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87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2479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87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87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87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87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87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87解析版.docx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87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87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87解析版.docx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87解析版

2020年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87)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S32Fe56Zn65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

分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包含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间接和潜在价值

B.植树造林会增加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别而提高其稳定性因为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在农田、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中,人们可以通过增加或延长食物链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比如“桑基鱼塘”

D.多数生态系统都需要通过植物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于维持其正常功能

【答案】B

【解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年龄结构有关,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2、群落的结构特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①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②水平结构:

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详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也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A正确;农作物、树林等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植树造林没有增加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别,B错误;在农田、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中,人们可以通过增加或延长食物链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比如“桑基鱼塘”,C正确;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地得到来自于系统外的能量补充,即光能的补充,D正确。

故选B。

2.为研究塑料大棚中的草莓光合作用受遮阴的影响情况,研究人员在自然光照条件和相当于自然光照强度1/3的遮阴条件下,分别测定草莓叶片中光合色素的含量,结果如下表(表中数据为相对值)。

以下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分组

处理

叶绿素a

叶绿素b

类胡萝卜素

甲组

自然光照组

0.42

0.12

033

乙组

遮阴组

0.55

0.18

0.39

A.乙组是对照组,遮阴处理可能提高草莓的光合作用效率,因为乙组相较于甲组光合色素含量较多,使叶片吸收、转化光能的能力增强

B.根据乙组光合色素含量提高可推测乙组草莓叶片固定CO2的速率一定高于甲组

C.若要进一步研究本课题,探究提高大棚草莓产量的环境条件,接下来应将不同遮阴程度作为实验变量进行研究

D.因为甲组光合色素含量低于乙组,所以甲组光合作用强度一定低于乙组,可见草莓应该在自然光照强度1/3的遮阴条件下种植以提高其产量

【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知,自然光照组为对照组,乙组是实验组,遮阴处理使光合色素含量增加,故叶片吸收、传递、转化光能的能量增强,从而提高草莓的光合效率,A错误;由于遮阴处理导致光照不足,光反应减弱,从而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减少,导致暗反应速率减慢,B错误;若要进一步研究本课题,探究提高大棚草莓产量的环境条件,接下来应该将不同遮光程度确定为自变量进行研究,C正确;由于遮阴处理导致光照不足,遮阴处理还会导致温度降低,从而影响暗反应中相关酶的活性,所以甲组光合作用强度不一定低于乙组,可见草莓在自然光照强度1/3的遮阴条件下种植产量不一定提高,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因素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因素,重点是掌握光和色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作用。

3.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猫等动物,人大多因患病动物咬伤而感染,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极高。

下图是人体首次感染狂犬病毒的免疫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①对该病毒进行识别、吞噬和处理

B.细胞②分泌的淋巴因子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C..细胞⑤能够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D.细胞⑥增殖、分化产生抗体与该病毒结合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示为特异性免疫发生的过程图解,其中①表示吞噬细胞;②表示T细胞;③表示B细胞;④表示效应T细胞;⑤表示记忆细胞;⑥表示浆细胞。

【详解】细胞①为吞噬细胞,对该病毒进行识别、吞噬和处理,A正确;细胞②为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不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效应T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B错误;细胞⑤为记忆细胞,再次感染相同的抗原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细胞,即效应T细胞和效应B细胞(浆细胞),C错误;细胞⑥为浆细胞,浆细胞不再具有分裂、分化能力,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抗体与该病毒结合,D错误。

故选A。

4.在某一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相等,当自然选择分别对隐性基因或显性基因不利时,对应的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就会上升,但其上升的幅度不同,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在甲选择条件下,显性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

C.乙为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的曲线

D.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

曲线甲表示当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隐性基因频率变化,因为显性基因淘汰速率快,曲线乙表示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显性基因频率变化,因为隐性基因可以在杂合子中存在,淘汰速率慢。

【详解】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不断提高,因此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控制后代的性状会更适应环境,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下降。

在持续选择的条件下,控制不利变异的基因频率有可能降至为0,B正确;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aa个体的生存能力低,AA、Aa生存能力高,A基因频率增加的速率较慢,因此乙曲线可以表示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显性基因频率变化曲线,C正确;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突变和基因重组、迁入与迁出和环境的选择等多种因素有关,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生物的进化与物质形成,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曲线获取有效信息并利用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自然选择、基因频率、进化、物种形成之间关系的理解。

5.下图表示中心法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过程①③⑥都会在人体的遗传信息传递及表达时发生

B.人体细胞内的过程③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产物有mRNA、tRNA、rRNA

C.过程③存在A-U、C-G、T-A、G-C的碱基配对方式

D.过程⑤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过程⑥发生在核糖体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过程①为DNA的复制,②⑦为逆转录;③为转录;④⑤为RNA复制;⑥为翻译。

【详解】人体细胞能进行的是①DNA的复制、③转录、⑥翻译,A正确;人体细胞内的过程③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产物都是mRNA、tRNA、rRNA等,B正确;过程③为转录,即以DNA单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存在A-U、C-G、T-A、G-C碱基配对方式,C正确;过程⑤没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过程⑥发生在核糖体上,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是对中心法则的考查,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6.下列实验操作中,会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是

A.用健那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染色,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B.将酶与底物在室温下混合,再做不同保温处理,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C.用新配制的NaOH与CuSO4混合液,可检测待测样液中是否含有还原性糖

D.用盐酸与酒精的混合液解离洋葱根尖,即可观察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观察DNA和RNA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DNA可以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可以被吡罗红染成红色;

2、酶的特性:

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比较温和;

3、用新配制的NaOH与CuSO4等量混合,为斐林试剂,可用于检测待测样液中是否含有还原性糖;4、在观察根尖细胞分裂的实验中,解离过程剪取根尖2-3mm(最好在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

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使组织中的细胞互相分离开。

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醋酸洋红)溶液碱性染料可使染色质或染色体染成深色。

【详解】观察DNA和RNA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DNA可以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可以被吡罗红染成红色,A错误;酶具有高效性,将酶与底物在温室下混合,酶立即分解底物,再作不同保温处理,在温度变化过程中,可能会将底物分解完,故应该先保温,再将相同温度下的酶和底物混合,B错误;用新配制的NaOH与CuSO4混合液,为斐林试剂,可用来检测待测样液中是否含有还原性糖,C正确;用盐酸与酒精的混合液解离洋葱根尖,后还需漂洗、染色,才能观察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蛋白质的鉴定,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7.铅霜(醋酸铅)是一种中药,具有解毒敛疮、坠痰镇惊之功效,其制备方法为:

将醋酸放入磁皿,投入氧化铅,微温使之溶化,以三层细布趁热滤去渣滓,放冷,即得醋酸铅结晶;如需精制,可将结晶溶于同等量的沸汤,滴醋酸少许,过七层细布,清液放冷,即得纯净铅霜。

制备过程中没有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A.萃取B.溶解C.过滤D.重结晶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操作中,将醋酸放入磁皿,投入氧化铅,微温使之溶化操作为溶解;放冷,即得醋酸铅结晶…清液放冷,即得纯净铅霜此操作为重结晶;以三层细纱布趁热滤去渣滓,此操作为过滤,未涉及萃取,答案为A

8.用下列装置完成相应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配制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B.

除去CO中的CO2

C.

中和滴定D.

制取并检验乙烯

【答案】B

【解析】

【详解】A、配制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时,俯视定容,会导致加入的蒸馏水体积小于容量瓶刻度线,配制的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高,选项A错误;

B、将混合气体通过将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后再经过干燥可除去CO中的CO2,能达到实验目的,选项B正确;

C、中和滴定时氢氧化钠溶液为待测溶液时,标准液应为酸溶液,酸溶液不能盛放在碱式滴定管中,选项C错误;

D、制取乙烯反应条件是加热到170℃,必须有温度计,且反应过量中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也能使溴水褪色,干扰乙烯的检验,选项D错误;

9.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L0.1mol·L-1Na2S溶液中含有的S2-的数目小于0.1NA

B.同温同压下,体积均为22.4L的卤素单质中所含的原子数均为2NA

C.1mol苯中含有的碳碳双键数为3NA

D.78g过氧化钠固体中所含的阴、阳离子总数为4NA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于硫离子水解,所以1L0.1mol•L-1Na2S溶液中含有的S2-的个数小于0.1NA,选项A正确;

B、同温同压下不一定为标准状况下,卤素单质不一定为气体,体积为22.4L的卤素单质的物质的量不一定为1mol,故所含的原子数不一定为2NA,选项B错误;

C、苯中不含有碳碳双键,选项C错误;

D、过氧化钠由钠离子和过氧根离子构成,78g过氧化钠固体为1mol,其中所含的阴、阳离子总数为3NA,选项D错误。

10.傅克反应是合成芳香族化合物的一种重要方法。

有机物a(-R为烃基)和苯通过傳克反应合成b的过程如下(无机小分子产物略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定条件下苯与氢气反应的产物之一环己烯与螺[2.3]己烷

互为同分异构体

B.b的二氯代物超过三种

C.R为C5H11时,a的结构有3种

D.R为C4H9时,1molb加成生成C10H20至少需要3molH2

【答案】C

【解析】

【详解】A.环己烯

分子式为C6H10,螺[2.3]己烷

分子式为C6H10,所以互为同分异构体,故A正确;

B.若全部取代苯环上的2个H原子,若其中1个Cl原子与甲基相邻,另一个Cl原子有如图

所示4种取代位置,有4种结构,若其中1个Cl原子处于甲基间位,另一个Cl原子有如图

所示2种取代位置,有2种结构,若考虑烃基上的取代将会更多,故B正确;

C.若主链有5个碳原子,则氯原子有3种位置,即1-氯戊烷、2-氯戊烷和3-氯戊烷;若主链有4个碳原子,此时甲基只能在2号碳原子上,而氯原子有4种位置,分别为2-甲基-1-氯丁烷、2-甲基-2-氯丁烷、3-甲基-2-氯丁烷和3-甲基-1-氯丁烷;若主链有3个碳原子,此时该烷烃有4个相同的甲基,因此氯原子只能有一种位置,即2,3-二甲基-1-氯丙烷。

综上所叙分子式为C5H11Cl的同分异构体共有8种,故C错误;

D.-C4H9已经达到饱和,1mol苯环消耗3mol氢气,则lmolb最多可以与3molH2加成,故D正确。

答案:

C

【点睛】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为高频考点,常考查同分异构体数目、氢气加成的物质的量、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官能团性质等,熟悉官能团及性质是关键。

11.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四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W与Y同主族,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周期数,Z的单质在常温下为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Y>X>W

B.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Z>W>Y

C.X与Z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D.Y的氧化物既能与碱反应,也能与酸反应・属于两性氧化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周期数,可能为Be或Al,若X为Be,则W为H或Li,Y为Na,Z为Cl,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不等于18;则X为Al;Z的单质在常温下为气体,原子序数大于13,为Cl;四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W与Y同主族,则最外层为4,W为C;Y为Si。

【详解】A.原子半径:

Al>Si>C,即X>Y>W,A错误;

B.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

HCl>CH4>SiH4,即Z>W>Y,B正确;

C.X与Z形成的化合物为AlCl3,为强酸弱碱盐,水解显酸性,使红色石蕊试纸变红,C错误;

D.Y的氧化物为二氧化硅,酸性氧化物,D错误。

答案:

B

【点睛】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把握元素的位置、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周期律为解答的关键。

12.锂亚硫酰氯(Li/SOCl2)电池是实际应用电池系列中比能量最高的一种电池,剖视图如图所示,一种非水的LiAlCl4的SOCl2溶液为电解液。

亚硫酸氯既是电解质,又是正极活性物质,其中碳电极区的电极反应式为2SOCl2+4e−=4Cl−+S+SO2↑,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锂电极区发生的电极反应:

Li-e−=Li+

B.放电时发生的总反应:

4Li+2SOCl2=4LiCl+SO2↑+S

C.锂电极上的电势比碳电极上的低

D.若采用水溶液代替SOCl2溶液,电池总反应和效率均不变

【答案】D

【解析】A.锂电池中锂为电池的负极,失电子生成锂离子,反应式:

Li-e-=Li+,A正确;

B.放电时的总反应式为电池正负极得失电子总数相等时电极反应相加,4Li+2SOCl2=4LiCl+SO2↑+S,B正确;

C.锂电极为电池的负极,负极的电势比正极低,C正确;

D.若采用水溶液代替SOCl2溶液,锂电极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锂,造成电极的损耗,D错误;

13.常温下,HNO2的电离平衡常数为K=4.6×10-4(已知

2.14),向20mL0.01mol・L-1HNO2溶液中逐滴加入相同浓度的NOH溶液,测得混合液的pH随NaOH溶液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X=20

B.a、b、c、d四点对应的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减小

C.a点溶液中c(H-)=2.14×10-3mol・L-1

D.b点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大小关系为c(HNO2)>c(Na+)>c(NO2-)

【答案】C

【解析】

【分析】

HNO2的电离平衡常数为K=4.6×10-4,亚硝酸为弱酸存在电离平衡,电离方程式为HNO2⇌NO2-+H+。

逐滴加入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b点HNO2消耗一半,溶质为HNO2、NaNO2。

当加入20mLNaOH,溶质是NaNO2,由于为弱酸强碱盐,会水解使溶液偏碱性。

据此分析回答。

【详解】A.向20mL0.01mol•L-1的HNO2溶液中逐滴加入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若恰好反应需要氢氧化钠溶液体积20ml,溶质是NaNO2,由于为弱酸强碱盐,会水解使溶液显碱性,而c点是溶液呈中性,所以X<20mL,故A不正确;

B.c点是溶液呈中性,溶质为HNO2、NaNO2混合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体积为20ml时恰好反应,那么从a开始到恰好完全反应时,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增大。

d点从图中无法判断出是在恰好反应之前还是恰好反应之后,故B不正确;

C.由HNO2⇌NO2-+H+,

,得到c(H+)=2.14×10-3mol·L-1,故C正确;

D.b点溶液为HNO2、NaNO2混合溶液,且浓度比为1:

1;溶液中存在NO2-+H2O⇌HNO2+OH-,HNO2⇌H++NO2-,因为溶液呈酸性,所以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离子浓度大小为c(NO2-)>c(Na+)>c(HNO2),故D不正确。

答案:

C

【点睛】本题考查了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平衡常数计算、图象变化分析判断,注意中性溶液中溶质的判断,题目难度中等。

易错选项B,关于d点的分析。

二、选择题(本卷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其中第19~21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关于近代物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确立了原子有内部结构

B.氢原子光谱表明氢原子的能量是不连续的

C.光电效应揭示了光的粒子性,康普顿效应揭示了光的波动性

D.基态的一个氢原子吸收一个光子跃迁到n=3激发态后,可能发射3种频率的光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A.卢瑟福通过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A错误;

B.根据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光谱表明氢原子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故B正确;

C.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深入揭示了光的粒子性,前者表明光子具有能量,后者表明光子除了具有能量外还具有动量,故C错误;

D.基态的一个氢原子吸收一个光子跃迁到n=3激发态后,可能从n=3→1,也可能从n=3→2→1,最多发射2种频率的光子,故D错误。

15.如图所示,小球从斜面的顶端A处以大小为

的初速度水平抛出,恰好落到斜面底部的B点,且此时的速度大小

,空气阻力不计,该斜面的倾角为()

A.60°B.45°C.37°D.30°

【答案】B

【解析】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知,落到底端时竖直分速度为:

,则运动的时间为:

,设斜面的倾角为

,则有

,解得

,B正确.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规律,结合运动学公式灵活求解,也可以结合平抛运动速度与水平方向夹角正切值是位移与水平方向夹角正切值的2倍进行求解.

16.某一双星系统中,A星球质量是B星球质量的2倍,两者之间的间距为

经观测发现A星球上的物质在缓慢地向外太空逃逸,若干年后A星球的质量变为原来的一半,间距减小,由观测知此时双星系统的角速度变为原来的1.5倍,则(  )

A.两星球之间距离变为

B.两星球之间距离变为

C.A星球的轨道半径变为0.35

D.A星球的轨道半径变为0.25

【答案】A

【解析】

【详解】双星靠他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A星球的质量为m1,轨道半径为R,B星球的质量为m2,轨道半径为r,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

,得:

,左右分别相加,则有:

,变形可得:

,A星球的质量变为原来的一半,角速度变为原来的1.5倍,则有:

,可得:

,故A正确,B错误;此时两个星球的质量相等,则它们的轨道半径也相等,即:

,故C错误,D错误。

17.如图ABCD的矩形区域存在沿A至D方向的匀强电场,场强为E,边长AB=2AD,质量m、带电量q的正电粒子以恒定的速度v从A点沿AB方向射入矩形区域,粒子恰好从C点以速度v1射出电场,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间为t,则(  )

A.若电场强度变为2E,粒子从DC边中点射出

B.若电场强度变为2E,粒子射出电场的速度为2v1

C.若粒子入射速度变

,则粒子从DC边中点射出电场

D.若粒子入射速度变为

,则粒子射出电场时的速度为

【答案】C

【解析】

【详解】A.若电场强度变为2E,则粒子从DC边离开,运动时间变为

,则水平位移变为原来的

,而不是

,故A错误;

B.在粒子穿过电场的过程中,设电场力做功为W,则由

,可知电场强度加倍,则电场力做功变为了2W,则射出电场的速度不等于2v,故B错误;

C.粒子入射速度变

,则粒子在电场时间不变,即可得出粒子从DC边中点射出电场,故C正确;

D.由于电场不变粒子在电场运动时间不变,电场力做功不变,有功能定理可知,粒子射出电场的和速度不是

,故D错误。

18.如图所示,倾角为θ=30°的斜面上,一质量为6m的物块经跨过定滑轮的细绳与一质量为m的小球相连,现将小球从水平位置静止释放,小球由水平位置运动到最低点的过程中,物块和斜面始终静止。

运动过程中小球和物块始终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则在此过程中(  )

A.细绳的拉力先增大后减小

B.物块所受摩擦力逐渐减小

C.地而对斜面的支持力逐渐增大

D.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A.小球向下摆动的过程中,对小球的拉力一直增大,故A错误;

B.开始摩擦力沿斜面向上,根据平衡条件可得摩擦力大小f=6mgsin30°=3mg;设滑轮到小球的距离为R,当物块在最低点时,根据动能定理可得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解得最低点绳子拉力为F=3mg,此时物块的摩擦力大小为0,所以斜面对物块的摩擦力一直减小,故B正确;

CD.对物块和斜面组成的整体分析可知,拉物体的绳子拉力在竖直方向的分力一直增大,在水平方向的分力一直增大,地面对斜面的支持力一直减小,摩擦力一直增大,故CD错误。

19.如图所示,电源电动势E=3V,内阻不计,R1、R2、R3为定值电阻,阻值分别为1Ω、0.5Ω、9Ω、R4、R5为电阻箱,最大阻值均为99.9Ω,右侧竖直放置一个电容为1.5×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