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期末.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5175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6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学期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卫生学期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卫生学期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卫生学期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卫生学期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卫生学期末.docx

《卫生学期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学期末.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卫生学期末.docx

卫生学期末

卫生学

绪论

1.三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

primaryprevention

第二级预防

secondaryprevention

第三级预防

tertiaryprevention

定义

病因预防,指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即在疾病早期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

临床期预防,即在临床期或康复期,采取积极的治疗和康复措施

目标

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

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

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第一章:

人类和环境

环境: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环境是指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原始环境:

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次生环境:

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

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

生物圈:

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

范围包括12km深的地壳、海洋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状关系称为食物链。

生物富集作用:

一些重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远远高于其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这种作用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放大作用:

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之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此过程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环境污染:

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环境污染物:

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

公害:

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

公害病:

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

1、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

①生物因素②化学因素③物理因素④社会心理因素

2、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1)生产性污染:

工业“三废”:

废气、废水、废渣;农药

特点:

①有组织排放②污染物量大③污染物成分复杂、毒性强④易治理

(2)生活性污染:

生活性“三废”:

污水、垃圾、粪尿

特点:

①无组织排放②污染物成分相对简单、毒性低③难治理

(3)其他污染:

①交通运输工具:

噪声、振动、废气等;

②电磁波通讯:

微波、电磁辐射等;

③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废弃物、飘尘等;

④电子废弃物:

Pb,Cd,Hg等;

⑤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

⑥自然危害:

火山爆发、森林大火、地震等

3、环境污染物迁移的方式:

①空气:

扩散、对流

②水中:

扩散、弥散、水流迁移(湍流是最主要的迁移方式)

③土壤:

土壤间隙中水的运动、扩散

④生物间:

食物链、食物网

4、环境污染物的自净的方式:

①物理净化:

稀释、扩散、沉降、挥发逸散、凝聚和混合等。

②化学净化:

氧化、还原、中和、水解、光化学反应。

③生物净化:

通过生物氧化、生物拮抗、生物降解、光合作用、生物的吸收等方式

5、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

①污染的广泛性:

污染影响范围大,人口多,对象广泛。

②损害的多样性:

损害形式多样

③作用的复杂性:

各毒物间的联合作用;易感性不同;临床反应不同

④毒性作用的长期性(Chronicity)

6、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1)急性危害:

如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等

(2)慢性危害:

慢性中毒是慢性危害的主要类型,如水俣病、痛痛病

(3)致癌作用

(4)遗传毒性:

①致突变作用②致突变性③致突变物

(5)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

如致畸作用

(6)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①免疫抑制②超敏反应③自身免疫

(7)干扰内分泌功能: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

7、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一)污染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特性

(二)剂量或强度

①有毒元素或化合物:

在体内蓄积

②必需元素及化合物:

含量太低→生理异常→功能障碍

含量过多→病理改变→中毒或死亡

(三)暴露时间

①作用持续时间决定体内蓄积水平

②蓄积量受摄入量、生物半减期(t1/2)及作用时间影响

(四)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

(五)个体易感性

8、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疾病

①公害病②职业病③传染病④食源性疾病

第二章生活环境和健康

一次污染物:

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没有发生改变的污染物称为。

(如SO2)

二次污染物:

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经环境中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如SO3)

超营养作用(富营养化):

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和磷,进入水体后使水中藻

类及其他水生植物大量增殖,耗氧量增加,水的感官性状和化学性状迅速恶化。

自净: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

毒性:

是化学物引起有害生物学效应的固有特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

质,主要取决其化学结构。

有毒物:

在较低的剂量水平可导致机体损伤的化学物质。

可吸入颗粒物(IP):

粒径小于等于10um的颗粒物。

光化学烟雾:

是指由汽车尾气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在太阳光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烟雾,所形成的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的混合烟雾。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对居民环境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水体污染:

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底体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种群及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介水传染病:

由饮用或接触病原体污染的水而引起的污染病。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由于地壳表面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导致元素分布存在区域性差异,可如果这种区域性差异超出了人类和其他生物所能适应的范围,就可能使当地动物、植物及人群发生特有的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又称化学元素性地方病。

1、空气的物理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1)太阳辐射:

1)紫外线:

①分为A段、B段、C段(具体见下题)

②适量暴露于紫外线下,可促进机体合成维生素D

③过量暴露于紫外线下可引起皮肤和眼睛疾病

2)可视线:

①产生视觉

②适宜的照度可预防眼睛疲劳和近视,提高情绪和效率

③光线微弱可使视觉器官过度紧张而引起疲劳

3)红外线:

①热效应:

促进新陈代谢、消炎镇痛

②过量会引起皮肤烧伤、日射病、白内障等

(2)空气离子化:

1)在外界因素作用下,气体分子形成空气正离子和负离子

2)质量较轻的为轻离子,轻离子与空气中的烟尘等结合形成重离子

3)空气重离子浓度及轻重离子的比例可作为衡量空气新鲜程度的标志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的参考指标之一

(3)气象因素:

1)包括气温、气湿、气流、气压

2)某些疾病与季节和天气有关;有些疾病受短时间内的气象因素变化的影响;天气的变化也往往会引起病情的加重

(4)室内小气候:

1)包括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周围墙壁等物体表面温度)

2)它必须维持机体温热平衡或体温调节功能处在正常状态中

2、紫外线(ultravioletradiation)各段的生物学作用

分段

波长

名称

生物学作用

A段(UVA)

320~400nm

长波紫外线

色素沉着

B段(UVB)

290~320nm

中波紫外线

抗佝偻病、红斑作用

C段(UVC)

200~290nm

短波紫外线

杀菌作用

3、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①工业企业②交通运输③生活炉灶

4、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直接危害:

1)急性中毒:

光化学烟雾事件

2)慢性炎症:

COPD

3)变态反应:

日本四日市哮喘

4)致癌作用

5)降低机体免疫力:

易患非特异性疾病

(2)间接危害:

1)产生温室效应

2)形成酸雨:

PH<5.6的酸性降水

3)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层

4)形成大气棕色云团

5、大气中常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作用及卫生学要求?

1)SO2的危害作用:

①水溶性刺激气体(刺激眼,鼻炎粘膜,上呼吸道;刺激上呼吸道收缩、分泌增多;炎症腐蚀性组织坏死,致急性支气管炎、肺水肿。

②SO2与烟尘联合作用,毒作用增大

③SO2与B(a)P联合作用,促进后者致癌

④吸附SO2的颗粒物,变态反应原,引起支气管哮喘;

卫生学要求: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环境空气中SO2一小时平均浓度为0.50mg/m3(二级标准),日平均浓度为0.15mg/m3(二级标准)。

2)Nox的危害作用:

①呼吸系统:

作用于呼吸道深部细支气管及肺泡。

在深部呼吸道缓慢溶解,形成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剧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导致肺水肿

②血液:

亚硝酸根与Hb结合,MeHb,组织缺氧

③与烃化物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

3)颗粒物的危害作用:

①局部组织的堵塞作用:

慢性炎症、诱发COPD

②载体作用:

SO2、NOx、石棉、BaP、重金属、病原体

③催化作用:

SO2、NOx生成硫酸雾和硝酸雾的过程

④远期潜在危害:

致突变、致癌、遗传毒性、诱发局部肿瘤

4)光化学烟雾:

①眼刺激作用:

红肿、流泪

②鼻、咽、喉、气管、肺刺激:

炎症、肺水肿。

6、颗粒物分类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作用

(1)分类:

①总悬浮颗粒物:

D≤100m

包括液体、固体或者液体和固体结合存在的,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

②可吸入颗粒物:

D≤10m

能进入人体呼吸道,且能长期漂浮于空气中。

(飘尘)

③细颗粒物:

D≤2.5m

易于滞留在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中,且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更长。

(可入肺颗粒物)

(2)对健康的影响:

①呼吸系统:

a.大量的颗粒物进入肺部→对呼吸系统产生阻塞性损害→使局部气支气管的通气功能下降,细支管和肺泡的换气功能丧失。

b.吸附有害气体的颗粒物进入肺部→可刺激或腐蚀肺泡壁→使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发生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

②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

③致癌作用

7、室内空气污染(IndoorAirPollution)的来源

(1)燃料燃烧和烹饪:

①SO2、NOX、CO、CO2、颗粒物②烹调油烟:

(2)人类活动:

①呼气、大小便、汗液②烟草烟雾

(3)建筑和装饰材料:

①矿渣砖、瓦、水泥:

氡及其子体

②再生材料、化工产品: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甲醛、苯、甲苯、三氯乙烯等)

③石棉

(4)家用化学品:

洗涤剂、清洁剂、粘合剂、涂料、除害药

(5)室外大气污染物进入:

①大气中SO2、NOx、颗粒物等

②冷却空调:

军团

8、水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

水资源种类

卫生学特征

降水

水质较好,矿物质较低,水量无保证,容易受到大气质量的影响。

地表水

水质一般较软,含盐量较少,浑浊度较大,细菌含量较高,溶解氧较高.

浅层地下水

物理性状较好,细菌含量较少,溶解氧较低,硬度较高。

深层地下水

水质透明无色、水温恒定,细菌数较少,盐类含量高,硬度大。

泉水

同浅层和深层地下水

9、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

①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以保证不发生和传播介水传染病

②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

③水的感官性状良好

④应经消毒处理并符合出厂水消毒剂限值及出厂水和官网末梢水消毒剂余量的要求。

10、生活饮用水的细菌学指标

(1)细菌总数:

指在1ml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37℃培养24h后生长的细菌菌落。

标准:

细菌总数限值为100CFU/ml。

意义:

评价水质清洁度和考核净化效果的指标。

(2)总大肠菌群:

包括人和温血动物粪便、植物、土壤中的大肠菌群;标准:

每100m1水样中不得检出;意义:

评价饮用水水质的重要指标

(3粪大肠菌群:

标准:

每100m1水样中不得检出。

来源:

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

(4)游离性余氯:

氯化消毒时,加氯接触一定时间后,水中所剩余的游离氯量。

意义:

饮用水氯化消毒的评价指标,是管网是否有二次污染的信号。

11、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①水源一次大量污染后,可出现爆发性流行,绝大多数病例的发病日期集中在该病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但如果水源经常受污染,则病例可终年不断。

②病例的分布和供水范围一致,绝大多数患者多有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

③一旦对污染源采用治理措施,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12、饮用水的净化(purification)目的

除去水中的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清楚水中可能存在的原虫包囊以及大大降低水中微生物含量,改善水的感官性状。

13、混凝沉淀(coagulationandprecipitation)的原理

①压缩双电层作用

②电荷中和作用

③吸附架桥作用

14、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

①水中微粒的性质、粒度和含量:

微粒少时,混凝效果差。

②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和离子的成分和含量。

③水温:

水温低时,絮凝体形成慢,颗粒细小,松散。

④水的PH和碱度:

影响水解产物存在形态。

⑤混凝剂的种类、质量和用量。

⑥混凝剂投加方式、搅拌方向、快慢和反应时间。

15、水的消毒(disinfection)目的

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尚不能保证去除全部病原微生物。

为了使水质符合饮用水各项细菌学指标的要求、防止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必须进行水的消毒,以杀灭病原体。

16、简述甲基汞中毒的发病机制?

甲基汞可通过生物体表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

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率为95%到100%经吸收进入血液后,被红细胞膜的脂类吸收而侵入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巯基结合,随着血流通过血脑屏障侵入人脑组织。

甲基汞随血流通过胎盘组织,侵入胎儿的脑组织,从而对胎儿的脑细胞造成更为广泛的损害。

17、慢性甲基汞中毒(水俣病)的临床表现和特异性体征:

①最突出的症状是精神神经症状,常见症状包括感觉障碍、共济失调、视野缩小、听力障碍、语言障碍、眼球运动异常、智力减退及震颤无力等。

症状往往从感觉障碍开始,依次出现共济失调、语言障碍、视野缩小和听力障碍等。

严重者可致全身瘫痪、精神错乱,甚至死亡。

②Hunter-Russel综合征:

水俣病特异体征,末梢感觉减退,视野向心性缩小,共济运动失调,听力障碍和语言障碍。

18、氯化消毒(Chlorination)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1)氯化消毒的基本原理

氯溶于水后水解生成次氯酸和次氯酸根

Cl2+H2O→HOCl+H++Clˉ

HOCl→H++OClˉ

漂白粉和漂白粉精在水中均能水解成次氯酸

2Ca(OCl)Cl+2H2O→Ca(OH)2+2HOCl+CaCl2

Ca(OCl)2+2H2O→Ca(OH)2+2HOCl

③次氯酸易于穿过微生物的细胞壁;是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使其通透性增加;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酸的致死性破坏。

2)氯的杀菌作用机制:

①穿透微生物细胞壁②强氧化作用③对病毒的作用

3)氯化消毒的影响因素

①加氯量和接触时间

②水的PH值

③水的温度

④水的浑浊度

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19、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特点(Characteristic)是什么?

(1)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

(2)疾病的发生与地质中某种化学元素之间明显相关

(3疾病的发生与当地人群某种化学元素的总摄入量之间存在摄入量-反应关系

20、地方性甲状腺肿(endemicgoiter)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诊断。

(1)发病原因:

1)缺碘—最主要原因

2)致甲状腺肿物质(常与缺碘联合作用)

有机硫化物—杏仁、木薯、黄豆、核桃仁

有机物—生物类黄酮、酚类、有机氯化物

无机物—钙、氟、镁

3)其他原因:

营养缺乏、高碘等

(2)临床表现:

①早期:

甲状腺轻度肿大,无自觉症状

②中晚期:

呼吸及吞咽困难

(3)诊断

1)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①甲状腺肿大

②具有地方性

③实验室检查:

甲状腺吸I131率呈“饥饿曲线”

2)诊断标准

①居住在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

②甲状腺肿大超过本人拇指末节或有结节

③排除其他甲状腺疾病:

甲亢、甲状腺炎、甲状腺癌

④尿碘低于50g/g肌酐,甲状腺吸131I率呈“饥饿曲线

21、地方性克汀病/呆小症/白痴病(Endemiccretinism)的临床表现、防治措施及诊断。

(1)临床表现:

呆、小、聋、哑、瘫

1)智力低下:

是地方性克汀病的主要症状,轻重程度不一

2)聋哑:

多为感觉神经性耳聋

3)生长发育落后:

身材矮小,下肢尤其短小;婴幼儿生长发育落后;克汀病面容;性发育落后

4)神经系统症状:

下肢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

5)现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状:

粘液水肿,皮肤干燥,弹性差,皮脂腺分泌减少;精神及行为改变,表现为反应迟钝,嗜睡,对周围事情不感兴趣

6)甲状腺肿:

神经型克汀病患者多见,

(2)诊断:

1)必备条件

a.出生、居住在碘缺乏地区

b.有精神发育不全,主要表现在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

2)辅助条件

a.神经系统症状

b.听力障碍;语言障碍;运动神经障碍

c.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状

d.身体发育障碍;克汀病形象;甲状腺功能低下表现

3)诊断原则:

必备条件加至少一项辅助条件。

(3)防治措施

①碘盐②碘油③口服碘化钾④甲状腺制剂

22、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fluorosis)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原因、机制、防治措施是什么?

(1)氟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

分布广泛,地下水中含量多,多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2)病区类型:

①饮水型②燃煤污染型③饮茶型

(3)人群分布:

①病区儿童均可患氟斑牙②成年人多见氟骨症

③无性别差异④外来居民易患病

(4)发病原因和机制

1)发病原因:

摄入过量氟

2)发病机制:

①破坏钙、磷代谢②对牙齿的影响③抑制酶的活性

(5)防治措施

1)治疗原则:

①控制和减少氟摄入量②合理膳食

③药物治疗④氟斑牙治疗⑤其他

2)预防:

减少氟的摄入

a.更换水源、饮水除氟

b.改炉改灶、改变食物保存方法

c.调整生活习惯

23、氟斑牙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釉面光泽度改变—白垩样改变(牙齿表面部分或全部釉面失去光泽,出现不透明的白垩样或粗糙似粉笔样的条纹、斑点、斑块,或整个牙面呈白色大理石样改变。

2)釉面着色—黄至黑色

3)釉面缺损

(2)诊断依据:

①生长在高氟地区②有氟斑牙的临床表现

24、氟骨症(skeletalfluorosis)的症状,体征及诊断依据。

(1)症状

①疼痛——持续性酸痛刺痛或刀割样痛

②神经症状——感觉异常;运动异常

③肢体变形——脊柱生理弯曲消失,活动受限

④其他——类神经征;胃肠系统功能紊乱

(2)体征

①硬化型:

骨质硬化为主②混合型:

骨质硬化的同时伴有软化

(3)诊断依据

1)流病调查:

生活在高氟地区,有高氟摄入史(空气.水.食物)

2)临床表现:

氟斑牙伴骨关节痛,肢体或躯干变形

3)X线表现:

骨及骨周软组织有氟骨症X线表现

4)实验室检查:

尿氟含量超过正常值

25、氟骨症治疗

无特效治疗方法。

原则:

控制和减少氟摄入量;合理膳食;药物治疗;氟斑牙治疗;预防—减少氟的摄入;更换水源、饮水除氟;改炉改灶、改变食物保存方法。

第三章食品与健康

营养:

指人体摄入、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良好健康状态的动态过程。

营养素:

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即通过食物获取并能在人体内被利用,具有供给能量、构成组织及调节生理功能的物质。

生物学价值(BV):

蛋白经消化吸收后,进入机体可以储留和利用的部分。

必需氨基酸(EAA):

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须每日由膳食供给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氨基酸。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由于各种蛋白质中EAA的含量和比值不同,故可将富含某种EAA的食物与缺乏该种EAA的食物互相搭配而混合食用,使混合蛋白质的EAA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

SPA:

是指人体摄食过程中引起的额外的能量消耗。

这是摄食后一系列消化、吸收、合成活动,以及营养素与营养素代谢产物之间相互转化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

必需脂肪酸(EFA):

指人体不能合成而又不可缺少,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

食物污染:

指食物受到有害物质的侵袭,造成食品安全性,营养性和感官性状发生改变。

食品添加剂:

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食源性疾病:

指通过摄取食物而使各种致病因子进入人体,从而引起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GI:

不同种类食物的糖类参与食物比较,其升高血糖能力的大小。

葡萄糖的GI是100.

食物中毒:

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转基因食物:

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食物变态反应:

是指食物进入人体后,机体对之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或组织损伤,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1、营养素的功能?

①供给机体基础代谢活动和劳动所需的热能

②构成机体组织成分

③调节生理功能。

④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2、钙的生理功能?

①构成骨骼和牙齿的成分

②维持心脏、神经核肌肉兴奋性的正常传导和感应性

③促进体内酶的活动

④参与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及毛细血管渗透压

⑤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对维持生物膜的正常通透性有重要作用。

3、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

主要来源?

参考摄入量?

(1)评价:

①蛋白质含量(是评价食物蛋白质价值的基础)

②蛋白质消化率(是指蛋白质可被消化酶分解的程度)

③蛋白质利用率(是指食物蛋白质被消化吸收后在体内的被利用程度)

④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及模式(蛋白质生物学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

于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比值)。

(2)来源:

动物性食物、大豆及其制品。

(3)参考摄入量:

成人1.16g/(kg.d)

4、影像钙吸收的因素

①钙离子与草酸、植酸、脂肪酸、过量的磷酸盐均可形成不溶性钙盐而影响吸收;②一些碱性药物如抗酸药、肝素等可使胃肠内的PH升高,是钙吸收降低;

③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均可妨碍钙的吸收。

④维生素D、乳糖、某些氨基酸(赖氨酸、色氨酸、精氨酸等)则有利于钙的吸收。

5、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①构成人体组织、调节生理功能:

胶原蛋白、骨架蛋白;酶蛋白、含氮类激素、IG②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