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一下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7470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19 大小:51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一下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新人教一下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新人教一下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新人教一下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新人教一下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一下数学教案.docx

《新人教一下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一下数学教案.docx(1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一下数学教案.docx

新人教一下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

(二)

【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2—p7)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形,并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能利用所学图形,进行拼图、折纸、剪纸活动。

3.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并能进行设计。

【重、难点】初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知识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是在一年级上册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常见的重要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

二、教材分析。

1、以动手操作为主线,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无论是平面图形的引入,还是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教材都设计了大量的操作的活动,以使学生在操作中逐步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在“认识图形”教材通过“用立体图形画平面图形”的操作活动,既引入了平面图形的学习,又使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接下来,教材安排了两个“拼一拼”活动,为学生创设了操作、思考与想象的空间。

在这些操作活动中,学生将更深入认识这几个平面图形。

2、在实际情境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在引入学习的几个平面图形以后,教材设计了一些活动,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图形,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发展学生应用意识,通过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学过的图形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一课时:

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学习兴趣的目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认识四种图形过程中,能用自己的话初步概括各种图形的本质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初步概括各图形的本质特点;2、能利用所学知识拼摆图案。

学具准备:

1、积木各小组一套;

2、供折叠用的正方形、长方形纸片每人一张;

3、供学生拼图用的色卡纸及各种图形每小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猜谜语,教师提出“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

小家伙,木脑袋,要说他的本领可不小,造房、造桥样样行,小朋友们喜欢他。

”(积木)

2、导入:

你们喜欢玩积木吗?

喜欢的小朋友请举手?

但是今天这节课我们不是来玩积木,而是看积木;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你们喜欢的积木,在每个小组的资料袋里,请你们在袋子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积木。

谁能给大家说说看,你们还认识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吗?

(生自由回答)这些都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立体图形,其实啊,在立体图形中,还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他们的每一个面,都代表着一种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

从学生比较喜欢的积木引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孩子们能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二、实践活动,激发兴趣。

1、初步感知(摸一摸、描一描)

(1)活动:

请你把手中的积木,选择一个面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回答,平平的)。

你能想办法,把你摸的面搬到这张白纸上吗?

(生,交流方法)我们要听音乐来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描得又快又好!

(2)展示:

你能把你描的图形给大家看一看吗?

抽学生的作品帖在黑板上,然后问:

“有没有和这些图形不一样的?

”帖出不同形状的:

(3)认识揭题:

请看这些图形都是我们小朋友们描下来的,你们看的清楚吗?

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把他们放大到了屏幕上。

你认识吗?

一边认识,一边出示:

正方形  长方形  三角形  圆。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些图形。

出示课题:

认识图形

(4)联系实际:

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形状的?

学生自由说。

2、认识特点

(1)观察交流:

刚才小朋友们举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现在请你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图形。

想一想,他们有什么特点?

请每个小朋友挑选你最喜欢的图形,找一找他的特点,先在小组里说给大家听一听,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汇报:

A:

哪个小朋友能勇敢地站起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选择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B:

哪个小朋友选择的图形和他不一样?

自由说,适当表扬。

(正方形方方正正的,长方形扁扁的,三角形尖尖的,圆形圆圆的。

(3)比一比:

A:

你觉得在这些图形里面,有哪些图形长得比较相似?

(长方形和正方形)

B:

它俩有什么地方非常相似呢?

(4条边和4个角)又有什么不同呢?

(4条边相等与否)

(4)折纸验证:

A:

你真聪明,发现了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长方形上面的边和下面的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的边相等。

那哪个小朋友有好办法来验证XXX的想法?

(折纸)

B:

那我们就用这个小朋友的方法和老师一起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再折一折。

(对折)这样折你发现了什么?

(变成了长方形)你还发现了什么?

(两条边叠在一起,这两条边相等。

)这样折你又发现了什么?

(变成三角形,这两条边相等。

C:

小结:

所以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

D:

你能用这张长方形的纸来验证长方形上面和下面的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的边相等吗?

请你折一折,学生活动。

E:

抽生上台边折边讲,集体表扬。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想象这些图形的形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小结回顾:

小朋友们都能说能找能摆,真厉害!

现在请你回忆一下,今天这节课一共认识了几种图形?

是哪几种?

四、深化练习

1、课件出示:

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有哪几种图形?

请你数一数,正方形有几个?

有哪3个,你能上来指给大家看一看吗?

课件闪烁。

长方形呢?

三角形有几个?

一起数一数。

圆形呢?

五、课堂作业P35

 

第二课时   拼一拼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法设计:

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并以谈话引入:

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你们喜欢风车吗?

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

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要用哪些东西?

二、感受新知,观察比较

1.提问:

你们说得很对,作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方形上个学期跟我们见过面了,是个老朋友了,回忆一下,上学期除了正方形你还认识哪些图形?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

为什么?

2.提问:

它们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先来看看长方形,它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上面的边对着下面的边,这样相对的边我们把它叫做对边。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长方形的边。

提问:

我们能想办法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吗?

生可以自由选择证明方法,如对折、测量等,并请用不同的方法的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板书:

对边相等)

4.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发现?

你能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吗?

5.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你的观察,动手验证了两种图形边的特点,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老师发给你的长方形的纸做一个风车呢?

(全班同学动手做风车,教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说一说你在做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6.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你能试着用这些图形来拼更多的图形吗?

大家来试试!

三、动手实践

1.学生独立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2.第6页的第4题。

3.第6页的第5题。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图形的拼摆,同学们学得很投入,课下请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基本的图形拼成的图案,说不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第三课时:

练习课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教学重难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法设计:

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长方形的特点。

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长方形的特点。

结论长方形有四条边是长长的。

2、正方形的特点。

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正方形的特点。

结论正方形有四条边是方方的、正正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第7页练习一第6题。

仔细观察,用那个物体能画出左边的图形?

圈一圈。

2、第7页练习一第7题。

出示长方体,谁来说一说:

长方体有几个面?

各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

是不是长方体的每个面大小、长短都一样呢?

3、第6页练习一第4题。

昨天我们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图形,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拼一拼的游戏。

课件出示:

七巧板

学生观察。

师: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七巧板)

   那么你们又有谁知道它的由来呢?

(生可以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

七巧板的由来)(意图:

加强孩子们的知识拓展,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兴趣)

    别小看了这小小的七巧板,只要你动脑子好好地利用它,可以出现好多漂亮的图案呢。

(课件出示:

七巧板拼图展示)

   学生动手拼图。

   全班展示汇报。

三、巩固新知

第7页练习一第8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从期末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学生都掌握了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但由于中间间隔了一个假期,学生的遗忘比较快,为更好地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在学习新知前还需进行经常性的口算训练(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为学习新知打下了基础。

前面学生计算比较粗心,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薄弱。

因此,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特点出发,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新年游园会、春游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讨论交流的活动中,探究算法。

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后,再引导学生把加减法知识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比较迅速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初步学会解答“已知和与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3、通过数学学习,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通过操作,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计算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熟练掌握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加法的口算。

难点:

1、理解十几减9和十几减几的算理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2、能解答求总数和求另一个加数的加、减应用题。

四、单元评价要点

1、掌握十几减9和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和十几减几的口算;

3、能解答求总数和求另一个加数的加、减应用题。

 

第1课时十几减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活动发现数学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十几减九的多种计算方法,理解其中的算法和算理。

用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

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探究意识,能够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具:

主题图、课件、实物图片;学具:

圆片或小棒。

教学重点:

掌握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破十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主题图:

这是游园会的场景,说一说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主题图

教师:

观察图上的信息要有一定的顺序,结合具体的每项活动说说你发现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让学生有序观察主题图中每个活动中得数学信息。

重点选取“小丑卖气球”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将条件和问题完成说出来。

教师板书(课件出示):

小丑有15个气球,卖出9个,还剩多少个?

引入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

主题图中活动项目很多,数学信息很零碎,教师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收集信息和提出与信息相关的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和找与对应信息提出问题的逻辑分析能力。

二、经历多种计算方法的过程,探究十几减九的算理

(一)列出算式,自主尝试计算

教师:

要求“气球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

学生说列式,教师板书:

15-9=

(二)利用学具,动手操作

学生活动,同伴交流。

教师观察巡视。

(三)组织学生全班汇报

可能会出现(课件预设以下几种方法):

1.数出来的方法。

让学生边说边演示:

摆出15根,然后一根一根的拿走,拿走9根,还剩6根。

2.想加算减法。

我知道“6+9=15,15-9=6。

3.“平十法连减”。

从15(圆片)小棒先去掉5个再去掉4个,还剩6根,根据学生操作过程,教师列出算式,把9分成5和4,15-5-4=6。

4.多减再补。

把15个(圆片)小棒先去掉10个还剩5个,多去掉1个,再补上1个。

教师列出算式15-10+1=6。

5.“破十法”。

把15分成10和5,10去掉9个,剩下1个与1合起来是6个。

思考过程课件逐步演示,加深学生对操作过程中分解各步的理解。

(四)教师和学生共同操作,课件直观演示,重点理解“破十法”的算法和算理

1.摆出15个圆片,分成左边10个,右边5个。

插入图片

2.把左边10个中圈出9个,还剩1个,如图:

3.让学生利用手中学具试着摆一摆,边摆边说出整个过程。

4.结合学生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教师板书,如图:

(五)即时练习(课件出示)

1.圈一圈,算一算。

12-9=

请学生汇报结果,说出操作过程。

教师相应写出算式的分解格式,让学生直观看出个步骤表示的意思。

2.摆一摆,算一算。

教师出示算式:

14-9=,请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用“破十法”摆出计算过程,写出结果。

3.直接计算。

教师出示算式:

16-9=11-9=

学生可以在脑中利用“破十法”摆出计算过程,也可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教师巡视检查。

【设计意图:

直观演示“破十法”的算理过程,将多种表征方式相互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方法理解。

通过几个层次练习,进一步掌握用“破十法”解决十几减9的式题。

(六)回顾算理,总结算法

1.整理算式,发现特点,引入课题。

2.回顾算法的多样,比较方法,结合自身理解,说说自己喜欢的方法。

三、多样练习应用算法。

(课件出示)

(一)圈一圈,算一算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第2题。

(二)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

(三)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1-9=13-9=15-9=17-9=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选择的计算方法。

全班汇报,说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追问:

这几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对式题的分析、整理和归纳能力。

从被减数、减数和差的特点来分析,只要孩子说的有道理,教师予以肯定。

(四)看图列算式。

(课件出示)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今天你学会用哪种方法计算十几减9的算式?

你觉得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熟练?

第2课时

 

第3课时十几减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图了解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掌握十几减9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探究学习十几减8的多种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其中的算法和算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在具体情境中能利用旧知迁移,直观操作、独立思考,自我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在十几减8的多种方法中选择最喜欢的计算方法,并且在多种题型中,能够较熟练计算出来。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整理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具:

主题图、课件、实物图片;学具:

圆片或小棒。

教学重点:

掌握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破十法”,加强“想加算减法”这两种常用计算方法和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新知孕伏

课件出示复习题:

(一)看图列算式。

8+()=1515-8=()

(二)填一填。

8+()=138+()=168+()=14()+8=11

【设计意图:

设计两组复习题,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同时为新课做好铺垫,并为知识的迁移创造了条件。

二、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

教师:

这是游园会的上大熊猫在卖风车,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完整的回答,板书出:

一共有12个风车,小朋友要买8个。

还剩几个?

三、自主探究,内化算法

(一)列出算式,大胆猜测

教师:

要求“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

学生说算式,教师引入课题并板书:

12-8=

教师追问:

你觉得会剩下几个风车?

课件出示12个风车图:

(二)动手操作验证结果

学生活动,同伴交流。

教师观察巡视。

(三)过程表征内化算理

课件预设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摆一摆:

“破十法”。

把12分成2和10,10去掉8个,剩下2个与2合起来是4个。

“平十法连减”。

从12(圆片)小棒先去掉2个再去掉6个,还剩46根,根据学生操作过程,教师列出算式,把8分成2和6,12-2-6=4。

想一想:

想加算减法。

要计算12-8=□,可以这样想,我知道“8+□=12,根据进位加法,8+4=12,那么4就是12-8的差,所以还剩4个”。

数一数:

数出来的方法。

让学生边说边演示:

用小棒(圆片)摆出12根,拿走8个,还剩4个。

思考过程课件逐步演示,加深学生对操作过程中分解各步的理解。

(四)直观演示,重点理解“想加算减法”和熟练掌握“破十法”的算法和算理

1.借助操作,分析“想加算减法”思考过程

因为8+4=12,所以12-8=4,如图:

2.演示“破十法”思考过程

(1)摆出12个风车,分成左边10个,右边2个。

插入图片,课件出示

(2)把左边10个中圈出8个,还剩2个,如上左图。

(3)让学生利用手中学具试着摆一摆,边摆边说出整个过程。

(4)结合学生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师板书,如上右图。

【设计意图:

借助操作,诱发学生思考,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语言表征、符号体现、直观演示,来深入体会“破十法”的算理过程,体现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运用新知,巩固算法

课件出示练习题。

1.圈一圈,算一算。

(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

2.计算。

(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自主练习,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自己思考过程。

3.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3题。

10-8=13-8=16-8=

11-8=14-8=17-8=

12-8=15-8=18-8=

教师:

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师生小结:

引导学生从算法上比较:

如果用“破十法”计算,都是先算10-8=2,十几减8,就再算2加几;如果用“想加算减法”计算,被减数增加几(或减少几),减数不变,差也随着增加几(或减少几)。

结合算式中具体的数字来说明这样变化规律,纯数字概念对一年级来说较抽象难以理解。

五、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你觉得哪种方法计算十几减8的比较熟练?

 

第4课时十几减7、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页例3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利用加减法关系计算十几减7、6,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想加算减法”的思考方法。

2.通过直观图和对数据的观察,能说出计算的思考过程。

帮助学生逐步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能力。

3.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整理的过程,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

教学准备:

主题图、课件、实物图片。

教学重点:

掌握十几减7、6的计算方法多样性。

教学难点:

重点感受“想加算减法”的计算方法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孕伏新知

(课件出示)复习题:

(1)看图列算式。

()+()=()

()-()=()

()-()=()

【设计意图:

设计复习题,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感受“想加算减法”的价值奠定基础。

二、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教师:

图中两位小朋友在干什么?

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表示什么意思?

根据学生完整的回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1)红金鱼的有多少条?

(2)黑金鱼的有多少条?

教师:

我们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怎样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呢?

三、自主探究,内化算法

(一)分析信息,列出算式

1.分析信息

教师:

要求红金鱼的有多少条,怎样列式?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可能会说:

女小朋友说:

共有13条金鱼,黑色有7条,求红色有几条,可以用13减去7。

教师追问:

13和7各表示表示什么意思?

(课件逐步演示)先出示金鱼实物图。

2.帮助学生理解,初步建模

“求另一部分是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

在此题中用总数13条减去黑色的7条,就是另外一部分红色金鱼的条数。

教师板书:

13-7=

教师追问:

要求黑金鱼有多少条,又该怎样解答呢?

让学生说出理由,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

13-6=

比较算式,引入课题并板书。

3.尝试计算

(二)独立思考,形成表象

教师可提出问题:

1.你能将自己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2.你能将自己的想法与同桌说一说吗?

3.你能听懂或读懂同桌的方法吗?

学生活动,同伴交流。

教师观察巡视。

(三)操作验证,发现关系

(课件预设)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破十法”:

让学生说思考过程,把13分成3和10,10-7=3,3+3=6;把13分成3和10,10-6=4,4+3=7。

由于学生对“破十法”已经比较熟悉,不再出现直观图,让学生直接说出思考过程。

2.“平十法连减”:

13-3-4=6,13-3-3=7。

3.“想加算减法”:

因为7+6=13,所以13-7=6,13-6=7。

从实物图中学生能直观看出,并将一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这种方法的便利和快捷。

4.数数的方法:

从13里一个一个减,减去7个还剩6个。

5.观察比较:

“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的算式,感受后一种方法简捷。

四、巩固应用,抓住联系

(一)教材第14页“做一做”1、2、3题。

学生练习,同伴互评,全班交流。

提出问题:

你们完成速度很快,有什么好办法?

你发现这些题有什么联系?

你能写出几个有这种规律的算式吗?

尝试练习,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五、应用理解,回顾总结

(一)教材第16页第10题。

1.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动态出示)

呈现情境图,先出示一个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补充条件。

教师:

一共有15只鸭子,右边有几只?

要想解决问题还需要什么条件?

指名回答,补充条件。

(课件演示)

2.理解题意,列式计算

教师追问:

还可以怎样选择信息,提出问题?

3.同伴交流,相互说一说

集体练习,全班交流,回顾反思,师生小结。

六、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畅谈收获。

 

第5课时十几减5、4、3、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够选择一种较熟练的方法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进一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联系,熟练运用“想加算减法”,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

2.通过几个层次的计算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