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针灸推拿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39214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九章《针灸推拿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第十九章《针灸推拿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十九章《针灸推拿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十九章《针灸推拿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十九章《针灸推拿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九章《针灸推拿学》.docx

《第十九章《针灸推拿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九章《针灸推拿学》.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九章《针灸推拿学》.docx

第十九章《针灸推拿学》

第十九章《针灸推拿学》

一、针灸推拿学问答

1.试述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反应。

经络的生理功能:

①通达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官窍。

②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调节脏腑机能。

③经络感应传导,调节机体平衡。

④卫外固表,抗御外邪。

经络的病理反应:

①反应病侯。

②传注病邪

2.十二经脉在人体体表分布有哪些规律?

①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②凡属六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③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④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小指在后的体位,将上下肢内外侧均分成前、中、后3个区线,其中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除外,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3.试述十二经的循环流注规律。

十二经脉的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到足厥阴肝经为止,再由肝经复出于肺,为此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十二经脉流注顺序:

手太阴肺经一手阳明大肠经一足阳明胃经一足太阴脾经一手少阴心

经一手太阳小肠经一足太阳膀胱经一足少阴肾经一手厥阴心包经一手少阳三焦经一足少阳胆经一足厥阴肝经一(复回至)手太阴肺经。

4.试述十二经的表里络属关系。

十二经脉表里络属: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

5.试述十二经的走向及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便构成了一个整体循环。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四肢末端交接;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6.试述十四经脉的起止穴位、起止部位及交接部位。

手太阴肺经:

起穴为中府,止穴为少商。

起于中焦,交于食指桡侧端。

手阳明大肠经:

起穴为商阳,止穴为迎香。

起于食指末端,交于鼻孔侧。

足阳明胃经:

起穴为承泣,止穴为历兑。

起于鼻翼两侧,交于足大趾内侧。

足太阴脾经:

起穴为隐白,止穴为大包。

起于足大趾内侧,注心中。

手少阴心经:

起穴为极泉,止穴为少冲。

起于心中,交于小指桡侧末端。

手太阳小肠经:

起穴为少泽,止穴为听宫。

起于小指尺侧端,交于目内眦。

足太阳膀胱经:

起穴为睛明,止穴为至阴。

起于目内眦,交于小趾外侧端。

足少阴肾经:

起穴为涌泉,止穴为俞府。

起于足小趾下,交于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

起穴为天池,止穴为中冲。

起于胸中,交于中指指端。

手少阳三焦经:

起穴为关冲,止穴为丝竹空。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交于目外眦。

足少阳胆经:

起穴为瞳子髎,止穴为足窍阴。

起于目外眦,交足大趾毛际。

足厥阴肝经:

起穴为大敦,止穴为期门。

起于足大趾外侧端,流注肺。

督脉:

起穴为长强,止穴为龈交。

起于小腹内下极之输,止于上唇内。

任脉:

起穴为会阴,止穴为承浆。

起于小腹中极之下,止于眼眶内。

7.简述手三阴经在四肢的循行部位与终止处。

手太阴肺经,循上肢内侧前缘下行止于拇指桡侧端(少商)。

手少阴心经,循上肢内侧后缘下行,终止于小指桡侧端(少冲)。

手厥阴心包经,沿上肢内侧正中下行,止于中指的尖端(中冲)。

8.简述足三阳经在体表的分布和手三阴经走向的共同点。

在体表,足阳明胃经行于前(胸腹面),足少阳胆经行于躯干的侧面,足太阳膀胱经行于后(背面)。

手三阴经即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它们走向的共同点都是从胸走手。

9.何谓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

10.奇经八脉有何特点及作用?

奇经八脉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故无阴阳表里的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有联系,故称“奇经”。

除任、督二脉有专穴分布于体表外,其他经脉均无专穴分布。

即无脏腑所属、无阴升阳降、无表里相合。

奇经八脉的作用:

奇经八脉在生理上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起到了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任脉为阴脉之海,调节诸阴经经气。

督脉为阳脉之海,调节诸阳经经气。

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血海,涵蓄十二经气血。

带脉具有约束诸经的作用。

阴维脉合于任脉,与六阴经相联系。

阳维脉合于督脉,与六阳经相联系。

阴跷脉、阳跷脉,共同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的开合功能。

11.试述奇经八脉的循行。

督脉:

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沿腰背后正中线循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止于龈交(上唇内唇系带)。

任脉:

起于胞中(小腹中极之下),出于会阴,上循毛际,沿胸腹前正中线循行,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冲脉:

与足少阴肾经并行,上至口唇。

带脉:

起于胁下,环腰一周。

阴维:

起于小腿内侧筑宾,并足太阴、厥阴上行。

阳维:

起于足跟外侧金门,并足太阳等上行。

阴跷:

起于足跟内侧照海,随足少阴经上行。

阳跷:

起于足跟外侧申脉,随足太阳经上行。

12.试述任督二脉的功能、主治概要。

任脉的功能和主治概要:

任,有担任、妊养之义。

由于六阴经均与任脉相交会,后者能调节全身六阴经的经气,故任脉有“总任诸阴”,和“阴脉之海”之说。

任脉起于胞中,有“主胞胎”的功能,即与生育功能有关。

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症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病症证。

督脉的功能和主治概要:

督,有总督、督促之义。

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

故督脉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

因为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其脉气与各阳经都有联系,又因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与脑和脊髓有密切的联系,故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项、头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13.何谓络脉?

络脉主要有哪几种?

有哪些主要生理功能?

所谓络脉,是经络系统的分支,较经脉为细,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譬如网络,在经脉之间起着联络的作用的一种组织。

络脉有十五络脉、孙络和浮络三种。

络脉的生理功能,除了和经脉一样运行气血,灌注肢节,濡养周身之外,还有联络各经脉的作用。

14.何谓十五络脉?

其循行分布有何特点?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计十五络。

①十五络脉中,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别行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于阴经。

②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以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以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穴分出以后散布于胸胁。

15.十五络脉有何作用?

十五络脉的作用主要是沟通表里两经。

任脉别络散于腹,沟通腹部之经气;督脉别络散布于头,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之经气:

脾之大络散于胸胁,沟通胸胁部之经气。

其分出的孙络和浮络,遍布全身,联系全身和输布气血于各部。

16.何谓十二经别?

为何有“六合”之称?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

(入),再浅出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相表的阳经经脉(合),由此将十二经别汇合成六组,称为“六合”。

17.十二经别的作用及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①经别通过离、入、出、合的循行分布,加强了体表经脉与脏腑之间的联系,使十二经脉对人体各部分的联系更趋周密,扩大了经穴主治的范围。

如手足六阴经穴位之所以能主治头面五官疾病,与阴经经别合于相表的阳经而上头面的理论是分不开的。

②突出了头面部经脉和穴位的重要性及其主治范围。

18.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主治作用有何异同?

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都能加强表里经的联系。

但十五络脉在外,各有一络穴及主治病症;而十二经别在内,无所属穴位及主治病症。

19.何谓十二经筋?

有何分布特点及作用?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

分布特点:

连属于十二经脉,起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结聚于关节骨骼。

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求九页(面部);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部);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部);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部)。

功能作用:

具有联结筋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20.何谓十二皮部?

皮部是经络系统在体表的分布,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部位。

广义的皮部是指人体体表部位而言,是机体的卫外屏障。

狭义的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位。

21.何谓四海?

何谓气街?

所谓四海,是指人体气血营卫产生、分化和汇聚的四个重要部位,即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

脑为髓之海(头部)。

冲脉为血之海(下腹部)。

膻中为气之海(胸部)。

胃为水谷之海(上腹部)。

所谓气街或四街,是经气纵横汇通的共同径路。

气街有胸气之街,腹气之街,头气之街,胫气之街。

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

气在胸者,止之于膺与背俞。

气在腹者,止之于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

气在胫,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

22.气街与四海的部位有何类似?

“四街”理论说明头、胸、腹(背)、胫是经气流行集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

“四海”的部位与“四街”类似,即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

23.如何理解四海、气街与三焦的划分有相通之处?

四海位于头、胸、腹;气街以头、胸、腹、胫划分;而三焦是就胸、腹来分。

气海一胸气街,从三焦来说属上焦,其部位为胸部;从三焦来说中下两焦,均在腹部,乃水谷之海和血海所在,通腹气街。

腹气街不妨分为上腹气街和下腹气街,以与水谷之海、血海及中焦、下焦相配合。

24.何谓“一源三歧”及“四根三结”。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

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故称为“四根三结”。

25.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有何指导意义?

标本、根结、气街、四海是关于经气纵横关系的理论,它在以十二经脉为主体,以奇经八脉为错综联系的基础上,又从经气的纵向和横向方面讨论若干规律性的认识,以指导临床辩证和用穴。

根与结、标与本主要分析经络的纵向关系,气街与四海主要分析经气的横向关系,其间又是互相联系的。

26.何谓标本根结?

“标”和“本”,是指十二经脉之气集中和弥散的部位。

经脉的“本”,是指经气集中的本源部位,“本”在四肢的下部;“标”,是指经气弥漫的散布部位,“标”在头面胸背等的上部。

“根”,和“结”是指十二经脉之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

“根”,是经气所起的根源处,为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是经气所归的结聚处,在头面、胸、腹的一定部位和器官。

足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目);足阳明根于厉兑,结于亢颡(鼻咽);足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耳);足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胃);足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舌下);足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膻中(胸)。

27.何谓根、溜、注、入?

根、溜、注、入是指手足三阳经脉气出入流行的部位,“根”是经气所起的根源处,多为井穴;“溜”是经气所流经之处,多为原穴或经穴;“注”,是经气所灌注之处,多为经穴或合穴;“入”,是经络之气所进入之处,上部为颈部各阳经穴,下部为络穴。

28.循于耳部的经脉、入耳中的经脉各有那几条?

循于耳部的经脉主要有四条:

足阳明胃经,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手太阳小肠经。

至目锐眦,却入耳中;手少阳三焦经,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后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足少阳胆经,上抵头角,下耳……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入耳中的经脉主要有:

手太阳小肠经: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手少阳三焦经: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足少阳胆经: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29.与眼部有联系的经脉有哪几条?

与眼部有联系的经脉主要有8条:

足阳明胃经,旁纳太阳之脉;手太阳小肠经,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其支者,别颊上出面抵鼻,至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足厥阴肝经,上入颃颡,连目系;任脉,循面,入目;手少阴心经,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30.何谓腧穴?

其分类及治疗作用(主治规律)有哪些?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病施术的刺激点。

主要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①十四经穴:

是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

②经外奇穴:

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一定的位置,但至今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③阿是穴:

亦叫“压痛点”、“天应穴”,它们以痛为腧,既无具体的名称,又无固定的位置,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腧穴。

腧穴治疗作用主要有:

①远治作用:

是指十四经脉的腧穴,尤其是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

②近治作用:

是指腧穴可治疗其附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症,这是一切腧穴的共同特点。

③特殊作用(双相作用、特异作用):

是指某些腧穴,对机体某些疾病有相对特异性的治疗作用。

对机体的不同的病理状态具有双向的良性凋整作用亦是腧穴的特殊作用。

31.腧穴有哪些定位方法?

主要有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固定标志法、活动标志法)、手指同身寸法(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简便取穴法等四种。

32.常用的骨度分寸主要有哪些?

头部:

前后发际12寸,耳后两乳突间9寸。

胸腹:

天突至歧骨9寸、歧骨至脐中8寸、脐中至横骨上廉5寸、两乳头之间8寸。

肩胛骨脊柱缘至脊柱正中线3寸。

腋以下至季胁12寸、季胁以下至髀枢9寸。

背腰:

大椎至尾骶之间2l椎。

上肢:

腋前横纹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下肢:

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股骨内上髁)18寸、内辅骨下廉(胫骨内髁下)至内踝尖13寸、髀枢至膝中19寸、膝中至外踝尖16寸、外踩尖至足底3寸。

33.常用骨度分寸中相距12寸的有哪几处?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腋窝顶点至第1l游离肋端;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等为12寸。

34.何谓特定穴?

常用特定穴有哪几类?

如何分布?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称为特定穴。

常用有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募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等。

其中五输穴、原穴、络穴、郗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绝大部分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背俞穴、募穴分布在胸腹、背腰部;八会穴分布在四肢躯干;交会穴分布在全身经脉。

35.试述五输穴的定义、含义、五行属性。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部位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

五输穴的含义: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得部位,即“所注为输”。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五输穴的五行属性:

六阳经井、荥、输、经、合分别属金、水、木、火、土,六阴经井、荥、输、经、合分别属木、火、土、金、水。

(阳井金,阴井木)

36.什么是原穴、络穴,各有何治疗作用?

原穴:

“原”即本源、原气之意,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合称“十二原”。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络穴:

“络”即联络之意,分布于表里两经联络处的穴位。

十五络脉由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称络穴。

十二经各有一络穴,加上任脉络穴、督脉络穴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

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原穴有调整其脏腑经络虚实各证的功能。

络穴可主治其络脉的病症,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其相表里之经的病症及相应的络脉病症。

原穴、络穴可以单独应用,也可配合应用。

原穴对治疗内脏病有重要作用,络穴的主治特点在于治疗表里两经的有关病症。

表里经原穴络穴配合应用,先病取原,后病取络,称为原络配穴法,又称主客配穴法,治疗表里两经病症。

37.十二经原穴、十五络穴的名称及归经。

手太阴肺经一太渊(原)、列缺(络)

手少阴心经一神门(原)、通里(络)

手厥阴心包经一大陵(原)、内关(络)

足太阴脾经一太白(原)、公孙(络)

足少阴肾经一太溪(原)、大钟(络)

足厥阴肝经一太冲(原)、蠡沟(络)

手阳明大肠经一合谷(原)、偏历(络)

手少阳三焦经一阳池(原)、外关(络)

手太阳小肠经—腕骨(原)、支正(络)

足阳明胃经一冲阳(原)、丰隆(络)

足少阳胆经一丘墟(原)、光明(络)

足太阳膀胱经一京骨(原)、飞扬(络)

督脉别络一长强;任脉别络一鸠尾;脾之大络一大包。

38.何谓“以输为原”?

由于三焦散布原气运行于外部,阳经的脉气较阴经盛长,故阳经输穴、原穴分立,阴经输穴原穴合一,即“阴经之输并与原”,或“以输为原”。

39.什么是背俞穴、募穴,各有何治疗作用?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俞穴、募穴分布于人体的躯干部。

背俞穴不仅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症,也可以治疗与五脏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

募穴则多用来治疗六腑病症。

针灸临床治疗脏病、虚证,多取背俞穴;腑病、实证,多取腹募穴,此为“阴病引阳,阳病引阴”之意。

俞募穴还可同时配合运用,治相关脏腑疾病。

称俞募配穴法,尉“前后配穴”。

40.背俞穴、募穴名称及归属。

肝——肝俞(俞)、期门(募)

心——心俞(俞)、巨阙(募)

心包一厥阴俞(俞)、膻中(募)

脾——脾俞(俞)、章门(募)

肺——肺俞(俞)、中府(募)

肾——肾俞(俞)、京门(募)

大肠一大肠俞(俞)、天枢(募)

小肠一小肠俞(俞)、关元(募)

三焦——三焦俞(俞)、石门(募)

胆——胆俞(俞)、日月(募)

胃——胃俞(俞)、中脘(募)

膀胱一膀胱俞(俞)、中极(募)

41.任脉的穴位中有哪些是募穴?

膻中是心包的募穴,巨阙是心的募穴,中脘是胃的募穴,石门是三焦的募穴,关元是小肠的募穴,中极是膀胱的募穴。

42.既是募穴又是八会穴的腧穴有哪几个?

中脘既是胃的募穴又是腑会,章门既是脾的募穴又是脏会,膻中既是心包募穴又是气会。

43.何谓八会穴?

八会穴有何作用?

八会穴即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聚会的八个腧穴。

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骨会大抒、髓会绝骨、筋会阳陵、脉会太渊。

与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相关的病症可选取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

44.何谓八脉交会穴?

其所通经名及相合部位是什么?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八个腧穴。

即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合于心、胸、胃;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足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45.何谓郄穴?

有何主治特点?

郄穴是指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多分布于四肢肘膝以下。

即手太阴肺经一孔最、手少阴心经一阴郄、手厥阴心包经一郄门、手阳明大肠经一温溜、手少阳三焦经一会宗、手太阳小肠经一养老、足太阴脾经一地机、足少阴。

肾经一水泉、足厥阴肝经一中都、足阳明胃经——梁丘、足少阳胆经——外丘、足太阳膀胱经一金门、奇经阳维脉一阳交(足少阳经)、阴维脉一筑宾(足少阴经)、阳跷脉一跗阳(足太阳经)、阴跷脉一交信(足少阴经)。

郄穴的主治特点:

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46.何谓下合穴?

有何作用?

下合穴是指六腑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

即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此又称“手三阳下合腧”)。

胃下合于足三里,胆下合于阳陵泉,膀胱下合于委中。

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证的主要穴位。

47.何谓交会穴?

交会穴是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

交会穴既治疗本经病症,又治疗交会经病症。

48.如何区分八会穴、交会穴、八脉交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八个腧穴。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

八脉交会穴是指四肢部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经穴。

49.试述手三阴经的特定穴。

手太阴肺经:

少商(井穴)、鱼际(荥穴)、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经渠(经穴)、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孔最(郄穴)、尺泽(合穴)、中府(募穴、交会穴)。

手厥阴心包经:

中冲(井穴)、劳宫(荥穴)、大陵(输穴、原穴)、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间使(经穴)、郄门(郄穴)、曲泽(合穴)

手少阴心经:

少冲(井穴)、少府(荥穴)、神门(输穴、原穴)、阴郄(郄穴)、通里(络穴)、灵道(经穴)、少海(合穴)。

50.试述足阳明经膝以下特定穴的名称和定位。

足三里(合穴、胃之下合穴):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上巨虚(大肠下合穴):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下巨虚(小肠下合穴):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丰隆(络穴):

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粗隆前缘二横指(中指)。

解溪(经穴):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胟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冲阳(原穴):

在足背最高处,当胟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陷谷(输穴):

在足背,当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内庭(荥穴):

在足背,当第二、三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厉兑(井穴):

在足第二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51.试述手太阳经在背部的腧穴的名称和定位。

臑俞:

腋后皱襞直上,肩胛骨下缘凹陷中。

天宗:

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秉风:

在肩胛部,岗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曲垣:

在肩胛部,岗上窝内侧端,当腧穴与第二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

肩外俞:

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肩中俞:

背部,当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52.试述手三阴经在肘横纹线上的穴位的名称和定位。

手太阴经尺泽穴: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手少阴经少海穴:

曲肘举臂,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手厥阴经曲泽穴:

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53.分别写出十四经中每条经脉的五个常用穴位。

(1)手太阴肺经:

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

(2)手少阴心经:

极泉、少海、通里、神门、少冲。

(3)手厥阴心包经:

曲泽、间使、内关、大陵、劳宫。

(4)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阳溪、手三里、曲池、迎香。

(5)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后溪、养老、肩贞、腕骨。

(6)手太阳三焦经:

中诸、阳池、外关、天井、支沟。

(7)足阳明胃经:

天枢、足三里、丰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