是交际课、德育课。
课堂必须“动”,别怕纪律乱!
只要在学,你管他跪着还是趴着干吗?
只要不学,哪怕坐得像墓碑一样直。
有人开始质疑了,那你放手让学生学,老师还有什么用?
别急,教师有用,而且有大作用,关键是用在哪里、什么时候。
我现在来解答这个疑问。
传统教育的过失是,给老师的角色定位搞错了。
记住“二传手”这个词,教师就是个“二传手”,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经由教师去传递。
可学校的产品是课堂,教师之间也有差异呀,就像五指有长短一样,请问,不会传的“二传手”如何传?
即便是每个人都是二传的高手,可不想“传”又会怎么样?
你思考过吗,因为传统课堂完全是依赖于教师的传,因此导致离开了“教”,学生将不会有“学”,我们培养的就是一批批完全依赖于教、不会学的学生。
新课改最关键的关键是拨乱反正——转变教师的角色。
也就是防守发动学生一传——让学生和知识直接对话,取消老师的“二传”,实现教师真正的解放。
在新课改理念下,请大家记住两句话:
教师是学生的同学,是课堂上的第51名同学;课堂的第一资源是学生。
我这个人喜欢穷究追问,那么,既然知道了教师的角色,接下来该研究教师的作用是什么?
我形象地说是为“李大娘”报仇。
如何解读?
比方说打仗,前方是日本鬼子,架起了机枪;学生是土八路,大刀长茅。
这个时候“李大爷”的作用就要发挥了,他会走上前去,对着战士们控诉敌人的罪恶,什么烧了房子、杀了李大娘等等,一片群情激昂之时,指挥员只需要拔出手枪高喊一声“为李大娘报仇”,战士们一定会如潮水一般冲出去……
为李大娘报仇就涵括了教师最大的作用:
点燃!
还可以形象地概括为“把湿柴禾弄干”。
如果你不注重这个,上来就讲,讲完就跑,柴是湿的讲有什么用?
教师要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形成“干柴烈火”,因而教师的作用就是点燃、激励、唤醒。
所谓课堂的“导入”实在不应从知识上、进度上,而应从情感上、情绪上,教师的作用就是主导,主导即“主要在引导”,主导发挥在四个方面:
学案主导,学习主动,问题主线,活动主轴。
我不展开细说了。
如果单纯从知识教学的角色,我以为课堂的任务就是“学会不会的”,前提是首先让学生找到“不会的”,得先定向,有了目标再出发呀,我不该盲人瞎马,然后自主解决。
你要懂得“自学”这个概念,自学不是一个人,是自主学,即独学,对学,群学合称自学。
我曾经在一所学校试验过,课堂有五个学习指标,第一班,教师45分钟讲授完成不了,我在另一班,我在教室里准备十个篮球,告诉学生谁学会谁去打篮球,结果15分钟后,教室空无一人了。
教学是多么简单的事啊!
一旦教师越俎代庖,就变得复杂了。
编制导学案,围绕三个学,坚持三个原则。
备学生,备学情,备学法。
三个原则:
必须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必须变教法研究为学法指导,必须变单纯知识利益与能力利益。
需知道比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应用是掌握知识的最好手段。
而应用就是动手、经历,这有多少重要!
好比知识是一张纸,如果讲授,它仍是一张纸,而让学生动手呢,这张纸就变化了,比如叠成小鸟、飞机,纸就变成了艺术品,假如再受到赏识,纸就变成了情感作品,价值无量。
告诉的、听来的,和学生动手获得的,是两码事。
现场校长问,搞课改如何应试?
李:
我的建议是“利用前十名”,实施兵教兵。
除此外,要找到一套模式,有人讲岂不是教无定法吗?
这样狭隘的理解是错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不要断章取义。
教书也有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都是有套路的,甚至不是套路,是规定,是规范教学行为,防止胡搞。
再其次,要坚决以学评教,变教为学。
现场又有人问,李老师,你如何评价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李:
什么样的是好教练?
在篮球场上,能让学生会投篮就是好教练,光会自己投,学生不会投不是好教练。
遗憾的是现在的某些所谓的优质课,特别是小学语文课,简直让人不忍卒读,什么课堂艺术,我看就是抽疯!
群魔乱舞!
当我这样说时,一定有人指责我偏激。
或许是吧,但我是在维护新课改理念,新课改理念概括为最基本的8个字: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请问在这样的表演课上有学生主体吗?
大纲规定,学生的地位是什么?
学生是主人啊!
老师是什么?
老师是仆人!
英雄所见略同,杜威也是这么认为的。
小语的现状呢?
“仆人”占据着“主人”的舞台、指着“主人”的鼻子大吼。
这是乾坤倒置啊!
有老师写书,称教师不该跪着教书,可谁有权力让学生跪着学习啊!
如果说,一个让学生跪着学习的民族是没有出息的,那么,一个剥夺学生学习的教师是卑劣无耻的。
别替那些“表演大师”们辩护了,他们口口声声学生是主体,却是事实上的口是心非,不仅犯了“课堂作风”错误,同时也是不伦理、不道德的。
主体地位必回到课堂上、回到学生的学上。
学会——会学——体会学习的快乐——创造学习,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创造学习的快乐。
教师必须敢于超越低级、原始的教学经验,超越艺术的“小我”,从“人”的发展的高度服务于学、设计学、成就学,通过发展学生,从而成就自己,要敢于从高端做,你会体会出升学只是副产品,这不奇怪,对刘翔来说,走路是自然而然的技能。
(主持人以添水的方法提醒时间快到了,李自嘲,哪就再一分钟)。
最后,我用一分钟教会如何“课改”。
教书,和开汽车一个道理。
第一步把钥匙放在孔里——点火!
这与课堂上“为李大爷报仇”的点燃何其相似;第二步踩着离合挂档——按照模式和流程操作课堂;第三,握紧方向盘,不要乱扭——按照导学案预先的设计去完成;第四,遇到危险及时刹车——做好达标测评。
总之:
1、点火;2、流程;3、学案;3、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