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详细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6669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9.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殊教育详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特殊教育详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特殊教育详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特殊教育详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特殊教育详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特殊教育详细教案.docx

《特殊教育详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殊教育详细教案.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特殊教育详细教案.docx

特殊教育详细教案

第一章特殊教育概述

教学要求:

掌握特殊需要教育和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正确认识特殊儿童,理解对特殊儿童进行评估的意义,了解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特点。

本章教学重点是特殊需要教育和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界定以及对特殊儿童的正确认识,难点是对特殊教育的评估。

一、概念界定

(一)什么是特殊教育(特殊需要教育)?

vSpecialEducation

vSpecialNeedsEducation

朴永馨

汤盛钦

方俊明

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和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特殊教育是由实施学前和义务教育的普通和特殊教育机构提供的,以满足特殊儿童的独特教育需要而设计的教育、教学和相关的服务。

特殊教育是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采用一般的或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受教育者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拥有良好品德,提高适应能力的一种教育。

(二)谁是特殊儿童(特殊教育的对象)?

vExceptionalChildren

vChildrenWithSpecialEducationalNeeds

v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特殊儿童”的定义

汤盛钦

(美)柯克

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或沟通能力上与正常情况有明显差异的儿童。

如果儿童发展偏常的性质和程度到了这样的情况,为使其取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而需要绝大多数儿童所不需要的教育措施,那么,从教育上说,这样的儿童就是特殊儿童。

二、特殊需要儿童的种类

v特殊需要儿童到底包括哪些类型的儿童?

或者说到底是哪些儿童需要接受特殊教育?

v下面,我们来比较、分析一下几个有代表性的学者的观点。

v1、朴永馨,七类:

(1)智力落后儿童

(2)听力残疾儿童

(3)视力残疾儿童

(4)学习困难儿童

(5)言语和语言障碍儿童

(6)情感和行为障碍儿童

(7)残疾和病弱儿童

v2、汤盛钦,八类:

v

(1)学习困难学生

v

(2)弱智学生

v(3)言语和语言障碍学生

v(4)听觉障碍学生

v(5)视觉障碍学生

v(6)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

v(7)肢体和健康障碍学生

v(8)超常学生

v3、(美)柯克,八类:

v

(1)天才和有特殊才能的儿童

v

(2)智力落后儿童

v(3)视觉障碍儿童

v(4)听觉障碍儿童

v(5)交往障碍儿童

v(6)行为问题儿童

v(7)学习特殊障碍儿童

v(8)多种、重度和躯体缺陷的儿童

v4、方俊明,3大类:

v

(1)残疾儿童

感官残疾、肢体残疾、语言残疾、智力残疾、病弱与多重障碍

v

(2)问题儿童

学习困难、社会行为障碍、情绪障碍、自闭症、孤儿和寄养儿童

v(3)超常儿童

v5、(美)特恩布尔,13类:

v(1)学习障碍

v(2)情绪与行为障碍

v(3)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

v(4)天才

v(5)智力落后

v(6)重度和多重障碍

v(7)自闭症

v(8)其他类型的健康损伤

v(9)肢体障碍

v(10)外伤性脑损伤

v(11)交流障碍

v(12)听觉损伤

v(13)盲和低视力

三、正确认识特殊需要儿童

v1、正确认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共性和个性

v共性:

v1、发展的过程是一样的。

都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

v2、发展的顺序和阶段是一样的。

v3、发展的方面是一样的。

v4、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一样的:

都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v5、最大限度的发展都需要外部环境的刺激。

v总之,都是正在发展中的儿童。

“发展”是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共性。

v个性:

v1、发展的起点不一样;

v2、发展的速度不一样;

v3、发展的高度不一样。

v将共性和个性打个比喻,旅行的比喻。

v从共性着眼,从个性入手。

v2、正确认识特殊儿童的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

v

(1)特殊儿童的个体间差异指什么?

v

(2)特殊儿童的个体内差异指什么?

v充分重视特殊儿童的个体内差异!

四、特殊教育的评估(特殊儿童的诊断与鉴别)

v特殊教育评估是通过观察、访谈和测验等多种途径来收集有关信息、鉴别教育对象、确定教育目标和检验教育效果的综合过程。

v“评估”既包括教育前针对特殊儿童的诊断(即教育前评估),也包括教育后针对教育方案和教育效果的终结性评估(教育后评估)。

v对特殊儿童进行诊断,是实施特殊教育前必须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v对教育方案和教育效果进行终结性评估,是确保特殊教育效果的一项重要手段。

v总之,评估活动贯穿于特殊教育的始终。

v诊断与评估什么?

v诊断、评估身体状况&心理发展水平。

v怎么评估?

(工具或方法是什么?

(一)评估的内容

v1、针对身体状况的医学诊断

v

(1)一般性的健康检查

v

(2)病史询问

v(3)针对性的特殊检查

v2、针对心理发展水平的心理与教育测验

v

(1)能力测验

v智力测验(一般能力测验)

v适应行为测验

v学绩测验

v特殊能力测验

v

(2)人格测验

(二)评估的组织:

专家小组

v专家小组应该由哪些人组成?

为什么?

(三)评估的阶段及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v三个阶段:

v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综合评定阶段

v

(一)准备阶段的工作重点

v1、组织专家小组

v2、与家长保持联系,争取家长的密切支持与合作

v3、初审评估申请表

v4、物质准备和活动场所安排

v

(二)实施阶段的工作重点

v1、接待(登记与解释)

v2、安抚

v3、测评

v(三)综合评定阶段的工作重点

v讨论、分析,写出书面的评估意见和教育建议。

v保护隐私权

(四)在评估的基础上制定IP(个别化计划)

vIEP指的是根据每一个特殊需要儿童(3-21岁)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制定的有助于个体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方案。

v一份编制良好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特性和功能:

v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书面协议、开展特殊教育教学的指南、特殊教育管理的工具、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之间联系的纽带、家长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渠道。

 

v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IFSP,0-3岁)

v个别化衔接计划(ITP,16-21岁)

v阅读P67-69。

五、特殊儿童的安置形式——瀑布式安置体系

v认识几个概念:

v正常化

v一体化(整合)

v《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1975年)

v回归主流

v最少受限制环境

v零拒绝

v瀑布式安置体系

v随班就读

v《萨拉曼卡宣言》(1994年)

v“全纳教育”(融合)P31,P75-77

六、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特点与教育

残疾儿童家长经历的五个时期

震惊期拒绝期绝望期内疚期接受期

超常儿童家长的心理特点

(一)炫耀感

(二)期望值过高

(三)过分照料

特殊儿童家长教育的内容

v

(一)特殊教育的新观念。

v

(二)特殊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v(三)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技巧。

v(四)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协调。

v(五)特殊儿童家长之间联系的建立。

家长教育的途径

v

(一)夜校

v

(二)函授学校

v(三)电视教育

v(四)短期培训中心

v(五)家长互助教育中心

v(六)家庭访问

七、特殊教育的意义

v一、发展特殊教育,能更好地体现教育平等的权利。

v二、发展特殊教育,能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v三、发展特殊教育,能使残疾儿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v四、发展特殊教育,能更好地对儿童因材施教。

v五、发展特殊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

 

第二章视觉障碍儿童

CHILDRENWITHVISUALIMPARIMENT

教学要求:

掌握视觉障碍的定义与正确的引导盲人的方法,熟悉视觉障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评估方法,了解助盲科技。

本章教学重点是正确导盲法的掌握,难点是如何正确认识视觉障碍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人眼的结构与功能

▪角膜:

将光线传送聚焦到眼睛中的一扇窗。

   

▪虹膜:

彩色的碟状物,有助于调节进入眼睛光线。

   

▪瞳孔:

虹膜中心的暗色区,能根据光度改变大小。

   

▪晶状体:

透明的结构物,能将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

   

▪视网膜:

读取光线,并将影像透过视神经送给脑部的神经层。

   

▪视神经:

连接眼睛与脑部枕叶的神经。

   

▪玻璃体:

清澈的胶状物,充填在眼睛中间。

   

▪房水:

由睫状突产生,有营养角膜、晶体及玻璃体,维持眼压的作用。

   

▪巩膜:

眼球外层起维持眼球形状和保护眼内组织的作用,俗称“眼白”。

二、视觉障碍的定义、分类、发生率与成因

(一)定义: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难以做到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

(二)分类

类别

级别

最佳矫正视力(中国标准)

残奥会标准

一级盲

<0.02-无光感,或视野半径<5度

B1

二级盲

<0.05-0.02,或视野半径<10度

B2

视力

一级

低视力

<0.1-0.05

B3

二级

低视力

<0.3-0.1

▪(三)发生率与成因

▪0.58‰(0-14岁,大约18.1万人)

▪先天因素为主

▪后天因素主要包括疾病(白内障第一、角膜炎第二,青光眼第三)和外伤。

三、评估与鉴定

▪客观视力检测

▪主观功能视力评估:

▪阅读字体号?

距离?

速度?

能否看清从窗前经过的人?

能否区别红色与绿色?

喜欢何种颜色搭配的图片或字体?

走路时是否常被旁边的物体碰伤?

阅读时是否有怪异行为?

四、心理特征

▪P130-135

(一)感知觉特点

▪1、残余视觉

▪要尽可能使用。

▪2、听觉:

以耳代目。

▪听觉对视力障碍者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视力障碍者的一切领域都离不开听觉。

▪视力障碍者的听觉特别灵敏。

表现为:

他们有较高的听觉注意力、较强的听觉选择性和较高的听觉记忆力。

▪视力障碍者灵敏的听觉是先天的吗?

▪听觉在缺陷补偿中的局限性:

听觉刺激一过即逝,没有延续性;听觉无法使人感知事物的颜色、美丑及一些动态形象(如云海翻滚)。

▪3、触觉:

以手代眼。

▪视力障碍者通过触觉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轻重、温度、软硬、粗细和质地。

甚至,有些盲人可以通过手的接触来判断对方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视力障碍者的手指尖两点阈明显低于明眼人。

(1.02毫米VS1.97毫米)

▪触觉在缺陷补偿中的局限性:

受空间的限制很大;触觉表象不如视觉表象全面完整(如”盲人摸象“);触摸需要主动性。

▪4、嗅觉:

以鼻代眼。

▪他们能根据空气是否新鲜、新鲜的程度来辨认自己所在的位置。

▪他们能从油墨气味的浓淡来判断书的新旧。

▪他们能从所走如房间的气味判断房间是否有人、是否有熟人。

▪视力障碍儿童(尤其是盲童)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是感性经验的局限性。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一目了然”,可见视觉在感性经验获得上的地位。

(二)语言的特点

▪盲生在语言发展上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语义不符”,即所使用的语言缺乏感性的基础,缺少视觉表象,不能正确地把握一些视觉性词汇的内涵。

▪比如,他们会写“蔚蓝色的天空漂浮着白云”,会形容“火红的太阳”,但却未必能真正理解这些词语的内涵。

▪又比如,会说“鸡”、“猪”,却把鸡当成四条腿,把猪的耳朵想成人的耳朵一般。

▪“语义不符”是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脱节的结果。

▪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一是尽可能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二是强调盲生的用语应以他们的感性经验为依据。

▪有个盲生写得好:

马克思有那样聪明的前额,那么漂亮的卷发和大胡子,只要一次认识了他的头发,就永远忘不了他。

五、定向行走与导盲法

▪定向行走的含义:

独立、安全、有效、优雅地从一个地方行进到另一个地方。

▪导盲法:

杖导法、犬导法、人导法。

▪明眼人如何给盲人带路?

▪明眼人根据需要站在盲人左边或右边,斜前方45度角(侧前方半步)。

▪盲人用他的手沿着明眼人的手臂向上触摸,直至肘关节,然后轻轻握住肘关节上方。

▪通过狭窄通道

▪在通过狭窄通道时,盲人是在明眼人正后方一整步远的位置,手臂伸直。

▪上(下)楼梯 

▪告诉盲人要上(下)楼梯了,并告诉盲人楼梯是否有栏杆。

如有栏杆,让盲人手背靠着栏杆,他会觉得更舒服。

▪明眼人和盲人在楼梯前停下来,告诉盲人前行约半步,与明眼人平排站立,盲人可以用脚试探一下楼梯的边缘。

▪上(下)楼时,明眼人应该走在盲人前面的一级

▪一步应只上一级。

▪上(下)完毕后,明眼人应稍停一下,让盲人知道楼梯已经走完,然后再继续走。

▪通过门

▪盲人应站在门有铰链的一边,否则需要换边。

▪告诉盲人门是拉向自己还是往前推的。

▪明眼人用被握着的手去开门,盲人用另一只手顺着明眼人开门的那只手去寻找门把。

▪通过后让盲人用扶着门把的那只手把门关上。

若后面有人,要告诉盲人,以免碰伤别人。

▪换边

▪明眼人告诉盲人要换边了,并把被盲人握着的手臂伸向后背,指尖刚好接触另一手臂的肘关节。

▪盲人用另一只手沿着明眼人放在后背的手臂,从背后移到另一侧,握好明眼人的另一只手臂。

▪180°转向

▪明眼人和盲人停下来,互作90。

转向,面对面站立,并保持接触。

  

▪盲人用空着的那只手握住明眼人的另一手臂,并放开原来握着明眼人的那只手臂。

▪双方再做90°转向,并面朝前进的方向,继续行走。

六、盲文、助视器与其他助盲科技

▪盲文的书写与摸读规则(4条):

▪1.反写正读;2.从右到左书写,镜像书写;3.分词连写;4.从左到右摸读”(touchreading)。

▪例:

“盲童”的盲文写法。

▪无障碍设施:

barrierfreefacilities

▪硬件的无障碍设施;

▪软件的无障碍设施。

第三章听力障碍儿童

CHILDRENWITHHEARINGIMPARIMENT

教学要求:

掌握听觉障碍的定义和听觉障碍学生的心理特点,熟悉听觉障碍的类型和原因,了解听觉障碍学生的特殊交往手段和聋童的听力、语言训练。

本章教学重点是听觉障碍的定义和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难点是聋童的听力、语言训练。

●一、听觉系统和听觉刺激

●外耳:

包括耳翼和外耳道。

●中耳:

由鼓膜和3块听小骨,即锤骨、砧骨和镫骨,是相互衔接的。

声波由外耳道进入后推动鼓膜振动,连接于鼓膜的3个听小骨也随之振动。

●内耳:

是人耳听觉系统和听觉器官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部分。

耳蜗。

半规管。

●听神经

●大脑颞叶听觉中枢

●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约为20—20000Hz。

●二、听觉障碍的定义、程度与类型

(一)定义:

●听觉障碍(hearingimpairment)是指听觉系统某一部位发生病变或损伤,从而导致双耳听不到或听不清声音。

(二)程度:

●听力损失程度(dB)

●中国标准

●WHO、ISO标准

●伤残人

●奥运会标准

●类别

●分级

●分级

●程度

●>110

●聋

●一级聋

●G

●全聋

●可参加

●91-110

●F

●极度聋

●71-90

●二级聋

●E

●重度聋

●56-70

●重听

●一级重听

●D

●中重度聋

●41-55

●二级重听

●C

●中度聋

●26-40

●B

●轻度聋

●0-25

●A

●正常

•人们刚刚能听到的声音是零分贝,

•呆在100-120分贝的空间内,如无意外,一分钟人类就得暂时性失聪(致聋)。

●(三)类型:

●先天性耳聋与后天性耳聋

●学语前耳聋与学语后耳聋

●传音性、感音性和混合性耳聋

●三、发生率与成因

●2.8‰

●遗传

●早产或难产

●疾病

●中毒

●四、听力诊断

●主观测听(游戏的、行为的、语言的)

●客观测听(纯音听力检测仪)

●五、听觉障碍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方式

●心理特点:

P166-176

●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

●视觉占优势地位:

以目代耳。

●思维偏向具体、形象,概括性水平较低。

●易犯概念扩大化或缩小化的错误。

●脾气倔,好冲动。

●好动、好奇。

●六、沟通方式、助听设施与听力、语言训练

●沟通方式:

●手语沟通法(ManualMethod)

●口语沟通法(OralMethod)

●综合沟通法(TotalCommunication)

●助听器与电子耳蜗

●聋儿康复中心

第四章智力落后儿童

ChildrenWithMentalRetardation

教学要求:

了解弱智的流行率,熟悉弱智的分类和造成弱智的原因,重点掌握弱智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及教育训练。

本章教学难点是如何用多元智慧理论来认识弱智学生身上的潜能。

一、变迁中的定义1983-1992-2002

•1.美国智力障碍学会1983年(第八版)的定义

•智力障碍是指一般的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存在适应行为方面的障碍,并发生在发育时期。

•2.美国智力障碍学会1992年(第九版)的定义

•智力障碍是指个体现有的功能存在真实的局限,其特点是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伴有下列各项适当的适应技能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局限:

交往、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会技能、社区运用、自我管理、卫生安全、实用的学科技能、休闲生活和工作,智力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3.美国智力障碍学会2002年(第十版)的定义

•智力障碍是一种落后,其特征是在智力功能以及适应行为两个方面有显著限制,表现在概念、社会和实践性适应技能方面的落后(P215);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美国智力障碍学会在给出此定义的同时,特别强调了如下两点:

•第一,对限制进行描述的主要目的是构建个体所需的支持方案;

•第二,通过一个阶段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支持,弱智者的生活功能通常会有所改进。

二、分类

(一)世界卫生组织按智能程度的分类系统

•由世界卫生组织1993年出版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Disease,ICD)将智力障碍分为六类。

1、轻度智力障碍(mildmentalretardation)

•IQ范围为50~69(对成人而言,9岁≤智龄<12岁)。

2、中度智力障碍(moderatementalretardation)

•IQ范围为35~49(对成人而言,6岁≤智龄<9岁)。

3、重度智力障碍(severementalretardation)

•IQ范围为20~34(对成人而言,3岁≤智龄<6岁)。

4、极重度智力障碍(profoundmentalretardation)

•IQ在20以下(对成人而言,智龄<3岁)。

•5、其他智力障碍:

因伴有其他缺陷,造成使用正常手段来评定迟滞水平极为困难或根本不可能。

•6、非特异性的智力障碍:

因资料不足,无法划入任何类别。

(二)美国智力障碍学会按支持程度的分类系统

•1992年,美国智力障碍学会在对智力障碍定义修订的第九版中,提出了按个体所需要的支持程度加以分类。

•1、间歇的:

所需要的支持服务是零星的、视需要而定的(如失业或生病时)。

•2、有限的:

所需要的支持服务是经常性的、短时间的(如短期的就业训练或从学校到就业的衔接支持)。

•3、广泛的:

至少在某种环境中有经常性的、长时间的需要,并且没有时间上的限制(如需要在工作中或居家生活中得到长期的支持服务)。

•4、全面的:

所需要的支持服务是持久的且需求度高,在各种环境中都需要提供,并且可能为终身需要。

三、智力落后的出现率

•3%左右;

•男童多于女童;

•婴幼儿最低,学龄前次之,学龄期最高;

•轻度最多(多达70-80%)。

四、智力落后的原因

分析原因可以有很多的维度。

这里以出生前后的时间顺序为维度进行分析。

(一)出生前

•1、遗传

(1)染色体异常(唐氏综合症-21三体综合症)

(2)先天性代谢异常(氨基酸代谢异常的苯丙酮尿症-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碳水化合物代谢异常的半乳糖血症)

•(3)其他遗传因素(脑积水等)

•2、先天获得性异常

(1)病毒感染和药物损伤

(2)放射线和化学毒物的损害

•(3)吸烟&嗜酒

(二)出生时

•1、早产

•2、低体重

•3、新生儿窒息

•4、产伤

(三)出生后

•1、疾病(高烧、抽搐、脑炎、脑外伤后遗症等)

•2、中毒

•3、营养不良

•4、社会心理因素(三分之二以上的轻度智障者是由社会心理因素所致)

资料来源:

WHO《精神发育迟滞:

面临挑战》

•美国6小时智力落后儿童

五、智力落后的评定

智力的评定

适应行为的评定

智力的测量:

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R,6—16岁儿童适用)

(一)言语分测验

•1、常识

•2、类同

•3、算术

•4、词汇

•5、理解

•6、背数(备选)

(二)操作分测验

•1、填图

•2、排列

•3、积木

•4、拼图

•5、译码

•6、迷津(备选)

智力的测量:

联合型瑞文测验(CombinedRavwn‘sTest,CRT)

•瑞文测验原名“渐进矩阵”。

•有彩色型、标准型、高级型和联合型等几种。

•联合型瑞文测验是由彩色型的A、AB、B三单元和标准型的C、D、E三单元合并而成,共72题。

•适用范围为5-75岁。

适应行为的测量:

文兰适应能力量表(VinelandAdaptiveBehaviorScales,VABS)

•该量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EdgerDoll在1950年代编制,以后又由他和其他一些耶鲁学者在1960年代和1980年代对此加以多次修订而发展出来的。

•文兰适应能力量表包括三个不同的版本,即文兰谈访调查表、文兰谈访扩充表和文兰教室用表。

其中以文兰谈访扩充表最为全面,包括577个方面的问题。

未蓝德适应能力量表包括交流沟通、生活能力、社会交往、动作能力以及问题行为等五个分测验。

•测试人员可以根据特定的目的,使用全部五个分测验,或选用其中数个分测验。

•下面就对这五个分测验作分别介绍。

•第一,交流沟通。

•该分测验由133个问题组成。

它们涉及到孩子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书写能力等。

测试人员在评估过程会问些诸如“这孩子是否模仿大人说话”或“这孩子是否用挥手向人道别”等问题。

•第二,生活能力。

•这一分测验包括201个问题。

这些问题意在评估孩子在个人卫生,料理家务,社区活动等方面的实际能力。

•第三,社会交往。

•这一分测验中包括了134个问题。

孩子在人际关系、闲暇娱乐、处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是评估测试的重点。

举例来说,有些问题会探讨孩子是否模仿大人的动作或语言。

有些问题则考察孩子对周围的环境是否有兴趣等等。

•第四,动作能力。

•该分测验由73个问题组成。

设计这些问题的目的是要了解孩子在肢体动作、手指动作方面的能力水平。

•第五,问题行为。

•其中的36个问题是用来了解孩子在负面行为方面有无障碍。

在儿童自闭症的评估诊断过程中,这一分测验可用可不用。

•文兰量表要求测试人员在评估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孩子的实际行为.对于考察的每一个问题,如果孩子在实际生活中一般确是如此行为的话就得2分。

如果孩子有时或偶尔如此行为的话就得1分。

如果孩子从不如此行为的话就得0分。

•总计各项得分除以实际年龄称社会商数(SQ),根据商数的大小可分辨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