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51533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微生物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微生物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微生物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微生物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重点.docx

《微生物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重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重点.docx

微生物重点

一、名词解释

1、间体:

是一种由细胞膜内陷而形成的囊状结构,其内充满着层或管状的泡囊。

2、荚膜:

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有固定层次且层次较厚(大于200nm)的透明胶状物质荚膜。

3、芽孢:

芽孢就是有些细菌(多为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高度浓缩脱水所形成的一种壁厚、抗逆性很强的球形或椭圆形的休眠体。

4、伴孢晶体:

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5、菌落:

在固体培养基上,微生物单细胞或同种多细胞,局限在一起大量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群落。

6、鞭毛:

是生长在某些细菌体表的细长、呈波浪状弯曲的丝状物,其成分为蛋白质,数目一根或数根,具有运动功能。

7、假菌丝:

有些酵母菌在出芽生殖时,如果长大的子细胞与母细胞不立即分离,其间仅以狭小的面积相连,这种藕节状的细胞串称为假菌丝。

8、菌丝和菌丝体:

单根的管状的丝状体称菌丝。

许多分支菌丝相互交织形成的菌丝集团称菌丝体。

9、病毒粒子(毒粒):

以颗粒形式存在的一个成熟的具有潜在感染力的单个病毒。

10、温和噬菌体:

有些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将自身核酸整合到宿

主细胞的核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不引起宿主

细胞裂解,这样的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11、烈性噬菌体:

凡在短时期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复制、成熟

(装配)和裂解(释放)5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

噬菌体。

12、前噬菌体:

整合于宿主核基因组上的噬菌体核酸。

13、溶源菌:

是一类被温和噬菌体感染后能相互长期共存,一般不会

出现迅速裂解的宿主细菌。

14、溶源性:

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组整

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同步复制,因此,这种温和

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此即称溶源性或溶源现象。

15、化能无机营养型:

是指一类能以无机物为供氢体、以无机物氧化获得能量来同化合成细胞物质的微生物。

16、化能有机营养型:

是指一类能以有机物为供氢体、以有机物氧化获得能量来同化合成细胞物质的微生物。

17、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是微生物学中常用的一种染色方法。

它是由一位丹麦医生C.Gram于1884年发明的用来区别不同细菌种类的经验染色法。

经革兰氏染色后,染成红色的为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紫色的为革兰氏阳性菌。

18、主动运输:

是在消耗代谢能的条件下,逆浓度梯度有选择地积累营养的过程。

19、基团移位:

指一种既耗能又需要复杂的运输酶系统来完成物质运输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底物在运输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变化。

20、灭菌:

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21、消毒:

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22、巴氏消毒法:

是一种低温湿热消毒法,处理温度变化很大,一般在60~85℃下处理30min至15s,适用于牛奶、啤酒、果酒、酱油等不宜进行高温灭菌的液态风味食品或调料。

此法既可杀灭物料中的无芽孢病原菌,又不影响其原有风味。

23、过滤除菌法:

采用滤孔比细菌小的筛子或滤膜(孔径一般为0.22μm)作成各种过滤器,当空气或液体流经筛子或滤膜时,微生物不能通过滤孔而被阻留在一侧,从而达到除菌的目的。

此法适应于含酶、血清、维生素和氨基酸等热敏物质的除菌。

24、抗生素:

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或人工衍生物,它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干扰他种生物(包括病原菌,病毒,癌细胞等)的生命活动。

25、根际微生物:

生活在从根表面到距根2mm土壤范围内的微生物。

26:

生物固氮作用:

大气分子中的分子氮通过微生物的固氮酶的催化

而还原为NH3的过程,称为生物固氮作用。

27:

硝化作用:

氨态氮经硝化细菌的氧化,转变为硝酸态氮的过程。

28、反硝化作用:

又称脱氨作用,指在厌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气态氮化物(NO、N2O、N2)的过程。

29、菌根:

真菌与植物的根系形成的一类特殊共生体。

30、互生关系:

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他们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相互关系,称为互生。

31、共生关系:

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形成独特结构、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32、拮抗关系:

又称抗生,指有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

二、问答题

1、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

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

答:

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最基本的一个共性是“体积小,面积大”。

2、列文虎克、巴斯德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答:

1、列文虎克:

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的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2、巴斯德:

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②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③发明巴氏消毒法;④免疫学——预防接种

3、简述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构造与成分。

答:

⑴革兰氏阳性菌:

其细胞壁厚度大(一般20~80nm),只有一层(厚而致密的肽聚糖层),壁膜间有周质空间。

其化学组成简单,一般由60~90%的肽聚糖和10~30%的磷壁酸组成。

⑵革兰氏阴性菌:

其细胞壁较薄(15~20nm),有两层(外膜和肽聚糖层),壁膜间有周质空间。

其化学组成较为复杂,主要由脂多糖、脂蛋白、磷脂、蛋白质、肽聚糖组成。

4、革兰氏染色机制机理:

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而G-(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

P23

革兰氏染色法的重要性:

革兰氏染色法是微生物学中常用的一种染色方法,它不仅可以用于细菌形态的观察,还可以用于细菌的分类鉴定。

5、简述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细胞结构及繁殖方式。

⑴细菌:

①基本形态:

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②细胞结构:

一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区,特殊构造包括鞭毛,菌毛、糖被和芽孢。

③繁殖方式:

裂殖为主要方式,也有芽殖。

⑵放线菌:

①形态:

单细胞分支丝状。

菌丝包括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

②细胞构造: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鞭毛(游动放线菌属)。

③繁殖方式:

Ⅰ.通过形成无性孢子(包括分生孢子和孢囊孢子);Ⅱ.通过菌丝片段长出新菌丝繁殖。

⑶酵母菌:

①形态:

通常有球状,卵圆状和椭圆状等。

②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等。

③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方式有芽殖,裂殖和产无性孢子。

有性繁殖通过形成子囊孢子繁殖。

⑷霉菌:

①形态:

单细胞或多细胞分枝丝状。

②细胞构造: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鞭毛等。

③繁殖方式:

Ⅰ孢子繁殖(无性孢子、有性孢子)Ⅱ菌丝片段繁殖。

6、研究细菌的芽孢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

芽孢的有无、形态、大小和着生位置是细菌分类和鉴定中的重要形态学指标。

实践意义:

⑴芽孢的存在有利于提高菌种的筛选效率;⑵有利于菌种的长期保藏;⑶有利于对各种消毒、杀菌措施优劣的判断;⑷制作细菌杀虫剂。

7、缺壁细菌的类型有哪些?

比较它们的差别。

答:

缺壁细菌的类型有:

原生质体,球状体、L-型细菌、枝原体。

L-型细菌是自发突变形成的缺壁类型,原生质体是采用人为方法得到的去壁完全的缺壁类型,球状体是采用人为方法得到的去壁不完全的缺壁类型,枝原体是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的缺壁类型。

8、放线菌菌体的菌丝类型及其功能:

放线菌菌体的菌丝的类型有基内菌丝体、气生菌丝体、孢子菌丝。

功能:

基内菌丝体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功能;大部分气生菌丝体成熟后分化成孢子丝;孢子菌丝通过横割分裂方式,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

10、从结构、功能两方面分别说出霉菌菌丝的类型,并说出霉菌菌丝的一些特化形态及其功能:

结构方面:

根据菌丝中是否存在隔膜,可把霉菌的菌丝分为无隔菌丝和有隔菌丝两大类;

功能方面:

可将霉菌的菌丝分为营养菌丝体和气生菌丝体。

霉菌菌丝的特化形态及其功能:

营养菌丝的特化形态有:

1、假根,具有固着和吸取养料等功能;2、匍匐菌丝,具有延伸功能;3、吸器,具有吸取宿主细胞内的养料的功能;4、附着胞,侵入宿主的角质表皮而吸取养料;5、附着枝,吸取宿主细胞营养;6、菌核,抵御不良环境,抗逆性强;7、菌索,促进菌体蔓延和抵御不良环境;8、菌环和菌网,捕捉对象并吸收其养料;9、气生菌丝主要特化成各种形态的子实体,其主要功能是产生无性和有性孢子。

11、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有何不同?

菌落

细菌

酵母菌

放线菌

霉菌

含水形态

很湿或较湿

较湿

干燥或较干燥

干燥

外观形态

小而突起或大而平坦

较大而突起

小而紧密

大而疏松或大而致密

菌落透明度

透明或稍透明

稍透明

不透明

不透明

菌落与培养基结合程度

不结合

不结合

牢固结合

较牢固结合

菌落颜色

多样

单调,一般呈乳脂状

十分多样

十分多样

菌落正反面差别

相同

相同

一般不同

一般不同

气味

一般有臭味

多带酒香味

带有泥腥味

往往有霉味

原因:

因为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和生理类型不尽相同,所以在其菌落形态,构造等各自特点。

12、简述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

病毒的形态:

病毒的个体非常小,比细菌还小得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它的大小,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的形态多样,有砖形、子弹形、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病毒的结构:

病毒无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衣壳)和内部核酸(核心)组成,二者合称核衣壳,有些复杂的病毒(如动物病毒)在核衣壳外还有包膜、刺突。

繁殖方式:

增殖。

13、以噬菌体为例说出病毒的繁殖过程?

答:

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裂解(详见书P74)

14、什么是一步生长曲线?

它分几期?

它可反映烈性噬菌体的哪些重要参数?

答:

定性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做一步生长曲线;

它分为潜伏期,裂解期,平稳期;

它可反映每种噬菌体的3个最重要的特征参数——潜伏期和裂解期的长短以及裂解量的大小,故十分重要。

15、根据碳源、能源划分可将微生物分成哪些营养类型?

各有什么特点及代表微生物?

答:

微生物营养类型是根据微生物需要的主要营养元素即能源和碳源的不同而划分的微生物类型。

它分为:

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和化能异养型四种。

特点和代表微生物见P92表4-4。

16、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有哪些?

各有什么特点?

答:

⑴单纯扩散特点:

①不消耗能量;②非特异性;③不需要载体蛋白参加;④物质运输的速率随细胞内外物质浓度差的降低而减小,直至在细胞内外达到一个动态平衡;⑤被运输的物质:

小分子量和脂溶性物质,水、气体、甘油和某些离子。

⑵促进扩散特点:

①需要特异性载体蛋白参与;②不消耗能量;③顺浓度梯度运输,运输速度比单纯扩散快;④被运送的物质:

单糖、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等。

⑶主动运送特点:

①有载体蛋白参与;②可有选择的吸收物质;③能逆浓度梯度吸收;④吸收过程需消耗能量;⑤主动运输的物质:

许多无机离子(K+、SO42-、PO43-等)、一些糖类(乳糖、葡萄糖)、氨基酸和有机酸等。

⑷基团移位:

①是一种主动运输类型;②需要复杂的运输酶系统参与;③底物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变化;④主要存在于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细菌中;⑤主要用于糖的运输,脂肪酸,核苷,碱基等也可通过这种方式运输。

17、什么是培养基?

配制培养基的原则是什么?

答:

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配制原则:

⑴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⑵营养物质的浓度配比要适当;⑶控制PH条件;⑷控制氧化还原电位;⑸原材料的选择应经济节约、不污染环境。

18、什么是选择性培养基?

试举一例分析其中的原理。

答:

根据某种或某一类群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要或对某些营养物质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特殊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需微生物的生长的培养基称为选择性培养基。

利用该分离对象对某种营养物质友谊特殊“嗜好”的原理,专门在培养基中加入该营养物,从而把它制成一种加富营养基,如甘露醇可富集自生固氮菌。

19、化能异养型微生物生物氧化产能的方式有哪些?

试比较它们的特点。

答:

氧化产能方式: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发酵。

产能方式

生长条件

最终氢受体

产生ATP磷酸化类型

ATP数(1mol葡萄糖)

有氧呼吸

有氧

O2

底物水平和氧化磷酸化

36或38

无氧呼吸

无氧

无机底物

底物水平和氧化磷酸化

大于2小于38

发酵

有氧或无氧

有机分子

底物水平磷酸化

2

特点:

注:

原核生物有氧呼吸产生38分子ATP,真核生物有氧呼吸产生36分子ATP.

20、细菌的酒精发酵途径如何?

它与酵母菌的酒精发酵有何不同?

细菌酒精发酵的途径:

ED途径中所产生的丙酮酸在微好氧菌中可脱羧成乙醛,乙醛可进一步被NADH2还原为乙醇。

二者不同处:

细菌酒精发酵经ED途径,酵母菌酒精发酵经EMP途径。

21、比较同型乳酸发酵与异型乳酸发酵的差别。

答:

同型乳酸发酵是通过EMP途径发酵,产物只有单一的乳酸。

异型乳酸发酵通过HMP途径发酵,产物不只有乳酸一种还有乙醇,乙酸,CO2,不等量的ATP。

22、何为纯培养?

设计一个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方法。

答:

纯培养:

由单个细胞或同种细胞群繁殖而来的后代。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

⑴取样:

采集较为肥沃的放线菌的高氏一号培养熔化后,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倒平板,制备出无菌的平板备用。

⑶土壤稀释液的制备:

称取1克菜园土,用无菌水进行连续稀释,稀释成10-2、10-3、10-4、10-5的土壤稀释液。

⑷平板接种:

采用涂布法接种,即从10-4和10-5土壤稀释液中分别吸取0.1-0.2mL置于无菌平板上,用无菌涂布棒将土壤稀释液均匀的涂抹于平板上。

⑸培养:

在28℃恒温箱中倒置培养。

(5)纯化:

从平板上挑取所需要的菌落采用平板划线的方法进一步纯化直至得到单菌落。

23、如何能获得分解并利用纤维素作为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的纯培养?

提示:

获得纯培养的方法步骤同22题,但所用培养基应为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

取样时应取种植农作物、蔬菜等的土壤。

24、什么是生长曲线?

单细胞微生物一次性培养的生长曲线有哪几个时期?

各时期有何特点?

对生产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答:

生长曲线:

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试验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分为延滞期、指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各时期特点:

⑴延滞期:

代谢活跃,个体体积、重量增加,不立即进行细胞分裂、增殖,数量不变甚至减少;生长速率常数为零,对外界不良条件敏感。

⑵指数期:

酶系活跃,代谢旺盛。

繁殖速度最快,平均代时(繁殖一代的时间)最短,生长速率常数最大。

细胞的化学组成、形态、生理特性比较一致。

⑶稳定期:

生长速率常数R等于零即处于新繁殖的细胞数与衰亡的细胞数相等。

活菌数的总量达到最大值,代谢物积累达到最高峰。

芽孢杆菌这时开始形成芽孢。

⑷衰亡期:

微生物的个体死亡速度超过新生速度,整个群体呈现负生长状态(R为负值)。

细胞出现畸形、自溶现象,有的微生物细胞产生或释放出一些产物。

如氨基酸、转化酶、抗生素等。

指导意义:

根据生长曲线的特点,在生产实践中应确立缩短延滞期,延长指数期和稳定期的指导思想。

具体措施如下:

缩短延滞期的方法:

采用处于高效菌群指数期的菌种、增大接种量、尽量保持接种前后所处的培养介质和条件一致等方法来缩短或消除延滞期。

延长指数期的方法:

添加速效营养,好氧菌培养时,加大通气量,

注意降温。

延长稳定期的方法:

调节pH;注意降温、通风;中和排除有毒代谢产物;稳定期是生产收获时期,注意把握好收获时机。

25、试述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怎样利用温度因子对微生物进行控制。

答:

1、由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有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组成的而这些反应受温度影响有极其明显,同时,温度还会影响生物大分子的物理状态,例如低温可导致细胞膜凝固,引起物质运送困难,而高温则可使蛋白质变性,任何微生物都有最低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度和最高生长温度,及生长温度三基点。

2、由于高温对微生物有致死作用,因此可利用高温对微生物进行消毒、灭菌,如利用巴氏消毒法消毒牛奶,用加压蒸汽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等。

由于低温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因此可利用低温来保藏菌种或食品,如用冰箱保存菌种、食物。

26、绘出氮素循环图并说明微生物在其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答:

在氮素循环的8个环节中,有六个只有通过微生物才能进行。

(氮素循环图详见课本P258)。

1、生物固氮作用:

微生物将含氮有机物分解产生氨,为整个生物圈开辟氮素营养源。

2、消化作用:

氨态氮经过亚硝化细菌及硝酸化细菌的氧化,转变成硝酸态氮

4、氨化作用:

含氮有机物经微生物的分解产生氨,可在通气或者不通气条件下进行。

6、异化硝酸盐还原作用:

硝酸离子充作呼吸链末端的电子受体而被还原为亚硝酸,能进行这些反应的都是一些微生物。

7、反硝化作用:

又称脱氨作用,硝酸盐转化为气态氮化物,一些化能异养型微生物和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可进行反硝化反应。

8、亚硝酸氨化作用:

指亚硝酸通过异化性还原经羟氨转变成氨的作用。

Aeromonasspp.(一些气单胞菌)、Bacillusspp.(一些芽孢杆菌)和Enterobacterspp.(一些肠杆菌)等可进行此类反应。

27、我国卫生部门所规定的检验饮用水的卫生标准是什么?

答:

1毫升自来水中的细菌总数不可超过100个(37摄氏度,培养24小时),而1000毫升自来水中的大肠杆菌群数则不能超过3个(37摄氏度,48小时)。

28、简述内生菌根、外生菌根的特点。

答:

外生菌根的特点:

菌丝在宿主根表繁殖,交织成致密的网套状构造,称作菌套,以发挥类似根毛的作用;另一特征是菌套内层的一些菌丝可透过根的表皮进入皮层组织,把外皮层细胞逐一包围起来,以增加两者间的接触和物质交换面积,这种特殊的菌丝结构称为哈蒂氏网。

   内生菌根的特点:

在根外形成松散的菌丝网,当其穿过根的表皮而进入皮层细胞內时,即可在皮层中随处延伸,形成内生菌丝;内生菌丝可在皮层细胞中连续发生双支分叉,由此产生的灌木状构造称为丛枝;少数菌根菌的菌丝末端膨大,形成泡囊。

29、试举例说明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答:

1、微生物与微生物的关系:

a互生好氧性自生固氮菌与纤维素分解菌生活在一起时,后者分解纤维素的产物有机酸可为前者提供固氮时的营养,而前者则向后者提供氮素营养物.

b共生典型的例子是由菌藻共生或菌菌共生的地衣,前者是真菌与绿藻共生,后者是真菌与蓝细菌共生。

其中的绿藻或蓝细菌进行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养料,而真菌则以其产生的有机酸分解岩石,从而为藻类或蓝细菌提供矿质元素。

c寄生噬菌体寄生宿主细胞,逐步完成吸附,注入,合成,装配和释放等过程。

d拮抗指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其他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是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

e捕食捕食性真菌捕食土壤线虫。

2、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关系

a互生根际微生物与植物根系

b共生根瘤菌与豆科植物,菌根菌与植物。

c寄生从活的植物细胞或组织中获取其所需营养物才能生存的专性寄生物,如真菌中的白粉菌属。

3、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关系

a共生白蚁、蟑螂等昆虫的肠道中有大量细菌和原生动物。

b寄生病原微生物寄生动物。

C互生肠道内正常菌群与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