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64261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docx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docx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

.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

一、名词解释

1.社会: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制性地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

2.社会学:

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应用社会学:

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构)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

4.社会需要:

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5.文化:

社会学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

这些产品,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6.优势需要:

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7.社会交往:

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

8.角色冲突:

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角色,这些角色又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

角色冲突常使他感到左右为难。

9.角色扮演:

是社会成员具体实践他所担当的角色的过程。

10.“镜中自我”:

是社会学家库利使用的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的概念和理论。

库利认为,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看到了自己。

11.社会化:

即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12.心理上的断乳:

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

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的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13.个性:

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它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4.再社会化:

是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社会化,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对其进行教化的过程。

15.社会群体:

是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靠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人群。

16.初级社会群体:

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17.家庭结构:

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状态。

它包括家庭由多少成员形成,由哪些成员组成的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成。

18.社会组织结构:

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成及各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在这里,前者是从外观上来描述社会组织的结构,后者则是从实质上来分析社会组织的结构。

19.科层制:

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

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有及管理方式。

20.家长制:

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

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特循。

21.社区:

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22.人文区位学:

又称人类生态学,是指借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是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其注重研究不同人群在地域空间上居住与活动分布,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3.城市社区: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它是农村社区不同的另一类人类居住空间和生活组织形式。

24.过度城市化:

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从而造成劳动力供给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

25.社会分化:

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26.社会分层:

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27.阶级: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8.剥削:

所谓剥削,是指社会上一部分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无偿地占有另一个部分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甚至一部分必要劳动。

29.社会制度:

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

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30.制度化优先:

导学P34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规定的社会规范占优先的地位,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优先。

31.规则系统:

是在一定的活动领域内指导人们行为的规则体系,是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以及人们各自行为的规范体系。

32.社会控制:

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的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

33.社会舆论:

也称公意,是社会上众人以言论形式表现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大致相同的看法,是公众对于此一事件或现象的是或非的评价。

社会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发挥社会控制的作用。

34.越轨行为:

也称违规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

越轨行为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它是对社会或群体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

35.社会问题:

是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36.社会解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乃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

它是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概念。

37.就业问题:

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38.贫穷文化论:

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穷文化。

39.社会保障:

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40.社区组织:

也称社区组织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团体或机构认识社区需要,组成社区行动体系,进行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

41.社区发展:

也称社区发展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有问题的社区,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发挥社区合作精神、动员社区内外资源、有计划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42.社会工作:

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43.社会变迁:

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

44.生活方式: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与特征。

45.社会流动:

可以有广义、狭义两方面涵义。

从广义讲是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

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46.社会革命:

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

47.社会现代化:

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

48.世界体系论:

该论理是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家沃勒斯坦首先提出。

它提出世界一个整体,是一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它认为在整个世界体系内,西方发达国家是通过经济和不平等的贸易来剥削和掠夺不发达国家。

49.“第三次浪潮”:

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夫认为人类从农业革命文明,进入工业革命文明,现在又进入新技术,新材料开发的新的文明时期,他称之“第三次浪潮”,也有人称之为“第四次产业革命”。

50.社会趋同论:

该理论最早是由荷兰著名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64年提出来的,其观点是:

在社会现代过程中,不同的社会起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具体条件也不尽一样,经过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化和世俗化,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

51、全球发展理论:

是由罗马俱乐部提出的,该理论是把全球看成一个整体,提出了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全球系统观点。

 

二.填空题

1.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

2.人要进行两种生产:

一种是(生活资料)的生产;一种是(人的自身)的生产。

在生产中体现出两种关系即:

(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

3.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在(1891)年。

4.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的原理》定名为(《群学肄言》)。

5.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结构的总和)。

6.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是从(实际调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7.社会学学科按传统的分类方法大致分为(理论社会学)、(经验社会学)、(应用社会学)。

8.需要的社会性是指需要的提出和满足都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9.按照需要的(对象)。

我们把它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规范需要三类。

10.(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11.马克思的需求的(社会性)和(相对性)论点至关重要,它奠定了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相对贫穷和绝对贫穷的理论。

12.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13.马克思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

14.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15.根据(交往的形式),把社会交往划分为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

16.社会文化的传播有两种不同的渠道:

即(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渠道。

17.冲突的根源是(社会资源相对有限)、特点是(破坏性)。

18.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对符号相互作用论做出了贡献,他强调个人主观的(情境定义)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

19.人际关系的明显特点:

(直接交往)和(情感性)。

20.从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看,社会关系可以分为(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

21.集体行为的特征:

(非组织性)、(突发性)、(反常性)。

22.根据(交往的形式),把社会关系可以分为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

23.(米德)是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

24.人的社会化进程,是指人的需要与社会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变化的过程。

25.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6.人的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包括人有脑力劳动的条件、人有较长依赖生活期、(人有语言能力)、(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27.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是解释人类学习活动、学习能力的权威学说。

28.`社会化的基本过程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29.(语言)是人们相互传递的信息,感情的象征符号之一。

30.社会群体的形成原因有二:

一是个人层次上,是人进行(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二是群体层次上,能够满足人类的(某些需要)。

31.在社会学中,通常按照群体成员之间互动的特点,把社会群体分(初级社会群体)。

32.初级群体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来的。

33.家庭的发展经历了(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四个阶段。

34.从家庭结构角度,通常把家庭划分(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它家庭)。

35.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交换)。

36.现代组织的组织过程包括如下基本内容(岗前培训)、工作过程标准化、工作技能标准化、(成果标准化),其间贯穿着工作人员间的相互调整及领导的直接监督。

37.提出“经济人”假设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是(泰罗)。

38.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

人是(社会人)。

39.当代管理学派反映出当代管理论的两种特点:

一是受(系统理论)的影响,一是借助数学工具、计算机将组织管理(模式化)、(最优化)。

40.我国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家长制管理较为普遍)、(行政因素干预管理)、(重人性)、(轻规则)。

41.依据组织的(严密程度)可以将社会组织划分为正式组织的非正式组织。

42.社区一词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先使用的。

43.我国的社区研究首先是从以(吴文藻)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开始。

44.社区分析的框架有(人文区位学)、(文化人类学)、(社会系统理论)三种。

45.农村居民的生活特征表现为(节奏慢)、自给性强、(生活水平低)、同质性高。

46.按城市的功能可以把城市划分为(政治城市)、工业城市、(商业城市)、文化城市和(旅游城市)等。

47.实现城乡融合的途径有以下三个观点(优先发展农村)、(优先发展城市)、(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48.根据人口与地域两个特征可以把社区划分为巨型社区、中型社区和(微型社区)。

49.农村的居住特征主要体现为(大聚居、小分居)的居住方式。

50.城市社区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工作共同体。

51.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而分化的生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种族)、(智力)等,社会文化条件包括(国家、民族文化的差异)、社会各阶层、阶级和其它集团的区别。

52.解释社会分层的三种理论是:

(功能论)、(需要论)、(天才论)。

53.历史上最使人瞩目的分层形式有(等级论)、(种姓制)和(阶级)。

54.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55.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指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56.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是财富、(声望)、权力。

57.社会分层是社会阶级内部的(分层化)和阶级外部的游离化。

58.阶层的划分包括人们的社会地位的高低、(政治权力)和其他社会因素。

59.本原的社会制度包括(家庭制度)和(经济制度)。

60.派生的社会制度包括(政治制度)、(宗教制度)和(教育制度)。

61.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概念系统)、(设备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

62.制度建设与(政治改革)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应同步进行。

63.社会控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业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提出来的。

(1901)年他出版了名为《社会控制》的论文集。

64.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使人们遵从(社会行为规范)。

65.道德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的。

66.社会舆论的控制与约束作用是靠(环境压力)来实现的。

67.社会失范论从(社会结构)失调,人们失去可以遵循的行为规范的角度解释越轨行为。

68.标签论认为越轨不在于行为本身,而是(社会反应他人定义即加标签))的结果。

69.犯罪预防的措施有(教育)、(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63、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人与环境关系)失调两个方面。

70.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71.我国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数量庞大)、(人口素质低)。

72.我国面临就业问题主要是(新增劳动力就业)和解决(隐性失业)两个方面。

73.解释贫穷问题的理论有三种:

贫穷的恶性循环论、(贫穷文化论)、(社会环境剥夺论)。

74.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依赖的关系,顺应关系和(掠夺关系)。

75.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有(政治原因)、人口惯性、(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

76.失业有(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两种存在形式。

77.在就业和失业之间有一个过渡状态,即(不充分就业或隐性失业的状态)。

78.社会保障的实质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缓解各种社会问题。

79.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三项内容。

80.社会保障源于欧洲中世纪的(慈善事业)。

81.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会工作)。

82.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范畴:

有(农村救灾)、“五保”制度,(合作医疗)、扶贫。

83.经济保障、社会性、合法性和人道主义是(社会保障)的特点。

84.社会保障是面向全社会的,但其直接对象是正常物质生活方面遇到(重大威胁)的社会成员。

85.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

86.我国乡村建设运动实践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晏阳初)和梁漱溟。

87.我国的就业保障制度采用高就业、低工资、(高补贴),(高福利)的做法。

88.邹衍认为历史的发展按(五行相胜)的循环顺序进行的。

89.“文化类型”说是由(索罗金)提出的。

90.社会均衡论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和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等。

91.社会流动按流动方向划分有(水平流动)、(垂直流动);按运动方向参照划分(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

92.哲学家维科认为世界各民族都经历了神的统治(神灵时代)、贵族统治(英雄时代)、人民统治(凡人时代)三个历史阶段。

86、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提出了“(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论。

93.社会流动常常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是社会选择的一种途径。

94.父母的社会地位与子女的社会地位的比较是指(代际流动)。

95.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纺织业的兴起);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电子制造的电力应用);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原子能)的利用,(宇航事业)为主要标志的兴起,(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微电脑)的广泛应用。

96.未来社会学分为三个学派:

(经院学派)、罗马俱乐部学派、(赫德森学派)。

97.我国现代化战略的确定的依据是(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98.依附理论的代表人物(弗兰克),认为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关系是宗主与卫星的关系。

99.世界体系论是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家(沃勒斯坦)首先提出的。

100.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个研究报告是委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等人提出的(《增长的极限》)。

101.在研究现代化问题是有一个突出的机构是(罗马俱乐部)。

三.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A)。

【A、中国B、美国C、英国D、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C)。

【A、语言B、思维C、劳动D、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C)。

【A、《社会学研究》B、《社会学原理》C、《实践哲学教程》D、《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B)。

【A、严复B、康有为C、梁启操D、陈千秋】

5.理论社会学又称(A)。

【A、纯粹社会学B、经验社会学C、应用社会学

D、教育社会学】

6.文化是指(D)。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D、人类创造的的所有财富】

7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A、弗洛伊德B、莱格C、米德D、马斯洛】

8.“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A、生理的B、安全的C、归属的与爱

D、自尊的】

9.“得到支持和友爱”属于哪种需要。

(B)【A、安全的B、归属的与爱的

C、自尊的D、自】

10.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具有(C)。

【A、阶级性B、客观现实性

C、社会制约性D、自然约束性】

11.“镜中自我”是谁提出的(B)。

【米德B、库利C、布卢默D、托马斯】

12.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A)。

【A、朋友谈心B、观众看电影C、顾客的摩肩擦背D、乘客之间前拥后挤】

13.“不同的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应】

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个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B)。

【A、角色扮演B、角色冲突C、角色中断D、角色失败】

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C)。

【A、赶时髦B、抢购C、春游D、球迷闹事】

16.以下哪种关系属于次级社会关系(A)。

【A、工作单位中的同事关系B、家庭关系C、地缘关系D、血缘关系】

17.一位业务经理与职员、总经理、其他业务经理等人建立不同角色关系,叫做(D)。

【A、复式角色B、自致角色C、实际角色D、角色丛】

18.“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

【享受主义B、权力主义C、观主义D、乐观主义】

19.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B)。

【A、形式运算B、具体运算C、感知运算D、前运算】

20.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B)。

【A、心理上的矛盾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C、心理上的紧张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2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D)。

【再社会化B、特殊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

22.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B)。

【A、规模小B、人际关系密切C、存在长久D、综合性功能】

23.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其他家庭】

24.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是(B)。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其他家庭】

25.以下哪种群体属于初级社会群体(D)。

【A、同事B、军人C、师生D、儿童游戏群】

26.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作用相互形成关系状态是(B)。

【A、家庭的定义B、家庭结构C、家庭作用D、家庭类型】

27.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28.管理学家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C)。

【A、泰罗B、法约尔C、麦格雷戈D、梅奥】

29.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B)。

【A、家长制B、古典管理理论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D、当代管理理论】

30.体现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的理论是(A)。

【A、家长制B、古典管理理论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D、当代管理理论】

31.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C)。

【A、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B、能更快地实现社会效益C、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D、能促进工作积极性】

32.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D)。

【A、城乡对立B、缩小城乡差别C、农村发展为城市D、城乡协调发展】

33.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A)提出的。

【A、芝加哥学派B、纽约学派C、华盛顿学派D、哈佛大学学派】

34.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A)。

【A、帕森斯B、斯宾塞C、库利D、丁伯根】

35.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B)。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